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徐文秀公开发表文章汇编-171篇(第6/27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2310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78分钟

"姓党"就是要忧党兴党,这是一种责任担当。为这个党好,最重要的是不讳疾忌医,敢于并善于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文过饰非,敢于并善于发现矛盾和问题,始终做实事求是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这个党要永续发展、长治久安,需要一大批时时刻刻忧党兴党的有识之士。现在有的人明哲保身、当"鸵鸟",爱惜"羽毛",看见矛盾绕道走,碰到问题躲着走,要么"说好话",要么"好说话",要么"不说话",或者一味地唱赞歌、放"礼炮",尽说些好听无用的话,等等。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问题导向,树立忧患意识,保持底线思维,真实客观全面而准确及时地反映问题,用问题来倒逼我们党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使我们这个大党"老党"始终顺时代潮流而动,因时务变化而新,随人民愿望而进。

"姓党"就是要爱党护党,这是一种行动自觉。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这个党、维护这个党,这是"姓党"的本真内涵。然而,有的党员干部包括一些党校党媒工作者,党员意识、党的意识淡薄,归属感不强,相形之下,对于自己这"长"那"长"、这"家"那"家"的职业意识和当官意识比较强;而有的对党的感情淡薄,当党遭受诋毁甚至"围攻"时,往往无动于衷、袖手旁观,或麻木不仁、与己无关,作"壁上观""局外人",当看客、作"围观",有的甚至若明若暗、公开半公开地跟着"起哄",躲在背后或暗处"喝倒彩";有的党员干部可以甚至成了"美分党""砸锅党",恰恰忘了自己最真实和最应该牢记的共产党员身份,"姓党"的味道消散了,等等。爱党护党就是当党的形象遭受贬损、诋毁时,义无反顾地站出来,挺身而出与之斗争;当党的利益遭受侵害、蚕食时,责无旁贷地走上前,英勇顽强地与之较量;当党的事业和团结统一遭到损坏、破坏时,义不容辞地面对面,敢于并善于"亮剑",不让错误言论有任何肆虐的空间。

杭州西湖边有座雷峰塔,因为捡砖的人多了,而添砖加瓦的人少了,久而久之,也就倒塌了。如果把党比喻成那雷峰塔,那么"姓党"的人都应该多为这座"雷峰塔"添砖加瓦、添彩增光,真正做到知党言党、信党靠党、忧党兴党、爱党护党。

领导干部当有"四张牌"

什么样的领导干部让人心悦诚服、敬重敬佩,答案和说法会有各种各样。某地曾经做过一个问卷调查,选项比较集中的有:掌握和运用政策法规、有很强的能力水平、丰富的经历阅历和人格魅力。这或为领导干部应有的"四张牌"。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学好用好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然而,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不够注重政策的研究和运用,有的制定政策主观臆断,有的对党的政策措施一知半解、不求甚解,造成党的政策在实际工作中被打折、被变通、被扭曲和被掏空。干部是党的政策"代言人""执行者",肩负着上传下达的重要使命,理应成为政策的"播种机""传声筒",特别是在依法治国、依规治党的新形势下,更应该依法办事、依规办事,依法行政、依规行政。越是在这样的要求下,越要学会成为"政策通",成为某一方面或领域的"活字典""一口清"。谁掌握了政策法规这张"王牌",谁说话办事才有了依据和"靠背"。

能力是干事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么所有的一腔热血和美好愿望都只会在路上打转。应该说,现在领导干部大多很能干,但是,提高能力永远是个过程。一个人过去有能力,不意味着现在能力强,现在能力强,不代表将来能力行。本领恐慌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仍然时不时地有。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的领导干部工作中往往拆东墙补西墙,捉襟见肘,出现"能力不强被急死、办法不多被愁死、水平不高被骂死"的尴尬和窘境。在当下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挑战和考验日益复杂的新形势下,能力提升不可或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过硬的本领、出众的能力,始终是领导干部出色、出彩的一张招牌。

