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60篇(第12/19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0140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72分钟

202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累计出现1次(含)以上被认定为中高风险疫情地区的县(市、区),可对因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暂时无法正常生产经营的困难企业,按每名参保职工5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支持企业组织职工以工作代替培训。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以单位形式参保的个体工商户参照实施。用人单位符合发放补助的参保职工数以当前在岗职工中在本单位累计参保满6个月的人数确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通过大数据比对,按照该企业参加失业保险人数直接发放补助,无需企业提供培训计划、培训合格证书、职工花名册以及生产经营情况证明。上述补助同一企业只能享受一次。符合条件的,还可以享受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实施上述政策的县(市、区),上年度失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备付期限应在2年以上。省本级、各市州本级参保单位按照营业执照"住所"所在县(市、区)政策执行。上述政策执行期限至2022年12月31日。

五、鼓励用人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

对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中小微企业,按照每人1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对于吸纳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签订合同并参加失业保险的企业,按照每人1500元标准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此项补助与一次性吸纳就业补助不重复享受。上述政策实施期限至2022年12月31日。支持高校毕业生发挥专业所长从事灵活就业,对毕业年度和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灵活就业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拓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渠道,重大工程建设、以工代赈项目优先吸纳农村劳动力。

六、发挥职业培训稳岗留工作用

鼓励支持企业组织职工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和转岗培训,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积极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脱产或半脱产等模式,组织企业职工开展学徒制培训,以中级技术工人、高级技术工人为培养目标的,每年分别按6000元/人、8000元/人的标准给予企业补贴,对经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备案后列入学徒培养计划的,可按规定向企业预支培养补贴资金总额的50%的培训补贴。大力开展面向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为实现再就业和创业积极创造条件。

七、拓宽技能提升补贴受益范围

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员取得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可按照初级(五级)1000元、中级(四级)1500元、高级(三级)2000元的标准申请技能提升补贴。取得的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属于我省技能岗位紧缺职业(工种)的,补贴标准上浮10%。参保职工取得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可按规定申请技能提升补贴;技能提升补贴申领条件,继续放宽至企业在职职工参加失业保险1年以上。每人每年享受补贴次数不超过三次。上述政策执行期限至2022年12月31日。对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接受职业培训的失业人员,按规定发放职业培训补贴。

八、提取失业保险基金支持职业技能培训

上年度失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备付期限在2年以上,并且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不足的统筹地区,在各项保生活稳岗位政策落实到位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实际,可提取累计结余4%的失业保险基金至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中,统筹用于职业技能培训。该项政策的提取期限至2022年12月31日。

九、调整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

服务我省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优化现有职业培训补贴政策,按照"政府主导、市场需求、规范监管、务求实效"的原则,稳妥实施补贴性职业培训,调整完善实行差异化的补贴政策。优化调整补贴职业(工种)结构,重点加大"三高四新"、吸纳和稳定就业重点类职业工种的补贴力度,适度合理压缩培训学时要求。强化就业导向,将培训前的就业意愿征集和培训后的就业跟踪服务纳入培训管理过程,进一步提升培训补贴资金效能。

十、推进技能人才评价提质扩面

全面推行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技能人才使用、待遇挂钩。加大社会培训评价组织的征集遴选力度,大力推行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加强技术支持和工作指导。加强对行业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支持和指导。鼓励地方紧密结合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等,组织开发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项目。

十一、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

继续实施失业保险保障扩围政策,对领取失业保险金期满仍未就业的失业人员、不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参保失业人员,发放失业补助金;对参保不满1年的失业农民工,发放临时生活补助。保障范围为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新发生的参保失业人员。上述政策执行期限至2022年12月31日。持续做好失业保险金、代缴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农民工一次性生活补助等常规性保生活待遇发放工作。

十二、防范失业保险基金风险

各地要密切监测失业保险基金运行状况,加强形势研判和工作指导,确保基金收支平衡和安全可持续。加快推进失业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充分发挥省级调剂金作用,支持基金结余不足的统筹地区落实政策。要健全基金审核、公示、拨付等监督机制,加强技防人防,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验证资格条件,完善待遇申领信息比对核查系统,严防欺诈、冒领、骗取风险。

