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徐文秀公开发表文章汇编-171篇(第15/27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2310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78分钟

"看得懂"是硬道理

百岁老导演严寄洲有一个嗜好,他每拍完一部电影,会到北京三家电影院看看反应。第一场去首都电影院,那里的观众多数是高级知识分子;第二场去东四大华电影院,看看北京一般市民的反应;第三场去天桥电影院,看看民工的反应。他说,拍电影就是要让人看得懂,甚至山沟沟的老太太都能看得懂。无独有偶。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在他88岁的时候,曾写了两首"有感",其中一首写到:"文章写就供人读,何事苦营八阵图。洗尽铅华呈本色,梳妆莫问入时无。"意思就是文章写出来就是让人读懂的,何必千方百计摆成迷糊人的八阵图呢?应该简明扼要、呈现本色,不要追逐时髦、故作高深。

这两个例子让人既受教育,又受启迪,它揭示了一个很朴素的法则:让人看得懂才是千真万确的硬道理。然而,现实中有些人写文章、搞创作似乎并不是这样想和这样做。有的喜欢用各种所谓的手法、"技术"编些离奇的东西,搞得东拉西扯、天马行空,虚头巴脑、高深莫测,让人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有的专门造一些生僻的新名词、新概念,"使用一大堆相互没有联系的概念","做概念的游戏",故弄玄虚、晦涩难懂,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有的习惯用所谓"大家"口气、"大师"身份和"权威"角色说话,一副宏大叙事的派头,让人摸不着边、找不到北;等等。于是乎,曾几何时,一些令人费解费神,特别"烧脑"而且看不懂的东西招摇过市,有的还昧着良心、罔顾事实,像对待皇帝新衣一样叫好。热衷于搞一些看不懂的东西,其实是缺乏真才实学的一种反映,他们不会也不善于表达得通俗易懂,只好在那里瞎掰扯、净忽悠。然而,说到底还是思想意识上出了问题,太过自以为是、不以为然,觉得他人看不懂,更显自己水平高、学问深和与众不同,是曲高和寡,甚至认为现在人看不懂没关系,自己的作品是写给未来,留给后人看的,等等。

端正思想态度,才会看得懂。

写东西、搞创作能不能让人看懂,从根本上讲,其实已经不是能力水平的问题,而是思想认识、作风态度上的问题。有的人为了显示自己,表达成了表现,甚至成了表演,净在那里自娱自乐;有的人则故作高深,搞得虚头巴脑,以此来掩饰或掩盖自己的短板、不足或无能。思想态度不端正过来,就不会正常说话、正经说事。大道至简,本色做人。曾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你在哪所学校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他回答:"在幼儿园我学到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事要道歉","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通俗往往易懂,简单往往深刻。只要不装、不端,便能把事情说清楚,把道理讲明白。

心里装着他人,才会看得懂。

看得懂的背后实际上折射出你有没有群众感情和百姓情怀,心里有没有装着他人。有人说,毛泽东的文章特别好读,也特别好懂,就在于他心中装了群众。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经常讲,群众看不懂的文章禁止拿出来,你拿出来一次我就给你顶回去一次,谁写了,我就反对。他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曾说:"当你写东西或讲话的时候,始终要想到使每个普通工人都懂得。"什么是人民性?什么是以人民为中心?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具体可感的人民性。经常与群众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说话办事、写文章搞创作,看不懂的东西就没有机会跑出来招摇过市、兴风作浪。

多接地气,才会看得懂。

大凡看得懂的东西,往往通俗而不庸俗、简约而不简单,常常沾满露珠、冒着热气、透着泥土味,能创作出这样作品的人,也都是接地气、有烟火气的。人民作家柳青为了写《创业史》,在皇甫村一住就是14年,他经常穿着对襟褂子、缅裆裤、圆口布鞋,头顶旧草帽,再把一根长杆旱烟锅插在裤腰后,他还在集市上学农民群众捏码子,用群众熟悉的方式与群众交流,他已经不仅仅像个农民,而实实在在就是个农民。放下身段,回归本真,脱下西装穿便装、换掉皮鞋穿草鞋,"用为群众事业而奋斗的战士们的语言来和群众讲话","随时都善于简单的、具体的,用群众熟悉和懂的形式来讲话",就能创作出看得懂的作品来。

