2022年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45篇
2022年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汇编(45篇)
目录
1.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5
2.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变革--从党的二十大看中国共产党的成功 14
3.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20
4.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24
5.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31
6.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党的二十大的主题 39
7.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 41
8.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高举伟大旗帜汇聚磅礴力量 45
9.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48
10.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 50
11.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坚持--从党的二十大看中国共产党的成功 60
12.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65
13.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肩负起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 68
14.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71
15.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立足岗位,踔厉奋发 73
16.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75
17.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如何理解党的二十大的重大意义? 77
18.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如何理解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三个务必"? 79
19.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如何理解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 81
20.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如何理解坚持好、运用好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六个必须坚持"? 84
21.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如何理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88
22.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如何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 91
23.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如何理解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94
24.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如何理解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 97
25.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如何理解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 100
26.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如何理解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103
27.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106
28.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109
29.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112
30.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深刻把握非凡历程坚定信念道路方向 115
31.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118
32.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 121
33.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123
34.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为什么说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125
35.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为什么说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 128
36.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无我--从党的二十大看中国共产党的成功 131
37.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137
38.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八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140
39.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 143
40.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学习二十大,奋进新征程 146
41.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 148
42.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引领--从党的二十大看中国共产党的成功 151
43.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157
44.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159
45.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161
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必须学深悟透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好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从而深入领会这一重要思想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坚持人民至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理论的丰富发展。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样的政治观区别于一切旧式的政治观。马克思主义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坚持人民至上,进一步彰显了我们党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赤子之心,对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坚持自信自立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精神的丰富发展。马克思在创立、发展、传播和实践真理的过程中展现出强烈的理论自信,坚信他毕生所从事事业的正义性、思想的科学性、目标的伟大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自信自立的鲜明特质,彰显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充满着豪迈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这种自信自立的鲜明特质,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斗志昂扬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坚持守正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发展。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坚持守正创新,以原创性理论贡献标注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高度,指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赢得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
坚持问题导向是对马克思主义问题导向思维方法的丰富发展。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鲜明特点是自始至终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致力于提出新问题并寻求科学的答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坚持系统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系统观的丰富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内部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完成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路径。
坚持胸怀天下是对马克思主义为全人类谋利益崇高价值追求的丰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这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思想理念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推动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博大胸怀。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二、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六个坚持"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既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凝练、科学概括,也是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根本遵循。"六个坚持"构成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是我们深入学习、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点。
深刻领悟"六个坚持"蕴含的根本政治立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我们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生动诠释了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要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牢记"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
深刻领悟"六个坚持"蕴含的重大原则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党心军心民心空前凝聚振奋......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坚持志不改、道不变,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深刻领悟"六个坚持"蕴含的强烈政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在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方面,我们党经过不懈努力,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险关头豁得出来。
