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经济主题文稿-65篇(第33/43页)
坚持经营主体地位突出自主性差异性
围绕坚持经营主体地位突出自主性差异性打造现代新国企,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保持深化改革定力。深刻认识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产业链供应链可靠安全水平亟待提高,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国有企业改革的广度、力度、深度需要进一步强化。要牢固树立经营主体地位的意识与理念,增强时代感紧迫感危机感,切实提升抓改革促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资源要素整合。按照"一企一业、一业一企"原则,大力推进内部专业化重组整合,从集团公司、平台公司、区域公司、专业公司等层面出发,落实专业化重组整合的目标定位、整合方案和实施路径,推动集团内相关资源向重要经营实体集聚集中整合。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传统业务和新兴业务、优质资产和不良资产的定位清晰、布局合理、进退有序,夯实持续深化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和管控基础。提升改革的穿透力、扩大改革的覆盖面、增强改革的影响力,使得改革思路与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到全系统、各环节、最基层。坚持分层分类因企因业改革,在抓好一般性、普遍性、共同性事项改革的基础上,结合所属企业、业务单元的功能定位、行业分类、发展阶段、股权结构、历史特点等维度,抓重点、抓关键、抓特殊,切实增强改革的针对性、有效性、精准性。针对不同层级、不同股权结构、不同发展阶段的所属企业、业务单元,提高授权放权的差异化、动态化、清单化,推动各层级各层面经营主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真正确立起来。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突出科学性匹配性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突出科学性匹配性打造现代新国企,是实现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和构建中国特色治理模式的客观要求。推进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细化完善党委(党组)前置研究讨论和研究决定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推动前置研究事项清单接地气见实效,有效提升前置研究事项清单的针对性、操作性。以前置研究作为统领、指引和切口,推动各治理主体有效制衡、各治理环节协调运转、各制度规定协同衔接,切实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公司治理效能,实现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确立形成、形神兼备、成熟定型。畅通专职外部董事与现职领导人员双向交流通道,强化董事选聘管理、考核评价、激励约束、履职支撑、服务保障等机制建设,持续提升董事会建设质量水平。厘清董事会和经理层的权责界面,完善董事会向经理层的授权管理、动态跟踪、监督评价机制,同步健全经理层对董事会负责、向董事会报告的工作机制,支持保障经理层依法依规履职行权。综合考虑管控模式、股权结构和发展状况等因素,有序落实所属企业、业务单元的董事会职权,推动所属分公司党委与经理层的权责划分清晰具体,创新拓展职工董事、职工监事以及职代会等广大职工参与公司治理的路径和方式。全面推进党委(党组)、董事会、经理层各层面制度规定的系统集成协同,切实提升运转效能效果。加快"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指导意见以及内部控制规章制度的修订完善,与《关于中央企业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的意见》等文件规定充分匹配衔接。
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突出有效性落地性
围绕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突出有效性落地性打造现代新国企,是推动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深度融合以及建立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的直接要求。以创新型、专业化、复合型、实干型人才培养为重点,建立形成科学规范、开放包容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着力培养造就、吸引凝聚、用好用活各类优秀人才。充分调动关键岗位、核心人员和特殊人才以及更广大干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激活内在活力动力。针对高端特聘、行业领军、关键研发和工匠人才,落实"一人一策、一类一策"原则,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齐头并进。建立形成企业内部人才市场,实现人力资源整体价值最大化。继续深化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推进契约化管理从经理层向职能部门负责人等其他管理人员拓展延伸,进一步细化薪酬兑现规则、刚性退出条款等硬性标准,实现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的强激励硬约束。完善《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的配套措施和办法,形成上之后能下、下之后能上的良性循环。稳步扩大职业经理人试点范围,推动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机制化、常态化、长效化,建立健全退出通道或机制,重视调整退出人员的关爱、培训与使用。建立健全覆盖经营管理骨干和核心科研技术人员的激励机制,在具备条件的企业更多试点推行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超额利润分享、成果收益分享等正向中长期激励工具,实现价值共创、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形成更加精准灵活、规范高效的收入分配机制,加大向有市场竞争优势核心关键人才、基层关键岗位以及作出突出贡献的一线苦脏险累岗位的倾斜力度。
聚焦世界一流企业突出竞争性创新性
围绕聚焦世界一流企业突出竞争性创新性打造现代新国企,是推动国有企业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要求。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和实践价值,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的使命需要,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实现全球资源配置的时代需要,也是提升科技创新力、产业引领力、安全支撑力的关键所在。世界一流企业的内涵特征是丰富的,自然、经济、时代、国际四个维度必不可少。自然维度可以从清晰的战略使命、完善的公司治理、科学的组织架构、显著的核心能力、系统的管理机制、特色的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评价;经济维度可以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股东回报和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时代维度可以从创造就业、税收贡献、履行责任、科研投入和布局结构等方面进行评价;国际维度可以从国际产业链地位、国际化经营能力、国际业务所占比重、国际市场份额等方面进行评价。关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不平衡因素,关注提升活力增强效率创造价值中如何实现全方位对标、针对性赶超,关注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如何确立中国的规则标准话语权、主导权,关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高质量发展能力、现代企业治理能力、品牌价值影响力和全球竞争力的具体路径与实施办法,更要关注如何在世界范围内贡献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是在科学研判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条件和阶段,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基础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审时度势作出的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意义的重大判断。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排在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提出"四个必须"重要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其历史逻辑、科学内涵、重大意义、实践要求,扑下身子真抓实干,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持续提高,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没有高质量发展,就谈不上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才能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必须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这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
以高质量发展把握战略主动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以高质量发展应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际经济贸易形势日趋复杂,同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明显上升,多边贸易体制遭受冲击,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地缘政治风险上升,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我们只有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才能处变不惊、从容应对,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和谐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