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秀公开发表文章汇编-171篇(第19/27页)
七是知与行的结合。知乃明白事情的道理,行便是去身体力行。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不知而行是一种盲目;行是知的落脚点和目的地,知而不行是一种自欺欺人。知与行本应该是合一的,可是现实中却有不少人明明知道事情的道理,但往往不去践行,有的甚至还揣着明白装糊涂,装睡不醒。知易行难、知行不一,成了不少人的顽疾。"知而行之则善,知而不行则耻,不知而不行则庸,不知而行则可怕"。什么时候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了,什么时候就赢得了人心、走向了成功。
八是务实与务虚的结合。干任何一项工作,实是底色,虚则添色。实就是说实话、干实事、做实在人,一切实事求是。从现实看,"实打实"做得不够是不少人的常见病,一些人说话办事往往"虚浮夸、假大空",水分多、不靠谱,或纲领口号一大堆,落地见效却不够,甚至在一片所谓的落实声中落空。讲究实既是一种价值追求,也是一种作风品格,做人做事做官首先得实。一方面崇尚实干,另一方面还得学会务虚。时常"踱方步",进行冷思考,登高望远、战略谋划,从思想理论、政策策略等作规划设计。务实与务虚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务实是执行操作环节,务虚是决策决定环节,两者贯通结合,则使行动更加有力有效。
九是数量与质量的结合。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成功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一定的数量是质量的基础和保证。正因为如此,追求一定的数量和速度,是必须也是必要的。然而,"盖所以为精金,在足色而不在分两"。数量固然重要,高质量更为重要。现实中,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更在乎论文发表的数量、开会发文的件数和下基层调研的次数等,而对论文质量、开会发文效果和调查研究成果及转化率等,却不闻不问、漠不关心,结果出现各种各样"大而不强、多而不好"的问题。坚持数量和质量一齐抓、一齐要,而且重质量高于胜于重数量,才是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的要义所在。
十是"又红"与"又专"的结合。红与专指的是政治与业务。"没有离开政治的业务,也没有离开业务的政治。"政治与业务本质上是分不开的,这不仅因为业务需要政治来引领指导、来把关定向,也因为政治如果一旦脱离了业务就是空头政治,讲政治也就成了"空谈政治",成了"两张皮"。具体到每个人而言,政治是一个人对待事物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人是"不能不政治的"。有的人习惯于以专家学者或"业务干部"自居,自以为政治与己无关或隔得很远,有意无意地回避躲避政治,甚至天真地以为只要把手头业务搞好了就可以了。毛泽东曾经说过,"不懂政治的人就不会打仗。"同样的道理,不懂政治的人谈不上真正懂业务工作,因为它只会就事论事,不懂事物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不善于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结果迟早会把业务工作包括自身给带偏,甚至带到歪路邪路上去。
心系"国之大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和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先后强调"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这一重要指示要求如黄钟大吕令人警醒,各级领导干部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慎思之、践行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大者"关乎全局、关乎长远、关乎根本,而"国之大者"则事关方向方位、事关关键要害、事关行稳致远。始终心系"国之大者",方可不迷惘、不慌乱、不趄行,方可站位高、视野宽、胸襟广,方可有大格局、大担当、大作为。
心系"国之大者",就要对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对人民群众期待什么想得透、做得实。我们党是以共同理想信念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党中央关心的重大问题、作出的重大决策、展开的重大部署和交办的重大任务等,全党同志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相背离的事情,必须坚决反对、坚决纠正。民之所向,党之所求。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始终把人民的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
心系"国之大者",就要对重大原则、重大立场和重大利益把得牢、守得住。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有着自己一贯的重大原则立场及利益关切,比如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重视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奉行独立自主、合作共赢等等。对于这些安邦定国的原则立场和战略方略,领导干部必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心知肚明、严格落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是不是心系"国之大者",关键要用实际行动和工作成效来检验。不论现实情况如何"乱花渐欲迷人眼",都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增进把得牢、守得住的政治定力,砥砺狠抓落实、实干苦干的意志作风,确保"国之大者"原原本本贯彻在工作中。