十三、提升重点企业就业帮扶效能

深化重点企业公共就业服务联系制度和产业园区用工服务保障,动态调整重点企业清单,设立人社服务专员,通过"湘就业"平台发布岗位、线上线下招聘、产业工人培养基地定向输送、校企合作对接等方式,为重点企业提供全方位、多渠道、常态化的公共就业服务。对生产经营遇到困难的企业,提前介入指导稳岗,同步为被裁减人员提供就业帮扶。

十四、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

加大对服务业和工业领域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符合条件的可申请最高不超过3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财政部门按规定予以贴息。

十五、发挥人力资源机构促就业作用

支持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探索建设"用工蓄水池",加强对季节性用工企业的服务保障,整治劳务非法中介,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效益。支持开展人力资源市场一线观察,调查企业实际招工缺工状况,分析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就业群体求职情况,发布急需紧缺就业岗位目录,组织开展人力资源供需对接活动,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

十六、优化各项政策经办服务

要大力开展失业保险待遇"畅通领、安全办"、援企稳岗"护航行动"和技能提升补贴"展翅行动",持续优化经办服务,推动更多政策免跑即领、免申即享、免证即办,推动政策红利早释放。

湖南省湘潭市健全"引育用留"新机制促进人才强市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面对乡村振兴人才全职引进难、培育培养难、作用发挥难等问题,湘潭市推行乡村振兴人才"三联"引育用机制,有效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抓柔性引进

推动院士大咖与农业产业"联姻"

依托平台载体柔性引进高端人才,精准扶持特色产业,打通高端人才与湘潭市农业产业合作的"最后一公里"。

打造"院士工作站"平台,推动人才与产业联姻。充分发挥2家涉农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平台载体作用,推动湘潭市农业产业与院士专家及团队协同创新、共谋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本地人才成长。邀请院士专家指导编制的《湘潭市沙子岭猪特色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0年)》发布实施,沙子岭猪特色产业纳入国家优质湘猪工程支持,争取国家湘猪产业集群建设项目资金6566万元。

推进"学会服务站"建设,推动人才与产业联姻。建成国省级学会服务站11家,柔性引进大批各类学会的高端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湖南省水产学会的专家结合湘潭实际,精准推介莲(稻)渔"两高两优"综合种养,大力推广为湘潭"量身定制"了莲渔、稻虾、莲虾、莲(稻)鳖等8项综合种养技术,全市综合种养经营主体发展到1600多户,面积达到11.98万亩,同比增加32%。据初步统计,通过科技普及,养殖农户普遍实现增收30%以上,以莲渔综合种养为例,技术提升后,农民收入每亩增加3000元以上。

推进"特聘签约引才",推动人才与产业联姻。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为"湘潭市茶产业发展首席专家",借助院士团队打造"韶山红"茶产业品牌,这是湘潭一二三产业茶旅融合发展的破题之举,也是湘潭紧扣乡村振兴需求"柔性引才"的创新之措。目前,韶山建国酒店、韶峰等核心区域展示中心及茶体验馆已建成营业,在核心景区已流转近千亩茶旅融合基地,"韶山红"地理标志产品商标注册已由国家相关部门受理。

抓校地合作

推动高校院所与地方政府"联手"

高定位推进科教融合和校地合作,聚焦人才联手培育、平台联手打造,形成了地方支持高校发展、高校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生动实践。

联手共创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新模式。加快农业领域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推动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落地湖南三迁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推动湖南农业大学与湖南田园育才研学基地全方位合作;推动湖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湘潭市畜牧水产推广中心共建产学研用合作基地等等。打造形成了以院士领衔,省内各大高校参与合作,国省市三级学会为主力,地方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新模式。

联建湖南首家乡村振兴研究院,湘潭市雨湖区、湖南师范大学联合创办全省首家乡村振兴学院,着力发挥校地合作平台系统化、制度化、专业化优势,培养一批具备先进水准的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人才,推出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为湘潭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实践指导和人才支撑。目前,已依托该学院,培育农村电商人才、家庭农场主、农业合作社负责人5320人次。

