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社科界代表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座谈会上的发言汇编(21篇)(第2/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289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77分钟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科学院院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大视野,对社会治理体系创新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数亿中国人告别了传统以血缘、亲缘、地缘为纽带的乡村共同体,进入城市这一全新的生活世界,这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生存环境、生存方式、交往方式最深刻、最剧烈的变革之一。顺应现代社会的变革,建构形成促进社会秩序维系,并给社会个体带来现实生存关怀和精神慰藉的新型共同体,是一个直接关系社会安全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现实课题。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的重要突破口。其实践路径,一是以普惠性的民生改善,营造社会成员对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归属感。要在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增强社会个体作为社会治理共同体成员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逐步养成社会成员对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认同感、归属感,使社会治理共同体真正成为社会个体在开放性、流动性社会的港湾。

二是以法治社会建设,增强社会成员在社会治理共同体中生活的公平感。法治是稳定社会成员对未来预期的根本依据,公平是社会成员增强法治信仰的根基所在。只有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才能引导全体人民增强对法治秩序的信任感,树立法治信仰,进而自觉遵守、坚定捍卫社会治理中贯穿的法治准则,将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成为法治社会的重要单元。

三是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增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治理的责任感。要通过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将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成为中国基层直接民主实践的重要平台,使社会成员在参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过程中,切实增加主体性存在的感知,从中升华出社会治理共同体成员的主人翁意识。

四是以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增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治理的崇高感。要在充分保障社会成员自由权利的基础上,弘扬社会主流价值,支持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引导社会成员增强德性意识,广泛参与到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公共生活实践中,将社会治理共同体打造成为社会文明实践的共同体。

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校-副校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xx。而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同时,总书记还进一步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发展思想是发展实践的先导。不同发展理论,对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各国发展,特别是二战以后广大发展中经济体波澜壮阔的发展行为与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二十大报告所提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深刻认识与全面把握基础上取得的重大发展理论创新成果。与西方新古典主义范式、结构主义发展范式相比,高质量发展理论统筹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兼顾配置效率与福利共享,整合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实际上系统型构了一种新的发展范式与发展形态,以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面向新时代新征程,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形成高标准市场制度体系。推动以统一、中性、透明、流动等为导向的市场基础规则变革升级,牵引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以标准、规则、规治等制度型开放,对标国际承诺与国际规则,进一步优化负面清单体系,完善负面清单调整、执行、评估等配套制度,推进负面清单与国内市场延伸对接。

二是推进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三是推进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形成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体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化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形成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体系。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加快实现普惠型人力资本提升,促进发展机会、能力、条件均衡,推动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在共同富裕中促进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高校-副校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二十大报告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独立章节进行谋划部署,提出"三个第一"的重要论述,把科技、人才、创新的战略意义提升到新的高度。其中,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实现人才强国、创新驱动的重要内容。

人类文明史上,自xx世纪以来,全球先后形成x个科学和人才中心,分别是xx世纪的意大利、xx世纪的英国、xx世纪的法国、xx世纪的德国、xx世纪的美国。进入xx世纪,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历史上,科技和人才总是向发展势头好、文明程度高、创新最活跃的地方集聚。"xx世纪未来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哪里?这一时代之问,对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国而言,不容回避。

我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色,既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有国家重大人才和创新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处于政治最稳定、经济最繁荣、创新最活跃的时期,经济韧性越来越强,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基础越来越坚实,具备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物质基础和良好条件。现在,国内基础研究的原创性需求和产业升级的市场需求都很强烈;庞大的人口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也亟需创新突破和人才支撑;复杂的国际形势,更要求我们加快在国际竞争中形成比较优势,增强战略主动。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一是必须把握战略主动,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坚持党对人才和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工作的根本保证,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保障。二是加快提升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增强自主培养能力,大力培养和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培养更多更高质量的卓越工程师。三是建成适应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需求的人才体制机制,加快形成配套的人才培养机制、使用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进一步增强对世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四是加快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区域布局,充分运用好xx区、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着力打造人才和科技资源的集聚平台。如xx在推进"两个先行"的过程中,集中国家和地方优质资源,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五是进一步构建面向全球的开放创新生态系统,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更多人才和创新力量。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高校-校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这一重要论述,从生态维度上科学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本质要求和使命任务,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纲领。在新征程上,必须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最根本的问题。共生关系是自然界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高度发展。基于对自然界共生关系的普遍性、多样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人们将生态学共生理论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和实践探索,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价值理念,确认人与自然具有和谐共生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生态维度上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内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新发展,是中国独立选择的绿色发展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指导。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现代化是目的和结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条件和前提,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显著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生态环境利益,增进人民生态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努力建成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xx的重要标志。

担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使命任务。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大改革,加快完善法律法规,完善标准体系,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模化能力建设,完善监测监控技术体系,强化监测监控质量管理。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创新,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全面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立足能源资源禀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着力构建高质量的低碳工业体系和绿色低碳的现代能源体系,推进交通运输体系低碳转型、农林牧渔低碳发展以及建筑全过程绿色化,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实施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战略,完善政策法规和统计监测体系。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高校-党委书记)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xx。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决定了其实现目标的唯一路径就是充分依靠自主自强的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水平统筹融合发挥好国内国际各方面的资源。但在所有资源中,人的资源、人才资源是首要的,是起支撑作用的决定性资源。人才在社会发展中是唯一具有整合资源、创新价值、创造财富功能的资源,是国家强盛最核心的要素。几千年的人类社会发展史已经证明,在我国七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史中"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再次充分证明了完成第一要务的第一资源唯有人才。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我国未来五年乃至"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宏伟蓝图。实现新的目标梦想,更需要依靠庞大的各级各类高精尖人才的创新创造。

