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思想理论文章、心得体会-33篇(第3/21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2089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737分钟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的逻辑根据

认清国情是党决策的认识论前提,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经济成功的一个根本的认识论原因,就是明确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一系列决策部署,都源于对中国国情的这一正确判断。习近平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思考也是奠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这一科学认识的。正是以这一基本论断为基本依据,才形成了习近平的经济思想理论体系的发展目标理论、经济制度理论、动力理论等一系列思想理论。

中国共产党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并一直为这个制度目标的实现而不懈努力,但我们党又历来重视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并且将阶段性目标的实现视为长期目标实现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坚决反对"毕其功于一役"式的做法。如党的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最低纲领,就是基于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基本国情,但二大的目标指向和前途却是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出现了像"大跃进"这样的失误乃至于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对国情判断的不准确。正是这些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才使中国共产党端正了认识路线,得出了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结论。这个结论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上形成了全党的共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使我们谋划发展有了基本依据。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的: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这次大会还指出,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17]。

2013年3月,刚刚当选为国家主席的习近平,在发表讲话时指出:"功崇惟志,业广惟勤[18]。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这一阶段必须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发展目标,决定了这一阶段必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分配制度、土地制度、产权保护制度,决定了这一阶段必须仍然用改革开放作为发展动力,决定了这一阶段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我们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19]。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下,新常态表现为一个特定阶段的经济发展状态,新常态必须要有发展新理念、新战略、新动力和新道路。

习近平强调新常态就是"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同时又提醒新常态下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非常辩证的论断。新常态必须要有新理念,新理念同时也是新战略和新动力。这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态势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转变都必然呼唤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对改革开放的发展动力也提出不同于之前改革开放的新的要求。

经济发展道路理论方面,一开始强调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时,习近平就指出要协同作战,加强四化的互动和协调,这样的思想,本身就体现了五大发展理念关于"协调"发展的要求。从四化同步到五化同步,扩容的"绿色化",直接来源于五大发展理念关于"绿色"发展的要求。

由此不难发现,新常态下面对的发展问题,较新常态之前有着很大的不同,决定了必须有相应的发展新理念、新战略、新动力和新道路。

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共生共建共享性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的显著逻辑特征

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胸怀宽广、博大精深,具有适应全球化特点而又立足中国立场的巨大包容性,经济思想理论的国际视野和处理国际经济关系的共生共建共享性成为其经济思想理论的显著逻辑特征。

一是中国梦的共生共建共享性

中国梦与世界梦同频共振。习近平曾经在美国指出,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20]。他还深刻地指出:中国梦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中国人民愿意同各国人民在实现各自梦想的过程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中国愿意同各国尤其是周边邻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21]。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为,中国梦不仅关乎中国的命运,也关系世界的命运。习近平多次宣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中国经济发展给世界其他国家带来巨大的商机。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进一步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

二是新发展理念的共生共建共享性

习近平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仅力图以此解决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发展问题,而且尝试以此为世界经济摆脱危机开出药方。在近几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特别是在杭州峰会上,习近平倡仪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实际上是中国五大新发展理念的国际化延伸,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并形成共识。

三是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的共生共建共享性

习近平曾豪迈地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19]。事实证明,习近平经济思想正在为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一个经济思想的形成至少需要两大条件:丰富的经济发展实践经验和充分的理论探索。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有理由、有条件迎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作为一个转型社会,中国经历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西方成熟的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大多没有类似经历,同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积弊和问题,也是西方未曾遇到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增长乏力之时,世界不少国家和有识之士开始重新认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进而将复苏经济的希望寄托于中国。中国贡献于世界的,除了保持经济增长,还应该有创新的经济理论。中国不仅以实际行动维护世界金融稳定、推动全球经济增长,而且还更加积极自信地与世界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经验,讲述中国发展故事,塑造世界发展规范与议程。

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诞生于中国,发展于中国,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彰显时代精神,正指引着当代中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引领着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行稳致远;同时,它服务于世界,为世界贡献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理论元素和经验总结,为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习近平曾经强调,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是中国对外关系不可动摇的根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一员,中国的发展机遇将同发展中国家共享。中方将把自身发展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中国梦和发展中国家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梦想紧密联系起来,携手走出一条共同发展的康庄大道[22]。在G20杭州峰会期间,习近平多次建议"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确保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23]。"充分倾听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声音"[24],"这些行动计划和务实成果,将着力减少全球发展不平等、不平衡问题,为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重要努力,为全人类共同发展贡献力量"[24]。习近平坦言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23],生动地表达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与世界共生共建分享的美好愿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的核心逻辑

