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党课:牢牢把握“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深刻意义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531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2分钟

党课:牢牢把握"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深刻意义

同志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多次号召全党同志要崇尚学习、深化学习,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把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到推进治国理政的高度和位置,要求全党同志要加强学习和学习本领养成。具体来看,"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这一重要且充满深刻意蕴的命题,传承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融汇新时代实际情况的变化,不仅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重要密码,也体现了我们党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观。未来蓝图已经绘就,"两步走"战略目标愈加明晰,广大党员干部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先锋力量和中坚力量,学习认不认真、见识广不广泛、具备的本领强不强,关系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借此机会,围绕"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这一主题,由我为大家作一堂党课报告,与同志们共同交流。

一、在本质上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学习观

在中国古代语境中,"学"与"习"最早是分开使用的,"学"指积极主动去了解不熟悉的事物,"习"指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和不断探索,以便适应现实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后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学习的含义有了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学习是人或动物获取知识而引发的行为变化过程,狭义上的学习是人在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掌握技能的社会实践活动。总的来看,学习主要指从观察、阅读、听讲和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学习观是对学习的总的看法和观点,主要包括学习目的、学习立场、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学习观,就是党在新时代面临新环境新任务新要求,紧紧围绕"为什么学习、为谁学习、学习什么、怎样学习"这一系列基本问题而展开的系列思想观念构成的科学概念。

(一)学习目的:回答"为何学习"的问题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揭示了学习的本质是一种实践活动,把学习的目的定位为实现社会美好发展和全人类的自由与解放。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继承者和发展者,中国共产党强调加强学习的目的在于把学习到的科学理论和先进知识应用于中国的具体实践,解决好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引导党所领导的事业不断前进,推动中国的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科学回答"为什么学习"的问题,使中国共产党的学习有了明确目标。具体来说,一是完成中心任务。由于时代特点和主要矛盾不同,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特定的中心任务,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学习目的必然是完成这一中心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学习思想核心呈现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图景。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奋发努力,我们胜利地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现在,正迈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党的XX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党同志一定要加强学习、善于学习,形成勤奋学习的良好风气。二是破解本领恐慌问题。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阐述学习运动的必要性时提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加紧学习,增强学习本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当前我们党也面临本领不够的危机,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有学习使命意识,积极主动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弥补党员自身的知识空白、经验盲区,"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从而在知识快速更新的当下赢得优势、赢得主动。三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面临"大有大的难处"困境,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学习是中国共产党克服艰难险阻的重要法宝,也是解决如何增强执政本领和提升领导能力这一大难题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能更好应对可以预料或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完成肩负的历史重任。

(二)学习立场:回答"为谁学习"的问题

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人民性,明确规定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始终站在中国工人阶级这一先进阶级的立场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学习是站在人民立场上的学习,即将人民作为学习的参与主体,始终以人民群众作为学习的出发点,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学习,在学习探索中尊重和依靠人民,明确回答了"为谁学习"的问题,使中国共产党的学习有了正确的价值追求。具体来说,一是把人民作为学习的对象。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体力量,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累了最丰富最实际的经验,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只有牢固树立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的意识,恭敬老实、诚心诚意地拜人民为师,认真倾听群众意见,总结群众经验,集中群众智慧,才能制定出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把人民作为学习的动力。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就不是为了少数人去学习,而是以顺应人民意愿、实现人民利益为己任,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所做的一切牺牲、努力和斗争,都是为了使中国人民享有更加富足和幸福的生活。三是把人民作为学习评价的主体。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故而,应把人民群众作为党学习评价的"阅卷人",把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满不满意、高不高兴作为衡量学习成效的评价标准。四是把人民作为学习成果的享受主体。人民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成果的享有主体,中国共产党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增强执政本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满足人民对多样化多层次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依靠学习创造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学习内容:回答"学习什么"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毕生从未停下学习探索的脚步,所创设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吸收人类全部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也正是因中华民族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独特品格才得以延续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更是在学习一切优秀成果中发展和壮大的。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性学习的历史,其成熟定型的学习观不是盲目碎片化的学习,而是有着系统严谨的学习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史、新中国史及现代化所需的知识等人类文明一切先进成果和经验,科学回答了"学习什么"的问题,使中国共产党的学习有了丰富的内容。一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在近代形形色色的各种主义中,早期革命党人在学习前人基础上,经过反复比较和对照,最终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中诞生,一经成立就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全党学习的核心内容,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创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为人类谋求自身解放提供了科学指南。同时,在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推进其实现中国化时代化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理论成果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其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系统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每个党员的义务。二是学习历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善于从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方向,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开辟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学习党史看作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强调党员干部"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科学把握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全党一定要认真学习中华民族和党的历史,在鉴往知来中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三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代表着这个民族发展的基本方向,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文化自信,认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基本思想理念,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使之成为加强共产党人修养的重要源泉。四是学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需的知识。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的世界潮流,也是当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聚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重点学习和转化先发现代化国家的先进经验、管理方法、科学技术知识等,更好地适应中心任务变化所带来的新要求。