在更高水平上增进民生福祉(市委政研室调研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回顾总结了民生领域过去五年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明确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在更高水平上增进民生福祉的美好图景。一是民生福祉更加充实。十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思路,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我国民生事业发展站在了更高历史起点上。二是民生福祉更有保障。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百年风雨早已证明,党始终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是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领路人。与此同时,新时代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从根本上说,需要人民群众共同努力奋斗。三是民生福祉更可持续。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提出了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推动民生领域建设可持续发展,突出体现在教育、就业、健康、生态"四个优先"上。

凝心聚力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高校-教授)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但我们党并不拘泥于经典作家的具体论述,而是坚持不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问题;就是总结和提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从而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新的内容;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让马克思主义说"新话"、"实话"而不是说"旧话"、"假话"、"大话"、"空话"、"套话",就是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焕发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感,回应时代之问。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我们理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双碳"背景下xx市绿色转型路径(高校-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过去十年,我市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发力突破。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现代城市治理体系中。坚持战略思维、系统思维,一体谋划部署和推进、考核,形成绿色转型发展的强大合力。二是推进产业转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促进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碳减排。结合地域特色,深挖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科技+文化"的创意产业,形成绿色发展新动能。三是加强科技支撑。聚焦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相互合作,不断攻克低碳领域关键技术及瓶颈。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四是优化生态空间布局。立足我市自然地理格局,明确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落实主体功能区划各项政策,优化空间结构,逐步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空间开发格局。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高校-教授)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是一个动态可持续过程。一是持续打造社会治理社会化格局,即以人民为中心,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自治和市场经济为基础、以非营利组织为中介、公民积极参与的良性互动,实现治理主体在结构耦合与资源共享行动中的共赢。二是不断坚定社会治理法治化保障,包含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三位一体建设,其目标就是要实现社会治理的规则之治,实现"良法善治"的治理目标,建成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三是有效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坚持信息共享,通过信息、网络等现代管理手段,促进社会治理主体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同合作,实现治理信息资源的整合,提高社会治理效率。四是着力深耕社会治理精细化服务。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精准"送炭"精细"绣花",根据公共需求优化配置公共资源,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精细化供给水平,将广大居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转变为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一种永续的不竭动力。

持续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高校-副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四部分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报告第五部分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放在一起进行统筹部署和集中表达,因为这都是事关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需要全社会进一步达成共识,更需要职业学校、企业主体、培训机构等不断转变观念,树立职教发展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推动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对接;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营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深刻理解新时代"三件大事"的含义(高校-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郑重概括了"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第一,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展示了党的百年伟大历程和伟大成就,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十年砥砺奋进,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xx的磅礴伟力。第三,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创造人类社会奇迹的历史新壮举。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顺利实现,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的方向和本质要求。

党的"自我革命"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常务副会长)

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与黄炎培在xx的"窑洞对"给出的是第一个答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正是因为我们党具备了这种独有的政治品格,才能穿越百年风雨,成为打不倒、压不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私,而天下自公。"我们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这是我们党敢于自我革命的勇气之源、底气所在。进行自我革命,必须不断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坚决斗争,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始终不忘党的性质宗旨,勇于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刮骨疗毒的决心和意志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就能够形成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四个自我"的有效途径。从未来维度认识把握"两个确立",我们可以看到,"两个确立"为坚持党的自我革命、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凝聚xx奋进力量(执行总编)

作为一名党报新闻工作者,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报告关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部署要求,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增强文化自信。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谋划好今后一个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结合起来,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二是充分发挥媒体融合优势,新闻传媒单位要引进青年人才,壮大传播队伍、放大传播声量,发挥好传统媒体、新媒体的矩阵叠加作用,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全媒体传播,讲好xx故事,凝聚起全市人民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三是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积极探索媒体深度融合形势下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做好舆论监督,发挥好媒体桥梁纽带作用。

国有企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时代使命(高校-教授)

国有企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时代使命主要有:一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经济基础。国有企业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物质力量、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顶梁柱、成为助力相对贫困地区进入现代化的轨道并实现现代化跨越的主要依靠,高质量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二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物质保障。国有企业要在保障产业链安全的基础上,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为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物质基础。三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应对逆全球化挑战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要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契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融入乃至推动构建全球价值链中,实现中国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四是加快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战略推手。国有企业要利用沿线各国(地区)经济体的相对比较优势和资源,构建起以中国为主导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同时坚定不移地走出去,创造新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网络,开辟新的国际市场,打造生产与消费更加均衡发展的经济全球化格局。

为什么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在此背景下,为什么在已经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呢?

报告中在作出这一论断之前的一句话,为我们理解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提供了基本参照。即,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

始终坚持自我革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大党的清醒和坚定。赢得人民拥护和巩固长期执政,是党必须始终坚持自我革命的理论和逻辑基础。人民拥护和长期执政的关系,就是人民和江山的关系。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xxx周年大会上,总书记进一步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党的二十大报告都重申了这一论断。人心向背决定政权归属。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在这一过程中赢得了民心,体现了民意。但是,在执政以后,怎么还能让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体现民意,始终赢得民心,是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然面临的问题。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

这方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有不少教训的。苏共的教训告诉我们,越是长期执政,越要永远自我革命。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十八大以来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成果之后,得出结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