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在某医学院教代会暨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攻坚之年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855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9分钟

在某医学院教代会暨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攻坚之年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X医学院五届四次教代会暨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攻坚之年动员大会。X院长代表学校所作的《工作报告》,总结成绩全面客观、部署工作思路清晰,对于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推进医科大学创建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报告内容我都同意。会后,请各单位各部门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疫情之后,学校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制定了《X医学院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以学科建设为引领,围绕本科教育、硕士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等方面制定了132条攻坚任务,形成了学校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任务清单,为实现"建设紧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医科大学"全面厘清了发展目标。

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三年行动的首战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学校党委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教职员工,紧紧围绕学校"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聚焦全年10项核心工作、49项重点任务,以超乎寻常的努力,办成了许多事关学校关键突破和长远发展的大事要事,取得了许多鼓舞人心的成果成绩。

--我们的党建工作打开了新局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以学促干,获得全市第一批主题教育评估"好"的等次,并完成了全校中层干部换届。

--我们的办学实力创下了新业绩。校本部专任教师博士学位占比达到了57.97%,继续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全年科研经费总计2427.04万元,增幅109.35%,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院院合一"的临床教学管理体制全面实行,获批3个本科专业,办学规模持续扩大,教师和学生在各类赛场上佳绩频传。

--我们的特色发展结下了新成果。学校组建全国首家培养全日制本科层次医养结合人才的产业学院,打造产教协同发展和校企共同育才的全新格局,并被国家卫健委、民政部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

--我们的附属医院取得了新发展。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持续巩固市属医院龙头地位,获批X省综合类区域医疗中心;第二临床医学院(附属二院)特色发展成效愈发凸显。

--我们的社会声誉取得了新认可。在软科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中,省内医学类院校均呈现下滑和波动趋势,唯有我校排名连续四年攀升,名次累计递增50名,保持了良好的上升势头。

--我们的大学创建已纳入省规划。2023年11月省政府发布《X省"十四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我校创建大学的"发令枪"已吹响。在创建大学的31项指标中,我们已经达标26项。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建成医科大学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这些都说明,学校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上升的势头只增不减、发展的前景愈发光明。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校干部职工的同心协力、奋力拼搏。在此,我代表学院党委,向全校干部职工表示诚挚的感谢和由衷的敬意!

今年是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是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决战决胜医科大学建设的关键之年,所以我的讲话,既是教代会的总结发言,也是攻坚之年的动员之言。

刚才X院长对今年工作的部署,是经学校党委常委会讨论通过的,我都同意。今天,围绕着"学科建设"这一主线换一个维度来强调。

下面,就如何推进2024年工作,我代表学校党委,讲4点意见。

第一点意见:营造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提振"精气神"

为政之要,重在用人;事业发展,关键在人。

打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是谋求发展的关键要务。过去一年,学校党委立足改革发展全局、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谋在要害、抓实举措,干部队伍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校园政治生态持续向好,兴校强校干事创业正能量不断凝聚。

一是干部队伍增强"凝聚力"

毛泽东主席曾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2023年,学校在时隔8年后,完成了全校处级干部换届。通过换届,学校处级机构数减少了5个,处级干部总数由换届前的143名,减少到133名,管理岗位的干部队伍由换届前的43正32副,调整消化至38正21副,在提任的12名副处级干部中有8名是公开选聘上岗。在换届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大家充分支持学校党委的各项决定,统一思想、步调一致,通过公平公开、公正透明的选岗、竞聘,实现了人岗相适、人尽其才,切实树立起了重才德、重实绩的清风正气,进一步巩固了良好的校园政治生态。现在,我们的干部队伍心中有方向、肩上有担子、前进有目标、工作有压力,干事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撸起袖子加油干"正成为日渐浓厚的校园新风。

二是师资队伍增强"竞争力"

近年来,学校逐步改革教师职称评聘政策,职称评聘从过去的重"投票"向重"业绩"转变。过去,职称晋升"人情"很重要,现在我们的教师只要教学、科研的成果多、业绩好,就不用找领导"说小话"、找同事"拉人情",教师倾心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升,"衣带渐宽终不悔"正成为深入人心的价值追求。

三是附属医院增强"向心力"

