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全年汇编192篇(第29/42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7211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08分钟

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也需要完善产用协同创新生态,以应用牵引机器人产业创新。深耕优势行业,通过"机器人+应用"带动技术突破、产品升级,是国产机器人发展的重要经验。着眼未来,一方面,应组织好产需精准对接,加快成熟场景普及推广,拓展新能源汽车、光伏等新兴领域需求,推进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努力把产业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另一方面,支持用户参与机器人产业链攻关,凝聚各方合力,才能携手开发更先进、适应性更好的产品和方案。

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能否赢得战略主动。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强做优制造业意义重大。聚焦产业链痛点、应用堵点、创新难点,让机器人更好赋能制造业升级,就能更好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完善过期药品回收机制(人民时评)

把过期药品回收工作做好,对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推进药品全程化监管、减少环境污染都有重要意义

过期药品应该如何处理?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疑问。不少家庭常备感冒药、退烧药、肠胃药等药品,但常常用不完。有统计显示,我国约有78.6%的家庭备有小药箱,每年产生约1.5万吨过期药品。过期药品回收难问题长期存在,很多人并不知道有哪些正确的处理渠道。

应该明确的是,过期药品不能继续服用,也不能随意处置。药品过期会导致有效成分含量下降,如果继续服用,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治疗作用,一些有效成分还可能分解产生有害物质,对人体产生伤害。同时必须注意,过期药品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版)中被列为危险废物,如果随意丢弃,容易在雨水、地下水的长期渗透下,污染水体和土壤,也有可能被不法商贩重新包装再次销售,扰乱药品市场秩序。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医药企业和零售药店等设立过期药品集中投放点,定期定点收集家庭过期药品,为群众提供了处理途径。比如,广州、昆明等多地开展家庭过期药品免费回收活动,一些电商平台也与制药企业合办回收活动,但这些尝试往往以公益活动的形式出现,尚缺乏统一长效的机制。还有媒体调查发现,不少过去设置的过期药品回收点已经荒废,人们不知道去哪里找回收点。这些都为过期药品回收带来了困难,需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破解过期药品回收难问题,关键在于加快建立健全长效回收机制。药品回收的责任主体和统一流程,都需要从体制机制上加以明确。从实践看,不妨依托各个社区(村)卫生服务站或零售药店,建立固定的过期药品回收点,制定回收、登记、保存、销毁过期药品的统一办法。同时,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回收的过期药品进行流程跟踪,强化收集、交接、运输、仓储、销毁处理各环节的监督和监控,实现过期药品回收全流程可追溯。

让回收变得方便可行,才能打通过期药品回收的"最后一公里"。相关部门应制定出台有效的激励措施,推动社区、药企、药店和个人积极参与过期药品回收。有些好的经验做法可以借鉴:比如通过手机APP帮助居民找到附近的药品回收点预约回收,或在社区设置过期药品回收机,居民输入手机号码,即可轻松完成一键自助回收。对于无法集中回收的过期药品,还要同垃圾分类协同推进,引导公众将废弃药品及其包装物按有害生活垃圾处理,并加强对废弃药品垃圾收集、运送和处置的管理。

从源头上减少过期药品的产生,也十分重要。一方面,要加大安全用药宣传,通过发布消费警示等措施,引导消费者理性购药、科学备药,避免盲目囤药,增强居民安全用药常识和分类处理过期药品的意识。另一方面,应鼓励制药企业按照疗程推出不同类型的药品规格,并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监管,激励药学人员在促进合理用药、减少资源浪费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安全用药无小事。把过期药品回收工作做好,对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推进药品全程化监管、减少环境污染都有重要意义。期待各方一起努力,为过期药品回收建好平台、机制,推动过期药品回收工作走向规范化常态化。

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人民时评)

无论是应对"知识爆炸"还是对抗"知识老化",唯有与时俱进地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视野,才能获得与时代同行共进的过硬本领

