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部门领导、经济专家2022年上半年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215篇(第215/280页)
保粮食能源安全力度加强。全市粮食生产稳定,全年粮食产量创近13年新高。粮食综合单产361.89公斤/亩,增长0.5%,单产创历史新高。特经作物较快发展,油菜籽实现连续十五年增产,产量达52.4万吨。生猪生产逐步恢复,2021年生猪出栏1806.86万头,比上年增长26.0%,达到2016年以来最高水平。能源供给保持稳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天然气产量比上年增长9.1%,发电量增长18.4%。
人口集聚力有所提升。2021年,全市年末常住人口3212.43万人,比上年增加3.5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0.32%,比上年提高0.86个百分点。全年外出市外人口412.56万人,比上年下降1.2%;市外外来人口222.77万人,比上年增长1.6%。农民工返乡创业效果凸显,全市农民工总量756.3万人,比上年增长2.7%。其中,外出农民工513.6万人,下降1.7%;本地农民工242.7万人,增长13.4%。
二、科技创新有效推进,新兴动能加速集聚
全市落实科技自立自强要求,贯彻市委五届十次全会部署,深入推动科技创新,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发展新动能持续增强。
创新引领实力增强。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高端新型研发机构77个,国家质检中心19个。全年发明专利授权0.94万件。共有有效注册商标71.99万件,比上年增长19.2%。修订、制定地方标准(不含工程建设、食品安全)115项。
新兴制造业快速发展。2021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1%和18.2%,分别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7.4和7.5个百分点,有力推动工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6%、11.9%、19.6%和13.2%。全年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8.4%,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8.5%。
新消费模式持续快增。线上消费需求不断释放,2021年,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7.3%,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8.8个百分点。限额以上餐饮业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餐费收入增长39.7%。
现代物流提质增效。全市规模以上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实现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35.5%。2021年中欧班列(成渝)共计开行超4800列,开行量占全国比例超过30%,运输超40万标箱,回程班列占比超50%,开行线路已可通达欧洲超百个城市。
三、区域发展优势互补,城乡统筹走深走实
全市主动服务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聚焦"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区域城乡协同发展步伐加快。
在长江经济带支撑作用不断提升。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两年平均增速6.1%,在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中居第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速居第2位;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年平均增速均居第1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全面落实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召开两次川渝党政联席会议,设立300亿元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共同实施85项年度重点任务,推进67个重大合作项目,打造10个区域合作平台。着力提升双城发展能级,动力源特征初步显现;大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经济结构总体向好;全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业发展质效双升;努力营造高品质消费空间,新兴消费活力凸显。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919.21亿元,比上年增长8.5%。
"一区两群"发展协同共进。建立健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工作调度机制和区县对口协同发展机制,促进各片区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全年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455.64亿元、4895.15亿元和1543.1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0%、9.1%和7.6%。
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全市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40:1,较上年缩小0.05。其中,城乡人均工资性收入比缩小0.09,人均财产净收入比缩小0.08,人均转移净收入比缩小0.04。城乡人均消费支出比为1.85:1,比上年缩小0.02。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为14.2%,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四、内外需求同步提升,开放步伐从容坚定
全市立足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抓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内外需求同步提升。
消费市场持续复苏。202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67.67亿元,比上年增长18.5%,高于2019年水平0.9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单位16个大类商品中62.5%的商品两年平均增速高于2019年水平。"双碳"背景下,居民绿色、智能消费需求不断释放。可穿戴智能设备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6.9%,能效等级为1级和2级的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零售额增长27.2%,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1.2倍。
投资结构稳步向好。202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6.1%。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在"两新一重"项目建设推动下比上年增长7.4%,制造业投资增长10.6%,高于整体投资4.5个百分点,领涨三大板块。重大项目支撑有力,全市计划总投资10亿元以上建设项目完成投资比上年增长25.0%,高出全部投资18.9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6.2%,高于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7.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9.3%,高于整体投资3.2个百分点。
开放通道不断拓展。全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总运输11.24万箱,比上年增长54.2%;总运输货值187.16亿元,增长40.1%。物流网络辐射107个国家和地区315个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578万吨,增长9.4%。新开国际航线5条,国际航空货邮吞吐量达到22.14万吨,同比增长46.8%。
对外开放再上台阶。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8000.59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其中,出口增长23.4%,进口增长21.7%。贸易顺差由上年1861.60亿元提高到2336.07亿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比上年增长26.0%。全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增长3.8%。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增长6.4%。截至年底,累计有312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重庆。
自贸区建设成效明显。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新增注册企业(含分支机构)14246户,注册资本总额1147.04亿元。其中,新增注册外资企业(含分支机构)99户,注册资本4.17亿美元。引进项目479个,签订合同(协议)总额1649.37亿元。
五、资源环境合理优化,绿色发展魅力彰显
全市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全面落实长江保护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强化节能降碳,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山水之城•美丽之地"魅力进一步彰显。
节能减排稳步推进。全市节能降耗减排成效持续显现,全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7%。
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满足优良天数326天。环境空气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地表水总体水质为优,Ⅰ~Ⅲ类水质的断面比例为95.9%,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昼间达标率为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