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述调查研究的重要文章-40篇(第21/42页)
以"眼睛向下"的精神深入基层,在群众中进行调查研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任弼时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优良工作作风。
1947年9月,《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之后,各解放区形成了一个空前规模的土地改革高潮。但在此期间,一股"混淆敌我,错划成分,扩大打击面,大搞平均主义、唯成分论、乱打乱杀"等"左"倾错误开始在各解放区蔓延,搞得人心惶惶,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此时,由于艰苦的转战和夜以继日的工作,任弼时的血压越来越高,甚至出现了晕倒的严重症状。为了他的身体考虑,中央特意安排他到清净的钱家河休养。但是为了掌握土改情况,他还是利用闲余时间在附近的村庄作了一系列调查。他亲自访问农民,询问生产生活情况,虚心听取人民群众对土改的意见,甚至参加一些村子斗地主的大会,亲身感受土改运动。他还发动身边工作人员利用与群众接触的机会,按村、按户调查他们分得的土地面积、质量、粮食产量以及评定成分情况和他们对土改的意见。此外,他还查阅了大量党内文件,详细研究老区、半老区土改的区别。并向各解放区了解他们是怎样划分阶级的,研究他们在土改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就这样,任弼时经过汇总分析,大致掌握了周围30多个村子的基本情况。
在此基础上,1947年12月,任弼时在杨家沟会议上指出当前土地改革中"左"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侵犯中农利益、破坏中小工商业、对地主乱打乱杀,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和肯定。1948年1月,他又在西北人民解放军前线委员会扩大会议上作了《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阐明了"根据什么标准来划分农村阶级,坚固地团结全体中农,对地主富农斗争的方法,正确对待工商业、知识分子和开明士绅,反对乱打乱杀"等几个问题。对此,毛泽东非常赞同,他亲笔批示新华社:"用明码电报开始拍发,争取两天或三天发完,由新华社转播各地,立即在一切报纸上公开发表,并印成小册子。"不久,这篇报告就被大量印刷成单行本,作为中央学习文件下发各地。可以说,这篇报告对纠正"左"的错误倾向、保证土地改革的正确开展、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起了很大作用。
邓小平:一个警卫员、一匹马,轻骑简从
不搞形式,注重实效,是邓小平同志开展调查研究的显著特点。他在中央苏区担任会昌中心县委书记时,经常是一个警卫员、一匹马,轻骑简从,前往瑞金、会昌一带调研。
针对一些党政机关存在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问题,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不少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高高在上,不接近群众,不重视调查研究,不了解工作中的真实情况。""任何脱离群众、不问群众态度如何的干法,必然要失败的。"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同志带领全党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二大提出"翻两番、达小康"的宏伟目标,"翻两番"究竟靠不靠得住?"翻两番"目标实现后,社会又将是什么样子?带着这些思考,1983年2月,邓小平同志到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浙沪地区调研,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实地调查的结果,不仅肯定了"翻两番"目标的可行性,而且逐步形成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深入改革开放前沿开展调查研究,看到特区发展取得的巨大变化和可喜成绩,更加坚定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南方谈话,是邓小平同志重视调查研究的重大成果。南方谈话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廓清了迷雾、铺平了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此走上了加快发展的轨道。
邓小平同志开展调查研究的另一个鲜明特点是"问数字""爱算账",常常通过算账摸清建设进展、发现存在的问题、纠正工作失误,为重要决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有力依据。
邓小平同志说过一句名言:"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当前,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改革发展稳定都呈现出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矛盾。无论是推进发展还是改进作风,调查研究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邓小平与调查研究
邓小平非常重视调查研究,他的许多影响深远的重大决策都来源于调查研究。他曾说,要把调查研究作为永远的、根本的工作方法;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领导者必须多干实事。那种只靠发指示、说空话过日子的坏作风,一定要转变过来。本文记述的几则调查研究事例中体现的勇往直前的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的务实作风、关心群众生活的人民情怀和紧抓主要矛盾的战略思维,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深刻的启示意义。
"吃食堂是社会主义,不吃食堂也是社会主义"
1961年4月7日至22日,为响应毛泽东提出的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邓小平带着几位工作人员来到北京郊区顺义县,针对生产队与生产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的两个平均主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他的调查研究,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分别召开县级、公社级和生产队级干部座谈会,二是派工作人员住到农民家里了解社员生活的真实情况,三是深入实地进行现场察看。他召开的座谈会有:4月7日、8日、17日、20日4次县委负责人座谈汇报会;4月12日3个公社党委书记座谈会;4月15日生产队干部座谈会;4月21日县、社手工业座谈会。为了了解社员生活的真实情况,他派卓琳到上辇村农民孙旺家住了一个星期,派其他工作人员分别到上辇村和北小营村实地调研。他还亲自到白庙村公共食堂、城关公社拖拉机站、生产落后的芦正卷生产队、工业搞得比较好的牛栏山公社、顺义县城关和牛栏山公社的集市等地深入现场实地调研。
通过调查研究,邓小平就公社规模、基本核算单位、超产购留比例、食堂等问题有了明确的意见,他认为当前农村最主要的问题,是赶快把基本核算单位定下来,小队和小队,社员和社员,都不要拉平,要克服平均主义,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多产多卖多留多吃。
在办食堂问题上,通过调查研究,他的认识由开始时的努力把它办好,转变到后来的尊重社员群众的意见。他在牛栏山公社桑园村召开的社、队干部会上明确说:"吃食堂是社会主义,不吃食堂也是社会主义。以前不管是中央哪个文件上说的,也不管是哪个领导说的,都以我现在说的为准,根据群众的意见,决定食堂的去留。"
这次调查研究的成果得到毛泽东的肯定,为中央进一步调整农村政策提供了有价值的情况和意见、建议,也为他随后支持一些地方出现的包产到户提供了实践依据。
上一篇:机关单位调查研究工作制度
下一篇:公司员工培训提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