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徐文秀公开发表文章汇编-171篇(第18/27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2310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78分钟

四是舍生忘死、逆行而上的英雄主义精神。"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当病毒"魔鬼"袭来,一个个白衣天使、科技人员、解放军将士、党员干部迎难而上,他们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逆行的背影成了抗疫前线最美的风景。这一群群和平年代的战士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以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职业操守,冲锋陷阵、义无反顾。有的身患绝症,却不下火线;有的倒下了,战友同事抹去眼泪接着上;有的家人感染或病了,也无暇顾及;有的推迟婚期上"战场";有的单车骑行找"部队";有的夫妻双双上阵;等等。他们誓死不退,不胜不休,以一种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困难压倒的大无畏精神战斗在抗疫一线。

五是充满信心、敢于胜利的积极乐观精神。疫情暴发时,人们难免惊慌、恐惧、焦虑和担忧。然而,党始终是中流砥柱,党的坚强领导一直是定海神针,制度优势日益彰显,还有那一面面高扬的党旗、一个个救死扶伤的"勇敢的人",他们是主心骨、定心丸和保护神。随着疫情防控有力有序有效地向好推进和拓展,人们心里都越来越有底了,"有信心有能力有把握"打赢这场人民战争成了社会心理主流。人们学会了在方舱医院跳广场舞、练太极,躺在病床上竖大拇指鼓劲加油等等。武汉必胜,湖北必胜,中国必胜!这是响彻华夏大地的铿锵心声,亿万人民怀着必胜的信心,向着胜利进军。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民族更是要有一种精神力量。回望历史,总有一种精神,经千年颠沛而魂魄不散,经万种磨难而历久弥坚。"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剪影,它可歌可泣、可圈可点,也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经受住大考

"我年轻,我先顶上",29岁的彭银华主动请战、奔赴抗击疫情第一线,用生命践行了一名医生救死扶伤的崇高使命。12年前,在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中,武汉提供了医疗援助。今天,12位汶川村民驱车千余公里,将村民自发筹集的6卡车蔬菜送到武汉。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艰苦努力,当前已初步呈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效,再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采取的坚决有力的防控措施,展现的出色领导能力、应对能力、组织动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为世界防疫树立了典范。

在疫情防控阻击战这场大考中,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顽强拼搏,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广大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日夜奋战,展现了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闻令而动、敢打硬仗,展现了人民子弟兵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政治品格。

广大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守望相助,湖北人民特别是武汉人民识大体顾大局,不畏艰险、顽强不屈,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大局需要,主动投身疫情防控斗争,展现了坚韧不拔的顽强斗志。

广大公安民警、疾控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等坚守岗位、日夜值守,广大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险、深入一线,广大志愿者等真诚奉献、不辞辛劳,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大贡献。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干部政治上过不过得硬,要看关键时刻靠不靠得住。在疫情防控阻击战这场大考中,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主动担当、积极作为,靠前指挥、冲锋在前,不辞辛苦、持续奋战,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事实证明:在抗疫斗争中我们的干部队伍是好的,是经受住考验的。同时应该认识到,经受住急难险重任务的考验,要求党员、干部不仅有担当的宽肩膀,而且有成事的真本领。公选王公众号整理,这次大考不仅考验了党员、干部的思想品质和工作作风,而且考验了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危机面前的应对能力、治理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整合力量、全力抗击疫情,这是很大的挑战;在疫情形势趋缓后,如何统筹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这也是很大的挑战。这次应对疫情暴露出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明显跟不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领导干部要从这次大考中总结经验教训,自觉增强综合能力特别是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学习掌握自己分管领域的专业知识,使自己成为内行领导,既有想干事、真干事的自觉,又有会干事、干成事的本领,在一次次大考中交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合格答卷。

讲好中国抗疫故事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有一名"90后"女医生,为了奔赴武汉抗疫一线,在没有公共交通支持的情况下,骑了4天3夜自行车,行程300多公里,一路上忍饥挨饿、风雨兼程,最终返岗参战。多么英勇无畏、义无反顾的白衣战士,凭着心中的责任和使命,让青春绽放迎难而上、奋勇担当的夺目风采。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战疫故事,感动了无数人、激励了无数人。

时势造英雄,凡人出壮举。大疫当前不言退,在疫情防控期间恪尽职守、默默奉献、舍生忘死、冲锋陷阵的人与事,可谓不胜枚举。把一些可圈可点的生动故事、卓有成效的经验办法,特别是那些可歌可泣的凡人壮举说出来、讲出去,可以全景式地展示中国抗疫的众志成城和英勇奋战,可以极大地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凝心聚力、团结向前。

