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徐文秀公开发表文章汇编-171篇(第20/27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2310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78分钟

五是以点代面不如以点带面。点与面,体现的是个别与一般、特殊性与普遍性。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做事情必须学会采取先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一般而言,"点"上的工作是一个地方和单位的窗口、标杆与招牌,容易成为重点、做成亮点,具有示范作用和典型效应。但是,"点"仅仅只是个点,它代替不了面,热衷于以抓点代替抓面,以"盆景"代替"风景",甚至以点来掩盖面,以一俊来遮百丑,既不能真正抓好"点",又顾此失彼丢掉了"面",结果点与面的工作都停留在一般化表面化上。"点"是可以推动或带动"面",起到幅射作用的,但它绝不可以代替"面"。只有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突破一点,再指导全面工作,才能最终把现在的"点"逐渐做成以后的"面",这是很重要的工作方法。

六是大水漫灌不如精准滴灌。大水漫灌原本是农业生产中采用的一种灌溉方式,是一个农业术语。这种灌溉就是在田间不做任何沟埂,灌水时任其在地面漫流,把整个田块都放满水,它是一种比较粗放的浸润土地的灌水方法。其意主要是用来比喻"放水",搞强刺激,或搞大呼隆、一刀切,铺天盖地。大水漫灌很容易泛滥,并且因为灌水的均匀性差,水量浪费大,还容易导致土地盐碱化。浇灌是大有学问的,做事也如浇灌,不可搞大水漫灌,无差别地搞一刀切。事实说明,有些事情切一刀是可以的,但一刀切是不可以的。切一刀是经验,一刀切则是教训。凡事得讲究个精准、精细和精确,这样才可以实现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才可以量体裁衣、"私人订制"。

七是等群众找上门不如找上群众门。如何对待群众问题始终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首要问题,折射出不同的立场、态度、观点和感情,反映出不同的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等群众找上门"是消极被动的状态,说白了是一种应付,是摆样子、走过场,有的甚至是在作秀。而"找上群众门"则大不一样了,它是一种真正的"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把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装在脑里、放在心上。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你放在台上;群众在你心中的位置有多高,你在群众心中的分量才有多重。经常像走亲戚一样找上群众门,嘘寒问暖、"端茶倒水",敲开群众"家门""房门"多了久了,自然便能打开群众的"心门",听到知心话,成为贴心人。

八是替民作主不如让民作主。为民作主是为官从政者的责任、使命和义务。为民作主大体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以"主人"自居,事事替民作主;另一种是以"公仆"名义,处处让民作主。替民作主蛰伏着的是"家长意识",遇事情、作决策往往不看群众表情、不管群众心情、不顾群众感情,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大腿后悔、拍屁股走人,最后群众"买单"。让民作主真正体现的是以民为本,贯穿的是人民至上,广泛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听民声、汇民智、聚民意。让民作主是真正的让老百姓当家作主,让广大群众有尊严、得尊重。群众是最高明的老师,是真正的英雄,只有把他们的意志和意见建议吸纳并转化到决策措施中来,代办不包办、当"公仆"不当"家长",我们才不会脱离群众,才会少犯或不犯错误,才会更好地避免失误。

九是斗气不如争气。从一定意义上讲,做人就是为了一口气而活着。然而,"气"怎么来?不是斗出来的,而是争出来的。喜欢斗气的人往往你争我斗说气话、发脾气,"顶"在那里"掰手腕",常常自个儿在那赌气、撒气、怄气。斗气或许能解一时心头之气,但实际上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伤身又伤心、伤人又伤己。人还是应该争气、必须争气。争气不是吹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干出成绩、获得成功,有了出息、过得更好,便是最大也是最有力的争气。

十是"嗷嗷叫"不如"呱呱叫"。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和一马平川,当面对困难、遭遇挫折,或经受痛苦、处于低谷,或承受委屈、遭受不公时,该怎么办?有的人会习惯性地大呼小叫、愤愤不平,叫苦喊累的有之,鸣冤叫屈的有之,抱怨指责的亦有之,等等,一副"嗷嗷叫"的样子。"嗷嗷叫"改变不了际遇和现状,顶多博得人们的一些同情和怜悯,要想走出困境、改变命运唯有出色地工作,用"呱呱叫"的业绩赢得大家的认可和赞许。"呱呱叫"是要有吃苦不怕吃亏、受累不怕受气、流汗不怕流泪、埋头不怕埋没的境界和格局的。"呱呱叫"的人不但能力强,而且人品好;不但业绩突出,而且有人格魅力。"嗷嗷叫"叫不出任何新变化,"呱呱叫"却能叫出一片新天地。

