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260篇(第27/55页)
锦囊二:强化"育"才,打造人才"孵化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各地要在人才培训、技能提升、实践研究等方面下功夫,深化人才发展培养体制机制,打造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平台,促进人才能力提升,反哺地方发展。要结合当地发展需求,创新开展"政府+企业+高校"订单式合作模式,培养一批接地气、懂技术、善管理的人才队伍,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要为有潜力的人才插上"翅膀",提供研究、创新、应用的"练兵场""孵化器",提供出国交流、岗位交流等宝贵的学习机会,持续鼓励在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的科研创新和协同攻关,有效实现"人才倍增",助力打造"人才洼地",有力锻造"人才大军",充分为本地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锦囊三:服务"留"才,营造人才"暖心家"。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各地要通过设立"人才驿站""人才之家"等方式,明确服务专员,以"店小二"式优质服务,紧盯人才在住房、医疗、生活、交通等各方面难题,建立健全"留"才全过程服务机制,让引进人才享受便利政策,消除其安家落户的后顾之忧。要树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导向,破除论资排辈倾向,杜绝"用人看年头,进步数年头"的情况出现,让真才实学的人才有用武之地,使不同专业特长、不同能力水平、不同经历经验的人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大作用,展现出最大优势,真正实现"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要探索人才容错纠错机制,帮助人才克服"怕出错"的心理障碍、大胆创新,让人才放下"包袱"大胆干,创设"人尽其才"的人才发展空间。要通过树立实干实绩导向,突出能力和业绩,大力推动人才潜心科研、建功立业,激励人才担当作为,把人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内驱动力。
调查研究不可"舍本逐末"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要大兴务实之风,抓好调查研究,在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上下功夫,把工作抓实、基础打实、步子迈实,在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上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将调查研究发扬光大。
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课题有多高端,也不是看调研报告写得多有文采,而是看取得的实效怎么样。如果把调查研究当成政治任务,急切完成规定动作,开展调研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通知早早下发、地方层层准备,最终使调查研究落于"俗套",成效化为"泡影"。广大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要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病症",俯下身子察实情、听真话、见实效,才能最大限度保障调研成果服务于民、助力发展。
练就过硬脚力,拒走"预设路线",在身心俱入中还调研"本味"。提前设定好调研路线,看似是调研人员与被调研对象之间的尊重与信任,实际上是一方的心中无"谱",只图省时省力,另一方想展现功绩、遮蔽问题,进而选出发展建设好的优质点位、"明星"村落,规划出一条"经典"路线,待调研人员来调研时,边界迎送、前车开路、层层陪同,"隔着玻璃看,坐着轮子转",使调查研究成为"精品游""盆景展""报喜会",最后带着"白纸"来,又带着"白纸"回。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在开展调研时,要提前锁定"靶向标"、谋划"提纲表",心中打好"腹稿",揣着课题下基层,拿出"不走寻常路"的自觉和勇气,既看"前庭花园",也看"后院角落",真正把调查研究的着力点弄清楚,才能为取得好的成效开好局、起好步。
练就如炬眼力,拒看"演练桥段",在实事求是中寻调研"本质"。调研的初衷是在真实的一线中,与群众的面对面中,不断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工作推进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而,有的干部为了不给自己"找麻烦",过度追求调研全程"无差错",事前踩点"搞演练"、开会部署"打招呼"、联系群众"打掩护",将调研变成了"调演",不仅掩盖了现场的真实情况和群众的真切呼声,更可能影响群众眼中的干部形象与党和政府公信力,得到了"面子",却失了"里子"。开展调查研究需要的是下深水、钻深井,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迈开调研的步子,更要擦亮调研的眼睛,真正把自己摆进去,不单在会议室听汇报,也要叩农家门、到田坎上,在板凳炕头、田间地头了解实情,善于从表象中抽丝剥茧、切片透析,进而发现问题,确保取得反映真切、准确真实的调研信息。
练就苍劲笔力,拒作"经典汇报",在条分缕析中写调研"本色"。调研报告本质上是一份科学研究的结果汇报,反映的是调研过程走心用力的程度,指出的是下一步工作方向。一份详实、可靠、有深度的调研报告不仅是直击问题的利器,更是"拨开云雾见天日"的妙手。然而,少数干部为图应付省事,把调研报告这道"简答题"变为"填空题",上级发出模板,下级照"框"填写,让提供的资料成为调研报告的主内容,一手资料变为"注释标",造成旧问题"年年翻新",新问题"不见天日",最终导致调研报告"失语"。想要调查研究"后半篇文章"做得出彩,将调研成果充分转化运用,必须要做一手资料的分析员、"研究生",用好"梳理手法",把通过调研得到的零散、孤立资料进行缕缕细分,在披沙拣金中总结归纳,在去粗取精中提炼升华,为调研报告挤水分、去泡沫。要下足"绣花功夫",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思考、分析,抓出问题本质、探出事物规律、解出破解密码,让调研报告道得出实情、献得出实策。