不缺学历缺阅历,这是不少领导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的一大短板。这种缺陷造成一些干部说话办事容易脱离实际,研究的政策、出台的文件、制定的措施,往往因为不接地气而无法落地生根;一些干部言行举止容易脱离群众,耍"老爷"派头、摆"衙门"威风,甚至对百姓的安危冷暖袖手旁观、麻木不仁,与百姓渐行渐远;一些干部自信和底气缺失,遇到急难险重的突发情况,常常惊慌失措、无所适从,等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领导干部要有经历和阅历,特别是基层和基层领导工作经历,才会心中有数、心里有谱,才会了解基层、懂得实际、明白群众。经历和阅历是领导干部很重要的一张底牌。

不缺能力缺魅力,这是一些领导干部的又一个通病。领导干部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吸引力,一方面固然来自于职务,但更重要的应该来自于非职务性因素,那就是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是一个人品格、品行和品位的外化,是修养、素养和涵养的外观,是内心德性和操守的外露。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自觉或不自觉、有意或无意间所流露出来的"雷言雷语",所表露出来的"高冷"面孔,特别是少数人暴露出来的品行不端、品位下端等"两面派""双面人"特征,令人不屑。党的领导干部必须注重修心养性,特别是应胸怀天下、心系百姓,同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人格魅力是领导干部不可或缺的主牌。

一个领导干部有了这"四张牌",就有了自信和底气,就可以成为一个让干部群众敬重的人,就可以把好牌打成好局。

人要昂扬不要张扬

人是要有点儿精神的。昂扬,乃精神世界里一种积极向上的气质和不屈不挠的品质。

"悲意何慷慨,清歌正激扬。"(汉?李陵《录别诗》)昂扬内含着一种力量,如喷薄而出的朝阳,冉冉升起,蒸蒸日上;似茁壮生长的春笋,破土而出,节节攀升;像含苞待放的花朵,蓄势待发,蓬蓬勃勃。昂扬是首青春之歌,流淌着沸腾的热血,激荡着澎湃的心潮。人,有了昂扬向上的精气神,便有了战胜一切困难的气概,便有了愈挫愈勇、越是艰险越向前的信心,便有了扬帆远航、蹄疾步稳的动力。

然而,物质的丰裕、生活的安逸等,却冲淡、消弭了一些人昂扬向上的精气神。有的害怕艰辛,吃不了苦、受不了罪,吃点苦则嗷嗷叫,受点罪则撂挑子;有的畏惧困难,动辄打退堂鼓,缩手缩脚、知难而退;有的止步挫折,吃一两个败仗就自怨自艾、自暴自弃,既不能从失败中走出来,又不能在挫折中站起来;还有的满足于已有,躺在功劳簿上或安乐窝里睡大觉,不思进取、寅吃卯粮,等等。昂扬精神的削减和衰颓,让一个人变得慵懒涣散,失去目标和斗志,甚至进入成长进步的"黑障区"。

昂扬是时代的精神地标,也是成功者的标签和符号。昂扬来自于哪里?一是来自于信念和信心。心中有信念,脚下有力量;有必胜的信心,就有奋发的状态,就有一股子"气"和"劲"。二是来自于初心和初衷。不忘初心,则会有一种自觉和警觉;不改初衷,则不会丢失那一如既往、一往无前的精气神。三是来自于动力和活力。活力,代表人旺盛的生命力,而由内而生的不竭动力是昂扬向上的活力之源。

人要昂扬,但不可以张扬。大凡张扬者,皆傲慢自恃,目空一切;由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于是遭人嫉恨,以致众叛亲离,郁郁不得志。而昂扬向上的人,大多能一步步改变命运,走向成功。"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现实中,经过不懈努力名扬天下却不事张扬,被世人敬仰、敬重的人不胜枚举。这里仅举一例。启功先生被尊为大师,名扬四海。可他在《自撰墓志铭》中却写道:"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其实,启功先生全名为"爱新觉罗?启功"。但他在所有书画、文章和书信中,从未用过"爱新觉罗"。他诙谐地说:"本人姓启名功字元白,不吃祖宗饭,不当八旗子弟,靠自己的本领谋生。"启功先生的一生为做人昂扬而不事张扬做了很好的诠释。

