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学习研讨理论文章、经验材料汇编(36篇)(第9/15页)
积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技术和政策支撑保障,加快推动电力系统向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演进。大力提升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加强抽水蓄能、天然气发电等调峰电站建设,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优化电网调度运行方式。加强电网建设,优化全国电网格局,完善区域主网架,开展配电网智能化升级改造,鼓励用户投资建设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智能微电网。加强源网荷储协同发展,推动风光互补、水火互济等多能互补,推进新能源电站与电网协调同步,充分发挥储能系统双向调节作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推动完善电价和电力调度交易机制,加强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不断完善符合新型电力系统运行的配套机制和市场模式。
四川省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2021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加快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
一、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
(一)加强工作谋划部署。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传达学习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等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要讲话精神。邀请国家部委有关负责同志到四川宣讲,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省委书记彭清华主持召开省委财经委员会会议、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等会议,研究部署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多次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推动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分解任务目标,细化工作举措。2021年12月,召开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对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及其支撑产业、应用产业作出部署,立足发挥四川优势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全局。
(二)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主任的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并专门设立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委员会,建立健全工作委员会全体会议、专题会议制度,及时安排部署重点工作,压紧压实主体责任。组建全省碳达峰碳中和专家库,成立全省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组,强化智力和科技支撑,推动形成目标明确、分工合理、衔接有序的工作格局。
(三)加快构建政策体系。研究制定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四川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四川省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编制工作方案》,明确19项具体政策编制工作任务。开展碳达峰路径课题研究,多次召开工作推进会,安排部署重点领域碳达峰行动方案编制工作,相关领域已形成初步成果。
二、聚焦重点领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坚持系统观念,将碳达峰碳中和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紧扣目标任务,科学把握工作节奏,推动绿色成为新发展格局的鲜明底色。
(一)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深化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推进水风光多能互补一体化发展。2021年四川省水电装机容量超过8900万千瓦、居全国第一位,风电装机容量超过49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超过194万千瓦。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和乌东德、杨房沟等重点水电站顺利投产发电。加快建设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2021年四川省天然气(页岩气)产量达48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1.05%。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持续推动锅炉窑炉电能替代工作,全年累计完成替代电量151.3亿千瓦时,可减排二氧化碳1298万吨。
(二)深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制定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重点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以节能降碳为导向,加快推进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动力电池、晶硅光伏、钒钛、存储等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关停、淘汰156户企业落后产能。全面梳理排查,形成全省在建、拟建、存量"两高"项目清单,研究制定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累计推动54个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稳步推进4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2个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
(三)不断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水平。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四川省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占25%以上。完成全省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数据摸底。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全省新建居住建筑全面执行节能65%设计标准。深入实施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因地制宜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和新建建筑电能替代工作,在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和攀枝花市等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大力推进太阳能建筑应用。
(四)积极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实施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实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3个,铁水联运班列累计达11条。推广节能低碳交通工具,积极引导绿色低碳出行,全省道路运输领域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辆达8.32万辆,占全部营运车辆的17%,新增和更新城市公交车辆中新能源车辆占比超过50%。泸州港、宜宾港等港口泊位建成岸电设施98套,长江干线五大类港口岸电配备率达100%。加快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全省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路面旧料回收率分别达100%、98%以上,循环利用率分别达95%以上、80%以上。
(五)扎实推动农业农村绿色低碳转型。修订地方性法规《四川省农药管理条例》。建设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40万亩、绿色种养循环示范区240万亩。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项目县养殖量占全省养殖量近80%。合理发展农村沼气等生物质能,因地制宜实施新村集中供气工程、沼气工程种养循环利用项目。大力推动秸秆资源化利用和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在全省布局建设62个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在16个县(市、区)实施地膜回收行动。
三、强化保障支撑,不断夯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基础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大力推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强有力保障。
(一)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建设天府永兴实验室,聚焦零碳能源、资源碳中和、地热及碳汇3大研究方向,布局零碳能源系统、高分子低碳循环等8个前沿研究中心。加快推动电磁驱动聚变装置等"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建设。加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可再生能源制氢等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研究。围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绿色化工等领域,通过省级重点研发科技计划布局实施94项重点研发项目。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开展废旧智能设备回收及再资源化、废电石渣钙资源生产无害化漂白剂等方面研究。建成若尔盖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红线遥感监测服务平台"。
(二)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开展全省地方法人银行机构绿色金融评价,17个市(州)出台地方绿色金融实施意见或实施细则。加强天府信用通平台与"绿蓉融"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联动,推动711户企业通过"绿色金融"专版平台实现融资对接338亿元。创新推出四川省碳减排票据再贴现专项支持计划,全省已办理碳减排票据贴现超过620笔,涉及金额超过36亿元,对应年碳减排量约91万吨。大力推动碳中和债券落地见效,四川省机场集团有限公司、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全国首批发行碳中和债券。
(三)建立健全市场化机制。对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成都)中心数据开展质量监管强化行动。稳定运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截至2021年底,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累计成交量、成交额分别达3406万吨、9.6亿元(双边),按可比口径居全国第四位。持续推进用能权交易试点,开展重点用能单位用能量第三方核查,推进存量企业用能权交易履约清缴。深化电力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电力市场化交易制度,省电力交易平台注册生效市场主体超过1.9万户。
