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加速跑”
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加速跑"
战略决定全局,战略引领发展。为全面促进我市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将开发区打造成为实体经济的主要承载区、创新驱动的核心区、改革开放的引领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市委、市政府近日印发《关于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开发区生产总值总和占全市比重60%左右。
总体目标
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0%以上
新发展阶段,开发区将根据市"十四五"相关规划和市国土空间规划、现代产业布局规划,进一步优化完善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强化产业协同与配套联系,提高开发区的产业实力和发展质量。到2025年,开发区生产总值总和占全市比重60%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8%以上,地区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5.5%以上,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6000亿元,切实发挥开发区经济建设主战场、创新驱动主力军、对外开放主窗口、产业发展主阵地作用。
特色发展
各开发区定位鲜明
西咸新区:以先进制造、电子信息、临空经济、科技研发、文化旅游、总部经济为重点,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为统领,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发展平台总窗口、西安国际航空枢纽建设为契机,打造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枢纽、西部大开发的新引擎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范例。
西安高新区:以光电子、汽车、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为重点,聚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围绕建设"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点、陕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价值高地",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西安经开区:以汽车、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为重点,围绕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区、国家先进制造业示范区、国家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国家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等建设目标,打造国际一流创新型经济技术开发区。
西安曲江新区:以文旅融合发展为主攻方向,围绕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新型文商旅融合消费、大遗址保护利用、传统文化展示等,大力发展文旅商贸产业,打造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新时代品质生活样板区。
西安国际港务区:以发展临港经济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智能制造、商贸物流、数字经济、现代金融、文旅体育等产业,加快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和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打造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贸易物流商事服务通道和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枢纽经济示范区。
西安浐灞生态区:以西安国际生态会展城为依托,重点发展会议会展、文化旅游、现代金融、
数字经济等产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人文交流、特色会展功能聚集区。
西安航天基地:以民用航天、新能源、大数据、人工智能及智能终端等数字经济产业为重点,聚焦航天科技创新中心、光伏新能源产业创新中心,推进融合创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航天新城。
西安航空基地(富阎产业合作园区):以航空制造为重点,加快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飞机综合研制生产应用基地建设。围绕建设中国航空新城总目标,打造西安市先进制造业强市的重要承载地、有全球影响力的航空先进制造集聚区和航空国际合作样板区。富阎产业合作园区围绕航空制造与维修等产业,打造区域合作发展示范区。
创新发展
2025年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75%
大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为牵引,进一步强化产业技术创新,高标准抓好国家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进一步发展市场创新主体,大力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打造创新型企业集群,到2025年,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000家,占全市总数的75%。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施支柱产业创新链建设工程,大力推动产学研联合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标准。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实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工程,推广"一院一所"模式,加快推进校地、院地深度融合,实现协同发展。大力推动科技成果在开发区的转化落地。
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平台。开发区要聚焦打造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三大目标,聚集优势创新资源,积极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争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开发区建设布局,推动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积极参与秦岭国家实验室创建,推动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国家超算(西安)中心等重大科研设施建成投用,高水平推进丝路科学城建设,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开发区申建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结合重点产业和优势领域,有效组织整合产、学、研和资本资源,建设具有集成赋能能力的专业化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十四五"期间,全市开发区新增各级各类创新平台650家以上。鼓励各类主体加强开放合作和体制机制融合,鼓励领军企业牵头建立"创新联合体"。
集群化发展
2025年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00家
