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徐文秀公开发表文章汇编-171篇(第7/27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2310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78分钟

"忠诚敦厚,人之根基也。"古往今来,人们都十分看重忠诚。忠诚是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信任度和依存度的基本纽带,是维系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基石。然而,一些干部貌似忠诚、实则不忠诚,表里不一、阳奉阴违等现象令人堪忧、让人警觉。他们中有的对中央和上级组织的大政方针、决策部署,"坚决拥护"的调门唱得比谁都高,"步调一致"的口号喊得比谁都响,可谓信誓旦旦、言辞切切,但实际上搞阳奉阴违、口是心非,说归说、做归做,表态归表态、行动归行动,私下或背地里另搞一套、另外一副面孔,搞小圈子、小团伙、小山头,妄议非议中央、不守纪律不讲规矩,表态纯粹成了"做姿态",甚至成了表演;有的表面上满口理想信念,说得头头是道,讲得铿锵有力,一副坚定不移、坚贞不渝的样子,然而骨子里背道而驰、反向而行,成了讲信仰的背弃信仰,管灵魂的出卖灵魂;有的貌似做党的人,假装跟党走,实则早就在思想上、物质上做好了"弃船"而去的准备,为自己及家人找好了"退路",安排好了"后路",等等。这种公开或表面看似乎忠诚,私下或骨子里却不忠诚;平日"没事"时似乎忠诚,关键"有事"时不忠诚;口头言语上讲忠诚,具体行动上不忠诚;小事小问题上似乎忠诚,大是大非、大方向大原则上不忠诚,就是一种典型的"伪忠诚"。

"伪忠诚"现象,实质上是一种政治投机。"伪忠诚"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千方百计、时时处处掩饰或掩盖其不忠诚的真实面目,往往会戴着各种各样的假面具穿梭于政治生活当中,装扮成忠心耿耿的样子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伪忠诚"有很大的欺骗性,人们很容易被其假象所蒙蔽。"伪忠诚"有很大的破坏性、杀伤性,"伪忠诚"者的"画皮"一旦被剥下,往往让人们感到震惊,甚至让价值观"碎了一地"。"伪忠诚"是最可怕的政治隐患。

谨防"伪忠诚",首先要善于甄别、辨认和识破其伪装的一面,不让假象遮蔽我们的双眼。"伪忠诚"经不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经不起历史和群众的检验,只要到"街头巷尾"多听民意民声、听"乡语口碑",只要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地深入了解一个人,只要立体地、多维地、动态地和具体地去观察、分析、判断一个人,既听其言更观其行,既看一时更看平时,既察一事更看常事,就能发现"伪忠诚"者的蛛丝马迹。谨防"伪忠诚",关键在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从制度上让"伪忠诚"者靠边站、受冷落,没市场、没出路、现原形、难存活。

忠诚是做人的基石,是党员干部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对于任何三心二意、不纯粹、讲条件、注水、掺假、作秀的"伪忠诚",尤其需要擦亮眼睛,不被其所蒙蔽,及时把他们辨别出来、清除出去,始终保持党的队伍的纯洁。

多些书卷气少些书生气

人有书卷气,气质美如兰。有书卷气的人,身上有那么一股淡淡的书香,透着墨的芬芳,留着砚的韵味,带着纸的气息。千百年来,那一缕缕飘逸的书香,把一批批文人志士熏陶和浸润得文雅儒雅、优雅高雅。

漫步历史长廊,洋溢书卷气的人不胜枚举。从"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才思敏捷、风流倜傥"的苏东坡,到通宵达旦秉烛夜读《春秋》的关云长、"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从起义前写下《与妻书》的林觉民、狱中留下《清贫》的方志敏,到"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的陈毅,等等,一个个充满书卷气的诗人、儒将、先烈、元勋,生灵活现、扑面而来。纵观人生跌宕起伏,人到最后实质上拼的是气质而不是颜值,是精神而不是物质,再美的容颜、再高的颜值,都会随着韶华流逝而无情衰退,而气质会伴随终生,甚至历久弥香。