心系"国之大者",就要对大局、大势和大事看得清、辨得明。我们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而且"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广大党员、干部应该对大局大事、全局工作有全面而准确的认知,并以之指引现实工作。善于登高望远,学会"仰望星空",懂得看"桅杆",善于从现象看本质、从苗头倾向看发展走向,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廓清各种迷雾、理清各种头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强化责任担当,不折不扣抓好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实。对"国之大者",我们要有认知、有敬畏、有担当,时常观之察之、思之悟之,时常践之行之、念兹在兹,做到脑子里装着、心里面想着、手里头抓着。让"国之大者"贯穿在方方面面工作中,党和人民的事业一定会迎来新的更大胜利。
凭什么才能"干好"
工作要做好,事业要做大,凭什么,靠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一些人认知上是有误差的。比如,有的人可能认为,靠背景、靠关系,或者说考机缘巧合、考走捷径,甚至觉得靠手段、靠小聪明、靠歪门邪道等等,结果行为上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毋庸讳言,现实中的确有人靠这些获得过一时的成功,但正真要想把工作做好、事业做大,靠这些是靠不住的,倘若没有以下几件东西,是干不好的。
没有本事干不了
俗话说,火车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做好工作、做大事业,归根结底靠真才实学。但在本事、能力上,大抵有两种情况,有的只是小本事,学什么东西都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半桶水晃荡晃荡,结果小本事干不了大活儿,也上不了大场面;有的则是一些老本事,靠"老底"在那里混饭吃,一旦碰到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便捉襟见肘,很不适应。小本事也好,老本事也罢,暴露出来的就是本领恐慌,难免陷入"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土办法不能用,洋办法不实用"的尴尬与窘境。本事是干事最大的本钱。要在学习实践中练就一身真功夫、硬功夫和好功夫,只有本事大了,而且不断长新本事,才能干大活儿、上大场面,才能到大江大河里去"游泳"。
没有奋斗干不成
事业是干出来的,干就离不开辛勤努力和艰苦奋斗。天上不会掉馅饼,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然而,如今在一些人身上,吃苦耐劳、"睡地板""咬咬牙"的精神差了,豁出去、"拼命"的劲头弱了,敢试、敢闯、敢冒的那股"气"少了,相比之下,工作上的奉行"干点意思意思"的多了,生活上感觉"没啥意思"的多了,慵懒散漫成了一些人的工作常态和生活习惯,更有甚者,只想到索取没想到付出,只想到获得没想到舍得,贪图安逸、坐享其成,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食肉者"。人是要有一种精神的。奋斗要有奋斗的样子,这个样子就是吃大苦、耐大劳的样子,就是埋头实干、苦干、拼命干的样子。奋斗是有味道的,这味道就是苦中有乐、苦尽甘来。奋斗者要有奋斗者的姿态。奋斗的样子最好看,奋斗的过程最幸福,只要奋斗就会让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成为现实。
没有文化干不大
人是要有文化的,没有文化的人会走不远、飞不高、行不稳,而且会缺少格局和视野。现实生活中,有两种看法值得澄清和辨识,一种看法认为,文化是文化人的事,觉得一般人有没有文化影响不大,甚至无关紧要;另一种看法觉得有知识等于有文化,于是认为有了一纸文凭,或肚子里装了一些墨水,似乎就意味着有文化了。其实不然,文化人当然要有文化,但文化不局限于或仅限于文化人,想把事业干大,没有文化支撑就是一句空话。大量的正反事例告诉我们,知识是学来的,文化是修来的。鲁迅先生说过,文化是深入骨髓里的一种东西。一种什么东西呢?就是一种教养、修养、涵养和素养。文化是一个人知识、学识、见识和胆识的集合,光有知识,不等有文化。现实中,不乏一些有学历甚至高学历的人却屡屡频现"雷人雷语",让人大跌眼镜,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没有人格干不长
不缺性格缺人格,不缺能力缺魅力,这是眼下一些人身上致命的结构性缺陷。人格说到底是怎么做人。要懂得:做人不成功,做事成功是暂时的;而做人成功,做事不成功也是暂时的。现在有的人人格是不健全的,自私自利的有之,自轻自贱的有之,自负自大的有之,自怨自艾的有之,自暴自弃的亦有之,更有甚者,欺上瞒下、欺软怕硬、阿谀奉承、见风使舵、脚踩两只船、闻风两边倒等等。人格是一种意志力,也是一种道德品行。人格高尚的人,会散发出异彩,绽放出光芒,其魅力让人肃然起敬,敬畏之余会让人更加敬重和敬佩;而人格低下的人,会充斥卑锁,笼罩萎靡,让人感到压抑。高尚的人格,让一个人的事业干的更加久远。
本事、奋斗、文化和人格是人们前行路上的四张"通行证",不可或缺,无论缺哪一张,或"不干了",或"干不成",或"干不大",或"干不长",一句话,也就是"干不好",当缺什么补什么,方能正真干好。
奋斗,成功者的"通行证"
"前进的道路从不会一帆风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一代青年矢志奋斗。"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肯定他们到边疆基层工作的选择,鼓励全国广大高校毕业生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奋斗正是青春的主旋律。