联合开展人才订单式培养。市委、市政府与湖南农业大学联合签订了乡村振兴人才联合培育协议,湖南农业大学将在未来5年内把湘潭市的特色农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园作为学校党课、党建基地和学生实习实训基地,选派乡村振兴人才专家开展培训讲座,为湘潭市培育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同时,还与省内其他高等院校开展基层人才"订单式"培育,今年计划完成基层农技特岗人员定向培养招录、农村医学生定向培养、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700名左右。

抓技术下沉

推动专业人才与镇村末梢"联通"

采取多种方式,引领各类乡村振兴专业人才直达基层一线,发挥技术和专长,助力乡村振兴。

深化科技特派员工作,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工作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全年全市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企业科技特派员、医卫科技特派员共400人。着力优化创新选派和服务方式,坚持"按需选派、双向选择",着力拓宽科技特派员选派领域,加大驻潭高校人才选派力度,引导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服务由一产向二三产、由技术服务向科技金融、创业服务等方面拓展;另一方面,着力组织科技特派员跨专业、跨单位组团开展全产业链创新创业和科技服务。

深化乡村工匠工作室帮带,探索创建传统技能型人才工作室,筹划每年建设5家工作室,去年已完成首批工作室建设,依托工作室帮助解决镇村企业技术难题10多项,创新课题和创新攻关项目3项,助推镇村企业高质量发展。如花石品忆嫩香干传统技能型人才工作室一举突破湿脱去皮和保质期延长两大技术难题;宇昌、竹宝两家油纸伞传统技能型人才工作室搭建电商带货平台,增加销售额550万元。琪尔美等皮鞋皮具技能工作室将创新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带动企业增收200余万元,职工年收入增加8000元。

深化请老乡援家乡活动,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湘雅二医院专家达成合作,组建"湘雅乡情·专家莲乡行"专家团队,柔性引进51名湘潭籍湘雅医院专家,长期开展援帮带活动。从去年启动至今,湘雅专家开展坐诊活动17次,临床教学4次,业务查房17次,科室交流讨论12次,共接诊病患800多人次,让老百姓不出县城,就能在家门口享受到省级专家诊治,实现了省级优秀资源下沉,显著提升了县级医院医疗水平。

广东省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积聚外贸发展新动能

跨境电商已成为广东外贸发展的新动能,而广东对于跨境电商发展也越来越重视。无论是政策还是财政方面,都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让跨境电商行业可以在更加安全舒适的环境下发展。

全方位政策支持,保证企业快速发展

近日,为推动跨境电商产业跨越式发展,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值得卖家关心的是,这份措施对于符合条件跨境电商企业,在企业用地、高管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都给予了支持,并且对自建独立站且达到一定能规模的企业给予财政政策支持。

相关政策措施还提出,开展"产业集群+跨境电商"试点,支持企业建设跨境电商供应链数字化协同凭条,帮助传统企业"出海"。

到2025年,争取建设20个"产业集群+跨境电商"试点,培育100个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跨境电商卖家,并且培育100个年销售额亿元以上的跨境电商自主品牌。

《措施》还强调,要提高仓储物流效率。鼓励企业布局国际分拨网,提高分拨配送效率。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建设,到2025年,争取海外建仓数达500个,逐步形成专业化、智能化的海外仓网络。

用政策支持关注跨境电商企业,保证企业得到高质量的发展。

最高可获300万资金扶持,跨境电商政策再度升级

而在黄埔区,近日也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将电商扶持政策再度升级,给予跨境电商产业实打实的扶持。

其中,小编整理了几点卖家比较关心的内容:

1.支持跨境电商主体发展。鼓励跨境电商创新商业模式,对于新设立且符合条件的跨境电商企业,给予300万元的落户扶持。对于符合条件的市外跨境电商企业迁移至我区,给予300万元的落户扶持;鼓励跨境电商个性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对符合条件的跨境电商企业,分别给予60万元、120万元、240万元的扶持。

2.扶持跨境电子商务载体发展。对符合条件的跨境电商监管中心,分别给予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资金扶持;鼓励跨境电商企业聚集发展,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每年最高可获得50万元的资金扶持。