练就善于"观蜡"的本领

据说,旧时中国人在进入地窖、仓库、墓穴等密闭空间时,往往会点上一支蜡烛,如果发现蜡烛突然熄灭或者出现剧烈燃烧就得赶紧撤出,因为蜡烛熄灭说明室内氧气不足,而剧烈燃烧则表明地窖里积聚了有毒气体,这时马上撤出就可以避免人员伤亡。

"观蜡"的道理告诉我们,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可能出现预兆,产生各种各样相生相克的苗头、倾向和征兆,关键看我们在不在意、用没用心,会不会"点蜡"、善不善于"观蜡"。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一个例证。疫情虽说突如其来,但也是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如果善于"观蜡",就能在疫情露头时,及早反应、及时行动,实现可防可控;而不善于"观蜡",则会延误乃至错失防控时机,造成更大的损失。

"观蜡"就是善于发现问题、察觉危机和捕捉隐患。"观蜡"知安危、察对错、明好坏。在错综复杂、千缠百结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彼此关联的事物"叶落知秋",看到一些彼此依存的事物"唇亡齿寒",看到一些彼此内生的事物"此消彼长"。比如,从老百姓哭与笑的情绪变化中,可以看到党和政府政策措施的对与错;从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民意閑谈中,可以看到干部作风形象的好与坏;从党员干部身上的精气神,可以看到一个地方政治生态的优与劣。比如,从每天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或正在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中,可以看到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动向走向和趋势态势;从风起云涌惊心动魄的大国博弈中,可以看到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和山雨欲来;从回眸历史瞬间和找寻历史足迹中,可以看到惊人的相似以至悟到人类社会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等等。

及时准确地感知蜡烛变化,是"观蜡"者的基本功。蜡烛的变化是晴雨表和风向标,也是信号灯和报警器。任何麻木不仁或麻痹大意或熟视无睹都是不善"观蜡"的表现。现实中,有的人往往看不清蜡烛的变化,对已经剧烈燃烧的蜡烛不以为然,不当一回事,觉得没啥了不得,"老虎来了还以为是猫",过着温水煮青蛙式的日子;有的看不到蜡烛的熄灭,"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成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善不善于"观蜡",关键在知觉。得有敏锐的视觉,站得高、看得远;有敏感的触觉,见微知著、听风知雨;有灵敏的嗅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全面深刻地找到事物关联之处,是"观蜡"者的硬功夫。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比如,当今世界是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谁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不可能是孤岛,也不可能单枪匹马"千里走单骑",而应该携起手来一起商量着办;比如,互联网时代很多东西被"一网打尽",有些事情有时会瞬间发酵扩散,传播快、传染性强。对于突发的问题、偶发的现象,得学会"吹糠见米",善于看到问题背后的症结,抓住现象掩盖下的本质,找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逻辑联系,懂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观蜡"是这种辩证法的具体运用。

当下,新变局、新格局正在急剧演化和调整,需要一批善于"观蜡"者,他们能廓清迷雾、拨云见日;能看清"桅杆",看到"诗和远方";能及时准确地发现"密闭空间"里有没有氧气不足、是不是积聚了"有毒气体",该不该和要不要"撤出"。"观蜡"者不是旁观者,而是置身其中的参与者。善于"观蜡"者多一些,迷惘彷徨者就会少一些,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空间也会变得更加安全牢靠一些。

有一种自信叫"笑谈失败"

今年三、四月间,中国航天发射接连出现两次失利,然而中国航天人从容不迫、自信笃定,在深入开展问题复盘、原因分析、试验验证等工作后,于前不久取得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任务的圆满成功,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这不禁让人想起两年多前,当时"长征五号"也曾坠落失利,面对发射失败的残酷现实,"长五"团队卧薪尝胆、从头再来,终于实现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失败、重来,再失败、再重来,不气馁、不停步,中国航天人用他们的坚毅果敢诠释了有一种自信,叫"笑谈失败"。