昂扬是乘风破浪的船帆,张扬是折戟沉沙的暗礁。人要斗志昂扬,切不可趾高气扬。

人可以示好不可以讨好

示好是一种友善,讨好是一种伪善;示好者身子是软的,讨好者骨头是软的。人可以示好但不可以讨好。

人与人交往,难免会有分歧、芥蒂乃至冲突,而当需要化解、消弭时,示好不失为一剂良药。示好是表达友善的一种语言和信号。

然而,有的人怕示好时别人不领情、不买账,置自己于尴尬境地,弄得灰头土脸,陷入被动;有的人怕示好时授人以柄,被人笑话,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有的人觉得示好是妥协、退让,甚至是认输、服软和失败,是丢面子、没尊严的事,于是放不下架子、拉不下面子,等等。所以,一些人似乎不愿、不能和不善于示好。

恰当的示好,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智慧;既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修为。不懂示好的人无趣无味,总是硬撑着,一根筋到底、一条道走到黑,不懂得灵动善融,呆板而乏味。人不能总是"端"着,若有矛盾和裂痕一直僵着,绷紧了的关系不仅不能改善,还会因绷而崩。不懂示好的人无能无力,懂得什么时候示好、对谁示好、该怎么示好,是需要魄力和能力的,需要灵活性,审时度势,拿捏好火候。示好是有底气、有自信的表现。不懂示好的人无招无术。示好是让步的艺术,既有明示,又有暗示;既有直接示,又有间接示。其中有不少门道,得讲究方法,掌握技巧。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好我"者,我当好之。这种示好可以让自己变得亲和而有温度、生动而又灵活。示好是润滑剂,是橄榄枝,像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和清澈的秋水一样,给人与人的关系抹上了一道暖色,涂上了一层亮色。

当然,示好也颇有讲究。示好得分清对象,解决对谁示好的问题。不是对谁都可以随便示好的,可以对朋友甚至对手示好,但不可以对小人示好,否则只会自讨没趣。示好得注意场合,解决在哪儿示好的问题。在不适宜的场合、不适合的氛围中示好,或许会适得其反,甚至自取其辱。示好得掌握节点,解决什么时机示好的问题。示好不可过早,也不可太晚,时机不成熟,效果就不理想。示好得把握分寸,解决怎么示好的问题。过犹不及,没有把握好其中的度,示好则有讨好之嫌。

讨好是做人的大忌。讨好是纯粹的取悦、迎合或迁就,是不讲原则的曲意逢迎,是别有用心的假意奉承。讨好与卖乖是左右脸,左脸卖乖、右脸讨好,既邀功讨赏,又溜须拍马。讨好需要千方百计揣摩别人的心思,看人脸色说话办事,是真正的没尊严、没原则、没底线。那些专门讨好上司和"主子"的人好比害群之马,往往惯坏了上司、败坏了风气。专事讨好的人,往往欺上压下,习惯于对上献媚、对下傲慢,令人鄙视、遭人厌恶。

示好是一种友善,讨好是一种伪善;示好者身子是软的,讨好者骨头是软的。人可以示好但不可以讨好。

人可以示弱不可以软弱

争强好胜是人的一种本能,而适时适度示弱则是人的一种本事。示弱不软弱,成就真正的强者和赢家。

人该不该示弱,可不可以示弱?很多人的想法和看法是不一样的。现实中,示弱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了,人一般都不愿、不甘和不善于示弱。有的把示弱等同于"无能""胆怯""没用",甚至看成是"缺钙""软骨""窝囊";有的把示弱与做人的尊严和面子挂钩,觉得示弱会失尊严、丢面子,被人说闲话、瞧不起,甚至被人欺负。

应该说,不示弱是人的一种本能,人们通常用"毫不示弱"来形容一个人的勇敢。人都是要面子的,谁都不愿意把自己的短处、弱点显示出来。然而,学会适时适度地示弱,既是一种需要、一种本事,也是一种气度。

人在两种情形下是可以也应该甚至必须示弱的:一种是自身力量还没有强大到可以示强;另一种是避人锋芒、迂人锐气,让自己转危为安、化险为夷。古往今来,这两种情形下示弱的例子不胜枚举。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勇猛善战。蔺相如原是一介门客,后因渑池之会功劳卓著被封为上卿,且位列廉颇之上。廉颇不服,屡屡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面对强势的廉颇,蔺相如忍辱负重,"每朝时,常称病,不与廉颇争列",望见廉颇,"引车避匿"。蔺相如的示弱,成就了后来传为美谈的"将相和"。还有孙膑用减灶法击败庞涓的故事。魏、赵曾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带兵救韩国。田忌采用孙膑计策,诱敌深入。魏国大将庞涓挥师在齐军后面追了三天,见齐军第一天造十万灶,第二天五万灶,第三天三万灶,随后做出错误判断,丢下步兵,只率轻兵锐卒,日夜兼程追赶齐军,结果遭埋伏,兵败自刎。再有就是著名的鸿门宴。在那剑拔弩张、暗伏杀机的场合,刘邦聪明示弱,毕恭毕敬,结果逃过一劫,并最终战胜了项羽。这些故事都很好地诠释了示弱的智慧和谋略。

