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秀公开发表文章汇编-171篇(第16/27页)
四是正与邪。为官从政特别讲究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然而有的人认为,不搞点歪门邪道、旁门左道的东西,就吃不开、上不来;有的主张可以坏到"刚刚好",这样可以不吃亏;更有甚者觉得无毒不丈夫,不心狠做不了大官。俗话说:自古正邪不两立。有邪气的人,或许会得逞于一时,但终归邪不压正。正,守一而止,意味着守一不犯错、无邪念,说话办事有道德标准。正乃阳光大道,当今天下是秉持正知、正念和正行者的天下。
五是苦与乐。人从本能上来讲都希望自己苦少乐多,甚至最好不吃苦,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梅花香自苦寒来。"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快乐是耕耘出来的。古人尚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和胸怀,作为党员干部,应当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度自觉。有副对联写得好:"若不撇开终是苦,各自捺住即成名。""撇"开一些名利纠结就不苦了,按捺得住内心的欲望才得以快乐。
六是舍与得。人生如棋,有舍才有得,有得便有舍。天底下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只得不舍的事情。为官从政应该熟谙舍与得的辩证法,说白了就是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给予与获得的关系。按理说,为官从政既然是"公仆""勤务员",为人民服务就是天经地义的事。"得"是一种本能,"舍"是一种本事,把本能的东西尽量抑制住,把本事的方面多提高一点,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能干大事的人。
七是真与假。说真话、办真事、做真人,活出真实的样子,这本来是毋庸置疑的事。然而,有的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有人说,人生如戏,全在演技。不过,假的就是假的,假的真不了,演技再好终归都会露馅。墨子说过:"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贫富生死既是试金石,又是磨刀石。它能检验并考验出一个人的真与假。为官从政就得老老实实、真真切切,不来虚的,不搞假的。
八是善与恶。人之大德,莫过择善而行,这是最美的底色。那么,择什么善,怎么"择善"?首先,要择善人而交。"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交"益友",不交"损友",让自己的朋友圈清清爽爽。其次,要择善书而读。既读"善书",又善读书,让自己心明眼亮。再次,要择善言而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听得进那些诤言、谏言,让自己多一份清醒、理性和自觉。此外,要择善事而为。对人有利、有益的事多多益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恶便是坏人坏事,切不可以为恶"小",就为之、纵之,否则,只要沾上了边,日积月累,就没有回头路。
九是进与退。进退留转是为官从政中经常遇到的现实问题。从身边的人与事来看,往往"进"者得意,"退"者失意,"留"者惬意,"转"者在意。面对人生的进退留转,各种心态千变万化,正确的态度是面对进,始终保持一颗责任心和进取心,不骄不躁,谦虚谨慎;面对退,始终抱有平常心,泰然处之;面对留,懂得知足和珍惜;面对转,得有一种紧迫和危机。在"进"中求稳,在"退"中求进;在"留"中守成创新,在"转"中精彩转型、华丽转身。
十是宠与辱。从政路上既有春暖花开的时节,又有风雪交加的时日,这是考验人的关口和门槛。真正的强者,既能从成功中走出来,又能在失败中站起来,做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为官从政,实际上意味着一种付出、舍弃和奉献,这是从一开始就该有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否则就会时时纠结、处处为难,左右不是、忐忑不安。所以,应当想清楚、弄明白,而且咬紧牙关、狠下心来,作出正确合理的选择,交上合格满意的答卷。
为官从政"新十题"
为官从政是一个大考场,身处其中得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考试,考题五花八门,既有填空题,又有选择题,更有必答题。笔者之前列过十道题,加上下列十题,可谓考卷的上下篇,党员干部得拿出智慧和勇气来,用心审题、用力解题、用功做题,交上合格满意的答卷。
一是实与虚