去年,新的临床医学教学管理体制在附属医院全面实行;在附属中心医院班子干部换届中,新提任了2名副院长,组建了结构合理、素质过硬、专业能力突出的医院领导班子,进一步强化了"以实绩论英雄"的导向。附属二院领导班子调整后,短短2个月的时间,党员干部和医护人员展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风正潮平好扬帆"正成为广受认可的现实写照。

两所医院向学校事业发展靠拢、"校院融合"的态势持续向好。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正风正气为持续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涵养了发展生态、创造了有利条件,让我们对推动发展成果向纵深挺进,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心决心,有了更加强劲的动力实力。

第二点意见:明晰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挂好"作战图"

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学校取得了一些发展业绩、赢得了较高的办学声望,但也要清楚的知道,我们还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尤其是在推进申报新增硕士点时,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学校在学科建设方面仍有许多短板和差距。

(一)坚持学科引领,特色发展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关键任务和生命线,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制高点,它是基石和支柱。学科水平决定一所大学的水平,因此,我们推进学校发展的核心任务就是,围绕我们所处的办学类别、办学层次,建设具有一流水准、有水平、有优势、有特色的学科,这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关系着前途和命运。

在今年年初的正处级干部述职大会上,我就说过,2024年,学校要紧紧围绕"学科引领、特色发展"的"主线"开展全年工作。

1.抓好学科建设的龙头--人才队伍建设

师资是学科建设的第一资本。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柯南特曾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一代代教师的质量"。没有大师,就不可能有一流大学;没有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学科建设无从谈起,厚积人才优势,是持续推动学校发展最为关键的任务。学校将持续推进"博士倍增"计划,借助"博士X行"活动,面向海内外,多措并举吸引优秀博士人才来校工作,加快引进和培养学科领军人物、高层次人才、高水平科研团队及临床教学团队,持续优化专任教师结构比例,不断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凝聚学校发展新动能。同时,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增加人员编制总数。

2.夯实学科建设的内容--教学和科研

一是以打造高质量的教学成果为推动,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是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基本途径,而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学校的学科水平,学科建设与教学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必须将教学建设纳入学科建设之中。今年,我们将持续提升教学质量,而且将重点落在争取高质量的教学成果上。目前,学校还没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这与我们的办学层次不相符,今年,一定力争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方面实现零的突破。

二是以完成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目标,全面提升科研能力

学科建设离不开科学研究,二者相辅相成。现实一点讲,没有好的学科,就难以争取到重要的科研项目和大量的科研经费;没有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学科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可以说,学科建设是科研的基础和推动力,科研是学科建设的前提与拉动力。去年,学校的科研经费实现了重要突破,今年要把攻坚重点放在重大科研成果上,大力培育重大科研项目和高层次成果,要努力改变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省内同类高校垫底的局面,力争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5项,基本达到更名大学的科研经费和省部级以上奖励指标要求。

3.聚焦学科建设成功的标志--专业建设和硕士点建设。

一是加大力度推进专业建设

一方面要高质量通过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大力提升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育人水平。坚持把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融入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大局,将审核评估工作与学校改革建设、日常工作有机融合,通过高水平的评建工作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另一方面,要做好新增专业建设。今年学校还将继续新增本科专业。重点将聚焦到服务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发展上,紧密围绕"新医科"建设,加快推进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老年医学与健康、健康与医疗保障、药物经济与管理、生物医药数据科学5个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设置,也就是说,这5个专业学校都要申报。

以往我校也有过看准的"新专业"申报成功后,没有做大做强,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学科"做支撑。今后,我们一定要将"学科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坚实基础。

二是全力推进硕士点建设

硕士点申报是对学校学科建设成效的一次全面检验。学校确定了今年申报护理、生物学、生物与医药、食品与营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口腔临床医学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确保实现"保3争4拼5"的目标。这是学校必须赢下的一场"硬仗",是今年决战医科大学创建工作的关键之举。

4.明确学科建设的准确定位--特色发展

学科发展不是喊口号,不是泛泛地广种薄收,而是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学科建设上,就是老牌学府、一流高校也不可能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结合实际情况量力而行。优先发展特色学科,实现重点突破,实打实地打造办学特色和发展特色,这是我们的出路。

去年,学校以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抓手,在培养适应健康事业发展需要、交叉复合型人才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点经验,当前,学校正在围绕健康产业链的老年健康、医养健康等相关领域打造学科特色。