事业是实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青春的样子就是奋斗的样子。从"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良训,到鲁迅先生"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写作的努力,都反复揭示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踏踏实实、努力奋斗才是成功的秘诀所在。世上有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有没有轻轻松松的捷径?茅以升的话就是最好的回答:"勤奋就是成功之母。"天上不会掉馅饼,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什么样的奋斗就有什么样的人生。离开了奋斗,寸步难行,一事无成。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奋斗精神是成功者永不过期的通行证。巴金说过:"奋斗就是生活,人生只有前进。"奋斗精神就是吃苦受累、敢闯敢试的精神;就是胜不骄败不馁、愈挫愈奋的精神;就是无惧无畏、一往向前的精神;就是踏实勤勉、一步一印的精神。奋斗会有成功,也会有失败。网络上有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比起成功学,我们更该学习"失败学"。"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从挫折中走出来、在失败中站起来,不忘失败、不怕失败,便是生活的强者,便是奋斗精神的意义。
奋斗不是喊口号,而应见诸具体行动,提高奋斗本领对奋斗本身而言至关重要。同样是努力奋斗,有的取得了成就、获得了成功,而有的却无功而返,这说明奋斗并非一味地蛮干。苦熬不如苦干,蛮干不如巧干。奋斗必须讲究方式方法,尊重事物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所有的成功都离不开奋斗,但不是所有的奋斗都能成功,只有不断提高奋斗的能力和水平,苦干、实干加巧干,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回答好"为什么要奋斗",还得解决好"为谁而奋斗"的问题。为高尚事业而奋斗不已,是人世间最崇高的风范。有人说得好:"人类的幸福和欢乐在于奋斗,而最有价值的是为理想而奋斗。"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树立起这样的志向:"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为远大的而不只是眼前的目标而奋斗,为他人幸福而不只是个人一时的名利去奋斗,成功的意义将更加辽阔。
奋斗的国家正青春,奋斗的生命最美丽。始终不渝的奋斗意识,让奋斗者充满力量、充满快乐,最终抵达成功的彼岸。让我们一起英勇奋斗,排除万难,争取成功。
善于"思想领导"
彭真同志当年常常叮嘱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思想领导是最高的领导艺术。细细品读,可谓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也是各级领导干部作出决策判断、制定措施办法的"源头活水"。有人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锋利",一是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剑更加"锋利"。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职责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动员群众和组织群众,靠的就是"思想领导"。也就是用真知灼见、思想观点,用对事物的分析、判断和看法,用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鼓励什么和要求什么,来凝聚共识、统一思想,来赢得人心、协调步伐。然而,现实中有的干部不重视思想的作用,习惯于依赖行政手段去做工作,一味靠权力之"剑"去强力执行,动辄来一个"通不通龙卷风",搞生硬蛮干那一套;有的干部对事物一知半解、浅尝辄止,缺乏独到的思考、独立的见解,搞"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还有的干部则是纯粹在做"思想懒汉",满足于人云亦云,做"传声筒""留声机",等等。
思想是无形之物,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影响深、触动大、持续久。"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做好思想领导主要靠什么?一是要善于"用笔领导"。邓小平同志说,用笔领导是领导的主要方法,这是毛主席告诉我们的。写文章是一个人观察、分析、研究和判断事物等能力的综合反映。领导干部要善于"拿笔杆",自己动手写文章,把平时的思考和主张体现到字里行间去,突出针对性、思想性和指导性,形成信息量大、思想含金量高的文章。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从2003年2月至2007年3月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的232篇短论,可谓"用笔领导"的典范。二是要善于作讲话报告。讲话报告往往集中了领导者对形势的分析和研判、对政策的宣讲和解读,是实现有效领导的重要方式。作讲话报告要学会讲故事、举事例、用数据、摆事实,有根有据、有血有肉;要讲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说大白话,使讲话报告更接地气;要讲真话、实话、心里话,务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人心,让人"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三是要善于调查研究。这是领导者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也是确保思想领导正确性的重要手段。