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260篇(第26/55页)
守正创新,积蓄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无尽洪荒力
党日活动结束后,党员干部结合自身的感受纷纷讲述传承。"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世代传承积淀,又在不断推陈出新中赓续绵延。作为党员干部,既要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更要赓续力量、开拓奋进,不断深化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奋进新征程上汲取不竭动力。"面对时代的洪流,要保持文化自觉自信的底气,在创新中守正,在传统中创新,在传承中不断汲取力量,俯下身子倾听大地的声音,积蓄向下扎根,冲破泥土云层的无尽洪荒之力。在未来不断为公司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踏准"时来天地皆同力"发展节拍,方能在群鹿逐雄中独占鳌头!
重读"人才九条"激活"一池春水"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书记期间,推出广招贤才的"人才九条",为当地发展破局开路。40年后的当下,"人才九条"对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仍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重读"人才九条",应精准把握其核心要义,将人才工作引、留、用做细做实,充分营造唯才是举、爱才重才的良好氛围,让"千里马"竞相奔腾,持续激活人才工作"一池春水"。
用完善的"顶层设计"构建引才"强磁场",形成近悦远来的"向心力"。当前,为了在愈演愈烈的"人才争夺战"中抢占先机,一些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可观的引才政策,"广撒网"招揽四方之才,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却不同程度造成了"骏马力田、坚车渡河"的资源浪费的现象。对于一个地方的发展,人才的数量很重要,但人才的质量更为关键。组织部门要以本地的发展需求为首要考量,立足发展规划,聚焦重点单位、产业和领域,制定实用的引才政策,构建强大的引才"磁场"。可根据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创新化的引才制度,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人才引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同频共振、连轴共转的良好人才生态。
用保姆式"暖心服务"筑牢留才"蓄水池",激活干事创业的"凝聚力"。人才既要引得进来,还要留得住。如何筑牢人才"蓄水池",让其持续发挥绵绵不断的"凝聚力",是组织部门开展人才工作的关键环节。组织部门要为人才提供"保姆式"的暖心呵护,给予他们更多干事创业的空间,为他们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要为人才营造温馨、安全的生活环境,让人才住有所居、居有其安,以此拴住人才的心;当好人才工作生活的"娘家人",主动同人才交流接触,多听取人才在工作生活上的意见建议,积极协调解决人才补贴申领、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家事",让人才有更多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真正心无旁骛地干事创业。
用良好的"用人环境"打造用才"强引擎",点燃服务大局的"战斗力"。"千里马"不受拘束,放手使用是最好的培养,发挥价值是最大的激励。要实施科学有效、人岗相适的用才机制,让人才尤其是一些战略科技领军人才找到奋斗的舞台、实现人生的价值。大力促进人才链与当地发展的创新链、信息链、资金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布局区域创新重大平台,充分谋划"产学研"战略布局,通过为人才打造干事创业的"强引擎","点燃"人才充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斗力"。同时,组织部门应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在全社会营造出爱才、惜才、敬才、容才的浓厚氛围。
"起承转合"读懂"千万工程"中调查研究密钥
近日,中央有关部门赴浙江开展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走访、面对面交谈切身感受等方式,与浙江的同志一起总结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的经验启示。"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全面实施20年来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面貌。
"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千万工程"的成功实施来自对浙江省情的深度把握,党员干部要读懂"千万工程"这本"有字之书",从中感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起承转合",起于"全局视角"、承继"凿井精神"、转向"求真作风"、合于"问效态度",让调查研究见真章、出实效。
"起"于"全局视角",以"他山之石"检视"自身之短",让调查研究对象有"广度"。"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不久,用118天时间跑遍11个地市,一个村一个村地仔细考察,充分掌握省情农情作出的重大决策。"花盆里长不出参天松,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调查研究考验的是"脚力功夫",要想把情况摸透,就必须亲力亲为,在摸清本地区、本部门问题的基础上,打开门、走出去、循序渐进扩大视野。党员干部要以"全局视角"把身子沉下去、把步子迈出来,在察民情、听民声中下足"实功夫",要会用"他山之石",检视"自己之短",既要参考先进地区的工作方法,又要了解情况复杂地区的真实情况,不断拓展调查研究对象范围和种类,做到"点、线、面"的深度结合,全面深入地摸清问题产生的根源。