5.用好学科建设的杠杆--职称政策

学科建设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真正的"梧桐树"。有了人才,调动起人才的积极性和潜力,将全部才华和智慧投入到学科建设上来,这就需要创造广大教师"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的发展环境,也就是用好职称评定工作的导向作用。

(二)释放人才活力,干事创业

抓学科建设,推动学校向前发展,说到底就是要做好人的工作,要让全体教职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发挥出全部力量完成发展任务。这其中,重中之重的是要用好职称评定的"指挥棒"。

1.用好职称评定"指挥棒"

今年,学校将持续依据国家和省、市最新文件精神,对职称晋升条件进行修订和完善,把创建医科大学所需要达成的指标,融入职称评定赋分体系,并予以适当的侧重和强化,充分发挥好职称评定的导向作用。这项工作重点围绕3个方面展开。

一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根据历年职称晋升工作遇到的实际问题,对晋升条件不断的完善。

二是要坚持发展需求,比如,针对科技奖励缺乏这一创建医科大学我校的短板,我们有许多亟待强化的工作,包括国自然面上项目需要进一步增量、临床医学学科ESI需要进前1%等等,这就需要对职称评定赋分标准进行调整,今年将着重提高科研奖励和高水平论文的赋分标准,并明确绿色通道条件。

三是要坚持归口管理,对教师的教学、科研业绩进行规范管理。下一步人事处将会同相关职能部门,稳步推进今年职称晋升条件修订工作。

2.打造协议年薪"排头兵"

2021年,学校出台了《X医学院协议年薪制岗位暂行管理办法》,并于同年5月,开展了第一批协议年薪制岗位聘任工作,共计53人入选协议年薪制岗位。结合协议年薪制实施3年来的实际效果,以及学校发展需求,学校计划在今年提前结束第一批协议年薪制岗位聘任工作,并同时启动《X医学院协议年薪制岗位暂行管理办法》的修订工作。协议年薪制修订将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围绕创建医科大学工作中的"短板"和弱项,以及学校发展目标,提高考核标准,体现"高精尖"的引导作用,要能够反映出学校最高的教学或科研水平。如果说职称政策发挥的是学校发展的"指挥棒"作用,那么协议年薪制未来发挥的,就是学校发展的"排头兵"作用。

(三)加强医院建设,校院融合

附属医院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学校的"四梁八柱"。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创建医科大学的目标,都需要附属医院在其间发挥更大的作用。

1.附属中心医院。医院2023年的发展业绩非常出色,医院市属医院"龙头"地位不是自夸,是来自外界的客观评价。今年,在持续提升年度经济运营收入的同时,要切实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继续巩固市属医院的龙头地位,积极引进高水平临床医学人才,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大型三甲医院前列。我们还要持续深化临床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升教学、科研水平,改革的步子迈出去就是好事,今后要慢慢地做扎实。让临床医生充分认识到,做好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是作为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医生应尽的义务,让医生乐教善教,成为附属医院的风景线。

2.附属二院。目前正呈现出良好的风貌,新的一年,要把这种好的风貌化作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干劲,争取在年度经济运营收入、教学、科研工作中,做出新的成绩。

3.附属口腔医院。医院建设的推进是X医领导班子能否"干成事"的民心所系、师生所盼。学校正在积极向市委、市政府汇报方案,整合资源。

4.附属康复医院。今年的重点任务是全力加速推进建设进程,一定要确保在75周年校庆前夕挂牌运营。

(四)改善办学条件,X医梦圆

1.积极扩大校园土地和建筑面积

按照《X省"十四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要求,学校要在"十四五"末期,达成创建医科大学的目标。因此,2024年,是实现这一目标任务极为关键的攻坚之年,要精准对标对表,在今年逐项逐步达到更名医科大学基本条件。要在内涵建设方面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标,还要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对照更名大学土地面积和建筑指标缺口,争取扩大土地与建筑面积。

围绕这项工作,我们在去年尤其是年末这段时间做了许多工作。今年除了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还要积极通过与各区县(市)、政府相关部门展开校地合作,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和地方财政专项经费支持,补齐校舍建筑面积和教学行政科研用房面积缺口。

2.努力营造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

去年,学校借助中央财政贴息贷款,完成了第一期教学实验室的改造,可以说,这是我们提升教学条件的"大动作"。下一步,要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