这好那好,看得懂最好;这标准那标准,看得懂是基本标准;这道理那道理,看得懂是硬道理。舍此,就难以也无法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动员群众和组织群众。

懂得看"桅杆"

站在海边眺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时,我们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的一部分,最后看到全部船体。桅杆意味着事物的先兆,是晴雨表和风向标。

真正富有预见和远见的人,都懂得并善于看"桅杆",从"桅杆"中分析研究出事物发展的动态、趋势和规律。毛泽东同志曾经几次提到过看"桅杆"的问题。他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就曾满怀激情地用诗一样的语言写道:"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他还在谈到什么叫领导时说:"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前一句讲"桅杆"预示着革命高潮的到来,后一句讲"桅杆"强调了领导干部要善于发现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预"从哪里来?就从懂得看"桅杆"中来。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渐进变化的过程。"桅杆"是一种信号,它预示着事物的发展将由少量的、个别的东西变成大量的、普遍的东西。看"桅杆"就是把那些苗头性、倾向性的东西辨别出来,然后分析它的走向和演变,从中认识和把握矛盾运动的规律,从而看出信心和希望来。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迹象的。如果"桅杆"是意味着一种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就得提前动手解决它,防患于未然;如果是预示着某种动态和动向,就得提前跟踪、密切注视、及时跟进;如果是昭示着一种大的趋势和大的方向,就得提前布局,尽早尽快地顺应这种潮流。无视、忽视或不懂、不善看"桅杆",或将导致机遇的错失,让机遇擦肩而过;或老虎来了还以为是猫,以致"灰犀牛"都临近甚至闯入了,还浑然不知,结果猝不及防。

从现实来看,不懂或不善于看"桅杆"现象的人还有不少。有的人只知道一味低头在"海岸"边上走,眼里压根就不去看"桅杆",即便是"桅杆"已然跃出海面了,也熟视无睹,看不到,也看不清。有的人或许看了一眼"桅杆",甚至也会发出尖叫或惊呼声,但往往看过就看过了,对"桅杆"效应不去分析,不去研判,没有预案,不知应对,结果看到了等于没有看到,等等。这都是要不得和很可怕的。

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看"桅杆"得有高的站位。政治站位要高,任何时候必须注意从政治上看问题、想事情,善于把纷繁复杂的事物置于政治的角度下透视,用"望远镜"登高远望,用"显微镜"见微知著,看问题才有了高度、深度和角度。还应当看到,有的人虽然站位也高,但却是"近视眼"。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就得"跳出来"看问题,有一个好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经常用发展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和研究问题,去看待和观察事物,脚力、眼力和脑力同时用,"桅杆"便会尽收眼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新时代需要更多懂得看和看得懂"桅杆"的人,在看"桅杆"中认清前行方向,把握内在规律,更好地赢得主动、抢得先机,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潮头。

领导干部当答好为官从政"十题"

为官从政经常会碰到很多选择题要去做,孰轻孰重、往东还是往西,选择对了则蹄疾步稳、行稳致远,选择偏了、歪了或错了则会走到岔道、斜路上去。以下这十道选择题得细思量、常念叨,作出正确选择。

一是公与私。"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曾几何时,在一些人眼里,公与私是模糊的,甚至是混淆和错位的,有的公私不分,有的假公济私、以公谋私和损公肥私,等等,结果在公与私处理把握上滑倒摔跤。公则公,私则私,其间的界限务必真正拎得清、掰得开,占公家便宜、捞公家油水的事不能干、干不得。"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韩非子说过:"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故公私有分。""私心胜者,可以灭公。"为官从政就是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有时还得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做到"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