调查研究要注重听真话、看真相、察真情、取真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写有内涵的文章、作有内容的报告、搞有质量的调研,是实现"思想领导"的重要途径。高明的领导者善于用"思想"来领导,平庸的领导者忙于用"手段"来领导。用"思想领导"更高人一筹,更让人心悦诚服、心服口服。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是从学习、思考和实践中来的。要向书本学,拜群众为师,既读好"有字书",又读懂"无字书",坚持学中干、干中学。思想源于思考,要学会仰望星空、"踱方步",注重平时积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把学习与实践这个"源头"和这片"生态"涵养好了,思想的泉水便会喷涌而出、滚滚而来。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重中之重是把學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引向深入,坚持理论同实际相结合,悟原理、求真理、明事理,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让思想的"闪电"深入群众、武装头脑,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使思想、能力、行动跟上党中央要求、跟上时代前进步伐、跟上事业发展需要。
做人做事做官"十不如"
有些事情,你选择这样去做或许是好的,也是对的,但如果从更高的标准来要求、来衡量,却又是不够和不足的。倘若你选择更高的标准去做了,事情往往会做得更好,可以达到更理想的预期和效果。这也就是通常人们说的"与其这样倒不如那样"。以下十个"不如",不妨思之选之。
一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相对于那些工作没激情、生活没热情的麻木冷漠的人来说,有艳羡之心的人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的。然而,心动不如行动。《淮南子·说林训》里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站在河边,望着河水里肥美的活蹦乱跳的鱼,却得不到,徒生羡慕之情,此时此刻还不如回家织张网拿来捕。只有结网捕鱼,才能品尝到鱼的美味。由此观之,凡事倘若只停留在一味地羡慕或渴望,而缺乏具体且实际的行动,那只能是空想,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徒有望鱼兴叹而已。有想法还得有办法,有愿望还得有行动,才能事遂人愿、心想事成。
二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当他人饥寒交迫、穷困潦倒,或遇到困难、遭受灾难时,出把力、搭把手,给钱给物,救人以急、帮人以需,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善良和德行,但是这种作用只是暂时的,也是有限的。给人鱼,不如传授给人捕鱼的技能和方法。要想从根本上而且长远地帮助到他人,最有效的是教给他人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办法,包括帮他人树立起战胜一切困难的坚韧意志。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关于"鱼"与"渔"的道理。我们常说的,扶贫先扶智、扶智还得扶志;传授给人知识,不如传授给他学习知识的方法等等,说的都是这个道理。"授人鱼"是一时的,解决的只是"肚子"问题;"授人渔"是永恒的,解决的则是"脑子"问题。
三是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喊破嗓子"指的是"言传",这当然是必要的;"做出样子"指的是"身教",这更是必需的。现实中,总有那么一些人说得头头是道、振振有词,做得却是一塌糊涂、一地鸡毛,搞说一套做一套,或要求人家那样做而自己却背道而驰,种种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做派让人反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家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人家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坐在台上捂着乌纱帽喊着"给我上",不如冲到一线拎着乌纱帽喊出"跟我上",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最有说服力和感召力。
四是"口惠"不如"实至"
"口惠"就是口头上答应给他人好处,应该说口头许诺有时也有它的好处和作用,让人有一种期许,产生某种激励。然而,更重要的应该是兑现承诺。"口惠"有时可以鼓动一些人,但它终归不如"实至"好,假如"实至"不能及时与"口惠"配套,那么被鼓动起来的人就剩下被蒙蔽和被蛊惑了,从长远来看,口惠实不至最后吃亏受害的还是自己。"口惠"满足人们的心理期待,"实至"满足人们的利益需求。
五是苦熬不如苦干
人生短短几十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态度,有的在苦熬苦等,有的则在苦干实干。苦熬的人,常常是硬撑着,抱着"船到桥头自然直""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想法,处于一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状态,"等靠要"是苦熬者的真实写照。而苦干的人则不然,怀揣心中的梦想,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美好前程是实干出来的。苦干实干加巧干是最朴素的"成功学",也是成就灿烂人生的"通行证"。
六是扬长避短不如取长补短
人皆有所长,亦有所短。面对长与短,有的人选择扬长避短,把自己的长处彰显出来,而把自己的短处掩盖和包藏起来,说白了这是一种"容短""护短"的狡黠,也是一种知难而退的怯懦。俗话说,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扬长"得有度,过度则有张扬之嫌;"避短"也只是权宜之计,并非长久之策,更何况人之短处越"避"越严重,甚至会因短失长。扬长不如取长,避短不如补短。取人之所长补己之所短,方能更加完善自己。
