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关于论述调查研究的重要文章-40篇(第24/42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2614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21分钟

6月下旬到7月上旬,陈云到上海市青浦县小蒸人民公社,进行了15天农村调查。为什么选在自己的家乡?陈云的考虑是:"这里是我1927年搞过农民运动的地方,解放后也常有联系,当地的干部、群众能够同我讲真话。"

当时陈云心脏有病,医生只允许他工作半天。但到小蒸后,他第二天就开始工作。每天上午在家里开座谈会,下午三四点钟到田间地头、养猪场和农民家里、集体食堂等地方考察。

陈云听了公社党委两次汇报,召开了十次专题座谈会。这些座谈会,有几次主要是向农民作调查,有几次是和公社党委委员交换意见。农民也敢于提意见。他们的意见和情绪,概括起来有四:一是粮食吃不饱;二是基层干部不顾实际、瞎吹高指标,参加劳动少,生活特殊化;三是干部在生产中瞎指挥,不向群众进行自我批评;四是没有把集体生产组织好,农民的积极性差,相反,对自留地、副业生产积极性高。

那时,农村只有可以走人的土路,汽车、自行车都不能通行,到各个村落去都要步行七八里路,陈云仍然坚持到处去看。他看到,私养母猪喂食喂得好,有的甚至喂泥鳅,猪圈也干净,产苗猪多,苗猪成活率高。公养母猪喂食不分大小、强弱,像开"大锅饭",猪圈脏得很,母猪流产多,苗猪成活率低。

当时为了多产粮,上级改变当地农民种一季水稻一季蚕豆的习惯,改种双季稻、种小麦。陈云和当地干部农民一算账,表面上亩产多了,但算上多投的种子、劳力,多占的寄秧田等,其实并不合算。

那时候有人担心农民自留地多了,会影响集体生产。陈云调查后发现,自留地少了更不利。农民肚子很饿,不但搞不好生产,连当肥料的红花草都吃了,青蚕豆也是吃了再说,掼麦子的时候故意不掼干净,回去自己搓麦秆。

回京后,陈云写出《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按中央规定留足自留地》三个调查报告,印发8月下旬在庐山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对落实调整农村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解决农业困难,产生了积极影响。

宝钢调查:"大家要同心协力,把宝钢建设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197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集中3年时间搞好国民经济的调整,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奠定更加稳固的基础。同时决定成立财政经济委员会,由陈云、李先念挂帅,统一管理全国的财政经济工作和调整工作。

陈云的议事日程上,急需处理的是上海宝山钢铁厂的问题。这是从日本引进成套设备,新建特大型钢铁企业。在确定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后,宝钢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有些人甚至认为宝钢建设是上了外国资本家的当,现在是骑虎难下。

陈云没有轻易下结论。他的办法还是调查研究。他在北京了解了许多有关宝钢的情况,又要薄一波邀集长期从事冶金工业、机械制造工业和经济工作的领导进行座谈讨论。5月30日,他又亲自到上海进行调查研究,一方面听取上海市委和宝钢工程指挥部的汇报,另一方面派他办公室主任王玉清到宝钢工地现场实地考察。他还与上钢一、三、五厂和冶金局的负责同志以及生产专家进行座谈。

陈云边调研边考虑宝钢建设问题。最初的考虑是基本立足国内、关键设备进口;到上海开始调研时,考虑设备全部进口,还要买技术、买专利;调研后离开上海时,才确定还是按照国家计委、经委、建委、冶金部、外贸部、一机部和中国人民银行1979年5月9日提出的《关于宝钢建设工作安排的报告》办,继续建设,推迟进度。

6月16日,陈云在财经委会议上讲话,要求宝钢干到底,买设备同时买技术、买专利。陈云提出:"对宝钢要有严格的要求,甚至要有点苛求。""宝钢是实现四个现代化中的第一个大项目,应该做出榜样来。""总之,大家要同心协力,把宝钢建设好。"经过7年多建设,1985年9月宝钢终于胜利建成投产,并以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创造出世界一流钢铁企业的业绩。

除了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陈云还提出另一种调查研究不可缺,就是"每个高中级领导干部都有敢讲真话的知心朋友和身边工作人员,通过他们可以经常听到基层干部、群众的呼声",这种调查研究"有'真、快、广'的特点"。他曾找两个青浦农民朋友给他写信,还要评弹界的朋友给他讲讲社会上的反映,群众的意见。

陈云每决大事,必定先作调查研究;他搞调查研究不是走形式、摆样子,而是认认真真、深入细致;他特别注意调查研究要听真话、查实情、见成效;他的调查研究不限于一时一事,而是随时的、经常的、广泛的。他在调查研究上的思想和经验,能为我们在新时代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在调查研究中提高本领--读《陈云与调查研究》有感

《陈云与调查研究》一书2004年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列举了多篇陈云调查研究的实践活动,总结了陈云调查研究的特点与方法,并编入了相关珍贵历史资料。读完《陈云与调查研究》一书后,感到陈云在调查研究方面的独立见解、独特方式、独到总结,今天依旧闪烁着理论联系实际的熠熠光辉。

把调查研究作为谋划工作的"基本功"

1945年日本投降后,陈云任东北局副书记兼北满中央分局书记。当时分局有些干部曾幻想苏联撤军时将大城市管理权和武器装备留给我们,但后来却交给了国民党。陈云从实际出发,在东北地区进行了大量细致调研,1945年11月份主持起草了《对满洲工作的几点意见》,认为应暂时撤离大城市和铁路干线,在包括中小城市和铁路支线在内的广大乡村地区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为将来转入反攻和取得全局胜利奠定基础,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了党在东北工作的战略方针。后来,又有一部分干部群众对和平抱有幻想,寄希望于国共停战带来和平。陈云根据自己在北满农村调查研究中总结的大量数据,准确把握形势任务和实际需求,1946年7月,起草了《关于形势与任务的决议》(史称"七七决议")。力图使领导干部认清敌强我弱的现实,认清必须长期斗争,以战争胜利取得和平。这份决议,中共中央做了部分修改后批准执行。根据"决议"要求,东北局明确了主要任务,其中就包括号召共产党员走出城市、丢掉汽车、脱下皮鞋、换上农民衣服、下乡发动群众等。在此影响下,1948年东北野战军进关时,部队数量由1945年的10万迅速扩充到百万以上,装备也得到明显改善。

陈云初到东北并没有麻痹大意,而是分析形势后通过下基层、访群众、查资料的方式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用数据说话,得出了与相当一部分干部不同的结论,之后再通过更深入细致的调研,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了发动群众的工作思路,改变了东北的整体局面和干部思想作风,为今后全国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陈云这种谋后而定、调研先导的工作方法正是党员干部应该学习的"基本功"。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