真理在事实面前不言自明,歪理在真相面前不攻自破。讲故事是让人易于接受的一种传播方式和方法。千百年来那些一代代流传下来的思想观点、价值信仰和伦理道德,往往就是通过一个个故事传播开来并留存下来的。在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加大新闻舆论工作力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学会讲中国故事、善于讲中国抗疫故事。

会讲故事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责任。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进行更加深入而生动的解读,可以提高新闻舆论工作有效性。借助一个个鲜活故事,可以更好告诉世人:中国在疫情防控中展现出了怎样的领导能力、应对能力、组织动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一批批军地医护人员、一个个科研人员、公选王公众号整理,一拨拨志愿者以及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如何不畏艰险、赴汤蹈火,敢于担当、英勇奋战;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如何"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共克时艰;武汉及湖北人民如何识大体、顾大局,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大局需要;等等。多到抗疫一线发现好故事,让故事来说话,才能为疫情防控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抗疫故事能不能走进人的内心、拨动人的心弦,入脑入心、同频共振,取决于讲的立场态度和方式方法。

实事求是去讲,才能让人愿听。抗疫故事,真实是它的生命,得说真话、讲真相、道真情。

带着感情去讲,才能让人想听。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把抗疫故事的感人之处讲出来,首先讲故事的人得自己动感情、带感情,只有打动自己才有可能打动他人,只有自己动情才有可能以情动人。

生动活泼去讲,才能让人爱听。讲故事不是作报告,得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和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去讲,用群众语言、讲大白话。

抗疫故事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注入了更为丰富厚重、生动深刻的内涵。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不仅可以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更可以展现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讲出新时代的中国力量和中国形象。

疫情防控是一堂大课

异乎寻常的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这场艰苦卓绝的疫情防控既是一场大战,又是一次大考,也是一堂大课。疫情一线是课堂,疫情变化是教材,而所有那些与病毒"魔鬼"英勇抗争的人们则是一个个教员。这堂大课告诉了我们短板在哪里、弱项是什么、漏洞有哪些?教会了我们怎么去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

疫情防控上了一堂初心使命的大课

当疫情来临时,什么是最重要的?不是钱财物,不是名与利,也不是头顶上的"官帽子",而是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一切都得为此让位、让步和让道。扪心自问一下,疫情发生时,我们是不是都清楚而坚定地这样想和这样做了?有没有私心杂念干扰影响甚至作祟作怪?不久前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很多人都表示思想受教育、灵魂得洗礼,那么究竟成效怎么样,这次疫情防控便是最好的透视器和检测仪。用战果来检验效果,用战绩来检验成绩,让初心使命在无情的疫情面前经受住考验和挑战,在残酷的疫情面前光荣绽放和忠实践行。说到底,这场疫情防控是对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一次现实再教育,这也是这堂大课最重要的知识点和核心内容。

疫情防控上了一堂能力水平的大课

能力建设没有休止符,永远在路上。这次重大疫情极大地检验并考验了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危机灾难面前的应对、治理能力,包括各种动员力、执行力和凝聚力。疫情之下,如何有效组织动员、宣传教育群众,稳定情绪、增强信心,振奋精神、凝聚人心;如何有序统筹协调全社会及各方面资源和力量,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如何有力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上级的要求部署,公选王公众号整理,更好地落细落地落到位;如何有质有量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方面工作,做到两手抓、两手硬等等。这些挑战和考验,有些过去或许碰到过,或许从来没有遇见过,而无论经历或没经历过,这次都是一次大考,应该在大考中找差距、查不足。疫情既是试金石,又是磨刀石,它让已有的能力水平得到淬炼提升,让未有的或捉襟见肘的方面抓紧补课补上。疫情防控这堂大课告诉我们,"本领恐慌"这节这章内容,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过时不淘汰,都得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学什么。

疫情防控上了一堂责任担当的大课

疫情意味着风险与危险,意味着奉献与牺牲。和平年代,面对流血牺牲,一些人或权衡利弊得失,或顾念安逸享乐而选择规避逃避,或消极应付走个过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应祸福避趋之。"在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一拨拨医务人员逆行而上、一个个专家"国士"立于浪尖、一批批解放军将士闻令而动、一群群基层干部恪尽职守,他们舍生忘死、义无反顾,冲锋陷阵、赴汤蹈火,有的忍受身心极限压力而不言退,有的病倒在一线及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时穷节乃见""板荡识诚臣"。这些勇敢的守护者既诠释了崇高的职业操守,更彰显了可贵的责任担当,他们是可歌可泣、可敬可爱的英雄,也是一面面可以用来看真假、照美丑、察善恶的镜子,更是可以学习追赶、汲取巨大力量的榜样。这也是这堂大课最可宝贵的活生生的教材。