深刻领悟"六个坚持"蕴含的崇高精神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要开阔胸襟、开阔视野,保持对时代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和对自身使命的清醒把握,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深刻领悟"六个坚持"蕴含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包含世界观、历史观,也包含认识论、方法论;既阐明是什么、怎么看,又指出为什么、怎么办;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引解决"桥或船"的问题。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要全面准确领悟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又要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三、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只有理论上清醒才能有政治上的清醒,只有理论上坚定才能有政治上的坚定。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要坚持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不断增强政治自觉、情感依归、行为主动。要读原文、悟原理。领导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报告,同时要把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大会系列重要讲话和相关文件结合起来,同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精神结合起来。坚持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坚持把个人主动学同党校培训、集中轮训、专题辅导、交流研讨等结合起来,增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推动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紧密联系百年大党的辉煌历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领悟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紧密联系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和前进道路上要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重大部署、重大任务,紧密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必由之路"这个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深刻领悟应当怎样做到"五个牢牢把握"。紧密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牢记"三个务必",牢记"国之大者",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广大党员干部不论在哪个岗位、做什么样的工作,都要注重淬炼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品格。坚定斗争意志,增强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把握斗争方向,头脑特别清醒、立场特别坚定,在原则问题上坚决斗争、寸步不让、毫不退缩;增强斗争本领,在具体工作中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勇于在重大斗争中磨砺,敢于在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在形势严峻、情况复杂的时候,练胆魄、磨意志、长才干。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切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认真谋划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本岗位的工作。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强化"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着力在"优"字上下功夫,正确处理"做"与"做好、做优"的关系,坚持高站位、高标准、高要求;着力在"实"字上下功夫,正确处理"表"与"里"的关系,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着力在"效"字上下功夫,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能办的事、简单的事立即就办,急难险重的事、棘手的事冲锋陷阵干,复杂的事、长线的事想方设法持续办;着力在"真"字上下功夫,正确处理"显绩"与"潜绩"的关系,不计较个人功名利禄,赢得群众好口碑,既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又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
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变革--从党的二十大看中国共产党的成功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历史性变革""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一个令人瞩目的关键词。
是伟大成就,亦是成功密码。正是在不断的变革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和挑战,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以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变革之道:"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
11月15日,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在此召开。
"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定不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向国际社会阐明中国以改革发展共迎时代挑战、共建美好未来的决心和行动。
纵观世界,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
"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关于变革的中国智慧,深植于中华文化沃土。
回望百年,冲破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教条的思想桎梏,走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路;跟上时代步伐,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坚持"两个结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勇于变革,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鲜明品格。
洞悉历史大势,立于时代潮头。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引领变革、推进变革--
以民心诠释"最大的政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制度和治理体系;秉持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时代进步潮流......
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变革创新。
"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明方向。
变革之要:"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共产党宣言》中的经典论述,依然绽放真理之光。
变革之要,在于坚持问题导向。
党的二十大闭幕三天后,《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发布,做出一系列制度安排,有利于解决个体工商户"急难愁盼"的突出问题,从整体上提升发展质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
针对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总结新经验,部署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防止"碳冲锋""运动式"减碳等倾向,要求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按照党的二十大部署,一系列新举措已经在路上。
变革之要,在于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
新时代十年,党带领人民以更大勇气和力度推进的改革,始终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
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旨归。
既不封闭僵化,也不改旗易帜。该改的、能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
国际社会也在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变革之道。
印度孟买观察家研究基金会前主席库尔卡尼说,保持政治稳定和勇于变革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原因。
"正如我所观察到的,中国共产党完美地将变革与延续性融入其治理国家的制度与结构中。"巴基斯坦欧亚世纪研究所创始所长伊尔凡·沙赫扎德·塔卡尔维说。
变革之要,在于激发人民创造伟力。
人民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源泉,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从生动鲜活的基层实践中汲取智慧。"
今年4、5月,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活动开展,收集到网友留言超854.2万条,梳理汇总成意见建议1675条,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改革发展贡献智慧。
12月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兼顾各方面利益越发不易。
上下同欲者胜。将党的意愿与人民意愿相统一,将党的行动和广大人民心声结合,必将不断汇聚变革创新的强大合力。
变革之智:"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8.6%。国民经济总体上保持恢复态势。
今年以来,全国新开工水利项目2.5万个,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增长一倍,"6·18""双11"激发消费热情......不断扩大内需,夯实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底气。
时代考卷,常答常新--
全球政治经济环境深刻变化,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下,我国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外部挑战。
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一些领域发展还存在短板弱项。
"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创新作答。
危和机从来都是硬币的两面。用好危和机的辩证法,根据形势环境变化不断调整,及时科学应对,才能化危为机。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了解到,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回京后不久,他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两年多来,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迈出新步伐。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此专章阐述,作出新的部署安排。
发展是变革的艺术。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从根本上看要靠创新。
科技创新已成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创新的压力更大、动力更足。
新发展理念中,"创新"摆在第一位。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出部署,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
出台推动虚拟现实(VR)产业快速发展措施、加快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一系列着眼创新的举措加速出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挑战前所未有,应对好了,机遇也就前所未有。
顺应时代潮流,回应人民要求,勇于推进变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定能在攻坚克难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