(四)巩固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全面构建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科学评估调整生态保护红线,调整后全省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达14.9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幅员面积的30.7%。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开展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区)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完成营造林607.5万亩。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完成草原生态修复治理1147万亩。开展黄河流域及其他重点区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累计修复面积609公顷。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6大举措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统筹协调、明确路径、综合施策,能源体系改革是根本途径,重点领域转型是重要抓手,技术创新是关键引擎,碳汇能力提升是重要补充,治理体系变革是基础保障。
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牵引
要把"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特别是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衔接国家发展战略、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国土空间、中长期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和地方规划。
将绿色低碳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中,切实发挥重大区域规划引领带动作用。
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全民参与绿色低碳建设的良好局面。
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
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87%,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牛鼻子"。
充分考虑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特点,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以能源供给清洁低碳化和终端用能电气化为主要方向,坚持节能和结构调整双向发力,严格控制并逐步减少煤炭消费,大力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积极有序发展光能源、硅能源、氢能源、可再生能源,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全面实施节约优先战略,加快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充分挖掘节能提效的减碳潜力。
以重点领域转变发展方式为抓手
工业领域长期以来是我国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第一大户,是影响全国整体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
要在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的基础上,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交通领域要加快公转铁、公转水建设,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全面提速新能源车发展,推进绿色低碳出行,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
城乡建筑领域要通过乡村振兴推进县城和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坚持能效提升与用能结构优化并举,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提升,逐步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和零碳建筑。
以技术创新为引擎
技术创新是推动能源革命和产业革命、支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核心驱动力。要基于碳达峰碳中和约束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脱碳要求,系统谋划相关技术的实施路线图和时间表。
围绕能源、电力、工业、交通、建筑以及生态碳汇等领域的技术发展需要,加强科技落地和难点问题攻关,汇聚跨部门科研团队开展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影响机制、减排措施、管控技术等科技攻坚,采用产学研相结合模式推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加快先进成熟绿色低碳技术的普及应用,推进前沿绿色低碳技术研发部署,加强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攻关、工程示范和成果转化。
以碳汇能力全面提升为补充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构建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
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巩固和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充分利用坡地、荒地、废弃矿山等国土空间开展绿化,努力增加森林、草原等植被资源总量,有效提升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等生态系统的减排增汇能力。
以治理体系变革为保障
加快建立完善支撑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各方参与、全民行动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新格局。
加快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立法进程和标准体系建设,强化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约束和相关制度法治化保障;加快建立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完善全国碳市场建设,推动实施配额有偿分配,出台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价格、财税、金融政策,引导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夯实政府主体责任,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党政领导综合考核等范围,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提升治理效能。
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气候谈判和国际规则制定,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季鸣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要求,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布局。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近期印发《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称《实施意见》),对我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决策部署作出系统安排。
牢记"国之大者",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对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促进作用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才能扎扎实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深刻领会实现"双碳"目标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实现"双碳"目标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江苏肩负光荣使命,必须在绿色低碳发展上先行一步,更加自觉地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更加有力推进美丽江苏建设,更深层次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均衡发展、永续发展,努力在全国"双碳"一盘棋中作出江苏贡献。
切实强化"双碳"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从国际看,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大势所趋,受地缘政治影响,国际资源能源供应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日益增加,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从国内看,我省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总量居全国前列,但与浙江、广东等兄弟省份相比,我省非化石能源资源禀赋、生态碳汇基础条件都相对较弱。从省内看,重化型产业结构、煤炭型能源结构、开发密集型空间结构的基本省情尚未根本改变,必须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真正把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推动实现江苏发展的"凤凰涅槃"。
积极抢抓"双碳"行动蕴含的发展机遇。碳达峰碳中和涉及生产、消费、流通、投资、贸易等多领域,蕴含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一方面,将有力促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持续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助力加快形成绿色经济新动能和可持续增长极。另一方面,将有序推动能源革命,提高能源自给率,增强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安全性、可持续性。同时,还将为碳市场、绿色金融等市场机制应用提供广阔空间,有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绿色低碳转型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江苏要顺应当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方向,主动抢抓绿色发展新机遇,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中争取更大发展主动、拓展更大空间。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把系统观念贯穿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全过程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落实好"双碳"工作,要求我们立足根本、全局和长远,按照《实施意见》提出的"统筹推进、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原则,注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坚持先立后破,系统谋划推进。