二是义与利。义与利是从政路上躲不过、绕不开的问题,正所谓"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学无深浅,首在辨义利"。古往今来,人们推崇重义轻利、先义后利的义利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利以养其生,义以养其心"。为官从政,就得铁肩担道义,秉持公平、公正和公道,这既是格局、境界和情怀,也是责任、使命和操守。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只追求合理、合法、合规的利益,而且不与民争利,只为民挣利,"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计利当计天下利",这才是应有的胸怀。

三是是与非。对与错、好与坏、合理与不合理,是每个人都得分得清、辨得明的,都得有正确的立场、态度和选择,来不得半点含糊,也容不得任何"骑墙"和摇摆。现实中,有的人不论对错好坏,总喜欢做老好人,当和事佬,经常和稀泥,对错误的东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不良倾向和歪风邪气妥协退让,不愿、不敢也不善于斗争,这是一种投机;有的人是非不分,甚至把错误的当成正确的来奉行和推崇,无形中或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为错误的东西"背书""站台";等等。在是与非尤其是大是大非问题上,要既做明眼人,又做明白人。要做好人但不可以做老好人,那种遇见矛盾绕道走、看到困难躲着走,一味地"不说话、说好话、好说话"的人不可能有市场。不讲是非的人,迟早会惹上是非。

四是正与邪。为官从政特别讲究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然而,一些人似乎不这么想、这么看和这么做。有的认为,不搞点歪门邪道、旁门左道的东西,就吃不开、上不来,于是可以不干事,但得会来事;有的主张可以坏到"刚刚好",这样可以不吃亏、不受欺负;更有甚者觉得无毒不丈夫,不撒谎干不了大事,不心狠做不了大官。俗话说:自古正邪不两立。有邪气的人,或许会得利于一事、得逞于一时,但终归邪不压正。正,守一而止,意味着守一不犯错、不偏斜,无邪念、无杂念,说话办事有道德标准。正乃阳光大道,当今天下是秉持正知、正念和正行者的天下。

五是苦与乐。人从本能上来讲都希望自己苦少乐多,甚至最好不吃苦、不受累,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梅花香自苦寒来。"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快乐是耕耘出来的。这种奋斗和耕耘就得吃苦受累,就得流汗,有时甚至流血流泪。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唯爱拼,才会赢。特别是,有时吃苦还要能吃亏、受累还要能受气,古人尚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境界和胸怀,作为党员干部,应当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度自觉。有副对联写得好:"若不撇开终是苦,各自捺住即成名"。"撇"开一些名利纠结就不苦了,按捺得住内心的欲望才得以快乐。

六是舍与得。人生如棋,有舍才有得,有得便有舍,应当学会先舍后得、有舍有得、能舍能得,倘若一粒棋子都不愿意失去,势必会落个满盘皆输的结局。天底下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只得不舍的事情,即便是经商办企业,真正的大商人既能聚财,又能散财,而且有时散财比聚财还来得更重要。同样的道理,为官从政应该熟谙舍与得的辩证法,说白了就是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给予与获得的关系。按理说,为官从政既然是"公仆""勤务员",为人民服务就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果是图享受、讲特权,就颠倒了"主与仆"的关系,就是一种异化。当然,这个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难,也正因为难更值得去做到。鱼和熊掌岂可兼得,世上哪有既要得好处,又要享清福的好事美事。"得"是一种本能,"舍"是一种本事,把本能的东西尽量抑制住,把本事的方面多提高一点,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能干大事的人。