调查研究要有"脱鞋上炕"之"姿"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同大同市西坪镇坊城新村搬迁户白高山一家坐在炕沿儿上拉家常。这一亲切举动,折射出人民领袖的真挚情怀和务实的作风,为广大党员干部树起了标杆。"脱鞋上炕"是一种工作方法,也是一种工作追求,经常坐到群众"炕头",才能真正走进群众"心头"。
当下,全党上下正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脱鞋上炕"的务实作风,做到语言"接地气"、行动"沾土气"、结果"树正气",最大限度保障调研成果服务于民、助力发展。
语言要"接地气",以"嘴里是乡言俚语"之姿问民需。调查研究是一门致力于求真的学问,一种见诸实践的科学,也是一项讲求方法的艺术。对于开展调研,聊天说话恰恰是十分有效的方式方法之一,只有用群众语言做好群众工作,才能让调研"入乡随俗",听取最真实的声音。但当下,部分党员干部在调研过程中,喜欢"端着官架子",和群众讲话"颐指气使""官腔官调",不但失去了调研真意,还会疏离干群关系。对此,广大党员干部要放下架子,摆正自身位置,主动切换到群众视角,熟悉群众"话语体系",巧用说话技巧,善用幽默生动的语言摆脱沉闷气氛,将亲切称呼常挂嘴边,在倾心交谈、推心置腹中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
行动要"沾土气",以"芒鞋问俗入林深"之姿察民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多到分管领域的基层一线去,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体察实情、解剖麻雀,全面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广大党员干部要迈开步子、扑下身子,走出"高楼大厦",下沉到基层一线,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走进群众家里坐一坐,走到田间地头看一看,用脚步丈量民情,掌握第一手资料,获取真实情况,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急、难点痛点堵点,直奔问题,直面难题,往矛盾大、情况复杂的地方去,既要到先进的地方总结经验,也要到落后的地区发现问题,搞清楚问题所在、症结所在,为下一步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结果要"树正气",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之姿惠民生。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调查只是手段,研究亦是过程,破题解难才是目的。"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广大党员干部要对调研中反映和发现的问题,逐一梳理形成问题清单,对短期内能解决的要以"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工作态度做到立即整改、逐一销号,对于一时难以解决、需要持续推进的问题,要紧盯不放,一抓到底。要建立定期联系回访机制,对调研课题的最新进展、问题解决的实际成效进行回看,因时因势因需分析情况、调整对策、做好经验备份、形成闭环,让调查研究真正成为推动人民事业发展的"制胜法宝"。
读懂"贺信密码"汲取"文化三力"
近日,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强调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新时代、新使命,广大党员干部要读懂"贺信"中的团结、奋斗和变革"密码",汲取"信仰之力""包容之力"和"创新之力",进而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不断为续写社会主义文化新篇章贡献力量。
读懂"万众一心"的团结密码,汲取"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信仰之力"。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性地位,把文化建设摆在了全局的重要地位。远赴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像爱护生命一样做好文物保护";走进"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精神的洗礼地"延安......总书记走遍我们党的"来时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广大党员干部要追随总书记的脚步,在学深悟透数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和"红彤彤"的百年党史基础上,不断领略浩瀚历史长河中血与火的熔炼,感受苍茫辽阔黄土地所彰显的历史厚重,进而不忘本来启新程。要站在新起点,满怀自信、满腔热血,统一思想行动、坚定奋斗方向、汇聚干事力量,把亿万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凝聚起来,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读懂"实干担当"的奋斗密码,汲取"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包容之力"。观历史,玄奘天竺取经成为中印文化交流的象征,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郑和下西洋开拓海外贸易、促进国内生产;看今朝,从饮食、服装、住房,到影视、音乐、贸易,我们的生产、生活无不闪烁着开放包容的熠熠光辉。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化枝繁叶茂的核心就在于开放包容。