人民的主体地位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核心内容,贯穿于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的各方面和过程始终。人民主体地位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新形势下的理论呈现,是毛泽东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个思想体现在发展观上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指出:"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来的,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25]。虽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个提法是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的,但是,这个思想却是习近平治国理政过程中的一以贯之的思想。党的十八大后的讲话中他多次从不同角度论述过这个问题。习近平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6]。"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27]。这些论述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不同背景下的不同表达,期思想实质是完全一样的。

只要认真阅读习近平文献,就会发现,"人民"这两个字,充满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字里行间。这是由他所坚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决定的。正如他指出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13]。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根本的立场,才有了十八届五中全会的鲜明而坚决的以人民为中心这样的话语表达。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他进一步解释说:"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8]。

在习近平看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而又玄奥的概念,而是要具体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并且每个方面每个环节都要贯彻落实到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社会主义本质层面上要体现为坚持实现共同富裕,在发展理念层面上体现为坚持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共同富裕的追求,共享和获得感的强调,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就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发展是我们的中心工作。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但是,发展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相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总体目标而言,相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而言,发展显然只具有手段的意义。正如习近平指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13亿多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大幅度提升,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了其他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23]。当然,实现共同富裕并不意味着同步富裕,在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各地区异质性比较明显的大国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是必然的,所以,就全国各地来说,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于全国范围内的共同富裕的目标我们可以无限地往后推延。从总体上实现小康到全面完成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就开始了这种实现共同富裕的总体过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25]。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习近平反复强调在工作中一定"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29]。他以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和国家发展的主体力量为理论支撑,强调把国家发展的过程和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辩证统一起来,"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30]。为此,习近平强调要有"底线思维",要"守住底线",以解决人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工作重点。一是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在继续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也就是在做大"蛋糕"的同时,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也就是要分好"蛋糕",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水平上都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调节过高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提高低收入者水平,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逐步改善收入分配状况"[31]。在习近平看来,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地把"蛋糕"做好,这是为促进公平正义奠定物质基础,这种思想和行为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题在于有些人认为目前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发展问题,等发展起来了,我们才能够解决公平正义问题。

这里涉及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我们强调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因为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中心任务还不能变化,但这并不是说要等到经济发展起来了再去解决公平正义问题。这是因为,实现公平正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最主要的当然还是经济发展水平问题,但是,"在不同发展水平上,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思想认识的人,不同阶层的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认识和诉求也会不同。......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问题,发展水平高的社会有发展水平高的问题,发展水平不高的社会有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我们促进公平正义,就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多从社会发展水平、从社会大局、从全体人民的角度看待和处理这个问题。我国现阶段存在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许多是发展中的问题,是能够通过不断发展,通过制度安排、法律规范、政策支持加以解决的"[32]。习近平在这里阐发了关于公平正义的非常深刻的思想,对公平正义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表现进行了全面深刻分析,并且指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真正解决公平正义问题上的根本作用。二是认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突出就业这个重点,全方位解决教育、卫生等民生问题。"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针对特定人群面临的特定困难,想法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33]。其实,困难群众的一个突出的问题一般与就业有关,所以,习近平反复要求,要把就业工作摆到突出位置,还指出,尤其是要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和化解产能过剩中出现的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问题。"要着力保障民生建设资金投入,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保障民生链正常运转。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来不得半点虚假,既要积极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承诺了的就要兑现"[34]。三是全力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到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即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这个目标意味着到2020年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能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根本的标志就是农村贫困人口能不能全部脱贫。习近平将这个问题提高到治国理政、社会主义本质和党的历史使命的高度来认识。他说:"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35]。脱贫攻坚战略的目标要求是比较高的,这意味着我们要比世界银行确定的在全球消除绝对贫困的时间主动提前了10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使7亿多人摆脱贫困,占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将继续为全球反贫困作出贡献。我们将更加注重公平公正,在做大发展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让百姓有更多成就感和获得感[23]。

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体系不仅围绕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展开,而且整个理论体系的每一个部分也都充分体现着这一核心思想,整个思想理论体系都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展开。

创新意识和问题导向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的发展逻辑

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之所以能够形成和发展而且正在不断的发展中,从理论逻辑的角度讲主要是因为这一理论创造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问题导向。

