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260篇(第17/55页)
致敬陆元九:在航天领域书写优秀"生命答卷"
悲恸五岳,志存千古。6月6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七一勋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自动控制、陀螺及惯性导航技术专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陆元九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他的一生是忠诚报国的一生、矢志奋斗的一生、艰苦朴素的一生,他将报国情怀洒满星辰大海,在航天领域写下优秀"生命答卷"。
致敬他"甘将热血沃中华"的忠诚品质,汲取"岂因福祸避趋之"的奋进力量。心有报国志,不辞重洋远。1945年,25岁的陆元九抱着"学好科学救中国"的信念,远渡重洋求学,获得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他抱着建设新中国的志向,毅然辞去在美国的优厚职位,不惧重重阻碍困难,毅然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回国后,他如"拓荒牛"般辛勤耕耘在航天领域的荆棘丛林里,一干就是几十年。舍弃功名利禄,不畏艰险困难,只因心中满是对党、对国的忠诚。奔赴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传承弘扬陆元九身上的忠诚品质,把忠诚放在第一位,永葆忠诚本色,自觉锤炼党性、强化信念,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价值追求,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之心,以"愿得此身长报国"的奉献担当,始终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
致敬他"越是艰苦越向前"的奋斗精神,汲取"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奋进力量。"既要有跑百米的冲劲,又要有跑万米的耐力。"陆元九作为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他见证和参与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起步、发展和强大。他刚回国时,中国航天领域可以说是一片空白,一无技术、二缺人才、三无设备,条件极为艰苦,包括他在内的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从零起步,敢想敢干、敢打敢拼,在黑暗中摸索成长、在探索中积累经验,从一张张设计图纸开始、从一个个技术难关突破,有力推动航天事业的起飞。其中,由他首提的"回收卫星"概念等为"两弹一星"工程及航天重大工程建设作出了基础性贡献。没有艰苦奋斗,就不会有事业的辉煌。奔赴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传承和弘扬好陆元九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砥砺奋斗的精神品质,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稳稳接过来、传下去,以"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拼劲、"吹尽狂沙始到金"的闯劲,一代接着一代干、一锤接着一锤敲,在新征程上交出我们这一代人的优秀答卷。
致敬他"烈火焚烧若等闲"的过硬作风,汲取"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奋进力量。2021年"七一"前夕,陆元九以101岁的高龄,成为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最年长获得者。这是对他一生心系祖国、科技报国崇高精神的肯定。工作中他作风严谨、艰苦朴素,极力培养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科学作风;生活中他力行简朴,捐出自己的大笔积蓄以资助科学研究。作风优良方能塑造英雄部队,作风松散必将搞垮常胜之师。奔赴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继承和发扬陆元九艰苦朴素严谨的作风,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火热实践中锤炼过硬本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自觉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作斗争,深入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戒骄戒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永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拿出"烈火焚烧若等闲"的作风,保持"只留清气满乾坤"的追求,在新征程上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致敬张桂梅:在基层沃土上开出"最美"之花
全国高考第一天,张桂梅老师带领152名女高考生齐唱万疆,并面带笑意目送孩子们进考场,祝姑娘们旗开得胜,金榜题名!十几年来,张桂梅老师坚持用这样的方式给孩子们加油鼓励,尽管自己多疾缠身,但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一名名学生走出了大山、成就了梦想。还清晰记得《感动中国》给张桂梅老师的颁奖词是"烂漫的山花中,我们发现你。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张桂梅老师身上涌现的信念坚定、实干担当、甘于奉献精神,启示着广大党员干部,值得深思细学。
以许党报国的"忠诚心",绽放"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信仰之花。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2002年,作为一名普通山区教师,孑然一身、无儿无女的张桂梅立下誓言:"我想建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让这些山里的女孩们读书,让她们走出大山。"坚定的理想信念是立党之基、执政之要,是党员的立身之本,更是思想行动的"指南针"。在奋进新时代新征程中,广大党员干部要像张桂梅老师一样坚守初心、坚定信念,坚决维护"两个确立",坚定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要贯彻新思想、掌握新知识、开阔新视野,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宏伟蓝图。