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新时代画卷气吞山河,新征程篇章气势恢宏。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部署,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了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必须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动防范化解风险,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确定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未来5年的主要任务目标。未来5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搞好这5年的发展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就要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战略部署,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精神上来。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必须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有效履行新时代人民军队使命任务。"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必须长期坚持,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我们要全面把握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各项战略部署,紧密联系我国发展面临的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深刻认识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各项目标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在全面落实上下功夫,坚定不移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有计划、有部署,在把握总目标、总方向、总要求的前提下,对各项目标和任务进行细化,有针对性地拿出落实的具体方案,制定明确的时间表、施工图,扎扎实实向前推进。"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有近期的,有中期的,也有长期的,要分清轻重缓急,既要全面推进,又要突出重点;既要狠抓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多办打基础、利长远的事,防止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把党中央提出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任务。要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谋划和推动本地区本部门工作要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为前提,创造性开展工作,做到既为一域增光、又为全局添彩。各级领导干部要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担当作为、求真务实,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好,让人民群众看到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实际成效。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党的二十大已经绘就了宏伟蓝图、吹响了前进号角。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牢记"国之大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作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在新征程上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
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必须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意义和必然要求。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一、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世界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前进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这一科学思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察和解决中国问题,强调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一科学思想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和解决中国问题,强调学习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学习掌握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学习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等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和解决中国问题,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指导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中国实际、扎根中国大地,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以重大原创性贡献、丰富理论内涵、高度文化自信、强大实践伟力、鲜明理论特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成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同时,这一科学理论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正是沿着这条通向真理的道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和途径,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独特基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固本培元、立根铸魂的思想力量,为增强民族自信自强注入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世界性贡献。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永无止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充盈着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为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必须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科学理论。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自信自立,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守正创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作出一系列原创性贡献,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基础性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始终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当。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为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对于我们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一、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苦苦寻求中国现代化之路,但都没有成功。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64年,周恩来同志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为了实现现代化,党带领人民进行了一系列艰辛探索,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把实现"小康社会"作为阶段性目标,作出"三步走"战略安排。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总体小康的实现,我们党又提出以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为时间节点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为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党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接续推进,描绘了"十四五"时期和到2035年的发展图景。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四个现代化"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党一以贯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二、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为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使全党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推动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在职能配置上更加科学合理、在体制机制上更加完备完善、在运行管理上更加高效。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
实现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从53.9万亿元增长到11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1.3%提高到18.5%,稳居世界第二位。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有效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治理,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共建"一带一路",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创造出光彩夺目的文明新形态、书写出人类文明新篇章。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始终坚持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党的二十大的主题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必须有一个统摄全局的主题,向党内外、国内外鲜明宣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党的二十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蹲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确定这样一个主题,目的是鼓舞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奋力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要郑重宣示,全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道不变、志不改,强调"旗帜"和"思想"问题就是要亮明党的政治立场和指导思想,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要郑重宣示,全党必须恪守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意志品质,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厉奋发、勇毅前行,是要郑重宣示,全党必须保持自信果敢、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保持定力、勇于变革的工作态度,永不懈息、锐意进取的奋斗姿态,使各项工作更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要郑重宣示,全党必须紧紧扭住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集中一切力量,排除一切干扰,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大会主题突出强调了团结奋斗。团结才能胜利,不团结就会一事无成;奋斗才能成功,我们的一切成就都是不懈奋斗的结果。我们必须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共创强国业、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围绕大会主题,党的二十大号召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对于指引党和人民朝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0月16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这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党的二十大主题,回顾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和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了全面部署。