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党课: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要求(第2/2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148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9分钟

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聚集地,新的生产要素是否具有变革动力也需要在产业发展中得以体现。随着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开展,中国面临更严重的产业升级压力,科技创新能否转化为产业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更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最后一步。产业升级不能简单地以第二或第三产业的占比为指标,更强调产业内部的科技引领、结构优化。对于农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强化数字技术和生物技术赋能""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打造食品和饲料产业集群"等内容;对于制造业,"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扎实推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对于第三产业,"要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时,党的XX大报告提出了"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的要求,构造地区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态势,才能完成全国性的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应当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突破性工作,以实现传统制造业升级为重点内容。根据"十四五"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这些产业结合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实现新业态、发展新模式,能够有力地推动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已初具规模,焕发巨大的生命力和盈利能力,而未来产业只是初露峥嵘,仍需长期的创新引领和资源投入,如新型储能、类脑智能、量子计算、核聚变等行业,一旦成功将引起颠覆性的变化。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成为新质生产力培养皿的同时,不能忽视传统制造业具有的规模优势和配套优势,不仅重视其在高端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中较大的升级空间,更须将之作为新质生产力产生的基础和现阶段产业体系的中坚力量而对待。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决定了容纳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升级应该以国有企业为最重要的发展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施国有企业振兴专项行动,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强化战略支撑作用"。国有企业天然承担更多非营利性职能,可以开展更多高风险及回报期长的创新投入工作,同时拥有更丰富的高素质人才和灵活的跨部门协作机制,因此,核心技术创新及应用大多在国有企业中开展。并且,跨国比较的研究也证明,相比于公立大学和国家实验室,国有企业才是公共部门中核心技术创新的先锋队和风险承担者。尤其在中国,国有企业更需承担起体现最高生产力水平的重任,强化国企在科技创新和应用中的职能,促进新质生产力在行业领导企业里集中。

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着力点

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具有奠定发展基础的重大意义。在就必要条件和培育方向的讨论中可以发现,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在于创新和优化,以及在适合的实践路径中发展壮大。因此,结合我国当前的发展状况,其着力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当前,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并提高其利用效率是形成和驾驭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前提。创新链、产业链的进步必然依托于人才链的建设,这不仅需要汇聚拔尖创新人才而产生倍增效应,也离不开充足的后备人才梯队,更需要壮大具有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的产业工人队伍。这些劳动群体不仅掌握着先进生产力的应用,推动劳动复杂化的发展,更主导着未来技术的发展态势,以更高的效率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长期以来,我国所建成的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有效地支持了生产力的进步,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难度更强调了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为此,需要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出发,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与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统筹推进,支撑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人才的培养、储备、流动、聚集为发力点推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第二,要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布局在兼具竞争力和接续性的产业基础之中,并通过产业间的合理分工和高效互联发挥优势。推动生产力布局的优化,一方面,需要转移与升级并重的产业发展。依靠国内外的产业转移通道,有效匹配区域特长与效率优势,化解生产要素的错配问题,消除区域战略中的失衡和矛盾。进而,适应并引领全球产业体系建设的大方向,以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多种产业集群和实体经济高效汇聚生产要素。另一方面,需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的产业政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使得全球治理体系加速演变和世界经济重心多元化持续发展,国家之间为抢占价值高位的竞争日趋激烈,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其在世界秩序中新的生态位。先进生产力、核心技术、关键产业的缺失令大量发展中国家乃至富裕国家付出了丧失国家安全能力的重大代价,导致其长期面临着发展的安全性主动权缺失的问题。"卡脖子"和"被脱钩"难题也敲响了警钟,促使我国通过增加基础科学研究、推进技术创新、强化关键行业而进行"补链强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与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具有良性循环的相互作用,共同依托于人才、技术、产业优势,以实体经济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破除制约壁垒,厚积发展优势。

第三,要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国内大循环的增强有赖于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不仅需要继续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还需要实现收入增长下的消费升级,通过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使居民消费与先进生产相结合。而国际循环提升的关键是建立国际竞争新优势,一方面,需要实行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汇聚全球资源,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依靠协调互补的合作模式持续提升这一贸易网络的活力;另一方面,必须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站在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上形成对于全球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引力场,具备化解外部冲击严重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的能力。因此,将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环境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实现畅通无阻的经济循环是形成新的生产要素优势的保证,避免自我封闭式的发展和"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低水平开放,才能形成新质生产力,继而以强有力的生产力保障增强发展的效率、动能和安全性。

第四,要形成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生产优势,切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生产力量的堆叠可以来自于旧有生产要素的增长,但生产力质的提升必须依托新兴要素的升级。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对旧有生产力状况和发展模式提质增效成为应对阶段性变化和主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之举。因此,遵循发展规律,对于"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新发展理念给出了科学的回答,为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理念引领的作用。"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其中包含了新质生产力的评价标准,突出了新质生产力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创新"注重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强调了科学技术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形成中的主导作用。确定创新为第一动力并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将不断开辟发展的新领域,建立起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优势新动能和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协调"旨在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同时也可视为对新质生产力平衡发展要求。生产中的问题引发社会民生问题,生产要素组合的结构性问题是城乡、区域之间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人口、资源与物质资本错配并产生长期依赖劳动力密集或资源密集的生产方式是经济失活的原因,并引发公共服务资源不足的问题而形成恶性循环。"绿色"关乎永续发展和长期生产能力,是提高生态生产力的必然选择,尤其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下,增加清洁能源使用效率,推进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均须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得以体现。"开放"强调进行发展的内外联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离不开全球资源的汇聚,同时也是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带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举。"共享"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质生产力由人民发展也掌握于人民手中,由此形成的物质财富用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同志们,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明确其新质态、理解其与传统生产力的差别,拓展对生产力构成元素的认知,挖掘新的生产力来源,才能顺应时代的进步和要求,塑造新动能新优势。为此,需要明确承载其发展动能的主导力量是高素质人才群体,实现其发展目标的内外环境是新发展格局,必须依托人才发展引领科技创新,并在国民经济循环中实现价值创造,推动生产力的跃迁和螺旋式上升。在进一步培养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需要深入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的发展方向,以实体经济汇聚新质生产力各元素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核心,以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并突出科技创新和应用在推动生产力进步中的关键作用,以产业升级推动传统制造业焕发活力并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突破性发展。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