示弱,并非软弱,而是权宜变通之计。示弱者不显山不露水、不惹事不生非,在很多人的眼里,不具备挑战性、威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示弱是韬光养晦、养精蓄锐的好策略。如果说,面对压力不低头、不屈服是有个性的话,那么适时适度示弱,则是聪明的选择。

人可以示弱,但不可以软弱。软弱者仰人鼻息而行事、寄人篱下而苟且,没志气、无骨气,没底气、不硬气,是真正的懦夫。软弱是无能的亲兄弟,是懦弱的双胞胎。软弱的人往往"烂泥扶不上墙",扛不住事、担不起责,立不住、走不远、飞不高。人软弱才真正会被看不上、瞧不起。

示弱常有真英雄。"天下莫软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强者示弱、赢者示弱,方能立于不败之地。示弱不软弱,方能成就真正的强者和赢家。

人可示强不可逞强

示强是力量的表露,逞强是自不量力的表演。示强而不逞强,威而不怒,屈人不以战,是最好的示强。

人是示强好,还是示弱好?到底该不该示强?应该或者可以的话,怎样示强?这当然得具体情形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一般而言,应该示强时可以示强,而且有时必须示强,但得恰到好处,不可一味示强,更不可以逞强。

示强是一个人强大力量和坚定立场的显示,也是一个人坚强意志和顽强态度的宣示。示强既得因地制宜,更得顺势而为。《后汉书?虞诩传》中说:"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其意说的是,孙膑示弱是诱敌深入,而我示强是使敌人不敢追赶,这是由于形势不同的原因。具体而言,至少有三种情形可以也应该甚至必须示强。一种是需要"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时候,能够有效震慑他人,有力打击他人气焰,正所谓"示强止戈"也;一种是需要提振精气神的时候,能够鼓我士气、扬我斗志、凝我力量;一种是需要保自身安危的时候,能够扭转局势、转危为安。"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一味地不愿、不会和不敢示强,则会被人误读、误解和误判,甚至被认为软弱可欺。

示强,该"示"什么强?当然可以"秀肌肉""亮剑",展示强大的实力和力量。然而,示强必须是有资本、有底气的,"大块头"也要有"大智慧"。示强的关键在于"示"人心。这强那强,人心最强。只要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爬不过的山、过不去的坎、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示强,该怎么"示"强?重要的不在于言辞,而在于行动;不在于表面,而在于内心;不在于一时,而在于一直;不在于小事,而在于大事。示强不是比"谩骂"、比"互撕",看谁的嗓门大、音量高、话语狠,语言上的快感换不来内心的强大。

必要的示强,可以也应该,但得适可而止。一味地示强容易惹是非、引怨愤,树敌太多,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人不可太强势。太强势的人,盛气凌人、咄咄逼人,逼人太甚往往适得其反,正所谓"兔子急了也咬人"。示强必须有理有节,过之则变成好斗和逞强。逞强是一种炫耀、显摆和卖弄,是一种嚣张、狂妄和耍威风。逞强不是一种真正的强者所为,从来没有见过哪个真正的武林高手在出场过招之前先要自吹自擂一番。逞强的人,容易斗气、生气、怄气和撒气,甚至因为"气不过"而受伤、受损。历史上有个秦武王,好勇武,曾执意要和大力士比力气举大鼎,结果被大鼎砸死,闹出历史上天大的笑话。这种逞强是逞匹夫之勇,大可不必。

