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政研室2024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情况专项报告
市委政研室2024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情况专项报告
2024年以来,市委政研室始终将意识形态工作置于极端重要的地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市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紧密围绕中心工作,积极发挥政研职能,为全市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持。现将有关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二、2024年工作总结
(一)深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一是强化全会精神领悟。把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组织专题学习研讨XX次,全室干部撰写心得体会XX余篇。深入剖析全会精神内涵,结合政研工作实际,明确以创新思维推动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服务的方向,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拓展多元学习渠道。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各类学习活动。线上借助学习强国等平台,干部日均学习时长达到XX小时以上,学习积分人均增长XX分;线下举办"政研讲堂"XX期,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政策解读、理论讲授等,累计培训干部XX人次,有效拓宽干部知识视野,提升理论素养。三是推动学习成果转化。将理论学习与政研工作深度融合,围绕全市重点工作开展调研课题XX个,其中XX个课题成果转化为市委决策文件或工作举措,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二)完善制度体系,压实工作责任。一是健全责任落实机制。明确室领导班子、各科室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制定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清单,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体系,权重占比达到XX%。全年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专项督查XX次,确保责任落实到岗到人。二是优化舆情监测制度。建立24小时舆情监测值班制度,配备专业舆情监测设备和软件,对涉及全市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舆情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全年共监测到舆情信息XX条,及时处置负面舆情XX条,有效维护了全市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稳定。三是规范信息发布流程。制定信息发布审核制度,明确信息发布的审核主体、审核标准和审核流程。对在市委政研室网站、公众号等平台发布的信息,实行"三审三校"制度,全年共发布各类信息XX条,无一差错,确保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权威性和安全性。
(三)聚焦网络阵地,净化舆论环境。一是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对市委政研室官方网站进行升级改版,优化页面设计,丰富栏目内容,网站年访问量达到XX人次,同比增长XX%。同时,加强微信公众号运营管理,推送政策解读、调研成果等优质内容XX期,粉丝数量增长XX人,影响力不断提升。二是强化网络舆情引导。组建网络评论员队伍,人数达到XX人,开展网络评论培训XX次。在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舆情事件中,及时发布正面引导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全年共撰写网络评论文章XX篇,跟帖评论XX条,有效引导网络舆论走向。三是开展网络安全整治。定期开展网络安全自查自纠工作,对室内部网络系统进行安全检测和漏洞修复。全年共进行网络安全检查XX次,修复漏洞XX个,安装网络安全防护软件XX套,有效防范网络攻击和信息泄露风险,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四)紧扣重要节点,精准分析研判。一是建立研判工作机制。在春节、全国"两会"、国庆等重要时间节点前,成立意识形态分析研判工作小组,制定研判工作方案,明确研判重点和方法步骤。全年共开展重要时间节点意识形态分析研判工作XX次,形成研判报告XX份。二是深入调研收集信息。组织干部深入基层、社区、企业等开展意识形态领域调研走访,了解社情民意,收集舆情信息。在全国"两会"期间,共走访调研对象XX个,收集有价值信息XX条,为精准研判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撑。三是综合分析精准施策。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梳理出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风险点和隐患点XX个,并针对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XX条。如在国庆期间,针对旅游高峰期可能出现的舆情风险,提前制定旅游舆情应急预案,有效保障了节日期间社会和谐稳定。
(五)创新工作方式,打造特色亮点。一是开展"政研先锋"活动。组织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蹲点调研,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基层实际情况和群众需求。全年共开展蹲点调研XX次,形成蹲点调研成果XX篇,其中XX篇得到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为解决基层发展难题提供了新思路。二是建立"智库联盟"机制。联合市内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组建"智库联盟",汇聚各方智慧力量。通过开展联合调研、学术交流、成果共享等活动,为市委决策提供了多元化的智力支持。全年共开展"智库联盟"活动XX次,形成联合调研成果XX篇。三是打造"政研文化长廊"。在市委政研室内打造"政研文化长廊",展示党的光辉历程、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政研工作成果等内容。文化长廊成为干部职工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有效营造了浓厚的政治文化氛围。
三、存在问题
(一)理论学习深度有待加强。一是学习系统性不足。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存在碎片化学习现象,对党的创新理论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研究。例如,在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时,部分干部仅对个别章节或条款进行学习,未能从整体上把握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内在逻辑和实践要求,导致在运用理论指导工作时存在片面性。二是学用结合不紧密。虽然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学习活动,但在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作举措方面存在差距。一些干部在撰写调研报告或制定政策建议时,未能充分运用所学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和精准施策,使得部分工作成果缺乏理论高度和前瞻性,难以有效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学习形式创新性不够。理论学习主要以集中学习、个人自学、专题讲座等传统形式为主,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如在组织学习活动时,较少运用案例教学、实地调研、互动交流等多元化学习方式,导致干部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有待提升。
