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经济主题文稿-65篇(第31/43页)

网友供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8777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26分钟

从消费方面看,搞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围绕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发力,更好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一方面,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体系和供给质量能够顺应消费升级趋势,着力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实现需求牵引供给;另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入手,高度重视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深化收入分配领域改革,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直接决定了居民消费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这些改革方向和内容既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完善内需体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要求。

从投资方面看,搞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围绕完善扩大投资机制、拓展有效投资空间发力,更好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居民最终消费是收入和就业的函数,而收入和就业的增长在一定意义上又取决于投资的增加。因此,消费和投资不能割裂开,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协同发挥消费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从人均角度看,我国现代化基础设施、民生等很多领域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投资缺口还很大。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在于资本边际报酬递减以及容易出现过度投资对经济结构的扭曲等问题。因此,问题的关键不是要不要投资,而是如何提高投资的有效性。也就是说,扩大投资的关键在于形成完善的投资机制,使投资方向符合民生"补短板"、产业"促升级"要求,成为有合理回报的有效投资。为此,一方面,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注重提升公共投资效率,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和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另一方面,要善于把握有效投资的重点方向,扩大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投资,包括增强创新能力、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投资,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尤其是要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适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统筹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要按照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统筹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为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统筹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高标准市场体系(下文简称"两大体系")建设,既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补齐发展"硬短板",也要夯实市场体系基础制度,补齐制度"软短板",坚持"软硬"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统筹推进两大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统筹推进两大体系建设是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路径。流通作为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扮演着组织生产与促进消费的双重角色。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冲击,面对超预期因素的影响,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大循环中发挥的作用更加凸显。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项战略任务,推动基础设施体系现代化则是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与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紧密配合,能够保证流通更加高效,产销衔接更为顺畅,投资和消费潜力加速释放。

在更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统筹推进两个体系建设。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内在关系中相互依存的基本面。基础设施的供给规模与结构升级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效需求的最终实现又须依赖基础设施、商品和服务供给水平与结构的匹配。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的发展,需要依靠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建设,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持续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把有限资源配置到更高效领域,充分提升供给质量与效能,从而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整体跃升。

我国基础设施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但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体系仍不够完善,协调性、系统性和整体性有待增强。主要是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欠账"仍较多,城市群、都市圈互联互通与共建共享水平有待提高,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不够,智能化发展有待加快,新型与传统基础设施融合场景仍需加力拓展。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养护等倾向依然存在,全生命周期协同发展水平不高,精细化管理能力仍要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效率和品质亟待增强。同时,国内市场在市场体制机制方面仍有一些束缚主体活力释放的限制,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构建新征程上与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高品质追求相适应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高标准市场体系。

在新征程上,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提升国家总体安全保障能力,需要统筹推进两大体系建设。客观而言,传统基础设施和市场运行体系,面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重大事故等突发事件冲击的网络韧性和应急能力尚待增强,关键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卡脖子"问题亟待攻坚克难。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强韧基础设施网络,着力铸长板补短板,维护市场安全和稳定,增强安全保障能力,强化对重点市场和市场基础设施的跨部门协同监管,这是统筹推进两大体系的应有之义与重要建设内容。

统筹推进两大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抓手

建设现代流通网络,推动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市场信息交互渠道。完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推进多层次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动交通运输设施跨区域一体化发展,强化一体衔接和全链条服务能力。完善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推动形成"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及市场化运行体系。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等领域应用,提升综合运行效能。优化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数字化建设,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形成更多商贸流通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同时,推进同类型及同目的信息认证平台统一接口建设,完善接口标准,促进市场信息流动和高效使用。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加快实施智能市场发展示范工程。围绕强化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布局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交通、能源、市政、物流、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推进物联网全面发展,积极稳妥发展工业互联网和车联网。实施教育、医疗、快递物流等网络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以此推动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第三方物流、即时递送、在线办公、网上办事等从事新型服务的经营主体发展。畅通市场数据信息流,整合线上线下支付交易数据,推动实现跨部门共享。强化支付结算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完善竞争政策框架,健全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全环节的竞争政策实施机制。坚持"立破并举",持续清理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及做法,包括清理废除不正当招投标行为等,优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运营的公平竞争环境。加快能源、铁路、电信、公用事业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和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相关工程建设运营,加快推进这类行业竞争性环节的市场化改革,放开竞争性业务准入。例如,进一步加大油气矿业权竞争性出让力度,在终端零售环节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等。同时,要更多通过大数据等方式认定竞争违法行为、预警识别市场运行风险,强化市场预期管理。

培育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市场交易平台,增强系统调节和统一市场配置能力。扩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覆盖范围,明确适合以市场化方式配置的各类公共资源交易纳入统一平台体系的标准和方式,加快推进交易全流程电子化,破除阻碍市场化交易的区域壁垒。加快建设新一代电力系统,推动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同时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实现电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共享互济和优化配置。加快推进大宗商品期现货市场建设,在油气、电力、煤炭等领域培育形成运营规范的交易平台,不断完善市场交易规则。加快推动商品市场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鼓励打造综合性商品交易平台。

增强基础设施韧性,加强应急处置和互济余缺能力,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可靠性。加快建立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提升灾害高风险区域交通运输设施、物流站点等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积极防范粮食、能源等重要产品供应短缺风险。加快构建国家水网,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在更高水平上保障水安全。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强化在线实时监控和网络协同共享,建设与基础设施网络相关的大数据中心和调度中心,推进联合调度和综合监控。

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国答卷

--党领导人民三年抗疫的伟大实践和启示

新冠疫情是人类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全球性大流行病,也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给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对全球经济的打击甚至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新发突发传染病对每个国家、每个社会都是一场大考。中国人口规模巨大,城市人口密度普遍偏高,人员流动频繁,广大农村和相当一部分中小城镇的居住和卫生条件还有短板,人均医护人员、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和重症救治资源数量均远低于发达国家,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的困难更多更大。2020年是党中央确定的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这些大事要事决定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不能有任何闪失,必须统筹兼顾、慎终如始。与此同时,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交织叠加,国际上一些势力在掀起反全球化逆流的同时,将疫情防控政治化、工具化,对中国施加压力,试图干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