笑谈失败,就是不怕失败、不忘失败。应该说,渴望成功、害怕失败是人的一种本能,人的所有努力都是奔着成功去的,遭遇失败毕竟是一件让人沮丧的事。现实中,一些人面对挫折和失利往往会垂头丧气、自怨自艾,或一蹶不振、自我怀疑,或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等。前不久有媒体报道,"80后"青年创业者茅侃侃因创业失败而自杀,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让人唏嘘不已。类似这种因为打败而被打倒的事情时有发生。失败是试金石,也是磨刀石。当各种各样的失败突如其来或不期而遇时,是"哭"还是"笑",考验的不仅是能力水平,更是精神意志。"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学会和失败坦然相处,甚至和它"交朋友",把失败当作一本书来读、一面镜来照、一把尺来量,从失败中去总结经验教训。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并非坏事,重要的是对待它的态度。

笑谈失败,就是能够从失败中走出来、在失败中站起来。"失败固然痛苦,但更糟糕的是从未去尝试。"任何挫折和失利都会给人带来这样那样不同程度的影响,有时是挥之难去的阴影。怎么办?人可以被打败,但不可以被打倒;可以失败,但不可以失望。有句话说得好: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失败,只要站起来的次数比跌倒的次数哪怕只多一次,你就是个强者和赢家。失败好比成功的"首付",倘若遇到失败便打退堂鼓,那么"首付"也将付之东流。"失败只有一种,那就是半途而废。"有时咬紧牙关挺一挺,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倒在失败上起不来,只有走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阴影,才能打碎失败套在身心上的枷锁。

笑谈失败,就要营造宽容失败、包容失败的社会氛围。"什么叫做失败?失败是到达较佳境地的第一步。"搞电子的人都知道一个道理,集成电路中的材料实际上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比如说一件半导体产品制成,需要800到900道工序,需要抛光垫和抛光液,而抛光液的成分确定配比及先后顺序需要经过几十万次的试错。景德镇瓷器坯胎进窑烧制时,窑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失败也是常有的事。"允许发生缘于非主观故意造成的失败或失误。"倘若全社会对失败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形成正确的失败观,失败也就没那么大压力了。宽容失败、包容失败是一个社会成熟开明程度的标尺。

当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大胆试、大胆闯就意味着有可能失利和失败,只有以"笑谈失败"的自信从容、豁达开明,只有对任何困难和挫折不惊不吓、不慌不乱、不惧不怕,才可能从失败走向成功、从挫折走向胜利。

组织优势是制胜法宝

"抗疫展现中国高效动员力组织力协调力"。一位学者这样评价中国战疫。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之所以能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一个根本政治保障在于我们党拥有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深刻指出:"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们党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各级各地各方面组织调动起来、把广大党员凝聚起来、把亿万群众动员起来,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从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到化危机、应变局、抗疫情,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抓好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就能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

严密的组织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回顾我们党走过的近百年征程,注重发挥组织的作用是一个鲜明特征。党的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开宗明义地讲到,党不是"知识者所组织的马克思学会",也不是"少数共产主义者离开群众之空想的革命团体",而应当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广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今天,我们党建立了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在内的严密组织体系,其中地方党委3200多个,党组、工委14.5万个,基层党组织468.1万个。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党都不具有的强大优势。

在抗疫斗争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召开21次会议研究决策,领导组织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大会战,形成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的战略格局。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风险挑战,人们深刻认识到: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

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从重症病房争分夺秒的救治,到城乡社区挨家挨户的排查;从工厂车间加班加点的生产,到科研实验室夜以继日的攻关......面对疫情,3900多万党员干部不分昼夜,460多万基层党组织高效运转,近400名党员干部献出生命,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的担当和风骨。新征程上,我们必须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有效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使广大党员在改革发展稳定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的保证还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都坚强有力、充分发挥作用,党的组织体系的优势和威力就能充分体现出来,中国人民就没有过不去的坎、战胜不了的困难。

"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对话

"中国人民深知,对待侵略者,就得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同他们对话,这就是以战止战、以武止戈,用胜利赢得和平、赢得尊重。"习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铿锵话语,再次道出了与敌斗争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中国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

什么是"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对话?简单直白地说,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他们感同身受,有切肤之痛的行动;就是与他们在同一舞台上亮相、同一竞技场上亮剑、同一频道上发声。

"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对话,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集中体现。斗争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喊口号、作姿态,斗争应该也必须有实际行动。当敌人用刺刀说话时,我们不可书生意气,理当拔剑而出,而不是做"沉默的羔羊",任人宰割;当敌人用拳头说话时,我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在这里,"将"是对"兵"的语言,"水"是对"土"的话语。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是对所有犯我利益者、伤我百姓者、触我国土者在正义的旗帜下以迎头痛击,以我之矛攻其之盾、以我之盾克其之矛。这样的"语言"才有力量和分量。

