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经济主题文稿-65篇(第34/43页)

网友供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8777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26分钟

以高质量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更高历史起点上,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如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等。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等问题,同时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必将在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有力有序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以高质量发展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同时,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我国发展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此外,一些西方国家近年来对我国科技发展进行无理打压,阻碍正常的国际交流合作,限制对我国的高科技产品出口。坚持"四个面向",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着力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顶尖科学家领衔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才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

以高质量发展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和稳定,把住了发展大势。现在,我国经济金融领域风险总体可控,发展的安全性不断增强。同时,在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等因素综合影响下,我国金融发展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同时着力深化金融改革,加强金融监管,就能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以高质量发展开创未来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一定能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和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拥有超大规模市场和不同区域之间腾挪与错位发展空间,经济发展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创新发展优势和抗冲击能力强优势。展望未来,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好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把扩大内需作为双循环的战略支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不断提高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水平;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将不断取得新进展。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支撑,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展望未来,着力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培养一批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将形成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物质技术基础。

建设制造强国。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展望未来,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将进一步提高我国产品和产业的复杂程度和全球竞争力,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展望未来,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整合;加强数字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有利于把发展数字经济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利用数字经济将交易服务转移到虚拟空间,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推动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进入生产函数,利用数字技术促进企业采取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等,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推动绿色发展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展望未来,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将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倡导绿色消费,将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实现高质量发展更要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进一步提升我国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展望未来,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我国将加快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贸易强国建设将迈出更加坚定的步伐。

推动旅游业有序复苏持续繁荣

癸卯新年之际,伴随防疫政策优化,旅游业呈现出喜人的复苏迹象。数据显示,2023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收入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和73.1%。

比这组数据更令人欣喜的是,此次旅游市场复苏是多方面的:游客出游动机更加多元;中远程旅游比例显著提高;自驾游、租车游、小团游、定制游等更加普遍;热点地区名单中既包括三亚、西安、重庆、长沙等传统热门旅游城市,也涉及更多新晋网红地区。在国内旅游率先复苏的同时,与出境游密切相关的签证签注政策和团队业务许可等陆续恢复,出境旅游也成为关注热点。

2023年春节旅游市场的回暖乃至局部地区的火爆着实令人振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人们预期。不过我们也应看到,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今年春节,多因素使得出游需求集中释放从而形成聚集和叠加效应。

客观来看,经历了三年疫情,旅游业的全面复苏需要一个过程,而要实现更加稳定的繁荣发展,则需要付出更大努力。笔者认为,以下三个问题值得特别关注。

一是重视入境旅游市场。从三大市场来看,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的复苏相对较快,而重振入境旅游市场则更为艰难。就国内旅游而言,旅游者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和决策成本相对较低,加之目的地的营销吸引和消费政策的刺激带动,其恢复相对容易。就出境旅游而言,由于相关业务赢利空间更大、境外目的地促销力度加大、出境需求原本较为旺盛且受压抑时间更长,其复苏备受瞩目且速度较快。相比之下,要推动入境旅游,特别是外国人市场、远程市场、过夜游市场复苏,则需要更加系统的谋划和更加持久的努力。为此,可考虑制定全面振兴入境旅游国家战略并设立专项基金,着力解决签证、国际航线、入境游客支付、服务便利性和客源地营销等方面的问题。

二是引导旅游产业复苏。从市场复苏特点、疫情防控需要和消费需求引导等方面来看,旅游产业复苏还需加以引导。首先,疲弱长达三年之久的旅游市场迅速活跃之后,短期内或许会出现一些问题。为此,各级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旅游复苏过程中的市场监管,做好事先防范、事中处理和事后惩戒。其次,防疫政策优化调整并不意味着疫情彻底结束,人们出行时也需谨慎。为此,各级政府要及时发布权威数据和专业信息,有效引导合理流动,指导相关企业和目的地做好防控预案。最后,疫情三年以来,游客的消费心理、消费能力、消费偏好和消费习惯已发生变化。一些消费倾向(例如"反向旅游""平替旅游"、虚拟旅游等)或将延续。这些变化为旅游目的地和企业的市场定位、产品服务和营销策略提出了新要求。为此,相关部门要加以科学引导,支持和鼓励企业在产品、流程、管理和技术等方面不断创新。

三是优化旅游产业政策。从全球范围看,新冠疫情是现代旅游业诞生以来所面临的最为持久、全面和深刻的一次冲击。在疫情长达三年的反复冲击下,旅游产业链诸多环节均受到较大程度影响。长远来看,要实现旅游业的全面复苏和繁荣发展,还需要加大相关支持,充分考虑疫情冲击的综合影响和高质量发展的长远目标,从财政、税收、金融、劳动保障、土地等方面为旅游业提供更大支持。

推进外汇市场均衡稳健发展

高水平开放是我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外汇市场开放度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微观经济主体参与不同种类的外汇交易,外汇市场发现和形成人民币均衡汇率、自动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显著增强。

一是交易规模增长迅猛,市场份额大幅提升。2022年国际清算银行(BIS)发布三年一度的外汇市场报告显示,人民币交易的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约4%扩大至7%,排名从第8位上升到第5位。与SDR其他货币相比,人民币外汇市场交易量大幅增长。

二是经营主体不断增加,产品更加丰富。我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人民币贸易结算、跨境投融资规模增长迅猛,外汇交易和汇率风险管理需求旺盛,推动人民币外汇产品不断丰富。更多货币可与人民币直接交易,货币掉期、期权等衍生品外汇交易大幅增长,各国主要金融机构纷纷成为我国银行间市场的参与者。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