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2月新湘评论-66篇(第13/38页)
劳动铸就梦想,技能开创未来。新时代新征程,呼唤更多的高技能人才竞相涌现。我们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崇工匠、学习工匠、争做工匠的社会风尚,充分发挥大国工匠和技能人才的骨干带头作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不断创造新的时代辉煌、铸就新的历史伟业。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之爱国情怀
作者:辛湘理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02日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深刻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
91年前,日本关东军突袭沈阳,蓄意制造并发动侵华战争。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中华儿女奋起抵抗、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奏响了气吞山河的爱国主义壮歌,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最终取得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驱逐黑暗、进步打败反动的伟大胜利,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绵延发展中,爱国情怀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郑成功忠肝照海收复台湾;"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大义凛然虎门销烟;"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陈嘉庚去国怀乡,节衣缩食为抗战倾力募捐;"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华罗庚游子思亲,毅然放弃美国的优渥待遇回国奉献......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无数英雄模范展现的爱国主义硬核力量震撼和鼓舞着中华儿女;岁月静好的和平年代,许多普通人自然流露的爱国主义朴素情怀让人感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爱国主义是激励中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在历史洪流中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动力,是驱动中华民族这艘航船乘风破浪、奋勇前行的强劲引擎,是引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迸发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壮丽旗帜!"
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10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斗志昂扬地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投身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书写了中华民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最为辉煌的篇章。党和人民接续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爱国不只是一句口号。真正的爱国,既是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的果敢与血性,也是群情激愤时顾全大局的理智与审慎,还是平凡岁月中以身许国的奉献与坚守。每个人只有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将爱国落到实处。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必须一代代传下去,这是现实呼唤,更是历史责任。惟有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润物细无声地将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不断让孩子们滋长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爱国主义精神才会薪火相传,才会迸发持久的蓬勃力量。
山河虽无恙,壮怀犹激烈。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每位中华儿女都肩负着不可推卸的使命与责任,我们要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不断拧紧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增强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之民族气节
作者:辛湘理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02日
14年抗战,留下来的文物数不胜数,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血泪历史、有一个动人故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展陈的一面"死字旗"就是其中之一,总是引来参观者驻足观看,其背后的故事也时常让人感动落泪。1937年进入全面抗战后,四川北川县的青年学子王建堂毅然投笔从戎,临出征之际,白发苍苍的老父亲给他送来了这面五尺见方白布做成的"死字旗"。除了旗帜正中一个大大的"死"字外,一边还写有小字:"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永往直前,勿忘本分。"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80多年前,在国家民族存亡绝续的巨大危机面前,无数中华儿女像王建堂一样抱定赴死的决心奔赴抗日前线,展现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几十年后令人闻之仍血脉偾张、心怀激荡。
气节,不屈之志气,凛然之节操也。民族气节是一个民族的人格化特征,是决定一个民族存续的精神品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气节的民族,从苏武、辛弃疾、岳飞,到文天祥、史可法、林则徐,一大批民族英雄以坚贞不屈之气节青史留名。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风雨洗礼而能始终薪火相传,绵亘其中的正是这种精神风骨和浩然正气。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往往在国家民族遭遇深重危机之时迸发得最为强烈、最为彻底。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侵占中国东北全境,"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空前的民族危机,激起了中国人民的顽强反抗。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殊死抗争,涌现出了一大批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英雄。东北抗日联军主要领导人杨靖宇,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以"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崇高气节,只身与敌周旋,直至战斗到最后一刻;抗日名将吉鸿昌在刑场上以树枝作笔,写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的诗句以明心志;女英雄成本华宁死不降,临刑前她面露微笑、蔑视日寇的照片至今让人动容......"宁愿站着死,誓不跪着生",抗日战争中无数忠义节烈之士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上一篇:2022年二十大理论文章-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