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课程思政培训材料: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的推进路径

转载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65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分钟

课程思政培训材料: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的推进路径

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以项群训练理论为指导,将在训练目标与形式等方面具有相近性的不同项目划归为同一项群,促使各个运动项目中蕴含的正向观念与积极精神在组合为项群后得到强化。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融合了形态多样、内容丰富的运动项目与项群,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摆脱传统课堂与教材的束缚,减少他们对课程思政的抵触与排斥情绪,让他们在积极参与运动项群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润物无声中完成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的正向塑造。依托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可以充分应用具身认知这一属性特征,让学生运用身体、心智、大脑协同参与,在身体实践与大脑活动的联通中实现思想境界与道德品质的提升,促进"体育"与"德育"同向同行。同时,依托这一载体开展课程思政,将以体育人与以文育人相结合,能够疏通浇灌与滋养学生的"一段渠",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一、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困境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在实践中存在诸多实施困境,只有对这些困境作出客观的归纳与分析,才能明确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的前行方向与推进策略。

1.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理论体系尚未成型。理论是思想与实践的先导,科学的实践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引。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是实现"体育"与"德育"相互耦合,进而促使学生提升身体素质、道德素质和思想素质,成长为党和国家可用之才的系统工程,亟须科学的理论体系提供指导。然而,没有植根于现实生活的长期实践,便没有逻辑清晰、概括性强的理论体系。现阶段,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尝试与经验积累尚缺少时间的沉淀,难以被抽象与升华为科学的理论体系,阻碍了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结与统一,影响了教育实效。

2.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教师素质亟待提高。体育教师是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的主要负责人与直接实施者,事关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其群体的整体素质亟待提升。一方面,部分体育教师实施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的意识淡漠。部分体育教师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同思想政治教育相分离,他们错误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归结为无用的"形式主义",不愿意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或是狭隘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归结为思政教师的"专属任务",而非自己的"分内职责",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缺位"。另一方面,部分体育教师实施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的能力不足。部分体育教师受自身所学专业、教研经历等因素的限制,在了解教育客体、应用教育介体、塑造教育环体等方面的能力不足,无法通过全面认识学生的需求而制定针对性、个性化方案,影响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的精准性。他们难以在运动项群中锁定可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或使用适当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盐"巧妙融于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的"水"中,引致"思政"生硬植入"课程"而非有机融入"课程",让学生心生反感。此外,他们无法充分利用运动场地与物理环境的隐形渠道开展课程思政,也阻碍了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顺利开展。

3.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评价机制不够健全。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有助于改进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进一步提升立德树人实效。评价机制主要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指标、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等。其中,评价标准是评价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时的依据,能够起到一定的引导与警示作用;评价指标是评价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时所面向的对象,能够明确实施课程思政时的着眼点与着力点;评价主体是评价行为的发出者与探究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效果的能动力量;评价方式能够呈现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的过程与效果。但是,从现实角度而言,在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领域中,评价标准缺少文件支撑,不够明确;评价指标没有将教师的备课、授课、学生学习时的状态与学习前后的行为表现以及师生交流互动情况等内容全面纳入其中,不够完善;评价主体局限于高校领导、教师与学生等主体,不够多元;评价方式侧重于对结果的观察与衡量,不够多样。诸多不利因素的交织导致评价机制不完备、不健全,难以为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的提质增效提供科学参照。

二、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的推进路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服务实践的导向下,在对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施困境进行判断与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地规划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的推进路径,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立德树人的质量。

1.科学构建理论体系,指导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科学思维是应对风险与战胜困难的重要思想武器。运用历史思维与辩证思维,构建科学的理论体系,能够为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提供行动指南。一方面,要回溯历史,借鉴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中的成功经验,明确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的前进方向与旨归。在微观层面上,需要致力于帮助学生获得修身立德的机会与渠道,借此提高他们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程度与品行素养,从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在宏观层面上,需要致力于帮助学生通过在身体实践中领悟厚植爱国、勤劳、奋进、拼搏等理念与精神,自觉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为建设祖国、复兴民族与服务人民贡献青春力量。另一方面,要以体育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等成熟的理论为参照,运用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眼光,不断在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推进中,发现与分析新的突出问题,研究与尝试新的解决策略,完善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理论体系。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教师能力素养。习近平强调:"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推进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一方面,要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建设,通过高校基层党组织,运用专家讲座、专题研讨等渠道,促进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的生活化、常态化、规范化,帮助体育教师筑牢政治意识,提升政治站位,将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置于建设体育强国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来看,从而增强教师在推进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责任感与使命感。另一方面,要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课程思政能力建设。一是要针对体育教师开展教师素养培训,以便他们更好地掌握学生学情和了解主体诉求,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增强育人的针对性与精准度;二是要依托高校制度建设,推动"大思政"格局的形成,鼓励与帮助体育教师内化思政课程的实施思路,提高他们在运动项群中挖掘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敏锐度与能力,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的能力,妥善营造教育环境的能力,从而确保学生在接受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时,能够在适当方法的帮助下,在浓厚氛围的浸润中,实现身体与道德的双重良性塑造。

3.优化教育过程设计,增进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实效。教育过程是体育教师立足于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根据学生的特点,向学生施加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过程。教育内容的甄选、教育方式的使用、教育环境的营造是构成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在教育内容的甄选方面,体育教师需要紧扣历史与现实两条主线,在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中,既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律己、修德的哲学思想和我国体育先驱在积贫积弱的年代为参加奥运会而付出艰辛努力的感人故事等内容;又要追踪与把握重大体育赛事的关键节点,及时解读我国体育健儿顽强拼搏、英勇夺冠、"取得历史性突破"与"刷新纪录"等要闻,帮助学生筑牢民族自豪感、增强集体荣誉感。在教育方式的选择方面,体育教师需要超越单一性的"说思政",统筹使用语言叙述、文本展示、榜样示范、朋辈激励、合作教学、学习共同体等离身式教育方式与角色扮演等具身式教育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融入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中,促使学生将身体运动与思想活动相统一。在教育环境的营造方面,体育教师需要尊重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的特点与学生审美诉求,通过对物理实体的陈设进行安排,借助VR、AR、MR等多媒体技术开展情境创设,构建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的教育环境和育人场景。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