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五一劳动节劳模文化主题讲稿(第2/4页)

网友供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883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0分钟

新时代劳模文化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性和社会性。劳模文化是对广大劳动者实践的高度总结和具体概括,是新时代的精神需求。劳模文化与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相互包容、相互依存,弘扬劳模文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工匠精神体现劳动者钻研技能、精益求精、敬业担当的职业精神,是对劳模文化的进一步升华。工匠精神与劳模精神一脉相承又相互包容。

人类所追求的永恒幸福绝非肤浅的片面化幸福,幸福的真正奥义更依赖于对产生幸福的劳动过程本身来理解。劳模作为主要的劳动主体,通过劳动创造价值释放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观的过程,也应是一个自由而全面的使人产生幸福、获得幸福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在现有社会发展阶段通过对劳模文化的宣传,以此来激发劳模自由全面发展的意识,使得凭借劳动实现幸福的认知在中华民族的群体内和无产阶级的群体内更加坚定。

劳模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动体现,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更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精神力量。劳模的故事不仅让我们感动,劳模精神更需要大家来传承。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深入挖掘与弘扬劳模文化的时代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劳模文化为民族复兴筑牢精神根基

劳模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亿万劳动群众是主体力量。希望我国广大劳动群众以劳动模范为榜样,爱岗敬业、勤奋工作,锐意进取、勇于创造,不断谱写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就此来说,将劳模文化深深熔铸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

劳模文化逻辑筑牢民族复兴的思想根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模文化的理论内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进程中,包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都对劳模工作、劳模精神、劳模文化有重要指示和论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劳模文化的现实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大力弘扬劳模文化,就是要发挥劳模文化的内在价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识,新时代需要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的推动。

劳模文化自信凝聚国家富强的精神力量。劳模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在弘扬劳模文化的基础上,把劳模文化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推动劳模文化的发展;展现劳模文化自信,将劳模文化的价值理念、精神内核等紧密结合起来,以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不断彰显劳模文化自信,展示劳模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的重要地位。

劳模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强国的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因此劳模文化自信应该上升到文化强国的层面上来。积极培育劳模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文化话语权。

劳模文化创新是民族振兴的动力源泉。劳模文化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劳模文化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原则。文化创新的结果,是在坚持"实践优先、开放创造"的理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必须对现实有深刻把握。劳模文化创新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理论内涵,而且进一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必将成为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与创新的理论典范。

探寻劳模文化创新途径,助推民族振兴大业。推动劳模文化形式创新,厚植劳模文化发展优势。如在各行业开展劳模文化活动,积极树立劳模文化品牌,发挥劳模文化的社会效应,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增强劳模文化创新的使命感。丰富劳模文化内容,推动劳模文化理论创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实状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新的实践活动的出现,需要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创新驱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推动劳模文化与其他优秀文化交流,助力劳模文化创新。

劳模文化主体助力美好生活的创造实现。劳模文化的人民主体性是对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成果,激发劳动者对自身岗位的认同感、自豪感,彰显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是劳模文化存续的关键所在。据此,应该把人民主体性贯穿于劳模文化发展的始终,把劳模文化的发展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劳模文化的弘扬和发展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以实现人民幸福为目的彰显劳模文化人民主体性的同时,劳模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也将得到进一步凸显。

劳模文化为全世界劳动价值阐扬提供道路指引

劳模文化是社会主义劳动理论的价值表达,既彰显着民族文化的世界特色,又呈现出世界精神的民族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

劳模文化丰富了劳动的内涵及外延。在劳模文化中,不仅仅是生产性劳动,任何劳动形式均被承认为创造价值的劳动,劳动的内涵也随之变化并得以丰富。同时,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中,知识、技术、信息等要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日俱增。劳模文化强化了劳动者的主人翁意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是确证人的本质的核心要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劳动者的主体地位,重视劳动者主体性的发挥和主人翁意识的塑造,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广大劳动群众的重视与尊重,极大地鼓舞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涌现出一批劳动模范。

劳模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内容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继承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以往优秀劳动思想的基础上,立足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就劳动问题发表了诸多观点,形成了内涵丰富、具备时代特色的劳动观念,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新境界。

为无产阶级获得劳动解放积累实践经验。劳模斗争文化为劳动解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素材。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带领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并最终走向了胜利。劳模制度最先产生于中央苏区公营企业中,开展劳动竞赛、评选模范。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了人民的劳动热情,在大生产中涌现出了一批劳动英雄。他们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得到了改造,劳动能力、工作意识得到了加强,产生出了大量的模范工作者,这可以说是劳模斗争文化的溯源。

"自愿自觉"的劳动行为为劳动解放的实现进行了预先实践。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模文化所映射的正是自愿劳动的精神。事实上,只有当劳动者在社会体系中占据主人地位时,才能真正激发其自愿自觉的意识,劳动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本质。可以说,以无私奉献、奋斗拼搏、爱岗敬业为核心的劳模现象是对无产阶级劳动解放事业的预先实践,是推动实现无产阶级劳动解放的精神驱动力。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