以迎难而上的"拼搏心",绽放"留得和羹滋味在,任他风雪苦相欺"的奋斗之花。为了建起学校,张桂梅老师曾四处筹款;为了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走进学校,张桂梅老师一次次翻山越岭,挨家挨户做工作;为了让孩子们考出好成绩,张桂梅老师每天早上5点起床、凌晨1点才躺下......迎难而上、艰苦奋斗在张桂梅老师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面对工作上的困难和挑战,党员干部要拿出向难而上的"挤劲儿""钻劲儿""韧劲儿",明确"风向标",争当"领头雁",持续保持艰苦奋斗姿态和艰难向前的奋斗精神,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开创"新局面",迈出"新步伐",以自觉的斗争实践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绩"。
以严于律己的"淡泊心",绽放"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的廉洁之花。张桂梅老师几十年如一日,静下心来做事,沉下心来育人,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始终坚守在教书育人的第一线,不为名、不为利,只为让贫困女孩昂首走出大山。党员干部要学习张红梅老师的高风亮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常怀淡泊名利之心、知足常乐之心,常打思想滑坡的"防疫针",常敲思想松懈的"长鸣钟",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及时扫除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从而不断筑牢思想防线。要时刻对物质诱惑产生"免疫力",对逾越红线坚决"零容忍",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价值观,永葆清正廉洁本色。
调查研究"问诊开方"避免用"药"误区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讲话时指出"要带头抓好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增强问题意识,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引导和推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党员干部正确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广大党员干部用调查研究"问诊开方"时,要避免陷入"药不对症""药量过大""多药并用"的用"药"误区,力求通过调研找到"顽疾症结",直达病灶,确保"药到病除"。
把好问题,切准症结,防止药不对症。王肯堂在《肯堂医论卷中杂记》中指出"医病非难,难在疑似之辨"。调查研究也是如此,要想"对症下药",就必须在深入基层"望闻问切"的过程中,收集"带露水"的一手数据,从数据中抽茧剥丝、冷静分析,正确地把握问题脉络,切准问题导向。但需要注意的是,少数领导干部虽然领了调研任务,但要么为图省事不愿调研,要么业务繁忙无法抽身,为如期"交差",只得将任务规定时限"分解外包"至下一级部门,上行下效,逐级调研成为"层层要材料",落到基层之时,已经是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上级部门的调研任务,基层不堪重负只能应付交差,这样不仅得到的基本数据严重偏离,还会导致政策制定严重脱离实际,更会带来"脱离群众如树断根"的严重后果。"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要"实"字当头,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要坚持走群众路线,走出调研"舒适区",身入心入群众,切准疑难杂症,摸清问题源头,精准施策,避免"按下葫芦起了瓢"。
深化研究,循序渐进,警惕剂量过大。孙思邈对良医诊病方法的总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同理,想要写好调查研究"后半篇文章",既要胆大心细、镂肝鉥肾的深化研究,还要深谋远虑、循序渐进地推进措施。行百里者半九十,当前少数领导干部总想快出成绩,存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不良政绩观,调查研究时自动"过滤"难题积案和顽瘴痼疾,汇报问题时"好面子"报小不报大,报喜不报忧,将调研得出的难点、堵点,搁置一旁,乃至无人问津,又或者采用"一刀切"方式下猛药,既不给予指导意见,还要求下属机构在限期内快速整改,表面看似把问题治理好了,实则埋下"地雷",后患无穷。要想根治这种现象,一方面上级部门要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不能拍脑袋决策,不搞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定期回访了解整改情况,及时沟通、修正整改措施。另一方面,基层干部要秉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的干事准则,面对上级提出的合理整改意见,要立行立改,真抓实干,面对上级提出的明显错误之处,要及时反馈,积极协调,让调查研究成果更好破解难题。
