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提纲 (自然资源系统)(第2/3页)
今年以来,全市xx系统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紧紧围绕"xx"工作定位,奋力在新征程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做优空间规划,全力推进"市县乡+总专详"的"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与管理体系建设,为"xx"战略提供空间保障;做强要素保障,大力推行土地"xx、批、xx、用、xx、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实现十大产业用地应保尽保;做好争资争项,主动与省级地质勘查单位紧密配合,积极谋划向上申报找矿项目,找准"xx"发力点,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做精服务质效,聚焦深化"生活圈"、登记服务、"放管服""标准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不断做精业务、优化环境、创新举措,推动惠民利企改革走深走实;做实安全管理,扎实开展本领域风险防范工作,从"预防、治理、监督、查处"全流程提升生态保护水平、筑牢资源安全底线,切实以高质量自然资源工作助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全面准确理解《决定》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
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是这次全会的重要成果。《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主动,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坚强决心,充分释放了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强烈信号。
(一)从起草过程领悟决定的深刻内涵。党中央对全会《决定》起草工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文件起草组,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组长,亲自谋划、精心部署、全程指导。2023年12月初,《决定》起草工作正式启动,历时7个多月。
在把脉定向上,文件起草始终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进行。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件起草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文件起草工作正式启动。在起草工作过程中,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3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召开2次会议进行审议、修改,形成了提请全会审议的决定稿。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把脉定向,从把握主题、搭建框架到内容摆布,从撰写初稿、征求意见到吸纳意见,从深入调研、提出举措到反复论证,都亲自谋划、精心指导,及时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文件起草的每个环节都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在理论遵循上,一方面,文件起草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认真总结研究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各方面改革的决策部署和落实情况,全面把握改革的历史进程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并以此作为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决定》中作出的重大论断、提出的总体目标、确定的重大原则、部署的改革举措,都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作为根本遵循。
在发扬民主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起草好文件需要深入调研、集思广益,汇集全党智慧。文件起草组专门部署38个重点课题,委托55家中央和国家机关开展专题调研,形成78份调研报告,当面听取23位党和国家领导同志意见,组成16个调研组分赴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开展调研,访谈主要负责同志和一些基层单位干部群众,并先后两次较大范围征求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和国家领导同志意见及省部级主要负责同志访谈报告逐一审看,对重要意见建议进行标注。在全会上,根据与会同志提出的意见建议,又对《决定》进行了认真修改。据统计《决定》在成稿过程中,一共有38次过程稿。可以说,文件起草,是发扬党内民主、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二)从关键数字学习决定的主要内容。准确理解和把握《决定》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关键是要弄清楚几个数字:
第一是"15个部分",《决定》紧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展开,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分三大板块15个部分,主要按领域和条目来谋篇布局。第一部分构成第一板块,是总论,主要阐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第二至第十四部分构成第二板块,是分论,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等方面部署改革。第十五部分构成第三板块,主要讲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第二是"8个方面",《决定》主要部署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等8个方面的改革举措,其中经济为第二至第七部分,政治为第八至第九部分,文化为第十部分,社会为第十一部分,生态文明为第十二部分,国家安全为第十三部分,国防和军队为第十四部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第十五部分。
第三是"60条",《决定》内容条目采用通篇排序,共开列60条,其中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4条,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条,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5条,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3条,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4条,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4条,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5条,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4条,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5条,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4条,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5条,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3条,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4条,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3条,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4条。
第四是"300多项改革举措",《决定》共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都是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内容,其中有的是对过去改革举措的完善和提升,有的是根据实践需要和试点探索新提出的改革举措。
(三)从八个方面掌握决定的具体举措。归纳起来,《决定》部署的改革举措涵盖经济和民生、教育科技人才、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等领域共计8个方面改革。
一是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等6个方面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二是关于民主和法治领域改革,一方面通过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现实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另一方面通过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三是关于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从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4个方面作了部署,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四是关于民生和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改革,部署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五是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聚焦美丽中国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部署了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等重点任务,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六是关于国家安全和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围绕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完善涉外国家安全机制等4个方面,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切实保障国家长治久安。七是关于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从完善人民军队领导管理体制机制、深化联合作战体系改革、深化跨军地改革等方面提出重大改革举措。八是关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对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