"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对话,是讲究斗争方法、提高斗争本领的内在要求。"对话"是一门艺术,它有时需要含蓄婉转、旁敲侧击,有时需要简洁明快、开门见山。对手用什么语言和方式,我们就应该用什么语言和方式来应对。我们当然希望是对话而不是对抗,但是一味地"温良恭俭让"换不来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只有"用胜利赢得和平、赢得尊重"。曾几何时,出于善良,或基于认知,或囿于胸怀,或源于对话本领不强等,我们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来对话的意识和能力。当他们恬不知耻地攻击我人权、民主和自由,甚至到了欺骗撒谎、造谣中伤、甩锅讹诈的地步时,我们有时还在自言自语、自说自话和"自弹自唱"。对话需要对接,讲究对等,不与他们的话语体系对接,他们就"听不懂、弄不明、搞不清"。"听不懂"等于没说,说了也等于白说。仅仅用"勿谓言之不预"是不够的,就得让他们听得懂、有震慑,让话语权牢牢地掌握在我们手中。

"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对话,是实力、国力和意志力的充分彰显。说什么话、用什么方式说话是需要底气的。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加快,当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有资格也有条件去理直气壮地与他人对话。当今世界,有人动辄习惯于挥舞制裁大棒,耀武扬威,我们就应该用反制的"语言"告诉他们,一切形式的霸凌主义是行不通的;有人时时处处事事想的是自己"优先",热衷于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我们就应该用更加改革开放的"语言"告诉他们,世界是命运共同体,谁都不可能独善其身,等等。面对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打出了气势,打出了胜利,也用我们的战略性成果赢得尊重、赢得敬佩,更赢得底气。有了这份自信,我们与之对话的"语言",就更加有说服力和冲击力。

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我们面临各种重大安全问题。面对各种敌对势力,"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同他们对话"是时代所呼、事业所需、人心所向。备战备的是强敌之战,打仗打的是强敌之仗。只有真正练就抗击强敌、制衡强敌的真本领、硬功夫,才能用胜利赢得和平、赢得尊重。

与世界人民携手抗疫,中国步履坚定

"我们将履行承诺,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和支持,努力让疫苗成为各国人民用得上、用得起的公共产品。"近日,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再次表明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始终与世界人民同舟共济、患难与共,共同抗击疫情。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国利益紧密相连,世界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谁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或置身事外。眼下,新冠肺炎疫情仍在世界范围蔓延。在阴霾笼罩的时刻,中国一直坚定而自觉地与世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紧紧地站在一起抗疫,赢得了世界上有良知国家和人民的敬重与感动。

与世界人民携手抗疫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中国的实际行动。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的中国,用自己的经验、意志和物资为全世界贡献力量。中国走出疫情阴霾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因为中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率先实现复工复产和恢复经济增长的成功实践,给世界注入了强心剂,让世界人民看到希望、受到鼓舞;还因为中国尽己所能向国际社会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毫无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支持全球抗击疫情。

在世界疫情蔓延的日子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医护人员的身影,他们逆行出征,与其他国家人民一起奋战;可以看到中国医生与相关国家医生一次次视频会诊、一场场在线交流,毫无保留地与世界分享中国经验。智利前驻华大使马塔感叹:"疫情在拉美暴发后,中国提供了大量物资援助,双方的医生进行了大量经验交流。"截至10月20日,中国已向全球150个国家和7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出口口罩1790多亿只、防护服17.3亿件、检测试剂盒5.43亿人份。

与世界人民携手抗疫,展现的是中国的大国担当,彰显的是中国的真诚情怀。面对新冠病毒这个人类共同的敌人,中国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该有的样子。与世界人民一起抗疫,是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具体实践,这是一种胸襟,更是一种格局和境界。

面对这场二战以来人类面临的最严重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团结抗疫是国际社会当务之急,中国将坚定地与世界人民站在一起,携手共同战胜疫情。

多一些"思想见面"

临近年终岁尾,一些部门和单位陆续召开民主生活会,进行各种形式的谈心谈话,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这种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能不能搞好,搞出质量来,就看大家能不能把内心真实想法和看法拿出来晒一晒,能不能做到真正的"思想见面"。