示强是力量的表露,逞强是自不量力的表演。示强而不逞强,威而不怒,屈人不以战,是最好的示强。

人当有傲骨没傲气

人生在世,骨气不可无,傲气不可有。有骨气的人,活得有尊严、有气质;傲气十足的人,让人看不起、看不惯。有骨气而没傲气,做人便既有高度又有温度。

人生在世,应当有骨气,必须有骨气。有了骨气,人品有高度、人格有硬度,才是一个顶天立地大写的人。有了骨气,就有一种气势和气场,腐蚀近不了身、诱惑入不了心。有骨气的人,活得有尊严、有气质,既让人敬畏敬仰,又让人敬重敬佩。

然而,现实中不是人人都有骨气的。有的人面对权势极尽投机钻营之能事,阿谀逢迎、低三下四,甚至奴颜婢膝,像藤蔓一样,依附高枝而攀爬,挺不起自己的身躯;有的人面对名利无所不用其极,花言巧语、坑蒙拐骗、明争暗斗,甚至放弃做人的尊严、做事的底线,等等。

有骨气的人长什么样?人们或从其眉宇神情、举手投足、待人接物中品得出来,或从危难时刻、大是大非中读得出来。正直,是他的表情,不卑不亢是他的姿态。有骨气的人,从道不从上、跟理不跟风,有一种不畏于权势的精神,有一种不委于名利的品格,有一种不慑于淫威的气节。千百年来,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了有骨气者的写照。晏子使楚,不从"狗门"入,决不受辱;渑池之会,蔺相如迫秦王击缶,不辱使命;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陶渊明宁愿辞官归隐,也不为五斗米折腰;李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朱自清"情愿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等等,这些都是做人有骨气的标杆。骨气,就是这样一种折不断、打不烂、压不垮、扭不弯的脊梁。

人之骨气,源自于三:一曰无私无畏。"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大凡心地干净纯粹,无私欲、私念、私情、私心的人,便有了凛然骨气、浩然正气。二曰无欲无求。"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只有真正把欲望放下的人,不把功名利禄放在眼里的人,才会有一身铮铮铁骨,站得直、立得正。三曰无拘无束。人要有约束,但不可太拘束。有骨气的人,往往颇有个性,不受陋习所羁绊,不为人言所左右,表现出真性情,坦诚而执着。有骨气的人,心中有大方向、大原则和大是非,肩上有使命、有责任、有担当。

骨气不可无,而傲气不可有。徐悲鸿说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傲气之人,常常表现得盛气凌人、目空一切、自命不凡,傲慢是他的表情,轻视是他的做派。傲气的人缺少修养和教养,孤芳自赏,不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事实上,傲气的人,眼里只剩下自己而没有他人,终因看不起他人而被人看不起,终因目无他人而被人看不惯,以致没有朋友,人人畏之远之。

骨气,乃人性中的大美;傲气,是人性中的大忌。有骨气的人,人品有高度;没傲气的人,人格有温度。有骨气而没傲气,做人便既有高度又有温度。

人当自信不自负

人贵在自信,重在自信;难在自信,赢在自信;既怕没有自信,又怕过于自信。自信是成功的起步,自负乃成功的止步。欲做成功之人,当自信而不自负。

人贵在自信,重在自信。"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这是青年毛泽东的诗句,展现了挑战人生极限、成就一番大业的凌云壮志。自信是人生的风帆,是成功的秘诀。"我行""我能""我可以",常常是自信者的口号和名片。

自信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状态;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品质。梁启超说,"自信者常沉着"。自信的人总是信心满满、意气风发又从容不迫,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迈着轻盈的脚步,说话时底气十足,做事时劲头十足,相处时轻松自如,拍板时果断坚毅,即使遇到棘手的问题或者面临困境,也能举重若轻、从容镇定。人拥有了自信,年龄不成问题,困难不是阻碍,年长的会变得年轻,平庸的会变得非凡,怯懦的会变得英勇,弱小的会变得强大。

人难在自信,赢在自信。不是什么人都自信满满、百折不挠的。自信从哪里来、怎么来?不是自己吹出来的,也不是装出来的,更不是人家夸出来的。说来说去,自信获得的途径、渠道和方法,无非两条:一条从实践锻炼中来,一条从学习、思考中来。实践既出真知,又出自信。长期的实践锻炼、丰富的阅历,让你"见多识广";不断地摸爬滚打、身经百战,让你"百炼成钢"。"接地气"的人往往有更多底气,有了底气也就有了自信。过的桥比人家走的路都多了,自然让你遇事不慌、处变不惊。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和掌握烂熟于心,自然让你心中有数、轻松应对。对事物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其态势和走势形成自己的想法和办法,自然会为自信加分。自信通往成功,又在成功中增添新的自信。当一个人学识、见识和胆识集于一身,能力和实力、经历和阅历兼容并蓄时,自信也就不请自来了。