七是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坐而论道就是坐下来海阔天空谈道理。应该说,道理是用来理论的,有时有些道理就是越说越透、越辩越明。然而,坐而论道不可成常态,亦不可成习惯,如果只一味地或停留在坐而论道上,则容易流于空谈,陷入"假唱",成清谈客。清谈客所以谓之"客",正是因为清谈者自诩超脱、一副置身事外的看客心态,他们往往热衷于不切实际、不着边际的空谈,有的还常常以评判者自居,而实际上却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空谈是会误国的,"论道"与"行之"务必结合起来,特别是"行之"要重于"论道",只有老老实实地去践行那些道理,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才会让道理得以落地落实。
八是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从物理意义上说,如果汤沸腾了,想让它停止沸腾,可以将锅中沸水舀起,复倒回去,以止沸腾,这种方法能够达到一时止沸的目的。不过,从根本上看,这只是暂缓危机的权宜之计、是化解困境的应景之举,治标而未能治本。当满锅沸腾时,要想不让锅里的汤漫溢出来,最好的办法是抽出锅底的柴火。解决问题就得从根子上下手,真正斩草除根,即便是治标也是为治本创造条件、赢得时间和留下空间,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可能避免反复、反弹,直至一劳永逸。
九是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
事物的发展无非两种状态,一种是已经发生,一种是尚未发生。已经发生的是过去时和完成时,对于不及预期或始料不及的已经发生的事情,有的可以补救、加以完善,有的则无可挽救、不可修复。亡羊补牢正是一种事后补救和完善,属于后知后觉,架的是"马后炮",当的是事后诸葛亮。尚未发生的属于将来时,有的则初露端倪,属于正在进行时,对于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善于落叶知秋、见微知著,这种先知先觉,有助于下好"先手棋",占得主动、抢得先机。未雨绸缪得有危机意识和底线思维,懂得看"桅杆",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亡羊补牢是一种被动无奈,未雨绸缪则是一种积极主动,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
十是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帮助他人,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锦上添花,一种是雪中送炭。锦上添花做的是顺水人情,雪中送炭下的是及时雨。一般而言,人们大都喜欢做锦上添花之事,因为立竿见影、皆大欢喜,而雪中送炭急人之所急、解人之所困、救人之所危。锦上添花是捧场,雪中送炭是救场,做人做事既要捧场,更要救场,救场比捧场好。
"十不如"也是十道选择题,选什么、怎么选,考验的更多不是智慧而是价值取向。选对了、选好了,做人做事做官的"坐标点"就能更贴近实际、贴近正确,也更能走进新的境界,呈现新的气象。
做人做事做官"新十不如"
所谓的"不如",实际上讲得是一种价值取向,是"两权相利取其重,两权相害取其轻"后的一种取舍,取向对、取舍准,则做人有道、做事有循、做官有尺。
一是高人一等不如高人一筹。做人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和面貌示人?现实中,有的人习惯于用"官威",而有的人则注重靠思想和品格。用"官威"的人总是有意无意地居高临下,一副"官老爷"的样子。而以思想和品格立身的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善于讲道理,用思想点燃人们的心灵、用品格击中人们的灵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用"官威"压人是一时的、表面的和肤浅的,只会让人畏之远之、逃之弃之,靠思想和品格征服人是永恒的、刻骨的和深远的,它充满了光芒、力量和魅力。
二是好高骛远不如志存高远。好高骛远者大都把自己追求的目标设定得过高,脱离实际、不切实际,眼高手低、好大喜功。生活中,那些"不扫一屋"却要"扫天下"的人便是典型的好高骛远,这样的人往往因为自不量力而半途而废、无功而返,落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局。人得有志向和抱负,倘若没有志向和抱负如同行尸走肉,徒有一副空皮囊。但是人的志向和抱负不可华而不实,应该具有可行性,更应该从一点一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三是随波逐流不如追波逐浪。随波逐流是一种没有立场、缺乏主见、盲目跟风的行为。随波逐流的人,喜欢随大流、爱从众,他们耳根软、脚根飘、心气儿低,往往跟着感觉走,一半清醒一半醉,人云亦云、见风使舵,容易被裹挟、被带偏、被带节奏。随波逐流的人缺少的是担当作为,成不了主心骨,成不了大器,不会有大出息。人得敢于迎风浪、立潮头,到大风大浪里去"冲浪",到危急关头去"搏击",这样摔打出来的才是栋梁之材。
四是画蛇添足不如画龙点睛。做任何事情,都有"关键之举"和"临门一脚","举"得不是时候、"踢"得不是地方,便弄巧成拙、多此一举,落个节外生枝、适得其反。画蛇添足既不合适,又无益处,"添"得是自找麻烦、自寻烦恼;画龙点睛却是在关键时候说关键的话、关键地方做关键的事,只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就能解决关键的问题。到底是"添足",还是"点睛",既考验人的眼力、毅力和魄力,又考验人的思想水平和思想作风。不说多余的废话、不做多余的傻事,点到为止、恰到好处,把握好度,一切都"刚刚好",做到精准处,做出精彩事,这才是成熟之策、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