开发区将聚焦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领域,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实施"链长制",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研发、生产、服务企业集聚。支持建设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和服务链"四链"融通的"混成组织",以新型"产业中间组织"为抓手,提升对"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综合
赋能能力。大力培育行业领军企业,高质量推进上市公司产业园建设,以"政策+土地"组合拳,撬动创新资源和资本要素加速集聚融合。有针对性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到2025年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00家,促进产业向价值高端发展。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战略和支柱产业倍增计划,打造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医药等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促进重大产业项目和优势资源向开发区聚集。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增材制造、机器人、大数据、卫星应用等五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类脑智能、深海深空、前沿新材料等一批未来产业,通过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规模化发展,释放开发区经济增长潜能。
绿色集约发展
推进循环式生产和产业循环式组合
推动绿色集约发展。坚持节能优先,科学实施能耗双控。鼓励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理念,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和产业循环式组合,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促进再生资源产业集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实施"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十四五"期间,开发区亩均地区生产总值、亩均税收、全员劳动生产率稳步提升。到"十四五"末,开发区单位能耗增加值累计提高16%以上,单位碳排放增加值累计提高18%以上。
深度开放
实现"碰撞"式招商向"敲门"式选商转变
项目是开发区的生命线。开发区将持续推进招商引资,按照"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专业化招商"的思路,建立以优化环境、提升服务、促进投资为导向的开发区内部体制机制,打造能征善战的招商队伍。鼓励开发区推行"投行"模式,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以投带引"引进重大产业项目。以突出主导产业、突出重大项目、突出重点区域为原则,根据自身区位优势、产业特色,瞄准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和国内行业50强,实现"碰撞"式招商向"敲门"式选商转变。坚持园区招商与企业招商相结合,强化产业支撑功能,依托产业、主导产品进行定位,挖掘潜在资源,拓展招商引资特殊渠道。积极开展以聚集上下游产品、降低综合配套成本、拉长产业链、培育优势支柱产业为主要内容的产业集群式招商。建立招商引资指标评估体系,根据开发区产业、企业入驻条件、标准、承载力,科学遴选投资项目。
打造高水平开放经济体系。实施开放平台建设和功能提升工程,着力提升开放载体平台能级,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8%,在各开发区自贸试验区范围内率先开展探索构建自由贸易网络、领先贸易规则和便利化营商环境,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鼓励开发区设立海外分部和推广"一园两地"合作模式,拓展海外发展空间,鼓励跨境贸易和海外仓建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加快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和西安国际航空枢纽,西安全球性邮政快递枢纽等重大工程,构建更加通畅的国际商贸物流大通道,到2025年,开通国际货运航线25条。发挥会展引擎带动作用,提升欧亚经济论坛、全球硬科技大会、全球创投峰会、全球程序员节等大会的国际影响力,打造西安国际会展知名品牌。
区域协作
开发区资源互通平台共享
促进开发区协同发展。加强开发区发展目标协同和路径贯通,推动开发区科技、人才、资本和政策配置等资源的互通,强化创新平台、资本平台、产业平台、服务平台等平台共享,全面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和"服务链"融通。支持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以"飞地园区""合作共建""代管"等模式开展市域内及跨省市区域合作,在市域内合作共建的项目或片区、板块等,享受开发区同等事权和政策,涉及需由所在地政府逐级转报的审批事项,可由开发区直接向审批部门转报。支持国家级开发区牵头组建跨区域联盟,建立开发区产业创新协同发展和企业服务合作共赢体系,助力"西安都市圈""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建设。
人才引领
面向全球开展"百万人才计划"
开发区将实施人才引领战略,高标准建好用好西安人才综合服务港,着力保障人才供给。放开开发区人才招聘限制,给予最大自主权。鼓励开发区设立人才专项资金,面向全球开展"百万人才计划",建立"一事一议"引才、产业精准引才、全球化柔性引才等多途径人才引进模式。对急需特殊人才和外国专业人才建立绿色通道。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鼓励中外合作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加强开发区和开发区、市级部门、各区县之间人才和干部的交流互动,将开发区打造成为全市经济领域人才、干部培养基地。
运营模式创新
推动管委会+公司模式创新
以市场化为导向,推动管委会+公司模式创新,鼓励国有平台集团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进一步发挥开发区建设运营公司在开发建设、资本运营、招商引资、投资服务等方面的市场作用,形成"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双轮驱动。支持运营公司开展通过发行债券、设立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等方式的资本运作。鼓励开发区推行公司制园区管理模式,支持多种所有制企业按照有关规定投资建设、运营或托管产业园区,并享受开发区相关政策。开发区建设、招商、运营、园区服务等事项,鼓励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和委托外包等方式。各开发区要建立健全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合理控制开发区负债规模。
简政放权
赋予开发区更大决策权
在市级统筹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对开发区应授尽授,市属各类开发区行使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支持国家级开发区按照有关规定争取相应省级经济管理权限,赋予开发区更大的决策权,进一步减少工作环节,提高管理效率。支持开发区在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等多方面,大胆开展先行改革试验,积极创建国家和省级试验试点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