疫情防控终会有结束的那一天。当硝烟散去,生产生活归于平静,人们必定会回头去思考,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们都学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上这堂大课我们是交了高昂学费的,甚至还付出了沉痛代价。学费和代价不能白付,这堂大课也不能白上。

"无用"之用未可轻

说到一个人有用或无用,大概谁都不愿意也不甘心被人说成无用,因为无用意味着没用处、没价值,是个吃闲饭的人,会被人瞧不起、看不上,甚至遭鄙视、受歧视。真正无用是件挺没面子的事。

人之有用或无用究竟应该体现在哪、怎么体现?现实中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不少人往往把那些特别能办事、会来事,或者善于摆平、能够搞定的人看成很有能耐,是有用的人,而往往把那些规规矩矩、老实本分,或者不办无原则的事、不做违规违纪违法之事的人说成窝囊,是无用之人。在这种扭曲了的"有用观"驱使下,一些有权有势被称之"有用"的人滋生"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思想,搞"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以权谋私、公权私用,甚至胡作非为;而一些无职无权的人,因为生怕被人说成自己无用,也到处东拉西扯搞关系,或吹牛撒谎、坑蒙拐骗去逞能,干些打肿脸充胖子的事,装出"有用"的样子,甚至做出明明不可为、不该为的事情来,等等。这么多年来"有用"者胡来、"无用"者则硬着头皮装有用的事屡见不鲜,因此而摔跤跌倒的人也时有所闻。

战国庄子在《人世间》中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一个人是否有用,得看他为何而用、用在何处,倘若是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则应该努力去做一个有用之人;倘若是因为小团伙或一己私利,就应该也可以是个无用之人,此时的"无用"恰恰是真正的有用。

无用之用就在于,它是一种清醒和自觉。什么事可为、可不为、不可为?对此要有清醒认识,切不可自视为"观音菩萨",搞"有求必应"。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范晔在《后汉书》中说:"然则有所不为,亦将有所必为者矣。"世上之事,有黑白之别、对错之分,不可昏昏然、似是而非。比如,对于那些所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暗里事,"杯子一端政策放宽"或"公章不如私章、条子胜过章子"违背原则的亏心事等,得有是非对错观,保持警觉、守住底线。可为之事尽力做、不可为之事坚决不做,在不可为之事上宁可做个"无用之人"。

无用之用就在于,它是一种真诚和坦率。人的能力有大小,有多大的能力办多大的事,切不可飘飘然,不可好高骛远或自欺欺人。这应该是最明白不过的道理。然而,有的人却总喜欢一味地逞能,或在恭维声中虚荣心膨胀,习惯于拍胸脯、打包票等。俗话说:一是一、二是二。做人做事来不得虚的、空的和飘的,行则行、不行则不行。在力所不能及的事情面前直接表明自己不行,在不该为、不可为和不能为的事情上坦陈自己"无用",这是难能可贵的一种勇气。

无用之用就在于,它是一种规矩和自律。在不能为、不可为和不该为事情上敢于承认自己的"无能""无用",说白了是对可能出错与出事的有效规避,它好比建了一道防火墙和安全网,把那些违法乱纪的事给屏蔽了,是一种很好的自我防护。严于律己和严守规矩的人,有着强大的内心,它往往不在乎人家怎么说,而在意自己怎么看。恪守内心那份信念和执着,坚守内心那份价值和原则,就会守住底线、保持定力,做安分守己、老实本分的人。

凡事不可虚张,也不可功利,在一些不可为、不能为和不该为的事情上大声说出自己"无用",既是一种胆略和策略,又是一种敢于示弱和不逞能的大智慧。此时的"无用"实质派上大用,是真正的有用。

切莫再"自以为"了

近日,党中央告诫"决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此语一出,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更促人思考,让人警醒。

应该说,一段时间以来"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的现象屡见不鲜、习以为常。比如,有的人"自以为"领导喜欢听好话听顺耳的话,于是总察言观色"顺着说"、见风使舵"顺杆爬",把功夫下在一味"吹、拍、哄"上,忽悠者有之,献媚者有之,讨巧卖乖者亦有之;有的"自以为"领导好大喜功,于是总报喜不报忧,或常常做假数据,搞"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或者把精力尽放在干一些"晚上看灯,白天看草"的"亮化工程""面子工程"上,把"盆景""展板"搞得胡里花哨,把"场面上"的事弄得热热闹闹;有的"自以为"领导乐于讲排场、走过场,于是热衷于整天迎来送往、层层陪同,搞前呼后拥,等等。

