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经济主题文稿-65篇(第37/43页)
现代流通是一种无规律的流通,它的产业联系与它的国际贸易的复杂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如果流通链条足够有韧性、有弹性、不断裂,那么整个产业链、供应链就不会断裂,我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完美的组合。反之,如果人为地切断产业链供应链,势必使原本顺畅的流通形成阻滞。
现代流通是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全循环流通"
在现代经济中,现代流通已经成为引导或决定生产、分配和原来意义上的流通、消费的先导性力量。首先是创造消费需求,消费需求决定生产,形成生产与分配共同构成的供给侧。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具有广阔的空间和无垠的边界,是现代流通变革的基本动力,也是现代流通周而复始的起点,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性支撑。
我国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市场机制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但还要解决市场失灵问题,要不断疏浚流通的堵点、痛点和阻滞。所以,要构建新发展格局,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这是形成无障碍、全循环现代流通能力的重大战略选择。
现代流通是体现绿色低碳循环理念的"全生命周期流通"
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我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就使我们的现代流通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前的流通还不太考虑绿色发展,但现代流通就要成为全生命周期的、循环型的流通。在这个过程中就要使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成为可流通、可交易的要素禀赋。
现代流通以生态文明为方向,以环境保护为导向,以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产品的设计、生产、消费、消费后再回收利用的全生命周期。以逆向流通与流通封闭式循环的模式开启从生产到消费、到废弃、到处理、到回收、到再利用、到再生产这样一个全生命周期的流通过程。这其实对现代流通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如何形成绿色流通、绿色消费,如何形成循环型的流通。
现代流通是产业链、供应链相互嵌套的"全链路流通"
现在大国之间的竞争博弈,实际上是围绕着产业链、供应链的重塑。如今,全球已形成了相互嵌套的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创新链和价值链,链条的连接层级非常之多,相互咬合的程度非常之深。这些产业链、供应链上的企业,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产业链、供应链本质上是通过流通连接产业关系,这一点特别重要。只有当一个零部件断供的时候,整个产业链才注意到它的存在和重要性,在没有断链的时候,大家似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一旦断链了,关键零部件就会决定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运行。比如芯片,在原来国际贸易秩序正常的情况下,大家没有感觉到芯片有这么重要。但美国实行脱钩断链时,实际上就整个打断了产业链、供应链的正常流通,我们就感觉到被釜底抽薪了,不仅我国企业受到了重创,而且在产业链供应链上的美国企业也正在受到反噬。
市场是有规律的,现代流通是有规律的。流通一旦被切断,产业链、供应链就必然断链脱钩,不管你在上游中游下游,不管你在高端中端低端,都会受损,无一幸免。所以,流通不能人为地去切割,违背这一规律必然会受到惩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消费疲弱是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短板
--当前消费面临六大失衡
消费是推动中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反弹的关键性力量,是中国经济长周期持续发展的先导性、引领性力量。扩大消费需求是保障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当前消费疲弱是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短板,主要表现为六方面失衡。
国内消费需求与国际消费需求失衡
2020年我国国内消费需求负增长,为-3.6%,2021年恢复了正增长,是所有指标里增长幅度最小的;202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80%,比上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但2022年受疫情大面积反弹影响,消费再一次急转直下,2022年1-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2%,其中,12月消费同比下降1.8%,扣除价格后的实际同比下降3.7%。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39119亿元,下降4.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2862亿元,下降3.2%。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352453亿元,下降2.3%;餐饮收入额39527亿元,下降16.6%。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4.5%,最终消费支出拉动国内生产总值下降0.5个百分点。而来自国际市场的消费需求逆势上扬,2020年中国出口增长4%,2021年中国出口增长21.2%,202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进出口规模、质量、效益同步提升,外贸保持稳定增长。
消费占比不断提升与消费增长速度的失衡
2021年中国消费占GDP增量的比重达到65.4%,2022年上半年消费占GDP比重69.4%,全年预计65%左右。我国2011年消费占GDP比重为51.6%,2019年消费占GDP比重为57.8%。十一五时期我国消费年均增速18.1%,十二五时期消费年均增速15.6%,十三五时期消费年均增速是8.1%,《"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20年的39.2万亿元增加到50万亿元,年均增长5%。这符合发展的基本规律,但反映出我国消费增长占比越来越高,而增长率总体趋于下降趋势。
线上消费与线下消费失衡