书卷气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日积月累沉淀下来的。书卷气从哪里来?一是从读书中来。"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卷气绝不可能在牌桌、麻将桌上"打"出来,更不可能在酒肆、茶楼里"泡"出来,只会也只有在书桌、书房中浸润、滋养出来。读好书、好读书的人,以书为伴、以文为友的人,书卷气自然而来。读书,还要善读书、活读书。要学会跳出书本去读书、联系实际去读书、带着问题去读书,边读边思考边接地气。善读书滋养出书卷气,而死读书则驯养出书生气。二是从修身中来。现实中,有的人书读得也不少,却充其量只是个"书生""学究",落到"愧无半策匡时难"的境地;而有的人虽然书读得不是特别多,但因"吾日三省吾身",善于以此弥补读书不够的短板,于是举手投足间充盈着一种超然脱俗的清新之气。从这个意义上说,修身也是在读书,读好人生无字书,也能涵养出做人的书卷气。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洗净书生气味酸。"书生既成不了大器,又成不了大事。"白面书生"缺少风雨洗礼,缺乏风浪考验,往往想法多办法少,只会"处理文字"而不会"处理事件"。不接地气是书生的标签。不少书生成了书呆子,看问题简单、幼稚,对实际问题知之不多或知之不深,活在真空里而不是活在真实里,活在虚幻中而不是活在生活中,活在本本里而不是活在现实里。历史上,纸上谈兵而致数十万赵军被坑杀的赵括,为书生气作了害己误事的注释;自诩精通兵法却失街亭的马谡,替书生交了一份断头的答卷;鲁迅笔下满口之乎者也的孔乙己,更是成了无用书生的符号和代名词,等等。有书生气的人不可大用,更不可重用。

书卷气与书生气,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做事也好,为官也罢,书卷气少不得,书生气要不得。

你喜欢怎样的"称号"?

媒体曾经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病理学专家朱有勇最喜欢的称号是"农民教授"。无独有偶。前不久,不经意间成了"网红"的中国工程院院士、78岁高龄的科学家刘先林也曾经有一个心仪的称号,叫作测绘界的"工人师傅"。

为什么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都喜好这些"草根"味很浓的称号?而有些人特别是有的领导干部,却偏爱这"长"那"长"带"官味"的称号,或者热衷于"老大""老板""头儿""哥们""大当家"等等带江湖气的称号?称号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叫法,它折射出一个人内心的喜好和偏爱,体现了不一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称号可窥重"官本"还是重"民本"。有的领导干部时时以"长"为贵,处处以"官"为荣,说到底是官本位思想和特权观念在作怪。最近,有两个"官迷"引人关注。一个是"五假干部"卢恩光,在忏悔时连连说自己是个"官迷",而且疯了。一个是大连原常务副市长曹爱华,也是一个十足的"官迷",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升迁。试想,一个"官迷"成瘾的人,怎么会心中有民、做事为民?他们更在乎的是自己的官帽,计较的是官衔,琢磨的是官位,甚至平时连排名次序、走前走后、照相座位都锱铢必较,这样的现象不少见。"官本"还是"民本",孰轻孰重判若分明。

愚者图虚名,智者务其实。元代诗人王冕一生正直豁达,不图虚名,曾于墨梅图上题诗"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真正的智者,鄙薄流俗,独善其身。有些人偏偏贪图那些大得吓人、玄得唬人的名号和头衔,有的连名片上都刻意留一大串名不副实的荣誉称号,唯独忘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忘了自己是谁、干什么的、从哪儿来的,丢了本色,忘了来路。陈云同志早在1943年曾就文艺工作者中的党员如何明确自己身份问题指出,党员不能把工作的分工"作为特殊化的根据","党员就都是党员"。务实乃本,重不重称号,重什么样的称号,像一块试金石,试出一个人是图虚名还是讲务实,是爱独尊还是慕平等。

称号体现好热闹还是喜宁静。当下,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焦虑不安是不少人的一种常态,有的静不下、坐不住、等不得,有的习惯于看热闹,喜欢刷存在感,生怕被人忽略或遗忘,反映在称谓上也是高调、张扬和喧哗有余,而对于朴素、直白、简单的东西往往表现出不屑。《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大学》里讲,"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宁静既是一种修为,又是一种力量。"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宁静的人才会对名利保持一种淡定和从容,才能发现并懂得享受生活中的真善美,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保持一种定力。人生的真谛是在嘈杂喧闹中活出一种恬静,让生命在宁静中运转,而不是在焦虑中追赶,正所谓宁静以致远。

