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关于论述调查研究的重要文章-40篇(第2/42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2614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21分钟

毛泽东做调查研究的方法灵活、技巧多样,甚至随时随地进行。《木口村调查》就是他途经江西省吉水县一个叫木口的小村子时做的一次专题调查,尽管时间短暂,却收获颇丰。

1941年,他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强调,调查第一是眼睛向下,第二是开调查会。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对于调查研究的方法和技巧有过精彩阐述。他提倡调查会式的调查研究,并总结了7条技术,其中第二条是关于"调查会到些什么人"。他指出,"要是能深切明了社会经济情况的人。以年龄说,老年人最好,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经验,不但懂得现状,而且明白因果。有斗争经验的青年人也要,因为他们有进步的思想,有锐利的观察。以职业说,工人也要,农民也要,商人也要,知识分子也要,有时兵士也要,流氓也要"。在7条技术的第五条,他还重点告诫党员干部搞调查研究"都要亲身出马","不能单靠书面报告,因为二者是两回事"。

毛泽东反复强调,共产党员和干部要学习的不是"本本",而是社会科学的方法。比如他提出,调查研究通常可以采用归纳法、演绎法。归纳法是指理论是从现实材料的分析得来,演绎法是指通过调查研究检验理论。二者相辅相成:运用归纳法时,必须制定调查规则,否则得到的只能是现象和随感;运用演绎法时,一定要围绕问题进行,否则容易把调查会开散。

毛泽东做调查研究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即带着问题去调研,并在调研过程中不断打磨问题,让问题愈发清晰,最终找到解决问题之道。

研究是让调查实现升华的"催化剂"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在这段话中,他强调了两个问题,一是调查,二是研究。仅做了调查,如果不认真加以研究,是无法发现事物背后的内在规律的。研究主要分两个层面:一是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二是随时捕捉各类有效信息,窥一斑而知全豹。

毛泽东指出,对于通过调查而了解到的情况,必须加以研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研究很重要,只有通过研究,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对于如何进行研究,他曾举例说,在一个地方看到有冷却塔,再观察一下周围,看到配套的建筑设施,经过分析综合,就可以知道这是一个发电厂。再如,一个国家要出兵事先总有很多迹象,如动员、军事运输增加以及舆论变化等等。通过对这些迹象的研究,就可以得出是否要打仗的结论。毛泽东还强调,从报刊和书本中,也可以获得很多有用的东西。有时,从报纸上看到一条不起眼的消息,经过研究,也许能从中发现一个大问题。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从《寻乌调查》看如何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得失的大问题。"1930年5月,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从闽西进入赣南,攻克赣粤闽三省交界的寻乌县城,在寻乌开展了为期二十余天的社会调查。1931年2月,毛泽东在江西省宁都县小布镇,抽空将此次调查的资料整理成八万多字的《寻乌调查》一文。《寻乌调查》是一篇体现实事求是精神的光辉著作,也是学习如何进行调查研究的经典教科书,时至今日对于我们如何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制定符合实际的正确政策首先要搞好调查研究、掌握实情

毛泽东之所以重视调查研究,直接的动力在于其想改造中国;而为了改造中国,就需要形成正确的政策;要制定正确的政策,就必须了解中国;要了解中国,除了读书看报这个间接途径,关键是要了解现实社会;要了解现实社会,关键就在于进行调查研究。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余部来到井冈山,开始了在农村建立根据地、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这一崭新事业。在此过程中,他经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两次反"会剿"的胜利喜悦和"八月失败"的沉痛教训,经历闽西和赣南根据地建设的艰辛,遇到了土地改革、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如何科学处理和协调的现实问题,尤其是如何正确处理革命根据地的阶级关系这一问题。

土地革命初期,中央对待富农的政策不断发生变化,令各根据地感到无所适从。1928年6月召开的党的六大主张对富农采取在限制政策基础上的既联合又斗争的方法。但1929年6月,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央又发布指令,要求各根据地将富农驱逐出农民协会,在政治上、经济上打击富农。中央在政策上的变化,使毛泽东意识到要制定正确的土地政策,关键是要深刻认识农村的阶级状况,尤其是认识具有一定复杂性的中国富农的基本情况及其在农村社会中的地位,搞清楚其与地主的区别何在、搞清楚广大贫雇农对于富农的态度如何等。

此外,毛泽东对于城镇工商业政策的制定工作亦相当重视,要作出正确决策,就必须了解当地工商业者的具体情况及其在社会中的位置。

正是带着这一系列疑问,毛泽东最终下定决心,在繁忙的军政工作中挤出时间,到寻乌做一番大规模调查研究。

毛泽东经过调查后发现,寻乌的富农是由半地主性质的富农与比较富裕的自耕农或中农组成,前者"是农村中最恶劣的敌人阶级,在贫农眼中是没有什么理由不把它打倒的",后者则"许多人不主张在斗争中打击他们,理由是他们没有半地主性,他们的全部出产都是亲自劳动不是剥削他人来的"。

通过调查,毛泽东对寻乌富农的情况有了深刻了解,对整个赣南农村的阶级状况也有了真切认知,这些成果对中国共产党后来提出没收地主土地、限制富农、按照人口平均分配、抽肥补瘦、抽多补少这一更加正确的土地政策,提供了宝贵实践基础。正如毛泽东后来所言:"到井冈山之后,我作了寻乌调查,才弄清了富农与地主的问题,提出解决富农问题的办法,不仅要抽多补少,而且要抽肥补瘦,这样才能使富农、中农、贫农、雇农都过活下去。"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