(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短板。一是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有待提高。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环境,网络评论员队伍在舆情分析、研判和应对方面的专业能力还不够强。在一些重大舆情事件中,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舆情走向,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导致舆情发酵,对全市形象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二是网络平台影响力有限。虽然市委政研室在网络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一些知名政务新媒体相比,其影响力仍相对较小。例如,微信公众号的阅读量、分享量和互动量相对较低,在传播政策信息、引导社会舆论等方面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难以满足广大群众对政务信息的需求。三是网络安全防护仍有漏洞。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威胁日益严峻。市委政研室在网络安全防护方面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仍存在一些安全漏洞。如部分干部网络安全意识淡薄,存在弱密码、随意连接公共Wi-Fi等问题,容易导致信息泄露风险,威胁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三)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亟需加强。一是专业人才匮乏。在意识形态工作领域,缺乏具有新闻传播、网络技术、舆情分析等专业背景的人才。例如,在开展网络舆情监测和应对工作时,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难以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进行精准监测和分析,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二是业务培训不够系统。对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业务培训缺乏系统性规划,培训内容和方式不能满足工作实际需求。培训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讲解,对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较少,导致干部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将所学知识有效运用,业务能力提升缓慢。三是人员流动性较大。意识形态工作岗位人员流动性较大,部分干部工作经验不足,对工作流程和业务要求不够熟悉,需要花费较长时间适应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意识形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利于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2025年工作谋划
(一)夯实理论根基,提升思想引领力。一是构建系统学习体系。制定系统的理论学习计划,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等。组织开展理论学习专题培训班XX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进行系统授课,引导干部全面、深入、系统地理解党的创新理论,提高政治站位和理论水平。二是强化学习成果转化应用。建立理论学习成果转化评估机制,对干部在工作中运用理论成果的情况进行量化评估。要求干部在开展调研、撰写报告、制定政策时,必须明确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确保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每年评选出一批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优秀案例,并在全室进行推广,激发干部学以致用的积极性。三是创新学习形式与载体。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平台,线上开发"政研理论学习APP",设置课程学习、在线测试、交流互动等功能模块,方便干部随时随地学习;线下建设"理论学习实践基地",组织干部到红色教育基地、改革发展前沿阵地等进行实地学习和实践锻炼,增强学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学习效果。
(二)强化网络管理,增强舆论引导力。一是提升网络舆情应对水平。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聘、内部选拔等方式,充实网络评论员队伍,人数达到XX人以上,并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舆情分析、危机公关、舆论引导等方面,每年培训不少于XX次。建立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演练机制,每年组织演练XX次以上,提高网络评论员在实战中的应对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二是扩大网络平台影响力。制定网络平台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定位和发展路径。优化市委政研室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和形式,提高信息质量和传播效果。加强与其他主流媒体、政务新媒体的合作与互动,通过互推互转、联合策划等方式,扩大信息传播范围,提高平台知名度和影响力。力争在2025年,网站年访问量增长XX%以上,微信公众号粉丝数量增长XX人以上,阅读量、分享量和互动量显著提升。三是筑牢网络安全防护屏障。加大网络安全投入,购置先进的网络安全设备和软件,建立网络安全监控中心,对网络系统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加强干部网络安全培训教育,每年开展网络安全知识培训不少于XX次,提高干部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定期开展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和漏洞修复工作,确保网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有效防范网络攻击和信息泄露风险。
(三)优化队伍建设,激发工作新活力。一是引进培育专业人才。制定人才引进计划,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新闻传播、网络技术、舆情分析等专业背景的人才,充实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定向培养和在职进修项目,每年选派XX名优秀干部参加学习培训,提升干部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二是完善业务培训体系。制定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业务培训规划,根据不同岗位和业务需求,设计个性化的培训课程。培训内容涵盖理论知识、政策法规、业务技能等方面,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演练、实地调研等多元化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每年组织业务培训不少于XX次,确保干部业务能力持续提升。三是稳定工作队伍力量。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岗位激励机制,对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干部给予表彰奖励,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优先考虑。加强对干部的人文关怀,关注干部的工作和生活需求,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增强干部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减少人员流动性,保持工作队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四)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执行力。一是健全协同联动机制。建立意识形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市委政研室牵头,联合宣传、网信、公安等部门,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工作情况,分析研判形势,协调解决问题。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挑战。每年召开联席会议不少于XX次。二是强化监督考核机制。完善意识形态工作监督考核制度,细化考核指标和评价标准,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市委政研室年度综合考核体系,权重占比提高到XX%以上。加强对各科室意识形态工作的日常监督检查,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和考核评估,对工作不力的科室和个人进行严肃问责,确保意识形态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三是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构建意识形态风险预警体系,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社会热点等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潜在的意识形态风险点。制定风险预警预案,明确预警级别、处置流程和责任分工,确保在风险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处置,将风险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