七是真与假。说真话、办真事、做真人,活出真实的样子,这本来是毋庸置疑的事。然而,有的人似乎不这样想也不这样做,这其中有的是主动自觉为之,有的是被动不自觉为之。比如,有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台上一套、台下一套;有的对人一套、对己一套,说的一套、做的一套;有的领导在一套,领导不在一套,此时此事一套、彼时彼事一套;等等。有人说,人生如戏,全在演技。大凡假全在于演,全在于装,演得很逼真,装得很像,其共同特点是说假话、办假事、戴假面具。不过,假的就是假的,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演技再好终归都会露馅,就好比戴假发总会被风揭穿。墨子说过:"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贫富生死既是试金石,又是磨刀石;既是X光机,又是透析机。它能检验并考验出一个人的真与假。为官从政就得老老实实、真真切切,不来虚的,不搞假的,经得起真假"照妖镜"的透视。

八是善与恶。人之大德,莫过择善而行,这是最美的底色,也是最好的本色。那么,择什么善,怎么"择善"?首先,要择善人而交。"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交"益友",不交"损友",远离"不三不四"的人,让自己的朋友圈清清爽爽。其次,要择善书而读。既读"善书",又善读书,让自己心明眼亮。再次,要择善言而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听得进那些诤言、谏言和谔言,让自己多一份清醒和冷静、理性和自觉。此外,要择善事而为。对人有利、有益的事多多益善,不在于物力之"舍",而在内心幸福愉悦之"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恶便是坏人坏事,切不可以为恶"小",就为之、纵之,否则,只要沾上了边,日积月累,就没有回头路。

九是进与退。进退留转是为官从政中经常遇到的现实问题。从身边的人与事来看,往往"进"者得意,"退"者失意,"留"者惬意,"转"者在意。面对人生的进退留转,各种心态千变万化,各种角色粉墨登场,心浮气躁者有之,急功近利者有之,不择手段者有之,随遇而安者亦有之。这是一个"大考场",正确的态度是,面对进,始终保持一颗责任心和进取心,不骄不躁,谦虚谨慎;面对退,始终抱有平常心,泰然处之;面对留,懂得知足和珍惜;面对转,得有一种紧迫和危机。在"进"中求稳,在"退"中求进;在"留"中守成创新,在"转"中精彩转型、华丽转身。

十是宠与辱。从政路上既有春暖花开的时节,又有风雪交加的时日,有顺境,也有逆境,这是考验人的关口和门槛。"宠"是得意之时,"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面对好事上门,心花怒放、洋洋自得是人的一种本能,但能否得意不忘形、得志不变形,不迷失、不膨胀,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清醒和自觉。春秋郑国大夫正考父几朝元老,却"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宠"时更应把位置放低一些、身段放软一点、口气放小一点。"辱"是失意之时。面对各种各样的下坡路,或者低谷与瓶颈、挫折与打击,该怎么办?躲在人生的墙角边看破红尘、自怨自艾,只会消沉下去、自暴自弃,变得破罐子破摔、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既能从成功中走出来,又能在失败中站起来,做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为官从政,实际上意味着一种付出、舍弃和奉献,这是从一开始就该有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否则就会时时纠结、处处为难,左右不是、忐忑不安。所以,应当想清楚、弄明白,而且咬紧牙关、狠下心来,作出正确合理的选择,交上合格满意的答卷。

"党像"长什么样

有位作家在小说中写过这样一个情节:土改后,有位翻身老农进城,到一家书店买了一张毛主席像,出来后,又折转身去,要买一张共产党像。营业员说;"只有主席像,没有党像。"老农不信,说:"有毛主席像,就该有共产党像,哪能没有党像?"