狠抓落实,标本兼治,切勿多药并用。沈李龙在《食物本草会纂病机赋》指出"临病若能三思,用药终无一失"。正如调查研究中,想要把各种急难愁盼的问题解决得"万无一失",就必须理清盘根错节,逐个击破才能标本兼治。少数干部在治理问题时习惯于多措并举"胡子眉毛一把抓""东一榔头、西一棒",制定的措施之间可能相互矛盾,引发冲突,不仅会导致"贪多嚼不烂",还会在白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中转变为"形式主义",侵蚀着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消耗着干部群众鱼水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调查研究是否成功,主要看其结果是否有成效,群众买不买账。广大党员干部在开展调查研究中会不断地发现新问题,但解决问题的资源、时间、精力等都是有限的,必须提纲挈领,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治标治本,要像钉钉子一样抓好落实,列出"问题清单"分清"个头大小""位置主次""轻重缓急",一锤一锤接着敲,先钉牢关键钉子,再钉下一颗,这样才能逐步将"问题清单"变为"成果清单",推动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调查研究要把握好"调"和"研"的关系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湛江、茂名、广州等地,深入企业、港口、农村等进行调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可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真正贯彻落实好调查研究,就要把握好其中"调"与"研"的关系。
在"实事求是直奔问题"中打牢"调"是"研"的基础。最关键的是调查要实。李强总理强调: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高手在民间。切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俯下身子走入群众、深入群众中开展调查,掌握一手数据,明了一线实况,带走一片民意。力戒"踩点式调研""走马观花式调研""回避问题式调研"等调查当中的形式主义,这样既不能察实情击要害,又损害了融洽的干群关系,甚至误导决策,误国误民。调查过程中应坚持问题导向,用沾满泥土的双脚走进群众民生的最后一公里,敢于直面问题,敢于动真碰硬,打牢"研"的基础。
在"攻坚克难提实对策"中淬炼"研"是"调"的升华。最关键的是研究要深。过分强调调查范围、时长,单纯依赖一篇调研报告就完事大吉,没有发现事例、数据背后的内在联系,更不可能有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这也是调研中的另一种形式主义。广大党员干部在调查结束之后,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的深刻剖析,着眼微观视角把脉搏,宏观视角定方向,深刻把握问题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坚持时效性、创新性,创造性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同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加强对调研成果运用的常态化监测,不断优化完善,让调研成果落地生效。提升"调"的功效。
在"双管齐下统筹兼顾"中把握"调"和"研"的整体。调查和研究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在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面对一系列新状况、新课题,以及老问题的新变化,都需要我们灵活运用形式多样的调查和深刻透彻的研究相结合这一最基本也是最管用的法宝,坚持问题导向,调什么就研什么,提高理论深度,准备研什么就调什么,精准把握破题方向,提高应用于实际需要的针对性,聚焦短板弱项、找准问题、提实对策、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调查研究要善于"领题""破题""解题"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基层青年干部,要学好调查研究这门"必修课"、练好调查研究这项"基本功",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实践的思路,切实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做到"调"出成果、"研"出实绩,让调查研究"开花结果"。
2023-6-811:00上传
下载附件(1008.81KB)
在深入基层中"领题"。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而做好调查研究的第一步就是要深入基层,走好群众路线。"调查研究"调查的是群众关切,研究的是群众急难,没有"真民情"为依据,就无法解决"真难事",没有"取"之于民,自然也就不能"用"之于民。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基层青年干部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走出办公室,扑下身子、眼睛向下、奔着问题,走到群众家门口、坐上群众热板凳、聆听群众心里话,通过"脚底板"去发现群众最关心、最急迫的问题,真正读懂民情、了解民意,找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2023-6-811:00上传
下载附件(717.09KB)
在悟学求索中"破题"。理论学习是科学决策的根本,更是调查研究更有方法、更有成效的关键所在。在调研前,基层青年干部要围绕主题提前学,学深吃透相关中央精神、政策理论、当地实情,做到心中有底、心中有数,避免"被牵着鼻子走"、盲目调研。在调研过程中,要带着问题深入学,聚焦基层一线调研发现的问题,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在理论学习中找答案、寻方法,推动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破解难题、推动工作的指引与动力,实现以理论促实践、以实践促真知。
2023-6-811:00上传
下载附件(1.12MB)
在研究分析中"解题"。调查研究做得好不好,关键还是看能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开展调查研究,青年基层干部要始终怀着"为民服务、为民造福"的初心,担起"为民办事、为民解忧"的使命,实打实地扎入基层发现真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好政策,切实把为民造福的事业做实做细。要坚决杜绝"脚尖上的形式主义",防止调而不研、研而不究,不能只将调研成果"停在纸上,落在会上",而是要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转化为真抓实干的具体行动,真正做到调研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要把群众诉求抓手里,把责任扛肩上,"实"字当头为民纾难解困,尽心尽力尽责当好人民群众的"领路人"。
上一篇:安全生产心得体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