(四)学习方法:回答"怎样学习"的问题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在党的学习观中,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学习方法,科学回答"怎样学习"的问题,使中国共产党的学习建立在科学实施的基础之上。一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只有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其理论指导作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然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党内曾出现脱离基本国情、生搬硬套,以教条、僵化的观点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原理,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经验的现象,产生的李立三冒险主义、王明教条主义,一度使革命力量受到极大的损失,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强调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不是学习个别词句和结构,而是要求把学习理论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确立了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学风。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思想结合起来,反复要求全体党员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把理论学习同推动本单位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做到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批判与自我批判。进入"知识爆炸裂变"的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性品格,在学习发展中不拘泥于现有的认识,要敢于质疑、敢于批判、辩证地看待问题,既要肯定事物发展的内容,继承和借鉴原有理论的优秀成分,又要以积极主动、开放包容的姿态和自我审视的态度面对新的发展、新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创新发展已有的思想观念,强化为党分忧、为民造福的责任意识。

二、在价值上依靠学习创造了不朽的历史伟业

学习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取得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党大兴学习之风,不仅把学习置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加以审视,推动学习向常态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也依靠学习领导全党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在人类学习思想史和实践上留下了辉煌的学习成就,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

(一)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非常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的学习,毛泽东不仅将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党员干部的主要学习内容,也为党员干部推荐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邓小平强调除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外,要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毛泽东同志的哲学著作;江泽民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的核心,全党同志要"认真、刻苦、全面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胡锦涛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要求"把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研读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以贯之地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把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看作领导干部的基本功和看家本领,要求党员干部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辩证思维、综合决策、驾驭全局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分别在第十一次、第XX次、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了学习,防止形而上学和片面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继续带领十九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共产党宣言》及其时代意义,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同时,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集中体现为创立了以"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以系统的原创性理论贡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鸦片战争以后,救亡图存成为中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各阶层的先进知识分子对如何实现小康孜孜以求,有的希望在学习中国古代典籍中创造理想生活,有的希望学习西方的技术、制度、文化以改变任人宰割的国家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形成了各自对小康社会的实践构建,并赋予传统小康概念强烈的现实意味,但由于缺乏科学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方法,最后均未能实现小康社会美好图景和彻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命运。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就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念兹在兹的历史宏愿,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探索与不懈奋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各种先进知识,深入研究中国具体国情,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认真学习过去不熟悉的东西,勇于探索、艰苦奋斗,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小康社会的建设起到奠基作用。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号召全党重新学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小康"构想来描述中国的"四个现代化"。此后,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中国共产党阶段性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二大正式将小康作为战略目标写入党的政治报告,党的十三大将实现小康列为"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二步,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十五大、十五届五中全会对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党的十六大真正把小康社会作为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适时提出,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内涵进行了补充和深化。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对小康社会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学习,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分别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大会主题,要求全体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小康始终保持如饥似渴的学习状态,通过自觉主动学习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素养,增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同时,提倡全体党员向书本、实践、人民学习,并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显著增强了全党的群众意识,极大地提升了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在此基础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的实现、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创造了宏阔条件,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