是啊,怎能没有"党像"?大到国有国的模样,小到人有人的模样,作为一个党,当然得有党的模样。记得革命战争年代,国民党为了丑化共产党,污蔑共产党"共产共妻""青面獠牙""红胡子绿眼睛"。然而,共产党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它是"大救星"、领路人。有的人说:"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有的说:"共产党是种子,到哪里在哪里开花结果";也有的说:"共产党是鱼儿,人民是水,鱼儿离不开水";还有的说:"党是妈妈,教我道理,把我养大",等等。"党像"就是党的样子,他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生动的可感的,是看得见、摸得着和感受得到的。"党像"是由一个个党员组成的,它体现在党的全部理论与实践中;体现在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中;体现在全体党员一言一行中。

它长得一颗全心全意为民的"赤子心"。俗话说,相由心生。"党像"长什么样,莫过于从"心"开始。共产党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赤子心""公仆心",它视人民为父母、为主人,而自己是儿女、是公仆;它把人民当作水,看成土地,而自己是鱼儿、是种子,等等。毛泽东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提出"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忠实地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焦裕禄"心中始终装着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孔繁森"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等等。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共产党的奋斗目标,这些都成了共产党的全部价值追求。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问题上,没有一个政党有共产党这么纯粹、无私和彻底。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人,才称得上真正的共产党人,否则就是"冒牌货",就是赝品和假货。为人民服务,是"党像"中最为鲜亮的形象特征。

它长得一副"顶天立地"的"身子骨"。画像易,画骨难。共产党最骨子里最深的东西是什么?是马列主义,是理想信念。马列主义就是"天"。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国这片广沃土壤里生长起来的,它又得服这方水土,适应这里的气候变化,扎根大地。中国国情就是"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历经风雨而不倒,"党像"之所以高大就在于有一副顶天立地的身子骨支撑着。它背靠马列、立足实际,既讲马列主义,又让马克思说"中国话"、穿"中国衣"、吃"中国饭",贴近实际、切合实际、符合实际,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是中国共产党行稳致远的重要秘诀,也是"党像"身子骨硬朗的根本法宝。

它长得一双担道义的"铁肩膀"和行大道的"铁脚板"。俗话说,天塌下来高个子顶着。共产党是个"高个子",他有一双担道义的"铁肩膀",国家危亡时有它的身影,民族复兴中有它在奔跑,人民有难时有它做"主心骨",它是中流砥柱,可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平常时看得出、关键时站得出、危难时豁得出,这就是人民眼里的共产党和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党像"中最突出的个性特征。"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一路走来,共产党奉行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出以公心,秉持公平、公正和公道。"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大小莫不载。"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就是一部无私无我的史诗,一个个共产党人正是用无私无我的自觉、境界和格局书写光彩照人的"党像"。夏明翰为了"主义真"而无我;陈毅在"断头"的紧要关头坦然吟唱"意如何";毛泽东用"无非一念救苍生",生动展现共产党人牺牲自我的大无畏精神;等等。共产党之公平而无私无我,故人心归顺、万众敬仰,这是"党像"永不褪色的关键所在。

"党像"是由无数共产党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塑造出来的,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描绘出来的,每个党员都是"党像"的塑造者、描绘者,更是增光人、添彩人。不忘初心就应该不忘"党像"长什么样,更应该为"党像"增光添彩,让"党像"在老百姓心中更加高大、光彩夺目。

浩养昂扬"民气"

近日,又一次到大庆铁人纪念馆参观,不经意间看到一则资料,颇为感慨,思绪万千。

1964年,当时的石油工业部写了一个关于大庆石油会战情况的报告,提到要有"三股气",其中,"对一个国家来讲,就要有民气"。而且说到,"民气主要是指民族的自尊心和自强心。一个国家有了民气,就能傲视和排除各种困难,不屈服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民气,指的是民众的精气神,是广大民众所焕发出来和凝聚起来的一种气势和气概,说到底就是民心。"人之命在元气,国之命在人心。"古往今来,民气盛,则凝心聚力、同舟共济;民气旺,则国运昌、国力强,反之则一盘散沙,民弱国衰,分崩离析。汉代晁错《言兵事疏》中说:"窃闻战胜之威,民气百倍;败兵之卒,没世不复。"《管子》一书也说:"是故民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1919年,当时上海《新闻报》副刊《快活林》上刊登了马星驰一幅反映五四爱国运动的漫画。画的右边有无数爱国群众在吹气,而且都集中吹向左侧的三个人,把那三个人均吹翻在地、四脚朝天,被吹翻的三个人就是五四运动中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惩办的卖国贼。此画用人口吹气来寓"民气",表明民气的力量和作用。