3.支持跨境电商全球中心仓和国际配送网络建设运营。支持跨境电商企业开展国际物流分拨业务,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一次性300万元的扶持;支持海外仓建设,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每个被认定的项目给予一次性20万元的扶持,每家企业每年不超过100万元。

4.鼓励培养跨境电商人才;支持跨境电商数据整个利用,对经认定的提供数据支撑服务的企业,给予每年50万元资金扶持。

近几年,不少跨境卖家都将生意从广深搬回了老家。但是大部分卖家都表示,回家创业个人幸福感比较高,可惜物流环境和创业环境始终还是广深比较香。

所以,相对于2018年出台的广州市首个跨境电商扶持政策(1.0版),升级后的政策不仅扶持力度更大、扶持范围更宽,还注重跨境电商产业生态构建,给跨境人营造舒心的办公环境。

进出口额1700多亿,广东稳坐跨境电商领头羊

说到广东,是妥妥的跨境电商领头羊。数据显示,2016至2020年期间,广东跨境电商进出口额从227.96亿元增至1726.46亿元,年均增速65.9%,连续7年全国第一。

首先,广东本身的工业门类齐全,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等产业在全国优势明显。

自2013年,国家开展跨境电商试点城市以来,广州依托其传统外贸资源,率先试行了跨境电商管理备案制。而深圳也于2014年获得进出口双向试点资格,并发布了全国首个跨境电子商务的地方标准。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整理,截至2020年5月,我国一共有105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其中,广东就占了13个,数量全国第一。

这些试验区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具体包括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佛山、汕头、中山、江门、茂名、湛江、肇庆和梅州。

另据广东省商务厅的数据,截至2019年年底,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和汕头这6个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备案企业3918家,线下跨境电商产业园区25个,完成制度创新68项。

综合试验区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2019年,这6个跨境电商综试区的进出口额就达到1079.6亿元,占同期全省的97.4%。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18年广东省电子商务发展指数为65.6,超过浙江(52.62)、北京(45.84),排名第一,而且还是连续第四年获得这个称号。

这个指数的评判标准还是挺多的,是基于电商基础环境、物流环境及人力资本环境等多个维度来衡量。广东排在第一,可以说是用数据来说明广东拥有良好的电子商务基础。

欲更上一层楼,还需努力

虽然广东的跨境电商发展态势良好,但不管怎么说,这还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其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比如人才短缺。广东省本科高校电子商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邓顺国表示,2019年,广东首次设立跨境电商专业,今年将再批准4所高校设立跨境电商专业,每年将输出1000名左右的毕业生。不过,他强调,这和广东数十万家跨境电商企业相比,依然僧多粥少。

除此之外,跨境电商产品同质化严重。低门槛的跨境电商自营采购模式发展多为同质化竞争,引发价格战。

还有就是信用问题,像售卖假冒伪劣产品这样的事例是不少的。小编了解到,在很多的维权诉状中,被告名单上经常会出现广州、深圳等企业。

另外就是产品不合格。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美国消费者安全委员会(CPSC)共发布了173召回通报。其中,来自中国的产品累计106例,同比增加17.8%,占CPSC召回总数的61.3%,比重较上年同期增加了14.2个百分点,涉及金额约51.8亿美元。

当然,由于跨境电商主要是B2C模式,其物流运输相较于传统的物流模式会有一定区别。不过,近年来,广东多地海关陆续开设了跨境出口渠道。

而且,广东最新印发的这份《通知》,也是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来进行完善的。黄埔区更是带头做出表率,补贴300万元。

除了广州,早在今年8月,深圳也发了一则公告,就是鼓励企业通过独立站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单个项目择优资助200万。其中,有一个条件是独立站近一年平均每月销售额30万美元(含30万)以上。

对此,有卖家评论道:有这个销售额的肯定不差钱,差钱的没机会获得,那么小卖还有出路吗?