万物"实"为要、万事"实"为贵。我们强调并崇尚工作中要多务实,讲实干、求实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强调并崇尚生活中多一些实在,说实在话、做实在事、当实在人,把实实在在当作为官从政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实的背面则为虚。我们反对搞虚的那一套,反对搞避实就虚、偷奸耍滑的东西,推崇不图虚名、不说虚话。虚往往是注水的家伙,有时甚至是掺假的东西。虚常常与"浮空飘夸"联系在一起,还是离虚远一些好。当然,实与虚是物质存在的两种形式。如果说,有时虚是指务虚的话,那么适时适当地务务虚,让心静下来,整理一下思绪,作一些思考和总结,这种虚实结合、以虚带实、以实托虚是必要的,也是有好处的。
二是热与冷
人都会有忽热忽冷的时候和经历。有的人或许"步步高升"、一再提拔,或许位高权重、身处重要部门或重要岗位;有的人头顶各种各样的光环,被媒体闪光灯追逐,前呼后拥、炙手可热;等等。"热"的时候会前呼后拥、众星捧月,"出门有车等着、走路有人跟着、吃饭有人陪着",到处都是鲜花和掌声,倘若把握不住、掌控不好,就会飘飘然、昏昏然,忘乎所以、自以为是,甚至逐渐膨胀嚣张起来。然而,事物发展总是有高有低,呈波浪式曲线状,人不可能一直或一辈子"热"着。有的人走着走着或许徘徊停滞起来,有的人或被旁落、遭冷遇,到了边缘部门,去了冷门岗位;有的人从忙得不亦乐乎,一下子变成闲得心里发慌,从事务缠身到无所事事,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坐了趟过山车,好比一脚踩空了似的,不适者有之,失落者有之,自怨自艾、自暴自弃者亦有之。热与冷好比山巅与谷底,都是一种考验,经得住热,受得了冷,既能顺利"登顶",又能安全"下山",靠得不仅是云淡风轻的心态,更是冷热不惧的能力。
三是贫与富
为官从政要有安贫乐道的境界、胸襟和情怀。封建士大夫尚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价值追求,党的干部更应该有一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贫富观和苦乐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党的干部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己任,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不能也不应该只顾自己富起来,更应该带领群众富起来。倘若把自己富起来看得过重过多,"动作"就会走形变样,就会不惜动用手中的资源去搞权力寻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官不可发财、发财就别当官,当干部就意味着一种奉献和牺牲。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乃大丈夫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挡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则初心不忘、使命不辱。
四是美与丑
美的就是美的,丑的就是丑的,这本来是黑白分明、一目了然的事,可有的人就是黑白颠倒、美丑不分,甚至以丑为美、以丑为香。比如,贪污腐化是极丑的行为,可有的人却浑然不知,深陷其中却乐此不疲;又比如,耍特权是老百姓厌恶痛恨的事,可有的人却沾沾自喜、感觉舒服,不但自己耍,而且家里人跟着一起耍;再比如,欺上瞒下、偷奸耍滑、阿谀奉承、见利忘义等等,都是人性中的丑陋,可有些人却不以为然,反而觉得是自己有本事、会来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对于美与丑,首先得分得清、辨得明,切不可把美的当作丑的,把丑的又当作美的;其次得亲近美的事物,远离丑陋的东西。
五是权与法
权大还是法大,这本来也是非常清楚的问题。可在现实中,有的人要么不明白,要么揣着明白装糊涂,干出一些以言代法、以权代法或权大于法、权高于法的事情来。有的碰到事情总是有意无意搞"我说了算","长官意志"代替"法官意志",有的自觉不自觉地总是"第一时间"想到找人摆平,这个"人"说到底就是说话管用的权力,习惯于靠"人治裁量"而不是靠"法治力量",相信一纸手谕甚至一个电话、一声招呼胜过一纸裁决。"摆平就是水平"成了不少人欣赏和推崇的价值标准,一些普通百姓也养成了"信访"而不"信法"的思维定式。时至今日,权大于法或以权代法的现象必须也应该改变过来。所有的权力都要在宪法下行动,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运行,受法律法规的约束,这才是正道、大道,也是为官从政务必恪守的基本规则。
六是情与理
