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理论文稿-11篇(第7/12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256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9分钟

沉浸戏剧开辟"学思用贯通"党史学习教育新形态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必须注重话语体系创新,开辟党史学习教育新形态,夯实"知信行统一"的党史学习教育实效。

随着元宇宙的兴起,沉浸式体验作为一种利用新技术、新思想和新形式的体验模式,以全景敞视的实景仿造、文化内核、角色扮演、真人互动带来强烈的感官体验与情感共鸣,以汹涌的张力和动势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与生存空间,重塑着Z世代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以戏剧为主要载体的沉浸体验,不断突破文化、科技、商业、教育的边界,正在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不懈地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创新性地用好党的红色资源,发挥沉浸戏剧具身体验、协商共享、多元形式与模式识别的优势,创作党史题材的教育性戏剧,让干部群众切身感受艰辛历程、巨大变化、辉煌成就,引导广大党员加深对党的历史理解和把握,推动党史文化基因注入社会。

以沉浸体验再现历史巨变

莎士比亚曾说,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中央苏区时期,话剧、歌剧、地方戏曲、京剧唱词、民间小调等多种戏剧形式作为传播载体活跃在红色文化传播运动之中,针对民众编排并演出,传播党的政治主张,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树立了党史学习教育与沉浸戏剧相结合的典范。

以沉浸戏剧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新形态充分传承了中央苏区时期红色戏剧的宝贵经验,并进一步开掘"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与"戏剧是时代的综合而简练的记录者"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统一性,探索党史学习教育的新途径。与媒介化相反,以互动性和参与式著称的沉浸戏剧之所以能够重新使剧院产生活力,其成功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时空共存的特点。如沉浸戏剧《曙光》打破传统戏剧的"第四堵墙",建立观众与演员、观众与空间、观众与观众之间的联系,观众作为参与者被赋予铁路工人的历史角色身份,在"观演融合"的戏剧体验过程中,观众从传统戏剧的剧场座椅上被解放出来,从被动的观察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以"在场"的方式回到1921年中共洛阳组成立前后的革命历史,主动追寻、践行当时诸多马克思主义者的行动,以不断地奔跑、选择、摸索、尝试等方式推动革命历史的再现,既获得了更为自由的观看方式,又按照在戏剧构作下组合、设计的革命历史进程完成戏剧实践与角色任务;真实历史轨迹通过严格的党史研究与戏剧的编排,凝结了党史教育的重点与要素,参与者从历史旁观者的"他者"身份转变为历史进程中的"我者",以角色的身份进入历史语境,通过沉浸式的具身体验成为革命洪流的亲历者与创造者,参与中原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洛阳组的建立。在戏剧解读的话语权把握中,其角色身份由进步铁路工人逐步转变为共产党员,实现了实在身体与思维所在的现实时空与角色身份--革命者所在的历史时空重叠同构,在戏剧体验的过程中完成了党的革命历史再现与党史学习教育的过程化并线推进。

以协商共享推动认知统一

协商共享是戏剧的重要特质之一,无论是传统戏剧还是沉浸戏剧都是通过互动、娱乐、参与促进演员与观众产生联系,通过与历史、当下的勾连,启发观众、建立同理心,从而推动观点、信念、意见达成一致。中央苏区时期的红色戏剧更是打破了观演的严格界限,常常台上台下一台戏,以活报、化装演讲、直接提问等手段唤起民众的思考,在观众参与中开展革命教育、鼓动群众革命热情、促进运动的开展和政策的执行、结成统一战线中新的战斗力量。

以沉浸戏剧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新形态既继承了传统戏曲与红色戏剧的传播策略,巧妙地将革命的法纪法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戏剧规则的形式潜移默化地传递给观众,又激活了观众的参与性,在有条件的可控范围内赋予观众极高的自由度,以两种平行交错的协商共享方式成为此种党史学习教育新形态的整体美学和结构特征。

首先,就演员与观众的联系而言,脱离座椅束缚的观众必须通过其理解能力与行动能力的双重参与,方可完成戏剧体验,然而观众参与度的权力阙值隐藏在戏剧规则之下。作为参与者的观众,必须遵守规则按要求进行表演与行动,否则就会出现问题,甚至破坏其他参与者的体验与戏剧的进程。规则的传递依托于演员以角色身份在戏剧情境中与观众所建立的联系而展开,通过演绎展示、共享信息、对话讨论、鼓励引导、要求命令等方式把握观众行动的方式和走向。

其次,就观众与观众的联系而言,沉浸戏剧中没有单一的观众参与方式。观众被邀请作为参与者,在导演事先设计好的角色身份与多种变换组合的人员结构方式中共同商讨、分析所处情势,身体力行地完成任务,相互协助解决困难,从而推进戏剧进程,以获得沉浸戏剧最吸引人的、具有差异性的个性化体验。在沉浸戏剧《曙光》中,参与者巧妙地被多次随机重组,或作为独立的个体宣读革命纲领、书写革命标语、探究革命讯息,或三五一组寻找革命线索、共同完成印刷任务,又或者集体示威游行、参与工人夜校学习。戏剧将革命历史的不确定性结构化为多次重组的角色社会关系,在增加戏剧未知性的同时又激发了参与者的好奇心,且戏剧元素与革命节点的重复叠加进一步激发参与者学习体验过程中的危机感与使命感生成,充满未知与危机的戏剧情节设置鼓励每位参与者开启自身以往的认知体验,并运用于被结构化的、非线性叙事的戏剧故事之中。

以多元形式提升传播实效

数字时代,观众的鉴赏对象长期以来一直以二维实体存在,因而渴望更为广泛、直接的感官刺激。戏剧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涵盖了文学、音乐、舞蹈、影像、设计等多种艺术形式,以沉浸戏剧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新形态充分发挥了戏剧的现场性和综合性优势,通过对多元艺术形式的功能设计与重构,丰富党史教育的内涵表达,营造良好的党史宣传教育空间,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度与效度。

不同于传统剧场的表演集中在同一空间,沉浸戏剧的表演空间是分散的,其戏剧空间中的道具、物件、装置,甚至是在空间中人与人的亲密关系都会与观众产生即兴的互动。沉浸戏剧《曙光》旨在营造一种"空间和表演一起发展"的交融模式,"所有制作组成部分都述说他们自己的语言"。通过洛阳红车站、历史回廊、晨曦餐馆、工厂聚落、密道等场景营造,再现1921年的洛阳工务段修理厂、《工人周刊》发行站、工人夜校等革命先烈挥洒热血的真实场景,营造革命发生的历史空间;通过革命胜利袋、车票、新青年报纸、探照灯等道具与物件,增强历史代入感,强化历史触摸实感;通过音乐、音效的叙事,增强历史事件的现场性,激发参与者的情感共鸣;通过影像叙事,刻画生动的党史形象,拓展党史的叙事时空;通过文字叙事,准确阐释党的重要理论与纲领,增强宣传教育的感染力。因此,在以沉浸戏剧为载体开辟的党史学习教育新形态中,所有的戏剧元素只要存在于戏剧空间中,就有其叙事属性与教育功能,作为参与者的观众通过沉浸戏剧"创造有可能的相遇"而获得直观的、全面的身心体验。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