确实,很多津贴都有一定的门槛,小卖们或许不能马上能享受到这个直接福利,但是随着各个环节(比如物流、通关等)的升级完善,广东整个营商环境将会变得越来越好。间接来看,卖家们还是受益的。

广东省编密织牢民生"兜底网"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全省各级民政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广东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常念民之所忧,力行民之所盼,扎实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彰显忠诚于党的坚定信仰、务实为民的赤诚初心、守土尽责的政治担当、坚毅执着的攻关精神、奋勇向前的进取姿态,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厚度的"民生答卷"。

全力编密织牢基本民生保障网,

弱有所扶、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开创新局面

这五年,广东民政系统坚决扛起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政治责任,创新优化政策供给,全面落实省十件民生实事涉民政工作,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残疾人两项补贴等底线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高,保持全国前列。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广东实践"、湾区养老、旅居养老"广东创新"、一证通行、"粤省事"尊老爱老服务专区、大配餐等"广东样本"在全国打响。高位推动广东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儿童福利工作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发展,儿童保障向关爱保护工作延伸,服务对象由孤儿向所有儿童拓展,服务内容由物质供给为主向物质加精神服务迈进。

社会救助更加精准有效。全面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基本建成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民生兜底保障体系。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基本建成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机制,对404万低收入人口实现信息汇聚、动态监测、风险预警和精准救助。完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全面推行社会救助"异地受理、全省通办"服务,创新在"粤省事"上线救助自诊和救助申请服务,困难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在线申请救助。创新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模式,为9006名身份不明的流浪乞讨人员成功寻亲,广东特色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模式基本形成。

养老服务事业加快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基本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养老兜底保障,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补贴制度及普惠型高龄老人津(补)贴制度、特困人员照料护理制度、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制度有效实施,惠及老年人达1490万人次。突出人才队伍建设,全省各类院校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在校生超过10万人,累计培训养老服务人员超过21万人次。引领"科技助老",着力化解老年人"数字鸿沟"难题,在全国首创刷身份证"一证通行"健康防疫系统,累计核验超过1.4亿人次,惠及554万老年人。上线"尊老爱老服务专区"适老化移动应用,实现高龄老人津贴线上申请业务量超过75.6万。养老机构星级评定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开展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实践,广州、深圳、珠海、惠州、云浮五市被列为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云浮市养老机构社会化改革被评为全国优秀案例。

儿童保障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开拓创新。打造区域性集中养育儿童福利机构,提升对孤残儿童的养育、医疗、康复、教育、社会工作一体化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儿童福利保障能力。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幅提升,率先建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百家社会组织走近农村留守、困境儿童"牵手行动"和孤残儿童医疗救治"绿色通道"有效惠及各类儿童。全方位、多层次推动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省、市、县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推进各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和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建设,基层儿童工作队伍实现全覆盖。

全面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得到新提升

这五年,广东民政着力构建以党建为引领、城乡社区为载体、社区社会组织为纽带、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人才为骨干、基本民生保障和基本社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民政领域"一核四社"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机制,全面推进民政领域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广东社工"双百工程"、城乡社区协商工作模式创新等工作在全国得到重点推广。

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强化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措施》《广东省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高质量完成第八届村委会、第七届居委会换届选举,村(社区)干部补贴、村(社区)办公经费逐年提高。建立3100多个城乡社区协商示范点,社区民主协商形成风气,并推动出台全省社区协商规范标准。全省村务监督委员会"九有"规范运作和村(居)务公开"五化"创建有序推进。全省100%村(社区)完成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修订完善工作。开展社区"万能章"整治行动,减轻村级组织负担,省级取消23项社区证明。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提供"一站式"公共服务。

社会组织改革不断深化。深入推动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省、市各级建立社会组织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加强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分类分级推进社会组织党建摸排和组织建设"双同步"工作,建设党建工作站、示范点和观察点,促进社会组织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社会组织党组织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社会组织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年报制度改革有序推动,开展"我为企业减负担"、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等多个专项行动,社会组织发展环境进一步清朗。加大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力度,各级民政部门登记和街道(乡镇)备案管理的社区社会组织超过10万个。大力引导动员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2018至2021年,全省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投入资金超50亿元。

社会工作深入推进。深入实施"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全省1629个乡镇(街道)社工站全部挂牌运作实现100%覆盖,1.4万名社工立足镇街,深入村居,为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提供政策落实、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专业服务,畅通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累计持证社会工作者11.3万人。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