立足省情,稳中求进。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还在深入发展,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任务还很繁重,未来一段时间能源消费还将刚性增长,煤炭等化石能源对全省经济安全发展至关重要,经济结构调整也有一个过程,推进"双碳"工作不能脱离这个实际。要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节约战略,大幅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持续降低单位产出所需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把握好降碳的节奏和力度,统筹好省内外资源,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确保群众正常生活,稳中求进、逐步实现"双碳"目标。
协同增效,统筹推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复杂工程。要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把减污降碳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有机组成部分,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总抓手,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在绿色低碳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
改革创新,双轮驱动。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硬仗,也是一场大考,必须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更加突出创新核心地位,更大力度用改革破除绿色发展制约束缚,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低碳新动能。要加快科技和产业创新步伐,提高产业链创新链协同水平,着力攻克一批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抢占绿色低碳科技和产业创新制高点。积极做好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创建工作,完善生态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化能源等相关领域改革。
答好"双碳"答卷,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江苏率先落地见效
《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把碳达峰碳中和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谋划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要紧紧围绕履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深入推进美丽江苏建设,扎实做好各项重点工作,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确保全省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强化落实"双碳"目标的长远规划和总体设计。加快制定全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编制能源领域、工业领域、建筑领域、交通运输物流领域、农业农村领域、城市和园区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及科技支撑、能源保障供应、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投资基金设立、绿色低碳发展教育体系建设、领导干部碳达峰碳中和培训、绿色低碳社会行动创建示范、目标任务落实专项督查方案等若干保障方案,尽快形成目标明确、任务清晰、保障有力的碳达峰碳中和"1+1+N"政策体系。
加快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用地结构调整。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切实强化能耗和碳排放控制力度,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实现传统能源逐步退出,不断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打造智能共享绿色低碳的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体系,加快推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规模化发展。
构建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政策和市场体系。设立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围绕可再生能源、零碳工业流程再造、零碳建筑、碳捕集利用及封存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整合设立全省碳达峰碳中和专项资金,设立省级投资基金。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组织体系、产品体系和风控体系。建立健全全省碳排放统计与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成效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将相关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将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纳入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展望2022丨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2021年12月8~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要求,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会议指出,2021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要求"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
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以下简称"环资司")肩负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职责使命。2021年5月,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国家发展改革委承担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在此背景下,新一年的环资工作将如何落实"稳中求进"的要求?当前各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有哪些误区?后续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如何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副司长赵鹏高接受了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专访。
问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将如何落实"稳中求进"的要求,重点开展哪些工作?
答
赵鹏高: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2021年是发改环资工作历史上很不平凡的一年,在委党组领导下,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环资工作开创了新局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22年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工作部署,把握环资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始终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在学懂上下苦功夫,在弄通上下实功夫,在做实上下细工夫,系统学、跟进学、带着感情学,切实做到真学真信真用。
二是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扎实推进"碳达峰十大行动",深入研究重大问题,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三是高水平做好节能工作。完善能耗双控制度,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用能保障。
四是狠抓绿色发展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完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加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成果总结推广。
五是着力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进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抓好全链条粮食节约减损。
六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持续抓好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
问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当前各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有哪些误区?应如何理解碳达峰碳中和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答
赵鹏高:2020年下半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进取得积极成效。但实际工作中,部分地区的认识还存在误区:有的抓紧时机铺摊子、上项目,搞"碳冲锋";有的工作方式简单化、一刀切,搞运动式"减碳";有的把表态快慢、调门高低当做落实,"抢头彩"心切;有的蹭热度、炒概念,碳达峰碳中和"帽子""牌子"满天飞。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碳达峰碳中和的内涵本质,深刻理解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意义。
一是要正确理解碳达峰碳中和的内涵要义。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不能简单地将达峰早晚、峰值高低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尺,更不能把表态快慢、调门高低作为落实中央决策的检验标准。各地区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真抓实干,以扎实的行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二是要充分认识碳达峰碳中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多重目标、多重约束的系统工程,面临时间窗口偏紧、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创新能力不足等困难和挑战。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统筹处理好发展和减排、降碳和安全、破和立、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政府和市场、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多维度关系。要立足国情实际,坚持先立后破,稳住存量,拓展增量,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为底线,既不能搞"碳冲锋",也不能搞运动式"减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