大会批准了习近平同志代表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批准了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习近平同志的报告,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体现了党的十九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体现了党的二十大报告确定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战略、重大举措,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和完善党的建设、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出了明确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幕式上所作的报告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报告提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作为一名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重要一员,要在学思践悟中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在学习贯彻中认真领会"六个坚持",从而深入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切实贯彻落实到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一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着力点就是利民、为民、靠民,最终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的创新理论最鲜明的底色。二十大报告指出,"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作为一名基层社会治理建设工作者,要切实发挥牵头抓总协调各方作用,指导社区基层治理工作再创佳绩,突出群众需求导向,彻底解决居民反映强烈的基础设施损坏、背街小巷线路混乱、小区乱停乱放、飞线充电、行人随意闯红灯等问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的"关键小事"当作自己的"心头大事",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全国文明城市,切实提高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是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坚持自信自立是新时代共产党人应有的精神风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我们要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自信自立,立足基层治理职能特点,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去认识、谋划和推动基层治理建设工作,在实践中锤炼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推动社区高质量发展贡献一切力量。
三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守正创新是推动我们事业发展的着力点。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好卓越创新精神。守正才能固本强基,创新才能引领时代。作为一名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者,要在守正创新中书写基层治理事业发展的新篇章。当前,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工作正处于关键期,要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保持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以钉钉子精神狠抓工作落实,确保社区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四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是指导我们解决前进道路上各种难题的方法和路径。仔细聆听了党的二十大报告,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从来都是动真情、出实招、办实事。作为基层社区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当好政策宣传员、民情收集员、群众服务员,一如既往紧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建设过程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发展、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动基层治理迈向精细化、科学化轨道,助推高质量发展。
五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系统观念是我们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关键要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动摇,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打造美丽中国的"七里样板"。
没有等来的精彩,只有拼来的辉煌,站在新的起点,我将更加积极投身于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为党旗增辉、为人民谋福、为社区添彩。
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高举伟大旗帜汇聚磅礴力量
盛世逢盛会,再启新征程。10月22日,在京胜利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战略谋划,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全面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道路好不好,自己走了才知道。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旗帜引领方向,使命凝聚力量。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就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坚定不移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新的伟大征程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就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必须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好,把我们国家发展得更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22年10月16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2296名代表和83名特邀代表出席大会。大会的主要议程是,听取和审查党的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报告,审查党的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选举党的二十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全体代表共同努力下,大会顺利完成各项议程,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次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
党的二十大的主题。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必须有一个统摄全局的主题,向党内外、国内外鲜明宣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党的二十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确定这样一个主题,目的是鼓舞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奋力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要郑重宣示,全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道不变、志不改,强调"旗帜"和"思想"问题就是要亮明党的政治立场和指导思想,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要郑重宣示,全党必须恪守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的政治本色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意志品质,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是要郑重宣示,全党必须保持自信果敢、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保持定力、勇于变革的工作态度,永不懈怠、锐意进取的奋斗姿态,使各项工作更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
科技基础能力是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石,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这是在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新阶段,立足当前、面向长远的一项重大任务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部署要求,统筹推进科技基础能力建设,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坚实根基。
一、深刻认识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经验表明,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是科学基础雄厚的国家。我们要不断夯实科技基础,筑牢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科技基础是指科技创新活动赖以开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制度文化基础,既包括各类科技创新组织、科研设施平台、科学数据和文献期刊等"硬条件",也包括科技政策与制度法规、创新文化等"软环境"。科技基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在科技事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性、基础性作用。
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是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从世界主要科技强国的发展经验来看,科技强国的鲜明特征是,具备强大的科技基础能力,拥有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建有一批性能先进、高效运行的科技基础设施,具备系统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体系和良好创新文化。正是基于厚实的科技基础能力,才培养集聚了大批高水平科技人才,不断产出重大创新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战略支撑。当前,我国整体科技实力大幅提升,但由于积累不足等原因,我国科技基础能力还比较薄弱,无论是机构设施等硬条件还是制度文化等软环境,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都还有一定差距。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我国综合排名为第十一位,但基础设施和制度两个分项指标分别仅列第二十五和第四十二位。加快科技强国建设必须筑牢科技创新的根基,下决心解决科技基础能力存在的短板弱项,围绕国家需求和科技前沿统筹提升科技基础能力,以坚实的基础支撑高水平创新,推动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加快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
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急迫需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是国际竞争和大国博弈的主战场。主要发达国家把科技基础能力建设作为战略重点,密集出台科技创新战略和激励政策,加强机构平台等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加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力争在科技创新新赛道和制高点上赢得先机。面对日益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我国科技创新存在的原创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成为严重制约,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科技基础的支撑保障能力不足。要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抗压能力、应变能力、对冲能力和反制能力,必须加快构建高水平、高效率、安全可控的科技基础能力体系,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有效解决"卡脖子"问题的"燃眉之急",努力消除事关长远发展的"心腹之患",不断筑牢科技安全和国家安全防线,为我国科技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