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秋季班开启报名,12门课程1分钟内被抢光;山东探索建立农民学分银行,在10个县开展农民学历教育创新试点;我国慕课数量与学习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网络为更多人推开学习之门......如今,越来越多人通过各种途径主动学习,拓展个人知识边界。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方面。教育部印发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明确提出,调动社会上一切可利用的学习资源,打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各环节,完善政府统筹、教育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一系列举措和部署,对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千秋伟业,人才为先。让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需要统筹协调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以优质教育体系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更多源头活水。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从数量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技术技能密集型转变。建设学习型社会,让人人享有公平的学习机会、优质的教育资源以及终身的配套服务,不仅能激活人才发展的一池春水,让每个人都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还能凝聚起创新发展的蓬勃力量,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当前,全球正在进行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新技术、新概念、新产品层出不穷,新产业、新业态、新职业不断涌现。学历教育能为个人发展奠定重要基础,但很难满足个人一生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研究表明,上世纪80-90年代,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为5年;进入21世纪,这个数字已经继续缩短为2到3年。知识迭代更新的周期在不断缩短。无论是应对"知识爆炸"还是对抗"知识老化",唯有与时俱进地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视野,才能获得与时代同行共进的过硬本领。

党的XX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这一重要部署,充分体现了数字化在促进全民终身学习中的战略定位和重要价值。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数字化是必由之路。在资源共享方面,要不断夯实数字基础设施与平台建设,丰富数字化资源与内容供给,筑牢支撑"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数字底座。在模式创新方面,要不断创新智能化、体验式的学习场景,把教育数字化作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倍增器",不断满足各类人群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当前,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四梁八柱"逐步完善,课程互认、学分银行等举措更好满足了学习者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和发展目标。学习是人生成长之梯,是文明传承之途,是国家兴盛之要。从学历继续教育到非学历教育,从县域社区学习中心建设到学习型城市建设,从青少年读书活动到社区老年大学,不断完善的面向14亿多人口的终身学习体系将惠及更多人。

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人民时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作为生态文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合理地平衡了保护者与受益者的利益,让保护环境的人不吃亏、能受益,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不久前,安徽、浙江两省签署《共同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协议》,推动单一的资金激励补偿升级为涵盖水质保护、上下游产业人才合作等的综合补偿。此举重在实现下游地区主动帮助上游地区谋划绿色发展之路,体现激励与约束并重,有助于实现生态保护者与受益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权责关系复杂,是大国生态治理的特有难题。新安江发源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汇入浙江省杭州市的千岛湖。从2012年开始,浙皖两省连续开展了3轮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考核断面年度水质达标,浙江拨付安徽补偿资金。这一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被称为"新安江模式"。试点以来,安徽统筹推进流域生态修复、污染治理、绿色发展,新安江水质连年达到补偿条件。浙江积极探索多元化补偿机制,通过资金补偿、园区共建、产业协作、人才交流等方式,打造流域上下游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以生态补偿为抓手,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以绿色发展为路径,以互利共赢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新安江模式"为其他地区推进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目前,皖浙新安江、渝湘酉水等19个省份的15个流域已建立起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有力促进了流域环境综合治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生态保护补偿力度,深入推进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探索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方式,初步建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十三五"期间,我国中央财政年度安排各类生态保护补偿资金额度近2000亿元,在落实生态保护权责、调动各方参与生态保护积极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要看到,目前多数生态补偿资金来自各级财政资金,补偿方式相对单一,补偿综合效力尚未充分发挥。

党的XX大报告提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进一步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多措并举、强化落实,才能推动相关工作取得更多实效。一方面,应建立完善社会资本投入的市场化机制,引导生态受益者对生态保护者进行补偿。可探索多样化补偿方式,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应加快出台生态保护补偿条例,系统总结成熟经验,将经过实践验证、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度上升到行政法规层面,将生态补偿纳入法治化轨道。

不断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形成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良性局面,相信绿水青山的底色将会更亮,金山银山的成色将会更足。

网络文学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人民时评)

全年新增作品300多万部,现实题材持续增长,科幻题材势头旺盛,历史、玄幻等题材推陈出新......前不久,全国网络文学工作会议上发布的《2022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不仅梳理了过去一年网络文学的新态势,也总结了新时代十年来网络文学发展的基本成就和经验。