称号里面有学问,从中既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又可以看出他们的思想境界和人格修养,不妨好好观之、听之和处之。

堵住人生的"管涌"

在堤坝渗水严重时,细沙随水带出,形成孔穴而集中涌水,即为"管涌",这会引起堤坝下陷,出现溃口,使洪水泛滥。人生的堤坝,细想来,以下"四关"倘若不能及时堵住,就可能导致"管涌"和溃口。

一是焦虑关。眼下,一些人似乎有一种焦虑情绪,急着出名、急着赚钱、急着升官。有的搞五花八门的"抢镜""出位"和"炒作",有的"一年没提拔、心里有想法,三年没挪动、急着去活动"。有人说:"也许最后杀死你的,不是致命的病毒,而是你总要跑过时间的心急,因为没有人能够打败时间。"人生短暂,当然要只争朝夕,但成败绝不只看朝夕,有些事情只能慢慢来,如俗言"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口吃不成胖子"。这就比如,故宫修复古建筑和文物,绝不能一味催工期。工匠精神、绣花功夫的背后便是慢工出细活,它与焦虑无关。

二是倦怠关。有人说,现在人们普遍进入一个倦怠期,一些人常常把"烦死了""没意思""无所谓"挂在嘴上,提不起精神,鼓不起兴趣。有的人工作上很随意,对职业缺乏持久热情,兴奋期越来越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动辄跳槽。有的生活上很随便,喜欢"宅"着,慵懒、散漫。倦怠是精气神的流失,会让人变得抑郁和冷漠,这是成长路上的绊脚石。奋斗的时代呼唤"撸起袖子加油干",伟大梦想需要激情和热情的浇灌,让各种各样的倦怠远离我们,才会有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明天。

三是骄娇关。现在,老虎屁股摸不得的人不在少数,其折射出来的是一些人身上骄、娇二气越来越重。出了一点成绩便沾沾自喜、忘乎所以,有了一点贡献则评功摆好、自我吹嘘,变得飘飘然。一些人则吃不了苦、受不了罪、忍不了委屈、经不起挫折和失败,抗击打能力越来越弱。骄兵必败,娇贵必夭。骄、娇二气是惯出来的、宠出来的。如今不少人习惯生活在顺境中,听到的都是恭维声、吹捧话,自我意识膨胀,听到一点不同的意见、反对的声音、批评的话语,就反弹得厉害。人生好比赛场,要经得起嘘声的考验,扛得起喝倒彩的压力,不能只当"顺风耳",得学会到大风大浪中去冲浪,到逼得自己没退路的环境中去搏杀,人生之树才会向着阳光健康顽强地生长。

四是人情关。首先是人情围猎关。有的人表面看无所求,平日里总是嘘寒问暖,需要时随叫随到,既不送礼也不给钱,不过实际上早已挖好了坑,布下了无形的陷阱。唯练就金刚不坏之身,方能经得住"不走钱""热心肠""烧冷灶""做长线"的"隐公关",经得起温水煮青蛙式的感情牌敲打。其次是人情冷落关。不少人感叹现在人情味越来越淡了,过去逢年过节门庭若市的景象不见了,这本来应该是新气象,可在一些人心里很是失落,总感到"不舒服""很难受",在工作中提不起劲,不想不愿作为。能不能在平淡中坚守初心、坚持本真是大考验,也是大本事。

人生的"管涌",就是关口、就是险情,堵住了人生的"管涌",便能行稳致远。

拿什么安放好民心

古往今来,民心关乎一切,正所谓"天下之势,常系民心,民心顺,一顺百顺,一顺百兴"。在共产党人的哲学里,"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心向背决定着政党的生死存亡。

民心是什么?说白了就是广大民众对执政者及其政权的认同和信任、理解和支持。用邓小平当年的话来说,就是群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民心从哪儿来?怎样才能赢得民心?这是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得经常思考并躬身践行的大问题。