"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中华民族历来重"民气"、讲"民气"和聚"民气"。每当处于重要历史关头,或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或面临重大事件和重大任务时,都会成为"民气"迅速聚集和喷发的时候,在苦难和挫折中求索,在风雨飘摇中前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表现出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回想近现代以来,无论是风起云涌的五四运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还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华振兴";无论是唐山大地震、九八抗洪、抗击"非典"、汶川大地震,还是举办亚运会、奥运会、世博会等等,都呈现出"民气"昂扬高涨的壮丽图景。叶圣陶当年曾感叹:"现在各地人民一致起来救国,又悲壮,又热烈,足见民气到底还保存在我们这里。"中华民族从来没有丢掉过"民气",也没有失掉过"民气",昂扬"民气"一直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正因为有了昂扬的"民气"在,我们的民族才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不屈服、不压垮,才上下一心、奋勇前行。

昂扬"民气"从哪里来、怎么来?它既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又不可能像嘴吹气一样"吹"出来、喊出来。民气,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理想信念,就是愈挫愈奋、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和冲天豪情,就是把一切困难都踩在脚下的钢铁意志和乐观自信,就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精诚团结。然而,现实中面对改革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压力,面对复杂变化的形势和任务,唉声叹气,说泄气话牢骚话的有之;垂头丧气,怕字当头、不敢斗争的有之;信心不足、底气不够,感到困惑迷茫的亦有之,等等。"气可鼓不可泄。"著名美国记者、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曾经沿着红军长征路线对长征做过深度访问,访问后期他曾动情地说:"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会使人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昂扬民气来自于这种精神,也孕育出这种精神。昂扬"民气"正是靠一以贯之的信仰、信念和信心,靠一如既往的自尊、自强和自信,靠一往无前的勇气、斗志和意志才能赢得。

江河之所以能冲开绝壁夺溢而出,是因其积聚了千里奔涌、万壑归流的洪荒伟力。习近平总书记说:"在近代以来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磨难,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牺牲,进行了太多太多的拼搏。现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已经充分爆发出来了。"这是一个浩养昂扬"民气"的大好时代,更是浩养昂扬"民气"的一种历史必然。

为官从政"十题"

为官从政经常会碰到很多选择题要去做,孰轻孰重、往东还是往西,选择对了则蹄疾步稳、行稳致远,选择偏了、歪了或错了则会走到岔道、斜路上去。以下这十道选择题得细思量、常念叨,作出正确选择。

一是公与私。"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曾几何时,在一些人眼里,公与私是模糊的,甚至是混淆和错位的,有的公私不分,有的假公济私和损公肥私,结果在公与私处理把握上滑倒摔跤。公则公,私则私,其间的界限务必真正拎得清、掰得开,占公家便宜、捞公家油水的事不能干。韩非子说过:"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故公私有分。"为官从政就是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有时还得大公无私。

二是义与利。义与利是从政路上躲不过、绕不开的问题,正所谓"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学无深浅,首在辨义利"。古往今来,人们推崇重义轻利、先义后利的义利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官从政,就得铁肩担道义,秉持公平、公正和公道,这既是格局、境界和情怀,也是责任、使命和操守。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只追求合理、合法、合规的利益,"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计利当计天下利",这才是应有的胸怀。

三是是与非。对与错、合理与不合理,是每个人都得分得清、辨得明的,都得有正确的立场和选择,来不得半点含糊。现实中,有的人不论对错好坏,总喜欢做老好人,对错误的东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不良倾向和歪风邪气妥协退让,不愿、不敢也不善于斗争,这是一种投机。在是与非尤其是大是大非问题上,要既做明眼人,又做明白人。不讲是非的人,迟早会惹上是非。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