毋庸讳言,现实中有的领导确实喜欢这一套,搞一些言听计从的东西,甚至还"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顺之者吃香跑火、得势得利,逆之者吃苦吃亏、受累受气,结果"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些人"把领导点头当劲头、领导喜好当爱好",尽看领导眼色行事而不管不顾群众情绪。然而,事实上不少领导对此是反感和厌倦的。公选王公众号整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政治生态的变化与好转,清风新政成了主流,很多领导对以往一些"惯例""恶习",或顽瘴痼疾、习惯性做法等早已不满,甚至深恶痛绝。比如下基层调研,对于前呼后拥那一套很不舒服,希望能解脱出来,从内心上想听到真话、看到真相、察到实情,可往往"被安排",落个"被调研",苦不堪言;又比如,对于一些人喜欢"顺杆爬""顺着说"明明很讨厌,而且从内心不接受这样的违心言行,可常常很无奈,也感到很可惜;等等。

"自以为"现象于人于己于事业都不好,确实要不得。习惯于做这类蠢事的人免不了弄巧成拙,把领导真正不满意的误以为满意,把群众内心反感的看成无所谓,这样自以为"聪明"或"得意"的蠢事做多了既会"失宠",又会失信,还会闹出不少苦涩的笑话来,落个偷鸡不成蚀把米或者鸡飞蛋打的下场。习惯于做这类蠢事的人还会助长各种不正之风,特别是让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滋生蔓延、大行其道,使得一些干部只唯上而不唯实,只看领导眼色而不顾群众表情。当年焦裕禄曾大声疾呼:"咱们不能光看领导的脸色,还是要看看群众的脸色吧。"这话应当点醒多少梦中人,让"自以为"的干部少点、再少点。

聪明莫过"不聪明"。现实中这些"自以为"的人说到底是自作聪明,是不干正事干蠢事,是一门心思投领导所好的"官油子"。更可怕的是,他们还人为地割裂开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内在辩证关系,对领导也是一种"低级黑",实在得不偿失。要从用人制度机制上让这些干蠢事的人没市场、靠边站、受冷落,让那些真正埋头为群众做事的老实人老黄牛得好处、受重用、被看重,把更多干部的心思、精力和功夫引导到为民干实事、求实效上来。

"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

"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严格的要求、殷切的嘱托,体现出始终如一的人民情怀,为广大党员干部压实从政观、人民观的价值基座指明了方向。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从政观解决的是从政"为什么、干什么、留什么"的问题,是从政者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综合反映。从政观是"牛鼻子"和"驱动器",有什么样的从政观,就有什么样的从政行为。这些年来,大量正反两方面的事实一再表明,从入党入职之初就端正从政观,等于扣好了从政第一粒扣子、走好了从政第一步,这样才能行得稳、走得远;如果职业生涯起步之时便动机不纯、观念不正,又不加强思想改造,以后的路上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摔跤跌倒。

什么才是正确的从政观?直白点说,就是要为老百姓做好事实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醒认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力、所处的岗位,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民谋利。从政意味着奉献和牺牲,意味着能吃苦、能吃亏、能受累,意味着应该多些担当和付出、少些索取和抱怨,多些宁静和淡泊、不慕虚华和享受。没有正确的从政观,就别入从政的门。笃定了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追求,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方能挡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坐得住冷板凳。

有人为了所谓个人前途选择从政,观念起点低、站位上不来,往往其格局不大、境界不高,更谈不上情怀,进而责任、使命和担当就明显不足。公选王公众号整理,从现实看,那些过分追求"实现个人价值"的人,常常演变成搞自我设计,也就不可能正确对待组织需要、对接群众需求;那些过度追求"工作稳定待遇较好"的人,则往往容易安于现状、看重名利,甚至贪图虚荣,同样不利于个人社会价值的彰显。

如何养成正确的从政观?一靠学习提高,二靠实践磨炼,这是基本途径。加强自身学习、接受思想教育,有利于涵养坚定不移的信念。人活着总得有点志向和抱负,从政更得有理想信念来支撑。当好人民的公仆,要志存高远,要把初心和使命作为一生的信念。多在实践中磨炼,有利于砥砺坚韧不拔的意志。只有沉入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的火热实践中,才能强本领、增才干、塑心魂,练就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和志向。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为民办事、为民造福的信念一旦确立,就可以使人方向明确、精神振奋、干劲充沛,不论艰难还是挫折,不论虚名还是利诱,都会初心不改、恒心不移。树立正确的从政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没有什么政绩能与之媲美,没有什么困难能与其匹敌。

做人做事做官的"十结合"

