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学习总书记经济思想理论文章、心得体会(33篇)(第63/76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2216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741分钟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认识、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大逻辑,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要努力实现多方面工作重点转变,"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8]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8]在宏观经济政策上,明确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并且要求在一个时期内,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各项政策的支柱,即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十三五"的关键,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主要任务。[8]在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特别指出: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6]从而进一步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尤其是宏观经济治理的主线,强调"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强预期引导,深化创新驱动,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6]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历程,指出重要的发展在于"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供求平衡",[9]重要的宏观治理政策在于"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相机抉择,开准药方,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9]进而要求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开展的各项重点工作的首要工作。总结前一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针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新矛盾,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7]标志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前一时期的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主要任务深入以贯彻落实"八字方针"为主要任务的新阶段(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增强企业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在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结之所以能够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够取得新的重大进展,重要的原因及由此得出的重要认识之一,就是宏观经济治理"必须科学稳健把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贯穿于宏观调控全过程"。[10]由此,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上升为我们党在新发展阶段实施宏观经济治理的具有规律性的认识。在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结统筹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进一步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方向,明确"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11]要求"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11]前不久结束的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强调"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畅通国内大循环,重在突破供给约束堵点,重在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

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开展经济工作,特别是实施宏观调控,是习近平宏观经济治理思想的重要特点,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及贯彻新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客观要求。在理论上突破传统宏观调控的理论框架,形成宏观经济治理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在实践上形成我国近10年来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取得了经济持续稳健发展的伟大新成就,在保证中国经济平稳运行有效增长的同时,推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正如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概括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初步确立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引导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提出引领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套政策框架"。[6]实践证明,这一政策体系是符合实际的,经受住了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检验。

二、根据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要求,重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党的十九大在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方位及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的基础上,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判断。这种转变,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9]的客观要求,包括一系列约束条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达到新水平之后面临的新目标、机遇及风险和挑战等,都对经济发展提出了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要求;也是适应新时代反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宏观经济调控必须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宏观治理体系上进行重构并不断完善,因此,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的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9]相应地,我国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发生了系统性深刻变化。

一是在宏观调控的政策作用方向上,在强调并不断深化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基础上,结合需求侧的管理。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13](P253)不同国家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是以需求侧管理为主还是以供给侧为主,要根据经济失衡的不同特点而抉择,同时无论是以哪一侧为主,都不能割断两者的内在联系。因此,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三去一降一补"时,就明确一个前提,即"适度扩大总需求",[8]同时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就是要深入研究市场变化,理解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就是要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着力提升整个供给体系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6]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脚点是促进供求平衡。[9]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作用方向选择上,始终坚持供给与需求两侧的有机统一,既强调以供给侧为主线和战略方向,又坚持以适度扩大总需求为前提,以满足需求为目的。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强调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增长的同时,"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直到2020年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战略方向,"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同时强调"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11]特别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面对"三重压力"的条件下,在继续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同时,要求"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