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39篇(第109/192页)
推进区域一体化。加快构建"北融主城、东接上海、西拥太湖、南联浙江"区域发展格局。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和"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深化一体化制度创新,复制推广示范区制度创新成果。加快沪苏湖高铁、通苏嘉甬高铁以及东太湖、苏州湾双隧道等互联互通项目工程进度,加快苏州南站、盛泽站建设。积极推进如通苏湖、太湖新城智轨、苏同黎快速化改造、浦港路东延等项目,完成江陵路快速化改造,全面融入苏州"大中环"交通圈。深化示范区电力共融互通,推进吴江(嘉善)特高压变电站4回500千伏线路规划建设。强化与苏州全域、上海、南浔等地协同发展。做好援藏、南北结对帮扶、东西部协作等工作。
(二)发挥民营经济领先优势,加快建设产业创新集群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发挥民营企业"主力军"作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积极推进省创新型示范区建设,加快打造优势产业创新集群。
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做强做优四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七大重点产业,支持企业向集成电路、高性能纤维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优势细分领域挺进,完成中小企业"小升规"50家以上,新增上市公司5家,推动先进材料、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值超4000亿元,实现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以上。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三年行动计划,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家,其中国家级10家以上。启动新一轮"智改数转",推动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向中小企业延伸普及,新增省级示范智能车间和工厂10个、省星级上云企业100家,支持龙头企业创建"灯塔工厂"。
推进科教人才一体发展。加快推进苏州大学未来校区二期建设,争取科技部、教育部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依托苏信学院、吴江中专、丝绸中专等院校,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持续迭代升级"55352"人才政策体系,引育海内外科技人才项目不少于300项,建设高品质人才社区,力争新增省级以上人才25位、市姑苏领军人才50位。推进"基金+人才+项目"全链条创新,"苏州湾创投壹号"新增注册规模超150亿元。
推动科技和产业创新。加大高企和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0家左右、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2000家、"瞪羚"企业50家,实现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达25件。加快创新联合体建设,完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50个,共建研发机构累计超40家,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5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年度使用科技创新券企业达100家,积极申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三)扩大有效需求,巩固拓展经济向好态势
积极改善社会心理预期,大力提振发展信心,扩投资、促消费、畅循环,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全力推进恒力环企中心、长三角国际新材料产业基地、盛虹储能、迈为光伏新型电池成套设备等243个省市区重点项目建设,全年完成投资639亿元。持续强化产业链招商、科技招商,加快引进投资大、效益好、产出高的优质项目,确保工业项目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在30%以上。把握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窗口机遇,用好中央预算内资金、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利好,争取获批地方政府专项债超40亿元,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市"大盘子"。发挥重大基础设施投资拉动作用,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大"走出去""引进来"步伐,推进外资外贸更高水平发展,实际利用外资5亿美元以上,引导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更好发挥自贸片区联动创新区、吴江综合保税区、盛泽国际贸易集聚区等开放平台作用,在制度、产业、平台联动创新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积极招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着力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保税维修和离岸贸易等外贸新业态。
充分激发消费潜力。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促进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保持批发零售稳定增长。用好古镇、美丽河湖风光带等特色资源,大力提振旅游、休闲、度假、研学等消费,实现旅游总收入172亿元、增长8%。充分释放养老、育幼、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潜力,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力争6%。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探索农村闲置住房租赁合作、工业邻里中心发展。大力引进头部商业运营企业,推进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建设,优化商圈服务形态,汾湖高新区建成总长2.5公里的黎里、芦墟2个特色古街区,东太湖旅游度假区建成总长2.8公里的滨湖休闲带、阅湖大道商业街、万象汇商圈3个特色街区。积极发展首店首发、直播电商、夜间经济等新经济,注重促消费活动的拉动作用。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主动对标世界银行等先进标准,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深化"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推进"拿地即开工"常态化,政务服务可网办率保持96%以上。持续优化市场准入正负面清单,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聚焦技术改造、人才集聚、转型升级,调整优化高质量发展产业政策,树立鲜明导向,强化精准"滴灌",落实落细税费优惠支持、中小微企业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让企业敢干、敢闯、敢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营造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市场经济环境。
(四)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珍惜用好农村战略空间,加大农村发展资源要素保障,强化现代化管理方式在农村更好运用,高水平做好"三农"工作,打响"江村"乡村振兴品牌,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让农民更富。深入实施农民收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倍增计划,充分发挥好吴江乡村振兴母基金作用,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购置优质资产,推进村级集体经济业态结构由租赁为主向多元发展转型、资金收益由储蓄保值向资本增值转型,走好多村联合抱团发展、"飞地"发展路径,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增长6%以上。争取用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改革试点,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经营,把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超800人次,扶持农民自主创业320人。
上一篇:县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27篇
下一篇: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2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