"承"继"凿井精神",以"深查之矢"射中"服务之的",让调查研究内容有"温度"。"千万工程"实施之初,便着眼于人民关心的生态环保、乡村治理等问题开展调研,深入了解群众的所期、所盼。要想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必须保证调查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党员干部要怀有"真情实意",做到"身沉心入",深入"基层一线",走访"百姓人家",在"田间庭院""车间厂房"采集真实的"一手"数据和资料,根据一线采集的数据和材料进行"解剖麻雀"式的分析,避免调查研究落入"形式主义"的误区。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要用对科学方法、站稳"群众立场",立足"群众视角",围绕主题深入人民群众之中,要在贴近群众、倾听群众、了解群众中深入掌握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找准问题产生的"病因",靶向施政,为群众解决难题,将服务做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转"向"求真作风",以"科学之镜"照见"实干之像",让调查研究方法更有"精度"。"千万工程"实施前后农村面貌的鲜明反差、推进落实带来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根本上反映的是发展理念的变革、发展方式的转变。调查的过程,是了解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而研究的过程,则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调查研究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连贯过程,选题、析题、解题,任何一个环节都缺一不可。要有"针对性"地调研,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才能让找准"问题症结"。党员干部做调查研究,要做好"预习功课",让调查研究内容更有"针对性",要学会"自找苦吃",在"马不停蹄、人不下鞍"中持续精进,让调查研究热度不减、标准不降。调查研究不能试图用"一把钥匙"打开所有的锁,要聚焦"主题""内容"的不同确定"调查研究思路",才能顺藤摸瓜找准"调查研究目标",切准"问题症结",避免"浅尝辄止",让调查研究"见真章"。
"合"于"问效理念",以"实践之针"穿引"解题之线",让调查研究成果更有"高度"。20年来,"千万工程"久久为功、扎实推进,造就浙江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成效显著、影响深远。"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调查研究不仅仅是为了发现问题,更是为了解决问题。党员干部在从事调查研究时不应该只是洋洋洒洒写几千字调研报告了之,要避免调查研究陷入"虎头蛇尾"的怪圈。调查研究作为党员干部应当具备的"基本功",考验的不只是过程,更注重的是结果。面对调查研究中发现的真问题,党员干部要以"如芒在背、如坐针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明确解题"药方",并列出解题"时间表",推动问题从"书面陈述"到"落地解决",真正将调查研究的成果应用到具体工作的实际之中,让调查研究的成果可感可见,让调研成果更有"高度"。
"人才九条"里的乡村人才振兴"秘钥"
1983年3月,"正定县招揽人才的九条规定"的大布告出现在正定的各个生产队、学校、机关、工厂门口。犹如春日"惊雷",激起了正定人才工作的"一池春水",仅一年多的时间,200多名人才落户正定。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推出广招贤才的"人才九条",在40年后的今天,仍蕴藏着解锁乡村人才振兴的"秘钥"。
用"不拘一格选人才"的"秘钥",解锁乡村人才"找不到"之困。"人才九条"其二即为"大胆起用和广泛接受各种人才。"为犯过错已改正、出身不好、学历不高的人才群体施才展能放开了政策。叩响乡村人才振兴之门,一方面,要注重扩大乡村人才"增量",在充分挖掘本土人才的基础上,跳出一域看一域,制定好符合乡村发展、地方规划的引才政策,依托流动党员党组织、在外企业等平台,搭建招才引智工作站,大力引进一批懂管理、抓项目、爱农村的复合型、专业型人才进入乡村、服务乡村。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政治素质考察机制,细化乡村人才政治素质"正负清单",配套完善容错纠错机制,给予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的乡村人才更多制度保障和人文关怀,解开在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治理、乡村规划等方面的政策束缚和心理负担,让乡村人才"愿意来"而无后顾之忧。
用"创新机制用人才"的"秘钥",解锁乡村人才"用不好"之困。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关键要做好聚天下英才"后半篇"文章,把人才放在专业相适、能力相宜、特长相配的岗位,为人才"可持续发展"注入更为强劲、更为长久的动力。"人才九条"一策激起千层浪,在其创新性与创造力,分配制度、人事制度、粮食政策、户籍管理等皆是破冰之举。乡村人才振兴,要在创新机制上下功夫,分领域、分层次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灵活专业技术人才、高层次人才服务乡村方式,搭建短期租赁、挂职兼职、项目聘用等平台,将人才"参与度"、项目"成熟度"、口碑"满意度"与绩效考核、期满续聘等挂钩,提振乡村人才干事创业动能。要同步完善政治激励机制,以考核结果为导向,将政治素质高、工作成效佳、群众口碑好、有影响力、有带动力的乡村人才纳入村级后备干部管理,进一步拓宽乡村人才作用发挥渠道。