要想安放好民心,得先安顿好民生。民生就是那些关乎老百姓一切生产、生活需求和保障的事。孙中山先生说得好,"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好、民心安,民生糟、民心躁。然而,现实中一些干部要么对民生不重视、没兴趣,觉得群众"吃喝拉撒""看病就医"这些"小事"烦心闹心,做这些事看不见、摸不着,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甚至吃力不讨好,劳命又伤财。于是,更乐意去做那些立竿见影、显山露水的事,甚至热衷于一味地上项目、铺摊子,喊口号、"出数字"等等。群众戏称叫作"晚上看灯(亮化工程),白天看草(形象工程),就是群众的肚子(民生工程)没吃饱";有的则表面上看也做一些民生项目,但多半是拍脑袋决策、想当然定夺,事前不听民意、事中不管民愿、事后不顾民怨,甚至不论群众是哭还是笑,搞得"高大上"、冷冰冰,离群众很远,结果因为老百姓怨声载道而成"假民生""短民生"或"烂尾民生"。民生工程要建立在民心上,真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这样的民生工程才有生命力、可持续,才受百姓"待见"。

要想让群众说好,得先干部自己做好。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好样子说到底是两个"扇面",既工作干得好,又作风形象好,一句话既一心干事又一身干净。现在有的干部,既"大象屁股推不动",又"猴子屁股坐不住",还"老虎屁股摸不得",更"自身屁股不干净"。"官风正则民风淳",干部有样子,群众才会看样子、学样子、跟样子,干部形象精彩,群众才会喝彩。1936年7月,美国记者斯诺到延安采访。在那里,他看到共产党领袖们的简朴生活。毛泽东住在十分简陋的窑洞里,周恩来睡在土炕上,彭德怀穿着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他从这些领袖们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希望。正因为延安时期各级干部廉洁奉公、以身作则,"只见公仆未见官"的清风正气,才形成了"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民心就是这样"练"出来的。

要让群众一呼百应,得先让群众有求必应。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的诉求是干部说话办事、做决策的第一信号。然而,有的人视群众的诉求为"找麻烦",结果把群众的意见当"耳边风"的有之,视群众的期盼为"胃口高"的有之,觉得群众"难伺候""爱找茬""专挑刺"的也有之,有的甚至还把群众当刁民,视为"洪水猛兽"。于是,有的对上访群众"一躲二闪三拖",有的则虚以应付,玩起了"太极"。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父母"之言岂有不听不理之理?那是为官者最大的不孝。多深入到群众中去,多找上群众门、少让群众找上门,干部多跑腿、群众少走路,学会多钻"矛盾窝",和群众暖心,群众自然贴心。

大道至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怎样安放好我们的民心?就是要善于从民之所愿、民之所想和民之所求中找到切入点和着力点。唯此,也就找到了民心的源头活水。

伟大斗争呼唤斗争精神

我们正在进行一场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场斗争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内政外交互相交织,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军事等多点开花,传统和现代、熟悉和陌生、确定和未知等各种因素扑朔迷离、变化无常。这是一场"新长征",既遭受着正面或侧面或背面的"围追堵截",又要翻越充满风险和挑战的"雪山草地",前进路上正在或将会遇到许多新的"娄山关""腊子口",遇到各种各样的"暗礁险滩",得打赢一场又一场的大仗、硬仗甚至恶仗。从现在起,作好斗争准备、树立斗争精神显得至关重要。

