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调查研究主题评论文章、研讨发言、心得体会-27篇(第5/11页)

转载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127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1分钟

三、以调查研究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的几个原则

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全部决策和工作的出发点。大兴调查研究是践行党的性质宗旨的有效途径,应以深切了解群众需求愿望、创造精神、实践经验,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基本准则。

必要性原则。在当前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背景下,亟须科学理性地对调研选题进行必要性论证,避免"拍拍脑袋"就下决定做的调研,避免树"政绩"、基层变"秀场"的虚假调研,避免粗枝大叶、走过场的形式主义调研,避免为了"调研任务"而进行的调研。这些调研不仅无意义,还会加重人民群众的负担、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因此,应将调查研究制度化、经常化,调研前进行必要性论证,带着有价值的"真问题"去调研。

目标导向。调查研究应有的放矢,带有明确的目标导向。选题应重点围绕党中央确定的12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各地区各部门发展作出的重要批示,围绕我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十项行动",围绕人民群众反映的有关本地区本部门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调研,避免大而化之的"同质化"调研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问题导向。一是奔着问题去。聚焦本地区本部门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推进改革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迫切问题。二是盯着问题改。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求真务实。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率先带头,做到"身到、眼到、心到",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既要调研干部,也要调研群众;既要到先进的地方总结经验,也要到困难的地方研究问题;既要接受群众的赞扬,也要接受群众的批评意见,真正掌握全面、真实、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摸实情、取真经,出实招、干实事"。

增强调查研究的问题意识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中,强调"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对我们增强调查研究实效、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部门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

以问题意识为起点,深入实际调研。问题是实践的起点、创新的起点。在调查研究中,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一是承认问题。在深入实际领域、直面具体工作之前,需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认识到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在实践中做好应对和解决问题与困难的准备。二是发现问题。调研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敏锐性和鉴别力,充分了解基层情况,弄清楚问题在哪儿、矛盾的本质是什么,善于精准识别并研究透彻,从而找准根源和症结。三是直面问题。要实行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着力打通贯彻执行中的堵点淤点难点。对于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不避重就轻、避实就虚,要有迎接困难的勇气,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勇于涉险滩、破难题,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战胜困难的实际成效。

以重大问题为导向,研究突出矛盾。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各种风险挑战、困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迫切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一是摸清问题的实质。广大党员干部要扑下身、沉下心,尊重实际、深入实际、了解实际,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做"蹲点调研"和"解剖麻雀"式调研,切实把真实情况摸清摸透。二是聆听各方面的声音。研究问题需要通盘考虑各方的观点和意见,要多同群众座谈,多同干部谈心,多听一听基层和一线的声音,在聆听多方声音的过程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三是坚持调查研究的系统性。要坚持系统观念,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通过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既整体把握情况,又深入解剖麻雀,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举措和工作方案。四是准确研判问题。要将掌握的"一手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分析,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形成具有指导性的对策和建议。

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增强调研实效。调查研究最终是要解决问题,不能仅止步于调研报告,要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确保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实际成效。一是增强真抓实干的本领。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增强做好调查研究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练就理论联系实际、精准识变应变、重实干见实效的本领。二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要善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眼睛向下看、脚步往下迈,深入群众的生产生活,自觉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并充分汇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通过人民群众找到最可行、最有效的解决办法。三是坚持跟踪问效,抓好落实。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要加强对问题解决情况的督查督办和跟踪问效,定期对调研对象和解决问题等事项进行回访,并注意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和把握,善于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把调查研究工作同中心工作和决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更好为科学决策服务,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服务,为完成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服务。

调查研究要把握好三个要点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这必将对我们党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破解发展瓶颈,加强基层基础,推动高质量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搞好调查研究,关键是要抓住"三个要点"。

发现问题、查找问题是调查研究的出发点。以问题为中心抓住时代本质,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表象多样、时隐时现,要全面客观真实把握问题就要"原汁原味"、杂采众说。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深入问题产生的第一线,面对面与群众交流,掌握好第一手资料。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对象可能有不同的感知和见解,决不能只听少数的发声或发声的少数,也不能只看"露出来"的那部分而不看"躲起来"的那部分,要尽可能地扩大样本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完整性。一些问题由来已久,积弊已深,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相互交织,表象形式相互重叠,让人眼花缭乱,要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厘清各种原因及现象间的关联,透过表象发现本质。

分析问题、提出对策是调查研究的结合点。以问题为中心攻坚发展难题,面对问题要增强大局意识和系统观念,统筹把握好局部与整体、当前和长远、软件与硬件的关系,对问题进行深入透彻剖析,提出务实管用的解决对策。对局部问题要善于从整体层面去考虑,有机地结合起来谋划推进,避免"水多加面,面多加水",解决了一方面问题又带来了其他方面更多的问题。要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前瞻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善于纵观大势、顺势而为,用改革的办法、市场的方法、法治的思维,力求取得实效。

解决问题、群众满意是调查研究的落脚点。以问题为中心用心用情开拓奋进,解决问题需要一定的条件和基础,甚至还要等待一定的时机,积极稳妥、科学有效推动问题解决。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先立后破,根据问题解决的进度和工作的推进情况,适时评估调试,逐步推进完善,切不可贪大求全,盲目冒进,脱离现实。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综合考量,着力破解突出短板和问题。要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向群众讲清楚困难和问题,争取他们最大的理解支持。调查研究的成效最终要交给人民群众来评判,评判标准就是看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助于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成色,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幸福、更美好。

多些"既报喜又报忧"的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方案》指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坚守党性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听真话、察实情,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在大兴调查研究中突出强调"既报喜又报忧",就是要以问题导向引领调研方向,可谓意义深远。

什么是调查?为何要搞调查?答案可归结为一个,那就是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必须要直面"喜"与"忧"。毛泽东同志曾多次指出,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了报表""情况暴露,就是最好的调查"......建党以来,大至对革命形势的判断,小至枝节政策的变化,都产生于这样的"每事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头深入基层一线,在调研考察中聚焦问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出了表率。仅脱贫攻坚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就开展过xx多次调研,走遍了xx个特困地区,揭锅盖、看米缸、翻被褥,每到一处都仔细察访。调查研究得到的结果,有喜有忧,是真正的深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确实摸清了情况,同基层干部和老百姓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

然而,当前的调查研究却出现了一股形式主义歪风。一些党员干部搞调研不是从问题出发,不来真的大玩虚的,搞一些"作秀式"调研、"盆景式"调研和"嫌贫爱富式"调研,这类调研往往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只讲成绩不讲问题,或者讲成绩浓墨重彩,说问题一笔带过。如此"报喜不报忧",无助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其调研的效果也就大大打了折扣。

凡事有喜必有忧,喜与忧从不绝对对立。开展调查研究"报喜"当然重要,总结成绩中经验性、规律性的东西,能提供"金点子""好方子""新路子",有助于指导更多的实践走向成功。但"报忧"更为关键,如果调查研究只讲"喜"的一面,对问题视而不见,对"报忧"三缄其口,就可能耽误问题解决、贻误发展机遇。同时,"既报喜又报忧"也体现了一种忧患意识。俗话说"成绩不讲跑不掉,问题不讲不得了",由此可见"报忧"比"报喜"更重要,只有发现问题、承认问题、正视问题,才能及时找准"症结"、及快找到对策、及早解决问题。此次中办印发的《方案》明确了开展调查研究的xx个重点方面,每一条都讲要调查了解其中的"主要情况重点问题",体现了党中央居安思危、备预不虞的强烈忧患意识。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