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全年汇编192篇(第34/42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7211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08分钟

数据显示,去年前三季度,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立案办结工资类违法案件5.2万件,为59.9万名劳动者追发工资等待遇75.5亿元。欠薪问题背后,既有市场秩序不规范的原因,也有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及实名管理等制度"重覆盖、轻运行"的因素,还与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不稳定有关。不断巩固拓展根治欠薪成效,让农民工劳有所得,仍需多措并举、久久为功,形成治理欠薪的强大合力。

治理欠薪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道现实考题,既要紧盯重点领域和重要时间节点集中整治,也要抓常抓长,推动欠薪治理常态化长效化。一方面,要督促有支付能力的单位尽快清欠农民工工资,协调妥善解决困难行业企业的欠薪问题;另一方面,要持续堵漏洞、补短板,落实工资保证金等制度,同时加大执法和惩处力度,不断强化"不敢欠"的震慑效应。

根治欠薪需要不断创新治理手段,建立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管闭环,推动欠薪治理从清欠向防欠转变。比如新疆大力推进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平台建设,自去年5月上线启用以来,累计将4754个工程项目、40.57万农民工纳入平台监控,实现了对农民工工资发放的全流程线上监管、动态监控、实时预警。"干活有数据、用工有实据、讨薪有依据",有助于从源头上杜绝欠薪问题。从各地实践看,用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打通数据壁垒、推动信息共享,不仅能提升根治欠薪工作效能和水平,也有助于解决用工信息不透明、计薪结算不准确、维权证据缺失等治理难题,从而将欠薪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

党的XX大报告提出,"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农民工是我国重要的就业群体,是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工资报酬是他们最直接、最核心的权益,每一份工资都牵动一个家庭的幸福冷暖。扎实做好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保持治理欠薪的高压态势,打好清欠防欠"组合拳",定能确保付出辛劳的农民工及时足额拿到应得的劳动报酬,让他们无论在外打拼,还是在家就业都更有底气。

严惩网络暴力"按键伤人"(人民时评)

网络暴力新表现,潜在危害大,传播范围广。应当及时研判、不弃微末,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下大力气整治乱象

网络暴力并非新鲜话题。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时常见诸各类媒体,有的已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些代表委员就网络暴力治理建言献策,建议制定反网络暴力法,明确网络暴力的法律定义,完善网络暴力治理体系建设,用组合拳加大对网络暴力的打击力度。近期,多家网站平台集中发布指南手册,从风险提示、一键防护、私信保护、举报投诉等多个维度,帮助网民快速有效防范网络暴力侵害。如何有效防范治理网络暴力,引发社会关注。

网络暴力一直是网络生态环境的治理重点。从建立健全网络暴力预警预防机制,到严防网络暴力信息传播扩散,再到依法从严处置处罚......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关于进一步压实网站平台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的意见》《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等发布后,有关部门出台有效举措,网络平台积极配合,切实加大了网络暴力治理力度,维护了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不久前,数家重点网络平台在一周内主动向2361名用户发送一键防护提醒,累计拦截涉网络暴力违法违规信息401万余条,清理不友善等信息7.2万余条。

也应看到,虽然人身攻击、人肉搜索、造谣诽谤等网络暴力方式被有效打击治理,但一些此前被忽略或新出现的网络暴力形式也不断浮出水面:有人以"搞笑"的名义,制作丑化他人的"恶搞"视频、图片、表情包等并大加传播,给当事人带来极大困扰;有人借用社会热点,将网民正常意见分歧引向地域歧视、性别对立,对不同观点人群大肆攻击;有人恶意侵入直播、网课等,实施所谓"直播爆破""网课爆破"......这些网络暴力新表现,潜在危害大,传播范围广,极易给当事人造成伤害。对此,应当及时研判、不弃微末,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下大力气整治乱象。

网络平台有责任拿出新手段,应对不断显现的网络暴力新问题。当前,不少平台的网络暴力防护措施瞄准的是直接的人身攻击、不实信息诽谤,对"擦边球"式网络暴力的判定、封禁还不够及时;有些平台对于网络暴力的处理还多采用删帖、封号等形式,对于其中所涉侵权违法问题,与执法司法部门配合联动有待加强,对于用户司法维权帮助不足。因此,平台应及时优化措施,改进网络暴力行为判定机制,扩展用户投诉处理途径,配合好有关部门执法监管。

同时,各网络平台特别是主流网络平台应当加强引导,大力传播正能量。在一些情况下,网民被误导蒙蔽,导致群体性网络暴力发生。这就需要网络平台及时提供真实信息,倡导正确价值取向,明辨事实、澄清谬误,引导广大网民理性上网用网。惟其如此,方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网络暴力土壤,让网络暴力推手无处遁形。

此外,有关部门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细化政策,做好法规落地落实,以强监管切实打击违法行为,消除个别网民"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从技术层面而言,还可加强探索、聚合力量,推动行业以技术方式破解有关问题。比如,推动互联网平台企业加强研发,完善网络暴力内容的算法识别。

网络空间是亿万网民共同的精神家园。面对花样翻新的网络暴力现象,多措并举、重典治乱、久久为功,坚决惩治网络暴力"按键伤人",才能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让人民群众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依靠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动能(人民时评)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分析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坚定发展信心,汇聚发展力量。

--编者

科技创新如同撬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杠杆,总能迸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强大力量

