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政协委员在政协会议上的发言材料-15篇(第4/9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639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88分钟

一、推进试点,"碳"路向前。海洋碳汇是从无到有的创新实践,涉及的基础理论、标准方法、市场建设等,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由于缺少政策支撑体系和专项行动计划,推进的协调性、攻坚的精准度,都亟需提升。应尽快制定XX省海洋碳汇试点工作方案,统一部署蓝碳调查、监测和交易等工作,通盘设计推进步骤、阶段目标。依托XX等滨海湿地,XX等,有序布局试点项目。立足海洋牧场优势,深远海养殖装备优势,积极打造碳汇渔业试验区,探索渔业碳汇发展新模式。

二、"碳"清家底,减排增汇。蓝碳并不局限于海水和海底对碳的储存,滨海湿地的盐沼、海草床等更是吸碳固碳"达人",大型海藻也被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认定为第四类蓝碳生态系统。从调研情况看,我省尚未开展系统调查,对海洋碳库的规模、分布及固碳储碳"家底"掌握不全。应及时将碳汇监测设备纳入海洋新基建框架,尽快开展本底调查,摸清存增量空间,为精准施策提供坚实基础。深入开展滨海湿地固碳增汇行动,恢复生态功能,提高盐沼湿地碳汇能力;推进海草、海藻种植修复,因海制宜遏制退化趋势,提升海草床、海藻场碳汇贡献度。实施海水养殖、"微型生物碳泵"增汇工程,建设新型海洋牧场,让海洋生物成为碳的"搬运工"。

三、科技赋能,"碳"索创新。立足国内着眼国际,开展高层次对话、交流与合作,提升我省蓝碳研究综合能力;在高水平建设现有创新平台基础上,应积极争创海洋碳汇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海洋碳汇科研专项,聚焦海洋负排放技术、渔业增汇机理等,支持科研单位联合开展研究。围绕滨海盐沼湿地、海草床、天然藻场、渔业养殖等,先行先试,制定专门的评估方法、计量标准,建立海洋碳汇核算体系,为蓝碳交易提供技术规范。加强知识普及和人才培养,鼓励省内高等院校增设相关学科,积极储备专业人才与后备力量。

四、完善机制,点"碳"成金。XXXX年,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重启升温,这为蓝碳交易带来曙光。但我省在蓝碳项目认证程序、交易实施机制上尚有明显短板,为未来融入交易大市场埋下了隐患。比如,XX市率先制定的《海带栽培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技术规范》,因无法获得审批认证,导致在全国和区域层面交易受阻。这只是蓝碳交易困难的"冰山一角"。应加强海域使用权与碳排放权交易相关法律问题研究;围绕认证碳汇方法学、项目及构建标准化交易机制,以链条思维梳理关键环节,加快先行先试进程。当前尤为重要的是,应推动自然碳汇交易中心(XX)尽早运行测试,加快XX蓝碳交易创新中心和全省碳普惠平台创建进度,力促我省碳普惠、碳交易平台建设驶上快车道。制定增汇项目申报、监测、核查与认证管理办法,建立海洋碳汇交易实施机制;支持金融机构进军蓝碳产业,建立抵押、质押登记及公示等制度,开发专项金融产品,让更多的海洋生态产品有价有市。

加快发展绿色金融上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血脉通则动力强。XXXX年X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XX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立足我省战略支点地位,明确了加快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增活力、强动力、提质量,离不开金融的支撑和赋能,绿色金融在调结构、促转型、稳增长中具有重要的抓手作用。近年来,我省加快建设绿色金融体系,在引导绿色投资、支持污染防治等方面发挥了"点绿成金"的积极作用。但对标发展需求,存在的差距不容忽视:

一是"总量少"与"结构差"并存。XXXX年末,全省绿色贷款余额XXXX.X亿元,规模仅为XX、XX、XX的一半左右。其中,碳减排效应更显著的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贷款增速分别只有X.X%、XX.X%,远低于绿色贷款增速的XX.X%。二是产品创新"点少"与"面窄"并存。只有少数银行设立了绿色金融部门,探索推出了节能贷、光伏贷等,但规模很小。三是配套政策"力度小"与"牵引弱"并存。针对绿色金融业务的财政直接补贴多、贴息少,且贴息政策具体运用有限,金融机构主动性不高,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有待提升。四是创新举措"起步慢"与"推进难"并存。作为专门为碳密集行业低碳转型提供金融服务的创新工具,转型金融是绿色金融的重要补充,更适合我省实际需求,但发展不足、亟待破题。我省碳信息分散于发改、环保和统计等部门,金融机构不能共享使用,难以有效识别绿色低碳项目、开展环境效益核算。为更好探索符合XX实际的绿色金融发展路径,建议:

一、健全全周期绿色金融制度体系。制定绿色金融发展指导意见和专项规划,完善标准体系,尽快建立统一的绿色项目库。实行差异化考核机制,提高绿色考核权重,引导银行制定绿色信贷增量计划。培育和扶持第三方认证机构和评估机构,健全绿色金融中介体系,为市场参与主体提供绿色认证辅导服务。

二、大力发展绿色债券和绿色保险。我省绿色债券金额排名全国第二,但剔除政府专项债后,仅排名第九。应加大对绿色债券发行考核比重,开辟绿色通道,鼓励地方国有企业,特别是城投类、交通类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借鉴衢州"绿贷险"运营模式,鼓励银行与保险机构试点绿色贷款和绿色保险。建立政府性绿色融资专项担保公司,灵活调节担保费率,为绿色项目提供增信服务。

三、加强绿色财政与绿色金融协调联动。抢抓国家研究设立低碳转型基金契机,积极争取国家基金向我省倾斜。加快XX绿色发展基金运作步伐,推动联合国绿色气候基金尽快落地应用。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对碳排放贷款企业实行贴息,探索将碳排放强度下降指标纳入省财政补偿范围。对在我省碳减排支持发展较好的银行机构,省、市财政专项切分一定比例资金予以奖励,在社保资金和地方债募集资金招标中给予加分。

四、探索转型金融新赛道。加快对转型金融的相关研究,先行探索"碳达峰"阶段转型金融标准,针对钢铁、化工等七大高碳行业,定期梳理一批具备明确路径的转型项目,编制转型金融支持目录,推动转型项目与转型资金有效对接。开展转型金融示范区建设试点,支持X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打造黄河流域转型金融创新策源地。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