有人说,我们是个熟人社会、人情社会,说话办事都得讲情重情,给个面子;还有人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于是把讲情重情视为天经地义,推上很高的位置。当情与理摆在面前尤其是发生冲突的时候,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等成了挥之不去、纠缠不清、摆脱不了的羁绊和束缚,明摆的一些道理也好、规则也罢,很容易妥协退让、败下阵来。人们似乎最怕被人戳脊梁骨说,这个人无情无义、不讲良心。"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情与理的天平上,个人的私情永远是小道理、软道理,小道理、软道理始终要服从于大道理、硬道理,千万别被所谓的七情六欲所惑,也别让私情遮蔽了双眼。即便是至爱亲朋之间,也要既亲又清,大是大非有原则,大道大理有方向,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理高于情、重于情和大于情,做到入情入理、合情合理、寓情于理。
七是学与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只有把乐学、好学、善学与苦思、勤思、善思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日异其能,岁增其智"。西汉文学家刘向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学习永远在路上,也永远无早晚。然而,倘若只为学习而学习,因学习而学习,学不会思、学不能用,这是白学、瞎学和乱学。同样的道理,思是建立在学之基础上的,是学的一种升华,思从学中来,学因思而贵。得经常联系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联系大局、大势和大事学深悟透,这样的学才有质量,这样的思才有方向。学习是一种能力,思考则是这种能力的又一次飞跃。如果说,学习是开花,思考则是结果。
八是知与行
知,乃知识、认识;行,乃践行、实践。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认识正确与否,来源于实践;认识有用与否,在于指导实践。现实中,知归知、行归行,知行割裂、知行不一和知易行难的现象不少,导致说归说、做归做,台上他说、台下说他。有道是:"知而行之则善,知而不行则耻,不知而不行则庸,不知而行则可怕。"人得先"知",它好比人的双眼和两耳,而"行"就像是双脚,人们靠眼靠耳去看去听,靠脚去走去到达。古代先贤常说,"三思而后行""未知事实,不可虚行""行焉,可以得知之效;知焉,未可得行之效",等等,说的都是这个道理。"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为官从政要善于不断获取理论知识,更要善于把获得的理论知识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做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九是亲与疏
对于为官从政者而言,有人亲近你,有人疏远你,这是常有之事,你该怎么看、怎么办,这里面蕴含着很大的学问和技巧。对于亲近你的人,要去作具体分析,究竟是什么人亲近你,为什么亲近你?"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特别亲近你的人,大多"欲有求于我也",或为名或为利,故当"度之",也就是保持和把握好一个度,即便是纯粹的感情也得有分寸,这样既可避"结小圈子""成小团伙"之嫌,又可避"权去则弃、势去则倾、利尽则散"之尴尬。一方面要去"疏亲者",另一方面又得注意去"亲疏者",也就是要具体分析是什么人有意疏远你、为什么疏远你,特别是那些曾经亲近却突然疏远你的人,要走近他们,建立起清清爽爽、干干净净的同志式关系,这样的同志式关系才可能行稳致远。避免亲亲疏疏是为官从政者必须战胜的坎。
十是俭与奢
简朴节俭是为官从政者的一种美德和操守,而奢侈浪费则是彻头彻尾的堕落和可耻。"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离不开节俭。诸葛亮倡导"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朱子告诫"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也";等等。老祖宗的这些告诫,当常常叩击我们的心灵。"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每个为官从政者从一开始就要堵住"奢"的洞口,形成"俭"的习惯,把节俭作为立身之本,视奢靡为堕落之源,将崇俭拒奢这道题答对做好。
写有思想的短文
近日,读著名出版家钟叔河《念楼学短》一书,他在自序中写道:"学其短,是学把文章写得短。写得短当然不等于写得好,但即使写不好,也可以短一些,彼此省时省力,功德无量。"他还身体力行写短文,《念楼学短》一书"短的标准,是不超过一百个汉字,而且必须是独立成篇的"。钟老先生的言行,给人以深深的触动和启迪。
什么是好文章?当然不可一概而论,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文章具体而论。好文章应该不论长短,该长则长、该短则短,内容至上、思想为王。总的来说,内容决定形式,思想决定内容。但从实际来看,写有思想的短文称得上是一种好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