在长三角,有个新能源汽车的"4小时产业圈"。在上海,整车设计出炉,芯片、软件等"车辆大脑"不断升级;在安徽桐城,堪称"汽车心脏"的动力电池产量逐步提升;在江苏南京,汽车完成组装、走下产线;在浙江永康,对车内的智能软件进行测试......得益于协同创新和产业集群的支撑,平均不到10秒,就有一辆新能源汽车在长三角下线。这是今年以来长三角区域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的生动缩影,也是我国依靠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动能的具体体现。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今年以来,从国产大飞机C919完成商业首飞,到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稳步起航,从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玲龙一号"反应堆核心模块完成出厂验收,到我国自研海底地震勘探采集装备"海脉"实现产业化制造,科技创新捷报频传,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有力助推高质量发展。今年1-10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1%,快于全部投资8.2个百分点;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9.0%、16.7%。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越显著,经济新动能就越澎湃。

科技创新如同撬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杠杆,总能迸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强大力量。能否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杠杆作用,一个十分关键的方面,就看能否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迎来重大突破,自主育种研发的油菜新品种"中油早1号"创造新的高产纪录,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51比特量子纠缠态制备......今年以来,我们瞄准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着力提升科技前沿领域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取得新突破,为持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夯实了基础。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就能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科技创新才能释放强大发展动能。在安徽合肥中科采象科技有限公司,有一个编号为"海洋石油720"的深水物探船模型。正是"海洋石油720"完成了我国自主装备首次超深水海域地震勘探作业,如今它搭载的关键技术就地转化,叩开了一个约50亿美元的物探装备新产业。今年以来,各地着力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断点、利益共享痛点与产业化堵点。1-10月,高技术服务业中,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7.3%、29.1%。提升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的转化速度,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我们就能不断突破高质量发展的卡点瓶颈,更好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挖掘创新的潜力与活力,重点在企业。今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明确支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举措,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攻关;国务院国资委推动中央企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系列政策举措同向发力、落地生根,企业创新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调研数据显示,三季度,中小企业发展信心显著提振,投资意愿有所增强,投入指数为83.3,比上季度上升0.4点。随着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创新之花"将更好结出"发展之果",科技创新将持续赋能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今天的中国,创新活力奔涌,发展日新月异。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定能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依托数字孪生技术建设智慧城市(人民时评)

上海杨浦大桥,主塔预应力束、斜拉索、横梁等设施实现数字编码,加装智能传感设备,"数字体征"一目了然;"泉城"济南,四维地质环境可视化信息系统平台,自动"剖切"地层结构、岩性、岩溶发育特征等信息,为轨道交通线路适宜性分析提供参考;"未来之城"雄安,物理城市与数字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汇聚城市数据、统筹管理运营的信息"中枢"加快打造......一个个生动场景,映照着我国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探索创新。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数字孪生技术加快应用,综合利用感知、计算、建模等技术,把物理上的城市要素进行数字化,在数字空间构造一个与之完全对应的"副本",建立与现实世界实时映射、虚实交互的数字孪生城市,成为推动城市科学规划、高效治理,进而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路径。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开放性系统,既包括建筑、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也包括人车物、水电气等各类要素,其在物理空间上纵横交错,产生的数据信息纷繁复杂。数字孪生城市能够对城市的各种要素进行模拟和仿真,以信息的形式呈现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这既能为交通信号控制优化、能源调度、重大项目周期管理、基础设施选址建设等提供指引,也可以对城市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进行智能预警,并提供及时反馈和对策建议。数字孪生城市通过对"虚拟"城市的分析、调控来优化现实城市的运转,有望让城市更"聪明"、推动治理变"智理"。

数字孪生城市是实现数字化治理和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更是未来城市提升长期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因地制宜构建数字孪生城市。"近年来,数字孪生城市已在国内不少地方落地,在"虚实结合"中极大提升了城市精细治理的效能。从这个意义说,数字孪生城市不仅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中的综合集成应用,也是一种新型城市建设和治理模式。

当前,数字孪生城市建设仍处在基础建设阶段,在平台搭建、数据利用、场景应用、标准体系、运行体系等方面仍面临着问题与挑战。比如,数字孪生城市涉及的数据类型多、系统互联互通难度大。在推进数字孪生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既需要对这些"基础资料"统筹集纳和动态融合,也需要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对数据和知识进行语义分析并完成高效匹配。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建设数字孪生城市的过程中,积极推进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一体建设、协同发展,让技术手段和人文关怀共同进步、相得益彰,就能让城市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

以发展的"含绿量"提升增长的"含金量"(人民时评)

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转一圈可发电34.2千瓦时!前不久,全球首台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海上风电场成功并网发电。目前,我国的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超过50%,历史性超过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折射出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坚实步伐。

绿色发展是用最少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发展,是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速的"含金量"较高,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绿色转型与经济增长的协同作用增强。从环境质量数据看,上半年我国整体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较高水平,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比例比去年同期上升2.1个百分点;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0.4%,钢铁、原铝、水泥熟料等单位产品能效处于世界先进水平,5G基站单站能耗较商用初期下降20%以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发展的"含绿量"彰显增长的"含金量",标注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绿色转型不仅是节能降耗、降本增效的有力手段,也赋予产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上半年,在能源产业绿色转型引领下,光伏电池、风力发电机组等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4.5%、48.1%,产业相关的绿色材料供给增加,其中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多晶硅产量分别增长89.1%、86.4%。新能源汽车"扬帆出海",与之相关的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充电桩等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6.4%、53.1%。绿色发展跑出"加速度",为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就必须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绿色化水平,以发展的"含绿量"提升增长的"含金量"。

在安徽宿州,漂浮式光伏电站让"废水"变成全新的电站载体,实现了采煤沉陷区的"变废为宝";在宁夏灵武,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持续发力技术创新,实现了从"靠煤吃煤"到"点煤成金"的转变......放眼神州,一个个案例告诉我们,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绿色产品、绿色行业发展势头良好,正成为经济发展新增长点,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抢抓新动能带来的新发展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定能积蓄澎湃的绿色动能。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