近几年,中国线上消费需求释放带动作用明显,新一轮技术革命应用持续深化,推动线上消费在我国日益普及,特别是疫情发生以来,社交电商、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模式快速发展,新型线上消费创新更为活跃,消费场景日益丰富,创造了诸多新的消费需求。《中国生活服务业消费趋势报告(2022)》数据显示,生活服务消费线上成交额年均增长49%,线上用户年均增长更是达到70%。2022年1-11月,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6.4%,增速明显快于线下商品销售,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1%,比1-10月提高0.9个百分点,自9月份起占比连续提升。其中,与居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吃类和用类商品网上零售同比分别增长15.1%和6.1%。而大量实体店、批发市场和专卖店萎缩。线下旅游规模大幅度收缩,2021年,全行业完成旅客运输量44055.7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5%。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民航旅客运输量2.52亿人,比上年下滑42.9%。
满足刚性消费需求与弹性消费需求的供给能力失衡
满足中国人民衣食住行的刚性消费需求,基本上可以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供给体系,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产业配套能力完整。但满足消费空间最大的弹性消费需求部分,存在诸多的硬约束或者软约束。硬约束主要表现为我国处于转型升级阶段,满足高端消费的关键零部件、关键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还有很大的短板;软约束主要表现为一些制度性约束,如限购政策、对奢侈品消费的限制等。
最终消费率占比高的人群消费能力不足与高消费人群消费能力释放不足的失衡
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社会目前90%的人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62%的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这样的收入结构决定了消费的不平衡不均衡不可持续,低收入人群最终消费率高,高收入人群最终消费率低,而对于高收入人群的高端消费需求,缺乏优质供给能力。2021年,世界银行确定的高收入国家起点为人均国民总收入13205美元。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12551美元,与高收入国家的起点相比仅相差600多美元,但我们的问题是需求结构极度失衡。近日,中国高端消费领域专业研究和顾问机构要客研究院发布的《2022中国奢侈品报告》指出,中国已经让出全球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市场位置。如果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均大幅度下降,中国消费这驾马车就难以奔腾。
储蓄不断增加与消费意愿不断降低的失衡
居民储蓄是居民可支配收入扣除消费支出后形成的,计算公式为"居民储蓄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消费)/人均可支配收入"。截至2022年12月,我国居民总存款为120.3万亿元左右。其中,2022年新增存款金额为17.84万亿元左右。大幅高于往年水平,超额储蓄规模估计在7.8万亿元左右。近十年国民储蓄率一直处于下行通道,2013年-2019年居民储蓄率中线在31%附近,2020年受突发事件影响升至38%,2021年回落。但2022年以来,我国居民储蓄率又重回上升通道,截至2022年上半年,居民储蓄率达36%,较年初提升5个百分点。老百姓储蓄倾向处于高位,近六成居民倾向更多存款。疫情三年间一个反常的现象是,疫情中的失业或者大量动用储蓄存款本应使储蓄不断降低,但却出现了"超额储蓄",估计三年疫情期间形成的"超额储蓄"大致在16万亿元以上。由于人们预期减弱,消费意愿压抑、线下消费场景大幅度收缩、就业市场不景气和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影响了消费意愿和欲望的释放。
依靠创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尊重市场规律,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要着力发展实体经济,依靠创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依靠创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是党中央在各种超预期因素冲击下基于国内外形势最新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对于更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增强经济的韧性与活力,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依靠创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势在必行
毋庸讳言,我国经济发展依然面临诸多困难挑战。从国内外环境看,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减慢,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叠加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传统动能的力量日趋减弱。同时,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的双重冲击,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依然存在,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消除疫情反复延宕带来的疤痕效应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还必须看到,我国面临的外部打压随时可能升级,某些国家企图通过脱钩断链等方式阻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局面随时可能出现,统筹发展和安全愈加重要。因此,通过创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有助于增强我国经济的韧性,以大国经济运行的平稳性、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冲击的不确定性。
从中长期来看,全球步入大科学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现广度显著加大、深度显著加深、速度显著加快、精度显著加强的特点,多领域、跨学科、群体性突破态势日趋明显,科学研究的复杂性、系统性、协同性要求越来越高。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为代表的新赛道新领域的竞争如火如荼,我国必须以创新思维前瞻谋划未来,以创新构建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抢占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唯有如此,才能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与世界大势同行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