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高校思政培训材料: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演进的时代特征

网络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66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9分钟

高校思政培训材料: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演进的时代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与成果。新时代,高校要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经验,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坚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因地、因人、因事、因时制宜开展工作;坚持守正创新,使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保持生机活力。"注重因"地、人、事、时",强调实事求是,强调依据特定时空下的特定条件及时调整思政教育方法,以此来适应一定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因此,随着内外部条件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方法体系的建构协同进一步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演进的突出特点就是方法体系的协同性。从宏观角度来看,一方面,当前教育形势的深刻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了协同化、精准化的要求。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高校教育环境也呈现出多元复杂的特点,仅仅强调单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难以应对当前日趋复杂的教育环境。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协同发展、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机制已成为当前育人共识。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协同发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深化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包含多主体、多环节、多领域的复杂性系统工程,其构成要素包括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环境等。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协调统一,需要统筹把握各要素间的关系,促使各要素相互协作,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叠加效应。

首先,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包括理论教育法、疏导教育法、比较教育法、榜样教育法、激励教育法、心理教育法等。新时代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深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活力。比如,在课程方法创新上,2019年,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八个相统一","八个相统一"既是讲好思政课的规律,也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遵循;2022年,在视察中国人民大学时,习近平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这一重要论述再次重申了思政课的本质,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了方式方法对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性。

其次,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视角来看,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发展,既是学科综合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科学化发展的内在需要。目前,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引入社会学、文化学、叙事学、生态学、评估学等研究方法进一步廓清自身概念内涵、研究范畴、基本要素、持续提升学科理论输出的能力。

再次,基于教育主客体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施者和接受者的视角来看,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一论述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发展的方向,即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不同教育方法各具特色,优化整合教育方法需要综合考量多种因素。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条件往往复杂多变,教育者需要针对教育形势,综合选用不同的实施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通常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教育环境等外在因素;二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心理等内在因素,这些因素的变化常常会影响原有方法的效果。同时,"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从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的纵向协同等方面,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方法研究也更加系统。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改革的文件,也是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此文件一经发布,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和评估研究迅速成为学术热点。评估体系构建研究从零星到系统,形成了丰厚的研究成果。针对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方式和途径,有学者提出,以科学理念为引领,重视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方法,优化评价过程与测评方式,建构稳定性与发展性相统一、全面性与针对性相统一、内涵性与开放性相统一、前瞻性与动态性相统一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大数据相结合、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渐成雏形。

二、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进一步凸显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精准回应教育对象的现实需求,这直接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法发展的科学化水平。从思想政治教育到网络育人,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跟随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改变了当代青年学生的生活方式,各类信息技术与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日渐紧密。以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分析技术,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即时通信技术,以抖音、哔哩哔哩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等的迅猛发展对当代青年学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当代青年学生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带来了新形势、新挑战与新机遇。一方面,互联网极大地拓展了青年学生的视野。青年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及时获取社会热点事件及相关资讯,并通过微信、QQ、微博等社交媒体与来自天南海北的网友交流互动,极大地丰富了青年学生的精神生活,提升了青年学生的认知。因此,青年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表现得更具"怀疑精神",即将思想政治教育者所传授的知识与自己从互联网中获得的信息进行比对,选择性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传达的价值观点。另一方面,互联网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点。互联网传播的信息庞多繁杂,既有积极向上、有益于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正能量信息,也充斥着极易危害青年学生身心健康的不良信息。此外,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及时跟进网络动态,就网络热点及时调适学生情绪表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迭新,形成了一大批兼具理论前瞻性和实践指导性的研究成果。一是大数据技术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创新。《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指出"探索发挥大数据对变革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对大数据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提出了明确要求。二是自媒体在高校的广泛运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两微一端、短视频平台等广泛应用。短视频已成为当今网络流行的一种内容传播方式,施教者可充分利用短视频传播方式,将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些精彩教学片段发布在互联网短视频平台,并借助大数据技术,将这些带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短视频精准推送给青年学生,从而在网络环境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数据只是价值的承载体,数据是否具有使用价值以及其价值的大小,还有赖于使用者的参照标准。因此,运用大数据技术获取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信息,关键在于确保所获取数据的真实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运用大数据技术创新教育信息获取方法时,着力获取有效数据,而非一味强调大数据的优势和作用。