当前,我国网络文学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源头,作品精品化、主流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在海外传播中展示出强劲态势。从题材上看,2022年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势头旺盛,共新增作品20余万部,题材多元、突出现实与科幻的创作格局正在形成。从产业发展来看,网络文学联动影视、动漫、游戏、文旅等下游产业,共同构成了全产业链体系,形成规模效应。从文化传播来看,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的影响力持续提升,订阅用户的增长带动了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在海外的流行,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了力量。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如今,越来越多的网络作家开始涉足现实主义题材,以小故事折射大时代,打开了网络文学创作的新天地。小说《奔涌》通过工程师夏常的奋斗故事,展现了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建设的筚路蓝缕;《关键路径》聚焦国之重器,通过杜浦、叶梓闻等人参与研发国产大飞机的经历,展现了我国新一代航空人的拼搏精神。这些作品的成功说明,在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在人民的奋斗中汲取创作的养分,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就能创作出更多人们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学的创新更多体现在多题材创作、广渠道传播、全链路开发。从网络小说连载到电影、电视、戏剧、动漫、游戏、有声剧等多种形式的改编,网络文学的价值持续放大,营收纪录不断刷新。与此同时,线上消费和线下经营的结合使得网络文学作品得到更广泛传播。游戏、影视、实体店、主题公园等,都能看到大量网络文学IP的衍生品。新时代十年,热播影视剧中有六成由网络文学作品改编,上线动漫约50%由网络文学作品改编。可见,网络文学正逐步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体系,并与经济、科技等各领域深度融合。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作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新兴力量,网络文学成为文化出海的亮丽名片。新时代十年来,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规模不断扩大,市场规模突破30亿元,输出网络文学作品1.6万余部,海外用户超1.5亿人,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文本出海、IP出海到模式出海、文化出海,网络文学将中国故事传播到世界各地,日益成为世界级文化现象。接下来,要着重解决好网络文学出海的"翻译、版权和质量"三大难题,建立中国网络文学系统化国际传播机制,让网络文学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在文学历史长河中,网络文学尚且年轻,大有可为也必能大有作为。既扎根中国大地,又抓住科技变革机遇,不断提升内容质量和思想内涵,创作出更多文质兼美的作品,中国网络文学必将以蓬勃昂扬之势记录伟大时代、传递主流价值、讲好中国故事。

为青少年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人民时评)

推动职能部门、网络平台、家长等各尽其责,形成完整、有效的责任闭环,营造更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针对青少年的网络诈骗时有出现,一些短视频、游戏平台诱导沉迷,利用新技术向青少年传播不良信息......因心智不够成熟、上网用网较多等原因,未成年人长期受到互联网有害信息的侵扰。如何切实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为其提供清朗健康的互联网环境,始终是广受社会关注的话题。

暑假来临,青少年上网时间增加,为保护好未成年人的用网环境,中央网信办不久前发布通知,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2023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集中整治网上涉未成年人突出问题,持续净化网络生态。专项行动针对未成年人用户数量较大、对未成年人具有显著影响的网站平台以及儿童智能设备,重点聚焦7方面问题,旨在全面压缩有害信息隐形变异的生存空间,有效解决网络沉迷问题,坚决遏制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违法行为。

近年来,通过开展"清朗"专项行动等举措,网信、公安、教育等部门对涉未成年人的互联网乱象打击整治成效显著,平台自律程度也不断提高。但也要看到,随着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的出现,涉青少年的网络乱象也在不断"花样翻新",给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AI换脸""AI绘图"等技术,对未成年人实施诈骗,或生成低俗色情图片视频向未成年人传播;有人运用技术手段,"有偿帮助"未成年人躲避防沉迷系统,谋取不正当利益;还有人通过虚假摆拍鼓吹"霸凌风""家暴妆"等畸形审美,传播以强凌弱、以暴制暴等不良内容。对这些问题,必须与时俱进加强监管,从深从细全面整治,从严从重处置处罚,为青少年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