用"以人为本爱人才"的"秘钥",解锁乡村人才"留不住"之困。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梧桐树"不能一栽了之,"凤凰"要来,更要留得下。"人才九条"中,兴建"人才楼""招贤馆",让人才有"梧桐"可栖,而"人才统一由县委、县政府统一使用""农转非"等系列政策,则让人才"栖得好""栖得安心"。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大力营造敬才爱才重才的人才发展环境,建立领导联系服务人才机制,打通问题收集、办结"绿色通道",用真心真情将乡村人才留下来。要将乡村吸引力不足的"短板",变为政策上的"跳板",在家属就业就学、创新创业、社会保障等方面,配套完善保障体系,将乡村人才纳入"人才绿卡"管理服务范围,以强有力的制度提供自由、宽敞、良好的发展平台,推动各类人才在乡村热土扎根、深耕。
"有一是一""有二是二"莫要"挑三拣四"
阳春三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一时间,调查研究成为各地部署工作的高频词汇,各行业、部门纷纷将中心工作和决策与调查研究紧密结合,涌现出一批高质量优秀调研成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在开展调研的过程中,乱象逐渐显露,地点太远"不愿去"、问题太难"不敢提"、跟风调研"忙赶场"现象跃然纸上,既增添基层负担,取得成效也"有待商榷"。
挑地点,随近逐便,得"近利"却失"远望"。只有会当凌绝顶,才能一览众山小。调查研究亦是如此,只有不畏艰难,跋山涉水,才能入深山"虎穴"得"虎子"。然而,部分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畏惧山高难攀登,路远难涉足,彷徨"林深"不知归路,在调查研究地点选择时,贪图方便,选择就近地点开展,主观认为"远近一个样""大小差不多",以点带面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殊不知却陷入了"管中窥豹"的桎梏,无法听取"远方"群众呼声、难以广泛收集群众真实愿望、没有真正了解群众疾苦,一叶障目难以看清全局态势,获取的信息"失真",得到的样本不具代表性,调查研究取得的成效就"有待商榷"。"就近"调查研究,看似节约了时间,取得了"近利",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失了"远望"。
挑热闹,跟风调研,急"赶场"却无"绸缪"。合理规划调研时间,科学规划调研路线,有的放矢上下求索,才能为问题"精准画像"。随着各地区对调查研究"法宝"的深入应用,一批批成果不断浮现,切实推动工作高质量开展,为人民群众出实招、解难题、得实效,赢得了大量的"点赞""喝彩"。然而,也催生部分党员干部"跟风"调研,便出现了上午"脑门一热"拍板决定,下午"说走就走"奔赴基层,忘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前期筹备不足,弄不清楚调研是"为什么""去哪里",盲目奔赴一线,哪里"热闹"去哪里,既没坚持问题导向,也毫无问题意识,忙于"赶场",只能"东跑一趟""西逛一圈",得到的问题"表面化",采集的信息"碎片化",找不到问题的根源关键,注定只能徒劳无功。
挑问题,拈轻怕重,解"近忧"却忘"初衷"。"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随着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除了能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亦会发现新的问题。一场明确项目课题、方式方法和工作要求的调查研究,除了能发现解决当前研究课题的办法外,其他问题必然会"接踵而至",成为新征程路上的另一群"拦路虎"。在解决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有的党员干部选择发扬斗争精神,敢于"亮剑",涉险滩、破难题,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而有的党员干部却选择"绕道而行"或者"专挑软柿子捏",缺乏直面重点、难点、痛点问题的勇气,畏惧发现的问题难解决、难推进,暴露出工作短板和能力不足,对发现的新问题"绕道而行",虽然暂时的"视而不见",了却了近忧,但却忘了调查研究的"初衷",丢了本义。
调查研究无论是在地点、时间的选择,还在对发现问题的直视,都必须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不能挑地点、凑热闹、躲问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以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为调研初衷,才能发挥"传家宝"的真正实效。
从"人才九条"中探寻"三大锦囊"
1983年,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推出"人才九条"时强调,树立新时期的用人观点,就是要解放思想,打破框框,消除偏见,任人唯贤,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各地要用好引才、育才、留才"三大锦囊",重视人才的"引擎"作用,形成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的浓厚氛围,共同打好人才培养"组合拳"。
锦囊一:开放"引"才,筑牢人才"蓄水池"。我愿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当今世界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得人才者得天下。各地要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形成以宏观政策文件为统领、多项配套政策为补充的引才体系,完善人才工作方案,积极打造人才沃土和创新高地。要搭建丰富多样、渠道畅通的引才平台,通过开展"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企业进校园"等大型招聘活动,面向"五湖四海"广纳贤才,吸引人才"回巢"。要从"需"处着手,明确人才缺口,精准引进紧缺人才,按需配置人才资源,最大程度激发人才效能,更好满足地区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为当地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上一篇:安全生产心得体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