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关于论述调查研究的重要文章-40篇(第6/42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2614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21分钟

机关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政策性工作为主。机关干部的重要职责,是为进行科学决策、制定和执行政策等当好参谋。调查研究,是我党的基本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机关干部必须要传承党的优良传统,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

一、为什么要开展调查研究

早在1930年,毛泽东在《调查工作》(即《反对本本主义》)中阐明了调查工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两个极为重要的观点:一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二是"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与掌握政策,而情况如不了解,则政策势必错误。

陈云同志也曾指出:"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做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

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指出:"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调查研究能力是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

回顾我们党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全党从上到下重视并坚持和加强调查研究,党的工作决策和指导方针符合客观实际,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而忽视调查研究或者调查研究不够,往往导致主观认识脱离客观实际、领导意志脱离群众愿望,从而造成决策失误,使党的事业蒙受损失。

二、怎样开展调查研究

毛主席说过,调查研究是"比什么大学还要好的学校"。1927年3月,毛泽东特地到湖南做了32天的调查研究,写出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些调查使毛泽东对中央苏区的农村状况了如指掌,为他制定农村政策,解决战争时期制定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政策,都起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机关干部要经常走出机关,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各种形式和类型的调查研究,各级领导机关要坚持和完善先调研后决策的重要决策调研论证制度,经常督促领导干部执行我们党关于调研的制度规定。

1.在求深上下功夫。"深",就是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善于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人士交朋友,到田间、厂矿、群众和社会各层面中去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收到实效。

2.在求实上下功夫。"实",就是作风要实,做到轻车简从,简化公务接待,真正做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科学方法,坚持务实作风。毛主席说过,去做调查,就是要使自己心里有底,没有底是不能行动的。了解情况,要用眼睛看,要用口问,要用手记。谈话的时候还要会谈,不然就会受骗。在党内,陈云同志注重调查研究是出了名的。他每解决一个重要的财政经济问题,每作出一个重大的经济决策,事前都有一个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过程。毛主席多次赞扬陈云,说他懂经济,懂得较多。"他的方法是调查研究,不调查清楚他就不讲话。""各级党委,不许不作调查研究工作。绝对禁止党委少数人不作调查,不同群众商量,关在房子里,作出害死人的主观主义的所谓政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不调研不决策,先调研后决策。

3.在求细上下功夫。"细",就是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深入分析问题,掌握全面情况。为了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1941年5月,边区政府作出动员边区人民运销六十万驮食盐的决定。个别干部心怀疑虑,认为用牲口长途运盐得不偿失。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了解运盐情况,以便制定相应的政策,毛泽东让西北局的同志写一份关于运盐的调查报告。8月13日,在边区政府工作的高克林找到刚从定边县盐池运盐归来的城关区副区长鲁忠才等三人,了解他们带队运盐的具体情况。经过算账,他们发现:一只能驮150斤盐的毛驴,运一趟可赚115元;好驴赚得多,弱驴赚得少。这一结论证明边区政府的运盐计划、估计、办法是完全正确的。高克林根据记录整理了运盐过程、沿途困难、经验教训等七方面情况,形成调查报告,送往延安。毛泽东看到这份不足3000字的报告后高度评价:"我们需要的是这类东西,而不是那些千篇一律的'夸夸其谈',而不是那些党八股"。他将其定名为《鲁忠才长征记》,并附上按语交《解放日报》发表。

4.在求准上下功夫。"准",就是不仅要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实际情况,更要善于分析矛盾、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的东西。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更由于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随后发动的"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指标和"共产风"盛行。主观上的工作失误和客观上的严重自然灾害,导致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很快意识到,当务之急是正确认识客观实际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为此,毛泽东呼吁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他带头提倡下,刘少奇到湖南,周恩来到河北,朱德到四川、河南,陈云到上海,邓小平到北京郊区县等地进行调查研究。同时,根据中央和毛泽东的部署,邓小平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专门研究农业问题,并派出十个调查组分赴"三北"(华北、东北、西北)、山东、四川等地的有关省区市调查。根据安排,习仲勋到河南长葛,廖鲁言到山西晋东南,胡耀邦到辽宁,王从吾到黑龙江,钱瑛到甘肃,陈正人到四川,王观澜到陕西,徐冰到山东,杨尚昆到河北安国和徐水,分别进行调查研究。一时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同志纷纷走出机关,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这次调查研究为国民经济调整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坚实的基础,而国民经济调整又成为推动调查研究广泛深入发展的强大动力,两者起到了很好的互相推动作用。

5.在求效上下功夫。"效",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切实可行,制定的政策措施要有较强操作性,做到出实招,见实效。1943年2月,刚上任绥德地委书记的习仲勋就提出"为五十二万群众服务"的要求。如何将服务意识转化成行动?1944年秋,在绥德地区召开的司法会议上,习仲勋讲得很明白:一、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二、不当"官"和"老爷";三、走出"衙门",深入乡村。其他部门也要深入基层,转变作风,真正为群众想办法,办实事。为了解决全区群众文化水平偏低的问题,根据冬季农闲的特点,习仲勋主张办冬学。仅1943年,全区办起冬学905所,参加学习的人数达70715人。由于不占劳动时间,冬学深受群众欢迎,成为绥德地区普及文化知识的一个重要阵地。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