古往今来,不少脍炙人口、经典流传的名篇大多是短小精悍的思想美文。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起草的碑文只有114个字,却反映了一部中国近代史;邓小平负责起草的四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只用了5000余字,就解决了很多问题,而且据统计,邓小平的著述三、四千字以内的居多,有很多文章只有千字左右。再往前说,一部《论语》可以"治天下",却不过万把字;而诸葛亮的《出师表》,也只不过区区几百个字。
然而,现实中一些人对于写短文却不以为然,不屑写也不会写。有的一提笔就洋洋洒洒,"盘古开天地"摆开架式写,啰嗦拖沓;有的则"脚踩西瓜皮",想到哪写到哪,信马由缰;还有的表面上乍一看对仗排比写得很有气势,"四言八句"工工整整,但细一看却思想贫乏、空洞无物。
出现这些现象,既有思想认知的问题,又有能力水平的问题,还有态度作风的问题。有的总觉得写短文没水平,长篇大论才显本事;有的则确实没能力驾驭容量小、篇幅有限的短文,一短就说不清,一写就收不住;还有的甚至故意用字数来撑篇幅,把短篇写成中篇、中篇写成长篇,结果要么写成"小脚女人的裹脚布"又长又臭,要么写成一个着装华丽却苍白无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贵妇人模样。诸如此类的文章,最终只会如郑板桥所言,被人用以"糊窗糊壁、覆瓿覆盎而已",既没用处,又没好处。
文贵有思想。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没有灵魂,就没有生命;没有思想,则不称其为文章。古人说,"文以载道""有物有序"。这个"道"就是道理,"物"就是思想。
写文章,说到底就是拼思想。钟叔河说得好:"看文亦犹看人,身材长相毕竟不最重要,吸引力还在思想、气质和趣味上。"文章的思想从何而来?一曰从客观事物中来。毛泽东说:"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古人也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人的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地上冒出来、脑里凭空而来的,而是在实践的沃土里生长出来的,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二曰从学习思考中来。"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如果"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码知识"。思想是用心走心、碰撞交流和千锤百炼出来的,是勤学苦练、思考研究的结晶。
文难在精炼。短文不易写,浓缩的是精华。"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以最简练的笔墨表达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许胜多许,这是大本事、硬功夫。钟叔河曾感叹说:"故古文最简约,少废话,这是老祖宗的一项特长,不应该轻易丢掉。"
从一定意义上说,长文好写,短文不好写。要写好短文,得从思想方法上入手,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落叶知秋、窥斑见豹,善于归纳、概括、提炼和总结。
少一些穿靴戴帽的"客套话",多一些直指要害、鞭辟入里的真话实话心里话;少一些正确的"废话",多一些求真务实、"管用的话"、"自己的话"。
当年毛泽东反复说,报上的文章不仅宜"短些、短些、再短些",而且宜"软些、软些、再软些"。身段软下来,文章才能软起来,也才能"短下来"。
开有内容的短会
一段时间以来,会议"多、长、空"等顽症像牛皮癣一样,久治不愈。前不久,中部某市一位扶贫工作组长吐苦水说:"光落实一项金融扶贫政策,我们去市里开过一次会后,又去县里开,接着乡镇又开。其实会议内容基本都是一样的,三番五次开同样的会,太耗费精力了。"
某贫困县的县委书记抱怨,去年一年下来,自己参加的上级召开的会议上百个,平均下来几乎一半的时间在开各种各样的会,现在几乎是"白天开会、晚上办公","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会议过多过滥、内容重复、形式大于内容,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开会干什么?开会为什么?这是首先要弄清楚、想明白的问题。邓小平说:"我们开会,作报告,作决议,以及做任何工作,都为的是解决问题。"会议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不是用来当摆设、开给人看的。这其中,既有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又有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通过开会达到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研究问题、提出对策的目的。