对于这个问题,习近平有着清醒的自我意识。他在谈到理论发展问题时明确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1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审时度势,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来解决中国面临的现实矛盾和问题,以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政治格局为背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总体目标,不断总结改革开放近40年来经济发展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创新治国理政的理念、思想和战略,为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历史征程规划着正确的道路。在经济领域,在判定经济形势、确定经济发展思路、采取一系列新的措施的同时,还不断从理论的层面提出和思考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经济新常态、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反映新的经济发展格局的崭新概念,为大家思考中国经济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方式,为中国经济发展实践指明了更加符合实际的道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任务。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体系的一大重要特色,就是充满了创新思维。

是从自我构建全新概念、自我营造全新逻辑体系出发,还是从分析、直面和解决实际问题出发,这是理论创新的完全不同的两种思维路径。一种是马克思主义极力批评的从原则出发的方法,一种是基于实践、立足现实的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这两种方法实施的过程当然也会得出两种不同的创新结果。习近平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36]。很显然,习近平是把问题的发现、思考和解决当成理论创新的前提来看待的。这是因为问题必定以现实为基础,问题都是现实中的问题,但是,问题又不是完全根源于现实,它能够连接历史与未来,沟通已知与未知,寓于理论与实践。习近平正是在这种对问题的思考中把历史与未来、已知与未知、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也正是在这种多重的联系中创新性地提出了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四个全面"的总体战略,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再到全面从严治党,为什么在每一项工作中都加上了"全面"两个字,这正是从问题出发而提出的战略任务。"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37]。"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38]。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都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问题倒逼而不得不采取的措施,而全面从严治党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的组织保障,"四个全面"的提出根源于中国国情和中国现实存在的主要问题,习近平用了"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来表述这个问题,主要矛盾就是主要问题。正是必须解决的这些主要矛盾或者主要问题,倒逼着我们党的决策不得不采取"四个全面"战略,不得不对"四个全面"进行理论思考,这种思考的结果就是"四个全面"理论的诞生,也就有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论的创新。所以,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是解决问题的需要而推动的,决不是将自己反锁于房间苦思冥想出的新概念、新框架,而是从放眼社会寻找问题入手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习近平深刻地点明问题意识在理论创新中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11]。这段论述高度概括了理论创新与问题流程的关系,道破了创新思维的秘笈。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之所以充满创新思维,就是因为这一理论从一开始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始终从直面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开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近40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程,创造了世界发展的奇迹。虽然中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中国经济体量于世界来说已经举足轻重,某种程度上已经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则天下熄"。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们在发展中又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人们纷纷寻找有益的药方,但这些药方鱼龙混杂,莫衷一是。有人简单地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经验,应归功于对西方经济学一般原理的应用,如发展私有经济、自由开放市场等;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则源于对西方经济学一般原理的偏离,如国有经济、政府干预等,不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经济迟早会崩溃。这种药方就是要中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还有些人把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归咎于改革开放本身,认为解决中国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是要奉行传统社会主义模式。

面对这些鱼龙混杂、似是而非的论断,有魄力、有责任感的政治家除了需要在辨析中保持战略定力,更重要的是另辟蹊径,主动进行理论创新。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之所以产生和发展,主要是因为这一思想直面中国改革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继而试图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以及时指导改革发展实践。他用"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39]。这一科学论断,来诠释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40]的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强调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这两个历史时期的历史连续性,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总论断,科学回答了大家对中国发展问题的疑问和担心,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就是围绕着这个总问题所做出的系统回答,这些系统的思想理论创新就是问题的答案。这些理论创新不仅是对中国道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经验总结和未来筹划,是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也是中国人民为世界的前途命运提出的解决世界问题的中国方案。习近平指出:"要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13]。

参考文献

[1]王立胜.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思维创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6,(5).

[2]王立胜.论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体系的伟大创新[J].东岳论丛,2017,(1).

[3]孙承叔,王东.对《资本论》历史观的沉思[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4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2-13.

[5]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569.

[7]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5.

[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80.

[9]胡鞍钢.中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1):1-16.

[10]王立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代意义[J].河北财贸大学学报,2016,(6):6-12.

[1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12]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强调更好认识和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14-07-19.

[13]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N].人民日报,2015-11-25.

[14]新华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5-12-22.

[15]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强调坚定信心增强定力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人民日报,2016-07-09.

[16]王立胜.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贡献[J].当代经济研究,2017,(1).

[17]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8]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