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经济主题文稿-65篇(第35/43页)
三是市场韧性增强,汇率更加稳健。我国外汇市场容量更大、结构更优,发现价格、调节供求的功能更强,不仅有效促进了资源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优化配置,还大大提高了应对外部冲击的韧性。尽管去年以来美联储多次激进加息,美元指数快速上升引发资本流动转向,迫使人民币对美元不断贬值,但是我国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外汇储备等基本面良好,有力支撑了外汇市场信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保持基本稳定,汇率波幅远小于欧元、日元、英镑,人民币依然是国际投资者青睐的避险货币。
今年,世界经济仍存在不确定因素,给外汇市场带来了新的挑战。美联储或进一步加息,加大世界经济下行压力,致使我国外部需求下降风险增加,不利于出口,进而影响外汇市场供求关系。今年1月份,上千亿元北上资金流入我国股市,超过去年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大幅增加,带来外汇市场放量增长。一旦地缘政治风险加剧,或者国际金融市场发生"黑天鹅"事件,引发"羊群效应",就会造成较大的供求冲击和人民币汇率波动。此外,在国际流动性紧缩的情况下,有些国家一旦出现债务危机,我国海外资产安全将受到威胁,债务风险的传染效应也容易引发外汇市场的投机性冲击,增加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
有鉴于此,要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深化外汇市场改革,促进外汇市场均衡稳健。
要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以国内大循环带动国际循环,以超级大市场、齐全的工业体系、稳健的产业链带给世界更多发展机遇,夯实外汇市场扩容提质的经济基础。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本币优先原则,大力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完善全球布局,拓展央行货币互换的功能并扩大使用范围,营造良好的流动性环境,加强在岸市场和离岸市场联动,更好满足全球不同偏好经营主体的人民币交易需求。
要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有效防范金融"传染病"威胁。具体分析、动态把握我国与全球主要金融市场之间资金流动、收益率关联互动规律,借鉴有效管理短期资本流动的国际先进经验,制定和健全规则及标准,加强外汇市场预期引导和科学决策,避免投机资本短期内大幅流动造成市场非理性波动。加强企业、金融机构尤其是系统性重要银行的外汇风险管理,牢固树立汇率风险中性观念,倡导企业以真实交易为基础进行外汇套期保值。金融机构要控制好外汇风险头寸,关注我国海外资产较为集中国家的债务状况,建立境外金融风险传染监测机制,做好风险对冲工作,建立必要的防火墙,避免新兴市场国家债务违约风险蔓延至境内。
还要不断进行制度和产品创新,完善应对外汇市场突发冲击的体制机制,加强宏观政策的配合与协调。丰富市场预期管理手段,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为稳定贸易和投资营造更加确定的货币环境。
为何要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增强发展的安全性主动权,指出"要搞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其中,"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是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应如何认识当前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为何要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认识上更加清晰,将有助于在实践中落地落实。
扩内需是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必然要求。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我们首先要强身健体,办好自己的事。随着消费日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力量,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成为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有效举措,这样才能让国内大循环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安全性。
扩内需是提高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必然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确保增强发展安全性主动权的关键条件。要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活力,在发展过程中解决问题矛盾、化解风险挑战。在扩大内需上,强调要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有本金和债务约束的金融需求。在扩大消费上,强调要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
扩内需是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实现更好发展需要全球市场和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撑。应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进一步联通国内国际市场,聚集消费资源要素,增强我国发展的包容性,促进中国制造、中国品牌、中国服务"走出去",提升在全球消费市场的影响力、竞争力。
进一步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必须依靠扩内需特别是恢复和扩大消费。一方面,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关键是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不能为生产而生产、就消费谈消费。另一方面,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不是在低水平上徘徊,而是要不断提升循环质量和水平,不断增强供求的匹配性适配度。当前,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格局日益巩固,消费的个性化、多样化、体验化趋势更加明显,而传统规模化同质化生产方式已难以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需以新技术新平台重构生产流通组织方式,精准对接不断细分的市场和日益分散的生产。总的来看,就是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
我们强调扩大消费,并不是盲目地扩大,而是要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重点是建立长效机制。消费是收入的函数。一般来说,消费增长与收入增长、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对此,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要提高消费引领带动能力强的年轻消费群体以及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保持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实现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
消费意愿也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消费倾向决定了居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应急支出增加等都会使居民增加预防性储蓄。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需进一步健全教育、医疗、养老等保障体系,继续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真正让居民"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
消费环境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潜在消费需求的释放。近年来,我国消费市场规模日益扩大,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日新月异,但消费环境仍然存在一些矛盾问题。例如,消费者保护力度不强,城乡消费配套不完善,线上线下市场秩序和监管尚不健全,新消费场景设施供给不足等。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要针对消费市场中存在的老矛盾、新问题,加快补齐短板,使居民"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金融力量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全面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国有金融控股公司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等决策部署,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推动国有金融控股公司规范发展、焕发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金融力量。
把坚持党的领导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中国中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金控")坚持党建引领,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内嵌到公司的治理结构中,合理确定不同治理主体的职责边界,通过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综合考核等机制,切实保障党组织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作用。健全党建引领的管理流程,围绕"战略制定、目标核定、任务分解、监督管理、考核评价、绩效辅导"六大关键点,逐项嵌入党建管理要求,把党内监督与监事会监督有效结合起来,将党建工作质量与绩效评价挂钩,确保党的意志主张融入战略决策体系,提高各项决策的前瞻性、有效性、精准性。
以改革强治理、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近年来,中信金控全面落实国家监管要求,优化股东对董事会、董事会对经营层的授权方案,逐级实现充分、有序授权放权行权,完善股权董事履职保障机制,确保不同主体能够主动参与治理决策,形成有效制衡的监督机制。不断强化在管理资本、风险、关联交易和协同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打造承上启下的"连接点"和"中枢站",确保既不缺位也不越位。按照"控风险、搭平台、建机制、定规则、强协调"的思路,设立经营层各专门委员会,实现财务端、风险端、业务端的穿透式管理,做到"宏观管到位、隔离做到位、微观不干预、协同成生态",提高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为子公司发展赋能。
创新风险管理机制和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也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中信金控立足于"全机构、全资产、全口径、全流程",实现对下辖不同金融机构的统一全面风险管理。创新风险管理机制,以并表管理为框架,逐步实现对银行、证券、信托等机构跨业风险的穿透式监控管理,构建股权、信息、资金等方面的"防火墙",规范关联交易管理,防范风险跨境、跨业和跨机构交叉传染。探索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整合风险数据,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建立统一风险数据集市,主动应对交叉风险;通过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风险跟踪、风险监测等领域的深度应用,集成各类风险管理控制点,提升风险管控智能化水平,守住防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不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效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中信金控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努力找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和发力点。一方面,坚持协同联动,整合子公司专业优势,形成齐抓共管、同向发力、服务实体的局面。比如,围绕服务"专精特新"企业,构建多层次服务体系,助力提升实体经济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另一方面,坚持机制促动,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全流程,形成策略、机制、资源、产品、管理相配套的一揽子"组合拳",将普惠金融、乡村振兴等服务实体经济指标纳入考核,坚持正向激励与惩处问责双管齐下,建立简便易行的尽职免责机制,激发服务实体经济动力,夯实持续稳健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