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中共鲤城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2019年工作总结和2020年工作计划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449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分钟

中共鲤城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2019年工作总结和2020年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0-01-07

2019年,区委史志研究室围绕全区工作大局,坚持以"资政、存史、育人"为根本任务,贴近中心,服务现实,开拓创新,注重实效,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拓展工作领域,在人手少、任务重的情况下,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2019年工作总结

(一)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抓实理论武装工作。

根据区委主题教育工作部署精神,及时成立以吴英明主任为组长的学习领导小组。组织全员参与学习,以党章、党史和新中国史、十九大报告、《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历年来对史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最新重要讲话文章、对福建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摆脱贫困》《<福州古厝>序》、给寿宁县下党乡乡亲们的回信以及《习近平在宁德》《习近平在厦门》等为主要内容开展学习。2019年9月19日,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动员部署会,至11月29日,完成8个专题交流研讨会的召开,开展科级干部调研报告分享会、对照党章党规检视剖析会、党支部书记上党课各1次。策划图片展,为全区主题教育班子成员讲述区域革命史。提出敦促原紫帽区工委会议旧址、原地下党龙岭隐蔽处、龙岭-晋江古道等遗迹点,申报文物保护单位;打造辖区"红色遗址(遗迹)"研学路线;苏夫人姑庙(原紫帽区工委活动旧址)申请立牌;工会经费独立核算等整改建议。

(二)建设鲤城红色记忆文化展示馆,谋划史志宣导事业。

3月,着手党史馆资料梳理工作,编写初稿;参观鲤城区检察院院史馆及南安、永春等县市红色文化展示馆,学习、交流布馆经验。5月起,收集口述史料,采访原中共紫帽工委书记黄奕明、中共紫帽工委办公地房东王知的夫人、革命群众后代陈启泰等以及龙岭、曾林、后坑部分村民,了解党在龙岭开展革命斗争的情况;5月中旬,委托广告公司设计制作概念性方案。7-9月间,广泛征询市委史志研究室领导及党史业务科室负责人、党史专家意见、建议。坚持唯物历史观,坚持客观、真实原则,突出人、事、物,确立"信仰与忠诚""道路与觉醒""理想指引胜利""风雨桐江--司马文森馆""无问东西--华侨革命馆""红色书店"等展区的资料整理方向,相关的地图导览、图片、文字、音视频播放等也同期整理。9月份,完成招投标工作,同步监督工程推进,包括建筑外观改造等等,预计年前全面完工。

(三)持续推进二轮修志

《鲤城区志(1998-2010)》原设编目32卷,评审会后,组织各门类责任编辑,根据评审会专家提出的意见,按评审分类分工进行修改,在此基础上总编室调整卷的设置,并由专人逐卷通读并进一步修改补充、定型篇目结构与内容,为总纂奠定较好的基础。目前有24卷,其中城市部类4卷(建置、街道、资源环境、人口),经济部类7卷(工业、农业、经济管理、对外贸易、财税、金融、国内贸易),政治部类7卷(中共、人大、政府、政协、民主党派、外事侨港澳事务、军事),社会部类4卷(民政、民族宗教、政法、劳动人事),文化部类5卷(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科技)。正在修改定型的1卷(交通),尚未通读的3卷(城区建设、邮电、人物),力争至年底完成全志通读、总纂工作。

(四)编纂综合年鉴

坚持与时俱进,在历年编纂基础上,着眼突出年度特色、地方特色、时代特色。年初印发组稿通知,分解撰稿任务,并对编纂体例、组稿要求、文稿编写、质量控制等进行详细说明。落实编审审订、统稿,确保文稿质量,12月完成总纂。真实客观地反映鲤城区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各项事业年度进展。

(五)搞好宣教工作,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运用信息技术。重访革命遗址,采访老革命、老干部,采集视频资料。借助公众微信号,发布史志工作动态及区域文史资讯,初步实现志鉴成果在线展示、社会共享。确立《鲤城人物影像志》项目,遴选黄守恭、欧阳詹、曾公亮等15名乡贤,联合泉州广播电视台,利用史志专业资源优势及电视媒体影视制作和平台优势,拍摄古今人物影像志,传播地方史志文化,服务"古城复兴"。二是教育青年少年。开展"千年鲤城100问"青少年知识竞赛等爱国、爱乡活动,发动青少年运用微视频,记录乡土文化、探索古今对话的研学项目。三是支持古城复兴。从部门职责出发,以翔实、可靠、珍贵的史志资料发挥良好效用。如:开展溪后池工业区及周边地块改造项目的文史普查,就人文地理、民俗文化、风土人情、历史沿革等,整理调研报告;为西街、中山路保护、提升,提供历史参考资料,倡导"触井生情"社区人文提升项目。四是推进江南新区"乡村记忆文化"建设。扎实推进王宫社区,从社区档案、乡村记忆文化展馆、村史村志编纂三项任务,促进社区主干重视小地域文史档案工作,做好全市首批"乡村记忆文化"试点工作,11月通过市级验收。五是举办"古城方志讲堂"。邀请文史专家与热爱古城文化的市民群众尤其是年轻人一起参加,开展6场次:《触"井"生情》《李贽其人》《司马文森和<风雨桐江>》《古城红色遗址》《溪后池文史调研发布》《话说西街》,呼吁社会各界关注、了解、参与文化传承与创新。六是搞好史志文化交流。协助台湾真理大学张家麟教授寻根问祖、接待香港泉州历史文化考察团,就研究、开发、利用史志资源,深化互动交流,拉近距离,消除隔阂,激发港台同胞的乡土情结,加深对祖国大陆的归属感进行探讨。