什么是问题?毛泽东说,矛盾就是问题。开会就是把矛盾"端上桌",大家一起会诊,开出药方,然后分头"抓药""治病"去。
开有内容的短会,就是开针对实际、解决问题、务实管用的会。会议是一种形式,但不可以搞成形式主义,不可以走过场。会前要做充分的调查研究,做足功课,做好会前准备,把问题一个个梳理出来,如果有解决方案的话,则把方案做细做实。会议有必要则开,无必要则不开,这是最基本的道理。会议有没有必要,则从实际出发,由问题来决定。
现在有的地方和单位不管必要不必要,动不动就开会,而且会议成了"传声筒"和"留声机",对上级精神和要求囫囵吞枣、照转照抄,对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虚晃一枪、掌声一片。这种只管"开了"不管"开好"的会议是自欺欺人。
邓小平最反对会多、会长,他出席会议时尽量讲短话,没有话宁可不讲,特别强调"开会、讲话,都要解决问题"。他曾说:"开会要开小会,开短会,不开无准备的会。会上讲话,话不离题。议这个题目,你就对这个问题发表意见,赞成或反对,讲理由扼要一点;没有话,就把嘴巴一闭,不开空话连篇的会,不发离题万里的议论。"这应该是开会、讲话的重要遵循。
开有内容的短会,就是开简洁高效、意到即止、干净利落的会。现实中,一些地方和单位,很在乎会议的规模和规格,很讲究会议的套路和模式。比如,主席台上,讲话的没几个,陪会的一大堆;有话说的说了,没话说的也不厌其烦地重复,有的与会者讲话言不由衷、词不达意,不管重要与否,也要表一番态,说一大堆诸如"多么重要""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等溢美之词。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曾针对这种"开会也有的"党八股现象一针见血地批评道:"'一开会,二报告,三讨论,四结论,五散会'。假使每处每回无大无小都要按照这个死板的程序,不也就是党八股吗?在会场上做起'报告'来,则常常就是'一国际,二国内,三边区,四本部',会是常常从早上开到晚上,没有话讲的人也要讲一顿,不讲好像对人不起。""党八股"式的会,耗时费力、劳民伤财,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开有内容的短会,就是开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说管用的话的会。会议有没有实质性内容,得看与会者是不是愿意并敢于把憋在肚子里的话都一股脑儿倒出来,不跟你说官话、套话、空话和应付的话。对于说真话、实话、心里话的人,要给足够时间,不能像有的人"飞机倒汽车,跑了大半天,结果会只开了一会儿,发言只是一支烟的功夫"。解决问题来不得半点虚情假意,一味地说场面上的客套话,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所以,得鼓励会上说真话、实话、心里话,特别是说管用的话,而这得有一个好的氛围来支撑。真心换真话,真意换真情。能够听到真话、了解到真相的会议就是有内容的会。这样的会,即便是长一点,也是一种短。
开会是重要的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也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很容易滋生蔓延的土壤。不开无准备的会,不开不解决问题的会,不开可开可不开的会;不说没思考的话,不说没用的话,不说可说可不说的话,如此开会,才是开有内容的短会。
讲有质量的短话
前不久,一位领导同志颇有感触地说,开会发文、说话办事都应该讲有质量的短话,话不在多说清就好,文不在繁管用就行。这话讲得非常在理,很有针对性,让人豁然开朗。
说话是一个人思想情感的表达,本来就应该言之有物、务实管用,言简意赅、点到即止,就应该说真话实话和心里话。然而,一些人说话渐渐偏离了这种本真本色的轨道,言不由衷的有之,言过其实的有之,言之无物的有之,词不达意的也有之,等等。有时说话还成了一些人的"秀场",故弄玄虚、哗众取宠,表达成了表演、表态成了表现;也有不少人说没准备的话、没思考的话、没分寸的话和没选择的话,动辄滔滔不绝、信口开河,长篇大论、高谈阔论,好像硬是要既让人听不懂,又似乎把人家当小学生;还有的人虚话、套话、大话、空话连篇,让人云里雾里,不知其所云,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更有甚者,官话、假话、忽悠人的话张口即来、脱口而出,有时还振振有词、铿锵有力,让人生厌,苦不堪言。
说话的目的是表达思想、交流感情,最终解决问题。邓小平曾经指出:"开会、说话都要解决问题。""开会要开小会,开短会,不开无准备的会,会上讲短话,话不离题。......不开空话连篇的会,不发离题万里的议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改进文风作为一项工作要求,带头讲短话、讲实话、讲新话,通过自己以身作则带出好文风来。要提倡短、实、新的文风,文件、讲话、文章要让群众愿意看、看得懂,愿意听、听得进。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对此也有明确规定。讲有质量的短话,表面上看是针对说话而言,实际上是在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网上曾经评出"最令人反感的十句话",其中一些领导干部在会场上的开场白"下面我简单说两句"名列前茅。