唤醒斗争意识,这是前提和条件。思想准备是一切准备的基础,斗争意识是斗争精神的前提和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否定和废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针,人民群众从"广场"走向了"市场",市场经济的大潮让很多人学会了"游泳",习惯了市场规则。然而,有些人似乎陶醉于推杯换盏,习惯于灯红酒绿,却淡忘了大潮中的"恶浪",不知道其背后还有丛林法则,似乎渐渐放松甚至压根就没有斗争这根弦;有的人一提斗争则把它与搞阶级斗争画等号,或者干脆贴上"左"的标签,搞杯弓蛇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有的则一味喜欢或一厢情愿地推崇"温良恭俭让",热衷于虚情假意的"握手言欢",而不敢、不愿和不习惯红脸亮剑,当起了明哲保身的"鸵鸟"和所谓的开明绅士;有的被"地球村""一体化"的香雾所熏、迷雾所惑,对斗争的形势麻木不仁,甚至干脆自己缴了斗争的思想武装,等等。斗争思想的淡薄、斗争意识的淡化,使得不少人意识不到斗争形势的现实性、严峻性、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坚定斗争信心,这是基础和保证。狭路相逢勇者胜,斗争贵在勇敢和胆识。长时间的和平环境容易让一些人没了个性、磨了棱角、少了血性,鲜花和掌声容易让一些人缺了钙,骨头软。现实中,有的在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面前模棱两可,立场摇摆,对错误思潮的围观和围攻退避三舍、三缄其口,不敢发声;有的在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碰到矛盾、问题和困难绕着走、躲着行,在挑战面前畏首畏尾、缩手缩脚;有的在"打虎拍蝇"的斗争中不敢出手,面对种种歪风邪气和不正之风总是表现得不说话、说好话和好说话,甚至连积极的党内思想斗争也不敢提、不愿说,更不敢开展;有的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上不敢亮剑、怕这怕那,甚至躲在一边说风凉话,隔岸观火,等等。勇气源于底气,源于对我们所选择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无比自信;勇气源于胆略,源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困难压倒,征服一切险阻而不被险阻所征服的英雄主义气概;勇气源于信念,源于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真理必赢、正义必胜的认知和信心。斗争就得有牺牲,斗争意味着奉献,一切与人民站在一起的斗争,一切站在道义制高点上的斗争必将是正义的斗争,也必将赢得斗争的胜利。

增强斗争本领,这是核心和根本。斗争不是喊口号,而是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斗争能不能取胜,最终要靠斗争的本事来说话。斗争要讲究方法、策略和艺术,既要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见招拆招、来招应招的硬功夫,又要有四两拨千斤,借力发力、借势谋势的软办法。现实中,一些人市场规则懂得多,但斗争法则知道得少;抓经济的水平可以,斗争经验积累得少。斗争是一门艺术,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有时在很多问题上可以红脸但不要翻脸,可以示强但不要逞强,可以示弱但不要软弱,学会斗而不破,在斗争中赢得主动,取得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要发扬斗争精神,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品格,我们党从小到大,从胜利走向胜利,就是一部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历史,在整个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正是靠斗争精神赢得了胜利果实。如今,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打虎拍蝇"、全面从严治党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脱贫攻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硬战,而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更是关乎民族复兴的生死战,这一场场战斗躲不过、绕不开,都深深地呼唤着一种斗争精神。

人贵得志不得意

得志不得意,要靠清醒的自我认知和良好的心态,面对成绩和成功能平和待之、平静处之、平淡视之。失意落魄时,需要的是坦然;志得意满时,需要的是淡然。

得志,一是指人的志向、抱负得以实现。《史记?伍子胥列传》:"阖庐既立,得志,乃召伍员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苏轼《管仲论》:"故三代之兴,治其兵农军赋,皆数十百年而后得志於天下。"都是褒扬的意思。二是也能指贬义,一般形容欲望如愿后的失常状态,如俗言"得意忘形"就有这类含义。

从积极的意义上说,无论实现志愿,还是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得志都是人们渴望、向往和追求的一种人生状态。

人生得志不易。人各有志,人皆有志,然而,得志者少,少年得志者、常得志者或一辈子得志者更少。现实中,多少人曾踌躇满志、豪情万丈,可多少人又都行囊空空、无功而返。得志,乃人努力、天帮忙的结果,有时甚至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机缘巧合。

得志时容易得意。人一旦得志,鲜花就多、掌声也多,听到的都是"礼炮"声,面对纷至沓来的恭维、赞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飘飘然、昏昏然起来,于是放大自我,自鸣得意。特别是少年得志,更容易因为成功来得太快、太早,而越发自我膨胀起来。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当一个人得志时,得意一阵也在情理之中,应该说是一种正常心理和本能反应。但是,如果不能及时地加以调适和控制,变得洋洋得意而不能自持,甚至飞扬跋扈起来,那就是得意忘形了。得意忘形说到底是一种轻浮和肤浅,是一种显摆和炫耀。凡事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倘若得志又得意洋洋,则会招人侧目,惹人嫉恨,引来祸患,最终难逃乐极生悲的下场。历史上走麦城的关羽、功成身败的李自成等人物,其最终招致失败都有得志后得意、得意后忘形这类因素。