二、存在问题

机构被长期严重占编,编制人员7名,实际在岗3名,人手少,班子不健全,机构整合后党史业务工作不熟,尤其是史志研究、思考、实践与当今时代发展不相适应;志鉴编纂工作滞后。

三、2020年工作计划

保持攻坚克难的韧劲,加强人员队伍教育、培训、锻炼,高质量落实各项工作职责和区委及上级史志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全力推进史志编纂、宣传、成果利用等。

(一)强化思想认识

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省、市、区各级党委的文件精神尤其是关于史志工作的部署要求,围绕中心,凝聚合力,做好意识形态引领工作,服务民众文化需求、服务区域社会发展。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各级党委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发挥"为党、为民立言,为国存史、传承文明"的作用。

(二)提升队伍素质

以推动史志工作科学发展为目标,从增强部门服务能力、全员学习能力、整体创新能力、全面履职能力入手,提升工作绩效。争取党委关心、领导支持,彻底解决"占编"现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编辑队伍。借力方志学会人才库资源,加强与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合作,共同开展区域历史文化研究、宣传,引领创新局面,提升学术研究的层次和水平。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确保机关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运行。

(三)做好编纂业务

1.深化党史编研和宣传

持续推进常规党史资料征编工作,加大抢救"活资料"工作力度,落实采取走访当事人、采访知情人等形式,及时记录下我区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严格按照"广征、核准、精编、严审、及时"的工作原则,推进组织史资料征编工作。做好党史"三卷"编写前期准备工作,明确各阶段分工和完成时限,加大党史资料征研工作。做好党史研究成果转化,搭好"鲤城红色文化记忆展示馆"这一平台,进一步向广大党员群众普及党的历史知识和基本经验,切实增强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2.提请验收二轮区志

从落实年度计划、规范编修程序、实施工作考评等方面作出顶层设计;保证落实编纂规范、行文规则、质量保障。切实加强协调、统筹、督查,强化对承编单位工作指导和督查,落实志稿评议和审查把关,严格志稿质量,确保按时完成年度出版任务。

3.提升年鉴编纂质量

全程跟进、全力服务,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编辑任务制、编审负责制,定期召开责任编辑碰头会,汇报稿件收集情况,及时解决在征稿、统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编纂工作有序推进。加大"特辑、特载、特征"资料的采集采编力度,丰富内容,充实版面,提高质量。力求跟进时紧时代特色,最大化发挥资政效应。

4.挖掘史志文化资源

拓宽史志资源的服务渠道和服务手段。通过编辑日志、月志、年度大事记,开展专题研究。发挥网站、微信公众号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满足社会各界对史志文化资源的需求,增强区域文化凝聚力、影响力。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广泛邀请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开门修志",推进"鲤城区地名文化志在线编修"系统,尝试文化信息众筹。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记忆文化"项目建设,指导霞洲、亭店、树兜、延陵等全市第二批"乡村记忆文化"项目试点社区,建设乡村记忆文化展示馆,编纂村史村志。

(四)打造史志宣传阵地

1.将鲤城红色记忆文化展示馆打造成全区性集研究、展示、宣传、教育于一体的史志文化阵地。组织企事业单位党(团)员、史志文化爱好者共同参与基地建设及红色文化宣讲和督导,开展党史研学,强化意识形态引导。

2.以基地为龙头,组织全域范围"寻访红色印记活动",推进史志文化入脑入心,升华"共奋进、建新功"主题,广泛开展党史、共和国(地方)史宣教、研究,运用地方史志智慧,推进鲤城新时代建设,迎接建党百年。

3.举办"古城方志讲堂",持续组织开展12期,传播传统历史文化和区域地情。提升民众对地方史志的兴趣,扩大知情者关于文史工作的参与,实现文史智慧对于社会发展的贡献。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引导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

4.在全媒体时代,将历史的积累和发展,借助音视频制作传播,让史志文化活起来,发挥追古溯今、孕育人文、凸显地方形象等作用,让观众从中得到新知新悟。

(五)加强史志学术交流

1.加强"互联网+"的史志编研理论研究及实践运用的调研。

2.把"触井生情"古城保护工作与小局域民间口述历史调研整理相结合,践行史志服务"古城复兴""申遗"工程。

3.加强《姓氏志》编研项目与统战工作的结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