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镇政府工作报告-15篇(第28/51页)
全力攻坚项目建设。牢固树立"项目优先、项目为王"理念,大力推行"摘牌即动工"建设模式,同步推进征地拆迁、材料审批办理等关键环节。强化重大项目统筹和服务,挂图作战督导总投资150亿元16个市重大项目建设进度,推动总投资近50亿元的正扬、立洋、兴锐等重大产业项目年内全部动工建设,确保总投资超38亿元的安世、天集·磁海一期等在建重点项目顺利完工投产。提前谋划2023年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动工仪式,抓好工业投资在库项目管理,挖掘梳理更多重大预备项目。强化黄实集团等镇属企业示范带动效应,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光伏+储能+充电站"项目建设。
二、持之以恒优化创新生态,全力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
完善科技创新布局。坚持将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度融入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创新协作发展大局,主动承接更多深莞科技成果在黄江落地转化。立足制造业当家,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产业持续强链补链,推动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向4%迈进。瞄准新材料、新医疗等新兴产业需求持续优化科技力量布局,支持各村(社区)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创新平台。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成立研发机构和创新实验室,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53%以上。依托科技公园创新平台,举办更多科创活动,集聚更多创新要素。
大力培育科技力量。围绕市"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定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整合,提高"黄江制造"和"黄江品牌"核心竞争力。全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做好科技型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入库工作,力争再培育高新技术企业9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家、院士(专家)工作站1家。持续追加科技创新奖补经费,全面兑现市、镇各类奖励,综合利用市、镇5000万元资金,奖励企业"倍增计划"、产值增长、"小升规"和发展创新驱动。鼓励企业参加省、市"揭榜挂帅"科技攻关,带动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重大科技项目。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突出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探索实行对企业科研机构和高层次领军人才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推动"科技+产业"良性循环。深入实施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启动黄江"引才聚智"行动计划。聚焦"高精尖缺"导向,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围绕企业需求,加强与省内外"双一流"院校定向培育、引进科研人才,全年力争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比增长20%以上。
三、毫不动摇深化改革开放,充分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对标深圳等先进城市全力打造更优质的营商环境,探索推出更多"跨域通办"服务。集中力量解决一批影响市场主体活力和项目建设落地的体制机制问题。扩大企业"镇长直通车"服务范围,实现全镇规上企业服务全覆盖。持续深化镇属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模式,增强镇属企业竞争力、创新力和抗风险能力。探索推行农村宅基地村企合作租赁模式,支持黄牛埔村官山围建设人才安居村,破解企业员工安置难题。大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严厉打击干部乱作为、不作为、吃拿卡要行为,让企业安心扎根黄江发展。全面提升行政服务效能,进一步精简镇级审批服务事项和优化政务服务,力争行政审批时间再压缩10%。
持续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开展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编制工作。加快存量土地盘活力度,大力推进黄京坑村、刁朗村和太阳神公司共560亩产业项目地块开发建设。鼓励"工业上楼"和旧改项目,争取盘活至少120万平方米闲置产业,力争给予最高上限3.5容积率支持。不断拓展产业集群发展空间,全力推进莞深科创新城·黄江大冚项目"单元四"和星光连片500亩"工改工"项目年内动工建设。力促黄实智创中心、黄实盛业中心项目一季度动工,泰鸿铝业、田美北工业区项目年内启动建设。全力谋划1200亩长龙产业片区和500亩板湖"工改工"产业园等连片改造项目。统筹推进低效工业用地整治,全面梳理闲置土地,建立工业项目土地储备库,力争两年内完成顺络电子、琳达等10个地块约700亩土地收储任务。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实施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培育计划,研究"一企一策"精准帮扶措施,推动要素资源向优质中小企业集聚,统筹专业市场建设。依托天集·磁海产业平台谋划打造全省首个中小企业总部基地。建立"个转企"培育库,引导一批大型个体工商户转为企业。探索建立中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等领域支持力度。加大力度帮助企业"出海"拓市场,支持重点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帮助企业对接海外买家,助力"黄江制造"货通全球。持续深化"中小企业服务日"、"民营企业家课堂"等服务品牌建设,加快培育本土新生代企业家队伍。抢抓消费复苏回暖机遇,优化"乐购黄江"系列促消费活动,引导星光城、天虹商场等大型商超加大促消费力度,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文体服务等消费。大力发展"夜间经济"、"露营经济"等新业态,推动消费潜力释放。
四、不遗余力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大力营造高质量发展环境
构建外联内畅交通路网。全力推动市轨道交通1号线项目和公常路升级改造工程,启动建设爱民路,连通新城大道,打通第二条对接深圳的主干道。年内完成明珠三路、教育路和芙蓉路等8项道路工程建设。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增设交通信号灯,设置更多"机非分离"车道,优化交通标志标识。合理规划停车泊位,新增停车位不少于4000个。开展交通秩序专项整治,落实"一路段一方案"、"一堵点一方案"疏堵保畅工作,强化重点路段巡逻管控,畅通路网"微循环"。
优化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智慧化水平,建设"智慧城管"指挥调度中心。进一步压实城管"片长制"职责,强化"行走黄江"、"路长制"、"洁净城市"等城市精细化管理各项机制建设。以"零容忍"态度保持攻坚态势,坚决防止违法建设问题反弹回潮。优化提升重点路段"彩色林"景观,新增一批街头小景。升级改造建安路、锦绣路等道路,完成沿街商铺、老旧房屋立面改造11万平方米。开展市政道路、市容秩序整治提升行动,大力改造背街小巷,加强口袋公园建设和管理,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完成锦绣花园、康湖山庄老旧小区改造。做精做美河湖绿道,依托黄牛埔森林公园打造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强化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坚决整治"散乱污"企业,打击违法转移和倾倒工业固废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