得志贵在不得意。当一个人春风得意的时候,保持一份清醒和自觉是难能可贵的。《左传?昭公七年》中讲到一个故事,作为三朝上卿的正考父深受倚重,可谓风光无限,但他三次受命,每一次都诚惶诚恐。"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是讲他第一次弯腰受命,第二次鞠躬受命,第三次俯下身子受命。人生路上其实有两件事最值得骄傲:一件是从成功中走出来,一件是在失败中站起来。胜不骄成不傲,人生就有了新的高度。得志不得意,要靠清醒的自我认知和良好的心态,面对成绩和成功能平和待之、平静处之、平淡视之。失意落魄时,需要的是坦然;志得意满时,需要的是淡然。

得志是站在人生高处的一种风光,而得意则是站在高处时的一种嘚瑟。得志而不得意,折射出一个人的修养和涵养,绽放出人性的优雅。得志难在不得意,得志贵在不得意。

"和国家一起成长"既是自信也是情怀

最近,有两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毕业演讲引发热议。有网友留言说,我还是相信绝大多数留学生是真的想要和国家一起进步。

怎样看待自己的国家,怎样讲好祖国的"那些事",成了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后的又一种考试。客观地讲,每个人看问题、观事物的角度和方法会有所差异,但爱自己的国家却始终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虽然"这个家"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但平心而论,当下"我的国"的确长大了、长高了、长壮了。且不说经济总量等一连串数据,也不说航母下水、大飞机上天、可燃冰开采等一系列大事件,单说高铁出行、共享单车等人们感同身受的生活细节,便足以让国人感叹"厉害了,我的国!"

前不久,有位旅居美国的台湾老人写下《到上海的新体验》一文,深情谈到上海的"软体进步与发展"。文章说到一个细节,那就是他第一次使用"久闻大名"的支付宝,让他大为吃惊的不是付款方式,而是普及性,"我就是想看哪里不能用,我投降了,连地铁车票充值机,甚至路旁饮料贩卖机也都可以用支付宝,等于钞票了。"他更举例感慨上海人的热心热情、主动帮忙和礼貌修养,这些"以前从未经历过的事",让他感叹自己"这次算是土包子了!"有美国媒体也感叹道:今日的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一年前还难以想象。

这些年,国家的成长进步日新月异。然而,现实中也总有那么一些人,面对国家的成长显得格格不入,只是走过路过,围观凑个热闹,似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的做局外人,看起来激动,讲起来生动,做起来不动,兴奋一阵子就各忙各的去;更有甚者,只喜欢指指点点,专挑刺找毛病揶揄,等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面对国家的成长,该怎么办?和国家一起成长是最好的选择,这既是一种自信,又是一种情怀。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多少爱国志士集结在了她的怀抱,开始"和国家一起成长"。在美国待了20年的钱学森,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六天,便萌发了"回到可爱的祖国去,为新生的共和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心愿。还有李四光、邓稼先、周培源、钱三强、苏步青、王淦昌等等,一个个金光闪闪的名字成了那一代人"和国家一起成长"的精神标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和国家一起成长,就是要一起去经受成长的艰辛和跋涉,撸起袖子苦干实干加油干;就是要一起去经历成长的纠结与阵痛,共同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问题和困难,面对形形色色的捧杀和棒杀、若明若暗的围堵和打压;就是要一起去享受成长的幸福和快乐,感受国家发展的红利和荣光。和国家一起成长,多些理解和支持,就会少些埋怨和指责,少些嘲讽和挖苦。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和国家一起成长,我们的心胸、视野、境界和格局便会随之成长。

莫让改革"打滑"

当前,新一轮改革大潮风起云涌、如火如荼,已经由"起势"到"成势",呈现出多点发力、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然而,值得警醒的是,在这样一种大的形势和背景下,也有地方和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改革"打滑"现象。

改革"打滑"既是改革大业的绊脚石,又是改革路上的"沼泽地"。改革"打滑"虽然"机器"轰鸣,却在原地打转,说到底,就是改革"中梗阻",不落地、不落实,实质上是一种"软改革""伪改革"。改革"打滑"必然延误改革的最佳时机,最终让改革大业"滑坡""滑行"。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