广大党员干部要细细体味"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的真意,一方面,持续增强思想认同、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把中华文化中"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爱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节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昂扬斗志,融入到为国为民、克难攻坚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虚心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善于融合、勇于创新,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让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全人类发展展现新的力量与贡献。
读懂"推陈出新"的变革密码,汲取"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创新之力"。爱国、气节、守护......《典籍里的中国》穿透数千年的历史时空,让徐霞客、司马迁、伏生......与新时代观众形成精神上的共振;《长津湖》《觉醒年代》等影视剧再现革命、战争年代的跌宕起伏、矢志不渝,诠释了英雄之美、正义之美、崇高之美。近年来,越来越多文艺、影视节目以新形式"出圈",既满足了群众文化新需求、又张扬了中华文化新风貌。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领会好"两个结合"的要义,在坚定中国文化"根"和"魂"的基础上,积极学习、领会到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重塑己身适应新业态、新形势、新发展。另外,只有文化"活"起来,进而才能"火"起来,要积极推进中华文化创新性转化,在发掘、传播、引领上下足苦功夫,不断推动"文化+科技""文化+影视""文化+旅游""文化+非遗"等理念开枝散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读懂"送别故事"续写"鱼水之情"
近日,新华社一篇名为《真的舍不得!》的文章刷爆朋友圈。文章讲述了贵州省独山县影山镇友芝村村民送别任期已满的驻村第一书记莫光胜的感人故事。"莫书记,常回家看看!"的真切话语、提满大米和鸡蛋的双手、噙满泪水的双眼,凸显了村民们对"莫书记"的深切爱戴与不舍。这样的画面不禁令人感叹:为官如此,夫复何求!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当深悟"送别故事"里的"为政之道",用心用情用力续写新时代党群干群之间的"鱼水之情"。
读"但愿苍生俱保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担当故事",在"自找苦吃"中砥砺炙热初心。共产党人,就要"勇挑最重担子、敢啃最难啃的骨头"。2018年,在脱贫攻坚战役全面打响的关键时刻,身为黔南州公安局民警的莫光胜主动请缨,成为友芝村驻村第一书记,扛起了真脱贫、脱真贫的重担。为了摸清"穷根"摘掉"穷帽",他每天奔波几十公里的山路进行走访,和村民一起学习刺梨等种植知识,并主动联系网络媒体进行销售宣传,为村民们开辟了一条致富路,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腰杆子"直了起来。党员干部要像莫光胜那样,将人民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急难愁盼"作为"心头大事",在走遍千山万水中吃透民情、把握民意、化解民忧,真正赢得人民的信赖和拥戴。
读"心底无私天地宽,人到无求品自高"的"奉献故事",在"克己奉公"中擦亮公仆本色。"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村官职位虽小,但是责任却力重千钧,因为其肩负着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除了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外,莫光胜还牵头在集市修建冲水式公厕、打造乡村人居环境示范点、帮忙修建网络基站,让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群众生活品质有了质的飞跃。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基层党员干部要摆正勤务员角色,以"损公肥私"为耻,以"造福人民"为荣,将"是否有利于人民"作为干工作的"第一标尺",将"人民幸福"作为"第一追求",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
读"鱼水情深金不换,干群连心势如虹"的"奔赴故事",在"同频共振"中迈向崭新征程。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就讲,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共产党是鱼、老百姓是水,水里可以没有鱼,但鱼离不开水。其实,最好的感情从来都不是一厢情愿,而是双向奔赴。2021年,脱贫攻坚结束后,村民们听说莫光胜要回原单位工作,近百名群众自发组织在请愿书上联名按上"红手印",请求莫光胜留下来。"群众需要,我便去。"就这样,莫光胜又留了两年。分别时刻,"莫书记"与村民之间早已成为难舍难分的"亲人"。"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莫光胜用行动告诉我们,最大的政绩莫过于"人民认可"。迈向新的赶考征途,只要我们以人民心为心,始终与人民心意相通、携手并进,就能劈波斩浪、一往无前,在新时代的舞台上书写更加璀璨的华章。
你要写"不负人民"就不能只写"不负人民"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是习近平主席2019年3月在罗马会见时任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讲的一句话。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内蒙古,开启今年第6次国内考察。
上一篇:安全生产心得体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