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经济主题文稿-65篇(第36/43页)
积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中信金控充分发挥自身客户体量大、数据资产多、业务范围广的优势,聚焦管控、连接、赋能三大定位,加快培育数字化能力、优化数字化治理、打造数字化生态,将数字技术融入前、中、后台服务流程,提高金融供给与实体经济金融需求的匹配性、便捷性,努力实现客群经营、业务拓展、智能风控、信息共享等方面的高效协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安全网"
安全网,常用来喻指维持社会良性运行、保证人们基本生活的制度、策略和举措,具有缓冲、保护、屏障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关乎着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球金融治理、开放发展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时,多次用"安全网"这一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刻阐明蕴涵其中的核心本质和底线思维。深入学习这些重要论述,不仅有利于提升领导干部的风险意识和谋划能力,而且有助于理解全球金融治理的中国方案和中国贡献。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菏泽市及县区主要负责同志座谈时强调,要紧紧扭住包括就业、教育、医疗、文化、住房在内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这个基本保障,编织一张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坚决守住底线。2013年1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紧紧扭住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的制度建设,编织一张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社会安全网。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做好困难群众的民生保障工作,实现"弱有所扶""困有所济",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建设相对滞后,民生保障安全网存在一些有待完善之处。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加快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不断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努力编织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确保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
2014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布里斯班峰会上强调,要加快并切实落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方案,加强全球金融安全网。2016年9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强调,应该完善全球金融安全网,加强在金融监管、国际税收、反腐败领域合作,提高世界经济抗风险能力。2017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强调,我们五国发挥互补优势,拉紧利益纽带,建立起领导人引领的全方位、多层次合作架构,涌现出一批契合五国发展战略、符合五国人民利益的合作项目。特别是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的建立,为金砖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融资支持,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构建国际金融安全网作出了有益探索。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随着经济全球化高度发展,金融危机外溢性突显,国际金融风险点仍然不少,加强全球金融安全网建设至关重要。金砖国家成立新开发银行,优先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扶持,建立金砖应急储备安排,应对金融突发事件,成为全球金融治理的典范。
2014年12月5日,中央政治局就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进行第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注重防风险,做好风险评估,努力排除风险因素,加强先行先试、科学求证,加快建立健全综合监管体系,提高监管能力,筑牢安全网。在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进程中,我们需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到"有守"和"有为"相统一。一方面,要有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应对本领,从规则条款风险、产业链风险、重大输入性风险和地缘政治风险等方面识别出我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关键风险点,坚守底线、保持定力;另一方面,要有主动作为意识和担当进取精神,在自由贸易区先行尝试在更多领域扩大开放、提高标准,积累宝贵经验,积极复制推广,更要在建立健全政策监管体系和提高监管能力上下功夫。
2015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维护公共安全的重要意义,牢记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的道理,自觉把维护公共安全放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来认识,放在贯彻落实国家总体安全观中来思考,放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来把握,努力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公共安全连着千家万户,确保公共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当前,我国公共安全形势总体良好,但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依旧存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加快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才是长久之计。
2020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把握好开放和安全的关系,织密织牢开放安全网,增强在对外开放环境中动态维护国家安全的本领。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把握好开放和安全的关系,织密织牢开放安全网。开放和安全是互为条件、相互作用的关系,开放是安全的保证,安全是开放的前提。统筹开放和安全,不是把砝码只放在安全上、把开放摆在次要位置,也不是为了开放而不顾及潜在风险挑战,而是要在开放中更多考虑安全因素,在确保安全的同时努力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2021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加大再分配力度,强化互助共济功能,把更多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完善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尤需明晰未来几年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总体思路,覆盖全民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的取向,社会保障体系能网住所有的群体;统筹城乡要求考虑到城乡居民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流动等现实问题,注重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整合、衔接;公平统一要求以社会保障权益的公平性为出发点,按照规定的要求参加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安全规范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社会保障基金规范管理,守住安全底线;可持续要求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制度长期稳定运行;多层次要求社会保障体系结构涵盖政府负责或主导的法定保障、由经营主体和社会组织提供的具有公益性的保障项目以及由经营主体提供的商业性高层次保障等。新时代新征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上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就一定能让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现代流通能力决定了双循环发展格局的质量
--现代流通的"六全"内涵
在整个经济学体系里面,现代流通理论的地位还不高。但现代流通能力越来越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质量。创建现代流通理论,研究现代流通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实际上是刻不容缓的。通过对国际上新经济现象的观察和理论上的重新梳理,可将现代流通理论内涵概括为"六个全"。
现代流通是囊括有形要素禀赋与无形要素禀赋的"全要素流通"
近代科技革命使流通的主体内涵发生了非常重大的变化。特别是近现代的知识革命、科技革命、信息革命与数字革命,使更多无形的、柔性的、没有物质形态的更高级的无形要素禀赋进入流通,比如无形商品、无形货币、无形资本、无形资产等。未来在商品流通中,商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还会继续存在。只不过在原来以实物经济为主体的时代,流通中的这四个流从终点到起点是一体化的。但在新经济形态下,这四个流则是分离的,即分别流通、分别流动,并有各自的流通规律,一般情况下只在一定的节点汇合或者完成流通全过程。
在知识经济、数字经济时代,进入流通的流通物,膨胀最快的是无形资产,或者说无形的要素禀赋。这些无形要素禀赋主要是以承载知识、技术、专利、智力、数据为核心的资产。对关于无形要素禀赋进入市场流通这个问题,亟待研究它的规律和它的流通规则。
现代流通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支撑的"全开放流通"
中央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认为,这种新发展格局就是在保障国内大流通顺畅的基础上形成与国际大流通一体化的流通,就是说,它不是封闭的、不是互不交叉和融合的两个独立的流通圈,而是相互开放、相互融合的过程。现代流通的本质是开放,是运动,是不断在流通中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在这个意义上,全开放是现代流通的本质特征。
现代流通通过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服务、超级计算、现代物流技术、区块链技术、虚拟现实等,通过跨国交易和分工,把几乎所有国家的分工、交易都纳入全开放的国际化大流通的轨道。二战后的近80年以来,最本质的一个变化就是资本流通的全球化、贸易流通的全球化、货币流通的全球化、劳动力流通的全球化(或者是人的流动的全球化)、数据流通的全球化、产权流通的全球化、资产流通的全球化,这些都是由于流通作为一种内生动力而形成的全球化格局。
现代流通是涵盖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全过程流通"
以物流占用时间为例。一般情况下,生产环节占用的时间不到10%,物流过程占用的时间则在90%以上。比如汽车工业制造,一个典型的全球性大型汽车制造企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内外流通的巨系统。这个系统一般包含15000多个零部件,这些零部件是在全球生产的,生产过程本身就是流通过程。全球一级供应商、二级供应商有多少呢?一般有4000多家,还有若干看不见的三级四级乃至十几级的零部件供应商。我们看到,国际贸易中已经有三分之二是中间品。中间品是什么呢?就是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模块,或由零部件组成的为下一道工序而准备的交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