人们反感的不是真正的"简单说两句",而是这一开场白之后的长篇大论。讲有质量的短话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看他善不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问题的核心,看他有没有善于归纳、提炼、概括和总结的思维表达能力,看他平时积累的东西多不多,肚子里装的货色多不多;二是有利于"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避免影响真抓实干、影响工作成效,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耽误实际矛盾和问题的研究解决。因此说,提倡讲有质量的短话大有裨益。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什么是有质量的短话?所谓有质量,就是既有思想观点、内容内涵,又有事实根据、事例故事;既接"天线",又接"地气";既信息量大,又含金量高,说到底,就是那些让人能够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话。"大道至简,大义微言""要言不烦,意尽言止"。最基本的东西往往最管用,最深刻的道理常常最简单。学会用精炼、简练和凝练的语言表达思想,能够长话短说,才是一种大本事、大智慧。
"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讲有质量的短话,既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检验;既是一种作风上的转变,又是一种能力上的提升。
要走出观念上的误区,不要总觉得长篇大论才有水平,口若悬河才有才华,不要总是生怕别人听不懂,不要总觉得自己多么高明,应当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讲话的目的全在于解决问题。
要训练讲有质量短话的本领,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个别看一般,抓住事物的要害,有的放矢。要接"地气",善于讲故事、举事例,多用群众语言,多讲大白话,引人入胜。总之,就是要多讲一些真话实话和心里话,少讲一些虚话空话和套话;多讲一些少而精、短而实、新而活的话,少讲一些多而次、长而空、旧而死的话,让我们的话真正务实管用、言简意赅。
中国"为什么行"
近日,万众瞩目的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这项被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的宏伟工程仅仅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建设任务,此壮举震惊了世人,也引来无数人的感叹:中国为什么行?
追溯新中国成立的70年,她用一张张出色答卷生动诠释了中国"怎么行"和"为什么行"。她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白手起家,用20年的时间就基本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她让老百姓从穿暖到穿好、从吃饱到吃好,还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摆脱贫困,成了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再单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从当年新中国成立时的"十大建筑",到一座座横跨天堑的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一条条穿越大江南北的鹰厦铁路、兰新铁路、成昆铁路、宝成铁路和青藏铁路等,这些气吞山河的建筑都是当时世界瞩目的奇迹。而近20年间,一个个举世瞩目的大型工程更是逐一登场,从跨越大半个中国的西气东输工程,到走过千山万水的南水北调工程;从搬迁百万移民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到纵横交错的路、网、通信建设;从拔地而起的载人航天工程,到自由翱翔的深海探测工程,还有那巨大的"天眼"及"天河一号"等等。现如今,同样有被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的港珠澳大桥、有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新四大发明"等等,都创下了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人间奇迹。这不由得让人想到中国"为什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