对照上述改革措施,与自然资源领域直接相关的有五个方面8条具体内容,分别是: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作用、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健全城市规划体系、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和优化土地管理、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体系、深化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全市自然资源系统主动思考、提前谋划,坚决抓好贯彻落实。
四、全力以赴抓好全会精神贯彻落实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任务重、责任大。全市自然资源系统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同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结合和贯通起来。特别是要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xx重要讲话精神,对xx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坚持党建引领、吃透改革要求、加强改革谋划、突出改革重点、扛牢改革责任,以钉钉子精神务求各项改革任务取得实效。
(一)聚焦"多规合一"构建更优空间规划体系。加快"市县乡+总专详"的"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管理体系建设,深化"多规合一"改革,为xx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空间保障。抓系统编制,围绕构建"xx"城市空间格局,加快推进县、乡、村三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健全城乡一体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作用。抓联动审查,建立"多审合一"数字化协同审查机制,推行"市级主导、区级主责、部门协同"规划编审模式,突出纵向传导与横向协同,高质量开展各类规划审查审批。抓科学运用,完善"xx张底图"管控体系,建立规划、设计、施工闭环管理机制,强化规划管控刚性约束,实现项目跟着规划走。抓动态评价,构建规划实施全过程监测评估体系,推行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监测模式,将规划管控贯穿于建设管理全过程。
(二)聚焦"管理闭环"建立更全要素保障机制。围绕建设用地"xx、批、xx、用、xx、评"全生命周期,强化全局性、系统性思维,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将土地制度改革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以供定储,完善储备规划、计划编制实施制度,坚持按需储备,强化土地储备对国民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建设、xx风险防范等工作支撑作用。以储定批,完善新增建设用地报批准入机制,坚持产业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将土地储备供应计划、供地率、存量土地处置作为用地报批前置条件。以批促供,建立重大项目建设用地保障机制,优先保障省市重大项目、重点工程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深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探索更多建设用地保障模式。以评优用,建立土地利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效能评价体系,强化储备、报批、供应、利用、管理评价结果应用,精准查找问题,优化完善措施,提升土地利用水平。以用强管,深化"标准地"和混合用地改革,探索开发条件审查前置,鼓励用地单位开展存量用地提容增效、转型利用、复合开发,推进风貌管控、投入产出、时序控制、信用评价等管理措施落地落实。以管促评,形成批而未供和供而未用土地"xx"长效处置机制,加强土地批后跟踪、供后监管,有效提升供地率、处置率、利用率等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指标。
(三)聚焦"量质并重"落实更严耕地保护措施。围绕党中央关于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部署,细化耕地保护"摸、保、提、管、查"工作措施,牢牢守住耕地红线。摸家底,建立健全耕地动态调查工作机制,优化完善耕地资源监测系统,综合运用变更调查、遥感监测、数据共享等手段,确保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家底动态掌握。保数量,制定耕地恢复年度计划,根据后备资源总体规模与分布情况,有计划、有节奏组织实施恢复;全面落实耕地"xx占补"制度,坚持严控占用、严格补充、严守总量。提质量,健全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实施耕地类型、坡度、土壤现状调查,加大土地整理、复垦等项目投入,有序推进"耕地下山、林果上山",稳步提升15度以下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占比。重监管,加快出台《xx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若干措施》,健全耕地保护奖补机制,完善市、县、乡、村、组五级"人防"机制,强化空、天、地"技防"手段,严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严查处,建立健全线索移送、信息共享、案情通报等常态化联络机制,完善"违法占耕"责任追究制度,坚持对违法占耕既查事又查人,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遏制违法占耕。
(四)聚焦"xx矿产"发挥更好资源比较优势。在省级主导矿产资源勘查、配置基础上,主动向上融入找准"xx矿产"发力点,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探矿上发力,加快出台《市级地质勘查专项资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完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找矿工作机制,科学统筹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加强xx、xx优势资源及地热等特色资源勘查,力争多找矿、找好矿、找大矿。在配矿上用力,健全矿权准入、整合、退出机制,深入实施矿业权清理整顿行动,引导优势资源向优强企业配置;配合市xx集团完善市级矿产品交易平台,鼓励企业优先利用市级交易平台,推进"配矿权"向"配矿石、配初级矿产品"转变。在管矿上着力,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监督管理机制,整合生产开采、生态修复、绿色矿山建设等方面监管措施,着力提升矿产资源安全、高效、绿色开发水平。
(五)聚焦"系统治理"探索更多生态修复制度。坚持xx两条线,系统谋划生态保护修复新举措,助力构建"一核xx、四区xx"生态保护修复新格局。完善经济约束制度,修订矿山治理恢复基金管理细则,根据矿山企业基金计提和履行矿山生态修复义务情况和风险程度,对矿山企业进行分类分级,实行差异化和信息化监管。完善修复监测制度,建立恢复治理工程核查验收、移交管理、定期评估等动态监测机制,进一步织密矿山环境监测网络,提高修复治理监管质效。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矿山生态修复联合惩戒机制,制定矿业权人异常名录清单,明确矿山生态修复义务主体责任,综合采取限制办理安全生产、生态环保、销售运输许可等惩戒措施,加大逃避责任行为惩罚力度。完善替代修复制度,从矿权设置源头理清矿山生态替代修复实施路径,明确矿山生态损害赔偿范围,规范鉴定评估流程和赔偿资金收缴,确保无修复义务履行能力矿山替代修复到位。
(六)聚焦"便民利企"推进更高服务水平提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做精业务、优化环境、创新举措,推动自然资源领域惠民利企各项改革走深走实。深化"生活圈"改革,建立健全"xx、投、建、xx、用"闭环管理机制,坚持"三问于民",提高项目谋划精度;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提升项目投资强度;强化协同联动,加快项目建设速度;落实部门职责,加大项目管理力度;补齐短板弱项,扩大项目使用广度。加快"xx河xx道"改造提升,健全"属地建设、共同管理、分类维护、市场运营"工作机制,完善跨区域规划衔接制度,加快编制《xx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专项规划》,统筹推进区域提升改造,打造文脉传承、绿化主题、生态底色突出的城市名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健全下放行政职权跟踪监管机制,扩大行政管理职权下放范围,确保审批权"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进一步简化"一书三证"审批、规划方案审查、选址技术论证、用地规划许可、规划竣工认可等行政服务事项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提升不动产登记服务质效,加快完善"全程网办"平台建设,打通住建、税务等跨部门信息共享渠道,深化"不见面登记"服务,将"帮办代办"、首席代表、一次性告知、证书邮寄等便民举措制度化,持续提升群众满意度、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