人,既怕没有自信,又怕过于自信。过于自信往往导致自以为是、夜郎自大。过于自信便是一种自负。固执和任性往往是自负者那生硬、桀骜的面孔,所以自负的人排斥他人、刚愎自用。自负的人是"睁眼瞎""闭耳聋",选择性地看、选择性地听,选择性地认知、选择性地判断。自负源于盲目,又带来更大的盲目;自负源于故步自封,又造成更大的故步自封。结果,往往与机会擦肩而过、与成功失之交臂。

美国作家、诗人爱默生说:"自信是英雄的本质,自负是愚人的特征。"自信不自负,是智者勇者的标签。它透着一种气质、洋溢着一种魅力、充满着一种力量,它是一种成熟的美,也是美的成熟。自信而不自负的人,对自己的认知是清醒、理性和精准的,既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又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要做什么,既清楚自己的长处,又了解自己的短处。

自信是成功的起步,自负乃成功的止步。欲做成功之人,当自信而不自负。

做人要大气不霸气

欲成大器,得养大气;若沾霸气,难免"断气"。故,大气可有,霸气不可有。涵养大气,一靠读万卷书,二靠行万里路,三靠交八方友。

人应涵养一种大气。凡大气者,皆有大气象、大格局、大境界,亦能挑大梁、干大事、成大器。大气之人让人舒服、舒心和舒畅,让人敬重、敬佩和敬畏。

大气之人往往语气不惊不惧、气势不张不扬、性格不骄不躁,静得优雅、动得从容、行得稳健,为人豁达、胸襟宽阔,光明磊落、气宇轩昂,阳光敞亮、豪气爽气。大气之人,有一种纳百川、怀日月的气概,一种成熟宽厚、包容大方的气量,一种胸有成竹、从容淡定的气度,如大山一般浑厚、似大海一般渊博。大气之人,往往纵横捭阖、举重若轻,潇洒飘逸、收放自如,临危不惧、从容不迫,拿得起放得下,他们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自信,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胸怀,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眼界。

纵观大气之人,大都志存高远、深谋远虑,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踱着方步、仰望星空。他们有一种家国情怀、担当精神,是有大格局的人,是顶天立地的人。然而,大气者不一定位高权重,大气并非大人物的专利。不论职位高低、权力大小,即便小人物,也可以说"大话";即便身处一隅,也能以一隅而观世界。

古往今来,大气之人似繁星点点,熠熠生辉,照亮人类历史的长河。手摇羽扇,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孔明;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吟诵"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李白;喊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面对铡刀大义凛然的刘胡兰......漫步历史人物长廊,这些人都是响彻云霄的大气之人。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让大气酣畅淋漓、无以复加。

大气可有,霸气不可有。霸气貌似大气,实则大相径庭。霸气之人往往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唯我独尊,逞一时之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虽气吞山河,却霸气十足,终因霸气而"别姬",兵败垓下,乌江自刎,让后人无不为之惋惜。因此,人要大气不霸气。人一旦霸气上身,便似"土皇帝",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霸气必定变得霸道。霸道者必"横行",我行我素,唯我独尊,霸道倘若一再任性,势必说一不二,主宰或左右一切。凡霸道者皆伴有"狂妄""嚣张病",染上戾气、匪气、痞气,有时还有杀气。霸气绝不是豪气,绝不可把"敢说话""敢亮剑"等同于霸气,霸气说白了是一种江湖气。霸气的人,会让人远之、厌之,最终落得个众叛亲离、孤家寡人的结局。

欲成大器,得养大气。然而,若沾霸气,难免"断气"。故,做人得大气但不可霸气。

谨防"伪忠诚"

中纪委在通报四川省原省长魏宏违纪问题时称其"不老实",让人惊讶之余,不禁感慨唏嘘。纵观十八大以来众多落马官员,这种"不老实"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而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更是对党、对国家、对组织"不老实"、不忠诚的典型。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