结合就是把彼此关联的事物有机统一起来,也就是通常说的统筹兼顾、"两手抓"。倘若把上下、左右、内外、点面上的相关事物统筹连接在一起,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孤立地、片面地和割裂开来地顾此失彼,则事倍功半。以下十个方面问题,如果能够结合得好,可以事成业兴、行稳致远。

一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主观乃人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客观乃人的意识以外的物质世界。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主观和客观是对立的统一,客观是不依赖于主观而独立存在的,主观则能动地反映客观并对客观事物起促进作用。要想做成事,主观努力从来都是第一位的,起着决定性作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吃苦、不受累天赋再高也一事无成。不过,有些事尽力了却未必尽如人意,或同样的努力却不尽相同的效果,这说明还得靠"天时地利人和"。结合客观条件具不具备、可不可能、成熟不成熟,来确定哪些事可为、可不为和不可为,切不可以搞"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或"只有想不到,没有办不到"等脱离实际的硬干、蛮干。"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尽力而为且量力而行,做"跳起来摘桃子的事",便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

二是治标与治本的结合。标与本也就是现象与本质。治标就是把那些已经暴露或表现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尽早尽快地解决掉,而治本则是透过现象抓本质,把问题背后的问题找出来处理掉。治标不是目的,是为治本赢得时间和创造条件的;治本就是从源头、根本上治理,它是落脚点。如果治标而不治本,或只是停留在治标上,那么矛盾和问题不但容易出现反复或反弹,而且治标的成效终归会流失;如果只想着治本,却对表面的问题视而不见,那么治本的愿望也终归难以实现。中医讲究的是急治其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从联系的观点来看,治标是治本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治本是治标的根本所在,得先标后本、重在治本,标本兼治、综合施策。

三是眼前与长远的结合。"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任何事业有成者都是从干在当下、做好眼前的点滴事情开始的。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方能行稳致远。然而,偏偏有那么一些人,自誉要"扫天下",却不愿"扫一屋",好高骛远、好大喜功,对眼前事、当下活不愿也不屑去做。还有一些人只盯着眼前那点具体事干一天算一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浑浑噩噩,对未来没方向、没规划、没预期。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把干在当下与谋划长远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成大业、干大事,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实干者。

四是局部与全局的结合。局部是全局的支撑,每一个局部都是全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个个局部方能构成完整的全局。要想维护好、巩固好和发展好全局,离不开搞好局部、干好本职。从一定意义上说,搞好局部就是搞好全局。然而,"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公选王公众号整理,任何时候都要心存"国之大者",对大局、大势和大事了然于胸,做到心有全局、眼有全局,学会把局部的事情放到全局下去思考和谋划,善于在全局下行动。胸怀全局者才能更好地搞好局部。然而,现实中有的人似乎只对自己那"一亩三分地"感兴趣,只扫"门前雪",结果"门前雪"也干净不了,那"一亩三分地"最终也会荒芜。"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独秀不是春。"在彼此关联、休戚与共的时代里,"孤岛"是不存在的,独善其身是不可能也做不到的。

五是刚与柔的结合。刚柔相济、软硬兼施,能文能武、张弛有度,这既是很管用的做事方法,又是很重要的做人性格。《周易?蒙》中说:"刚柔节也。"刚柔并济就是刚强与柔和的相互调节,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合。人不可一味地强硬,该放下身段时则适时适当地放下身段,示强而不好强、示弱而不软弱,一介武夫不可、一介书生亦不行。正所谓"凡为将者,当以刚柔相济,不可徒恃其勇"。施以严厉与待以温暖、无情管理与有情操作,是不可或缺、相得益彰的"两只手",就得学会打一下摸一下。刚与柔的结合就是严管与厚爱的统一,对不当之处、错误之举毫不留情、声色俱厉,当困难之时、事情过后又关心理解、关爱照顾。这种无情中的有情、原则中的灵活则是刚与柔的统一。

六是学与用的结合。学归学、用归用,学用脱节是不少人的通病。现实中,有的人自以为聪明或经验多,认为学不学、学多学少都一样,总觉得自己的经验够用了,习惯于路径依赖,麻醉于"眼睛一睁,忙到熄灯",看似忙忙碌碌,实则多半在做无用功;而有的即使学习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浅尝辄止、蜻蜓点水,不善于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既读不好"有字书",又读不懂"无字书"。磨刀不误砍柴工,任何时候都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也是一种用,尤其是在思的基础上转化为用更加重要。学而不用,则白学;不学而用,则瞎用。学习的成效是通过运用得以体现的。我们一方面要时刻注意学习,另一方面又要善于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充分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学中干、干中学,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和学用结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