三、典型示范的教育手段进一步丰富

"典型人或事"包含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的价值观念、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内涵。如,国家层面的共和国勋章人物、七一勋章获得者、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省级层面的先进典型和代表,校园层面的十佳大学生、年度学生等先进典型,示范教育形象、直观、生动,比抽象的理论说教形式更富有感染力和可接受性,施教者可通过典型人或事的示范来激起受教育者思想情感上的共鸣。

一方面,高校充分利用影视剧的典型人物开展示范教育。例如,反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重大贡献功勋人物感人事迹的电视剧《功勋》,反映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不懈奋斗的电视剧《觉醒年代》等。施教者充分挖掘其中所包含的爱国爱民、追求真理的价值观,引导青年学生自觉学习党史,通过影视剧中的典型人物示范教育积聚起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重要传统节日、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发挥礼仪制度的教化作用,丰富道德实践活动。习近平指出:"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国家重大纪念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2022年北京冬奥会、2022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等,这些重大活动通过一定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情境、图片展示和视频展播,通过显性和隐性、内容和形式的结合将理论生活化、抽象内容可视化、历史发展具体化,从而有效整合资源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在运用典型教育法或者榜样教育法时,要注重将层次化和生活化相结合。其一,坚持层次化原则。在选取榜样时,要注重从多个维度和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分类,从多个层次进行筛选。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殊性及广泛性,一般而言选取的榜样会涉及多个行业、众多领域,因此更应该注重层次化原则。其二,坚持生活化原则。在层次化的基础上,聚焦贴近生活实际、通过自身努力成为榜样的平凡人或者普通人,同时结合学生个体需求,增强案例的真实性,保证选取的典型看得见、摸得着,选择学生经过努力能够接近或达到的榜样,进而拉近学生和榜样之间的距离。

四、方法运用的文化意蕴进一步彰显

"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人在改变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在改变人,潜移默化地对人产生影响,所以人文环境和硬件设施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外部支持必须及时跟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将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文化建设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立足文化传承,坚持文化自信,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把文化建设与立德树人紧密融合在一起。在这样的逻辑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就有了更加重大的意义。习近平强调:"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文化育人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围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也愈加清晰、路径愈加科学,成效愈加显著。以文化人研究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浸润功能发挥得更加有力。

一方面,更加注重强调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思想资源滋养人。施教者通过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如鱼得水,在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自身思想品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习近平在关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中提出以文化人的原则后,以文化人研究注重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角度把握以文化人的价值。有学者认为,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的"以文化人"要求,以文化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有着内在关联,"以文化人"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新的遵循。还有学者认为,"以文化人"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和路径,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总而言之,"'文'是'以文化人'的基础,用什么样的'文'来'化人',从根本决定了'化人'的最终成败。以文育人就是要重视人文教育、隐形教育,注重精神成长、思想提升,坚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的思想意识和言行举止,从而提升人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境界和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理论和实践的持续深化,以文化人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之势。针对以文化人的学理研究,有学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以文化人研究,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蕴涵,研究以文化人中的价值引导问题,探索以文化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实践路径。针对以文化人的实践应用,学界从多个层面展开了研究,有学者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高度提出了以文化人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通过优秀文化的滋养,可以培育公民的法治精神;防范和化解民族地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社会矛盾;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完善国家治理体制,加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顶层设计。针对以文化人在具体应用,有学者指出,要重视以文化人的协同性问题,以文化人实施过程包含众多要素,能否有效协调各要素,使各要素同向同行、协同用力,直接关乎以文化人实践的整体运行情况。

整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演进,一方面,需要扎根基础理论,深化原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方法论;另一方面,需要将实践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经验总结,上升为科学方法,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互动;同时,更需要借鉴相关学科的方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突破进展,更好地为立德树人提供方法遵循,贡献学科力量。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