人的思想是需要经常"见面"的。"思想见面"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就是说人与人进行思想交流、谈谈心,把自己对事物的立场、观点和态度说出来,进行沟通碰撞,甚至激烈交锋。有人或许会说,人的思想是属于自己的事情,见不见面没多大关系,知不知道无所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可以从思想上找到根源和"出处"的,怎么想、怎么看决定了怎么做,理解一个人就得先了解他的所思所想。人的思想最明显的特点是动态着的变化着的,是"活着"的波动着的。这就决定了它需要而且应该经常"见面"。

见面不是目的,目的在于解决思想问题,不经常见面就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也不知道他在做什么。经常"见面"才会熟悉而不陌生、亲切而不疏远、温暖而不冷漠,一旦思想藩篱拆了,人的距离也就近了;思想隔阂没了,人的关系也就融洽了。1958年,许世友在海防前线某步兵连当兵一个月。他在当兵总结里说:"我这次向战士们谈了自己的全部经历以至家庭开支、儿子的工作等情况,战士们感到我是信任他们、尊重他们的。于是,他们也就向我谈他们的心里话。"可见,多些"思想见面"有利于扫掉各自的思想灰尘,祛除杂念、荡涤邪念、净化思想;有利于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有利于增加了解、增进理解和增添感情;有利于及时消除疙瘩、化解矛盾等。一些人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些单位积累这样那样的矛盾,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思想之门一直关闭、很少促膝谈心导致的。

人的思想是可以经常"见面"的。有人或许会说,人的思想突出特点是无形或隐形的,有很大的私密性、隐蔽性和潜在性,不让见,也见不着,无法见面,也无从见面。其实不然,人的思想活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见人见事见思想,只要抓住机会、见机行事,只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就能真心看见真实、真诚获得真经、真情赢得真话。思想见面不一定非要等到开民主生活会才"难得一见",更应该经常见之于平常、见之于非常、见之于日常,没有矛盾和问题需要见,有了矛盾和问题更得见。现实中,不想、不愿和不敢"思想见面"的主要是两种人,一种是思想有问题的人,他们往往存有各种私心杂念,甚至是"馊主意""坏想法",从而遮遮掩掩、不可告人;另一种主要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顾虑和担心,怕自己灵魂深处的东西还不够成熟,或可能有不对的想法看法,说出来了怕被人抓辫子、装袋子、打棍子,陷自己于被动,于是三缄其口,逢人只说三分话。1962年,陈云在批评"大跃进"以来党内的异常组织生活时深刻指出:"'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种现象是非常危险的。"

思想能不能见面,取决于你的思想有没有设防。只要是有利于事业发展、有利于相互团结、有利于他人成长进步,就可以敞开心扉、推心置腹,可以开诚布公、无所顾忌,可以以心交心、以心换心。思想能不能见面,还得营造好氛围、好环境,创造好时机、好条件,制造好话题、好谈资,在轻松自在、融洽热烈的状态下,让"思想的朋友"无话不说、推心置腹。

"思想见面"是一件非常愉悦、受益良多的事情。见之前或许沉默寡言、闷闷不乐,见之后风和日丽、神清气爽。多一些"思想见面",让人与人的相处更加简单和谐,更加默契顺畅。

"历史耐心"至关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审议雄安新区发展规划、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40周年大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场合,多次强调要有"历史耐心"。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更辽阔的时代大背景下,以大历史观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提出来的新要求,有着深刻的历史蕴涵和深远的现实考量,弥足珍贵,至关重要。

"历史耐心"就是把我们要做或正在做的事情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大浪淘沙,经受历史的检验;放到历史的大坐标和大背景下去观照,经受历史的考验。"历史耐心"是一种不急不躁、不慌不忙,沉得住气、淡定从容的表现;是一种不以一地一域论成败、不以一时一事论英雄,只争朝夕又不只看朝夕的体现。

"历史耐心"铸就历史光荣,成就现实辉煌,造就美好未来。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从历史中走来,现实又必将成为未来的历史。穿越时光的隧道,五千年浩荡岁月,"老祖宗"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丰富璀璨的历史遗产,从巍峨绵延的万里长城,到繁星般点缀在大江南北的诸如赵沟桥、都江堰、南北运河等众多浩大工程,无不是秉持一种"历史耐心"铸就的。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艰苦卓绝的历史进程中,作出了一个个伟大的历史性贡献,创造了一笔笔丰厚的历史遗产,从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到无数具有标志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再到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等等,都是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历史耐心"的结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一蹴而就、急功近利,就得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多一份"历史耐心"。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