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260篇(第29/55页)
经受考验不如主动迎考,当好勇挑重担的"先锋手"。不怕险远,才能抵达终点;不怕难题,才能攻克难题。只有志强劲足,唯有铆足干劲,才能抵住"风阵阵",才能破开"浪重重",面对大的困难、复杂的矛盾不被"难倒"。对于青年干部来说,胆魄是练出来的,意志是磨砺出来的,才干是储备出来的,并不是从天而降、随时就有的。因此,青年干部要加强平时的锻炼和提升,多到情况复杂的现场去解决问题,多到考验严峻的改革前沿去经受历练,多到基层一线去真刀真枪地经受"摔打",只有主动投身到这些"熔炉"中去经受"烈火焚烧",才能成为"真金"。青年干部要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做到遇事能成、遇难能进,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本色去担苦,挑得起重担,战得胜风浪,成为干事创业的"先锋手"。
做好选择也需善于填空,结出丰硕饱满的"胜利果"。艰苦的环境、前路的考验就是一张张"考卷",青年干部要做好"选择",也要善于"填空",选择在磨难中挺进,选择在困难中突围,选择在挫折中奋起,同时要把无惧的勇气"填满",要把坚持到底的意志力"填实",要把必胜的决心"填上",充盈不怕困难、决战到底的闯劲。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艰难险阻无法绊住我们的脚踝,风浪再急无法击垮我们的信念。青年干部要保持"奔跑"的状态,让"暂时的挫折"成为来年梦圆的"铺路石",让"一时的失意"成为行则必至的"助推器",多当"热锅上的蚂蚁",不怕接"烫手山芋",以"让我来"的勇气扛起"重担",在实践中多积累经验、多积攒实力,在斗争中绽放"奋斗的繁花",结出更多"胜利的硕果"。
在"人才九条"中探寻高质量发展人才"密码"
6月13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文章《"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推出"人才九条"的实践与启示》,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推出"人才九条"的实践与启示。四十年后的当下,"人才九条"对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仍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广大党员应精准把握其核心要义,在"人才九条"中细悟新时代的人才法则,探寻其中蕴藏的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密码。
以"求贤若渴、不拘一格"的决心,担当挖掘本土人才的"贤伯乐",让本土人才"破土飘香"。"人才九条"中明确指出要"大胆起用和广泛接受各种人才。"因此,引进人才、选拔人才,不仅要眼睛向"外",还应目光向"内"、看深看细。当前我们很多地区人才储备不足,尤其是较为偏远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弱,无法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所以我们让"人才九条"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应立足实际,精准刻画人才像,坚持按需引进、以人为主,防止为引而引、盲目攀比,实现从追求数量向质量的转变,要更多在本地农业农村、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挖掘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让更多基层实用人才被发现、被重视,让更多人才在"家门口"成长成熟,绽放光彩。通过"拉网式"摸底、"地毯式"排查、"蹲守式"走访,分门别类建立"本地人才库",让本土更多的"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等能工巧匠"破土飘香",盘活本土人才资源,助力城乡快速发展。
以"礼贤下士、宾至如归"的诚心,栽好吸引外来人才的"梧桐树",让外来人才"大展宏图"。"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习近平指出,树立新时期的用人观点,就是要解放思想,打破框框,消除偏见,任人唯贤,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从历史经验看,引才聚智的成效如何,关键在于引进政策是否科学合理。当前,我们面对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更加渴求人才,而人才的聚集和人才积极性的调动,靠什么?就要依靠政策,一个有吸引力、有感召力、有推动力的政策,才能吸引来更多人才。引才留才要实施人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前瞻性布局创新平台,主动对接科技创新优质资源,搭建与发达地区科技成果落地的"空中走廊",形成"建设一个基地,培养一批人才,孵化一批企业,带动一批产业,服务一方经济"的发展布局。地方政府和引才单位要抢抓先机、广开进贤之路,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心、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来,以"有为者有位、能者居之"的开明态度,激活人才"一池春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新动能。
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恒心,打造培育人才梯度的"培育舱",让青年人才"茁壮成长"。"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把人才"引进来"的同时,还要注重"育好才"。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决定一个地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设人才梯度、避免人才断层、优化队伍结构,做好青年人才培育工作至关重要。进入新时代"人才九条"依然有着学习借鉴的意义,我们要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恒心,打造培育人才梯度的"培育舱",当现在的"顶梁柱"发挥作用时,就要未雨绸缪地开始培养该批人才的"接班人",做好"新才"与"老将"之间的"传帮带"工作。对于青年人才,还要敢于放手,支持他们挑大梁、担重任,鼓励他们挑战困难、勇攀高峰,并在培育过程中多一些信任与帮助,允许失败、宽容失败。应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将能干事、真干事、干实事的青年人才选派到乡村振兴、招商引资、强边固防等吃劲岗位经风雨、长才干、强本领,让青年人才每遇"一堑"便增"一智",每尝"一败"便进"一步",奏响人才培育"渐强音"。
"不拘一格"方能让人才"竞相奔腾"
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书记期间,推出广招贤才的"人才九条",为当地发展破局开路,40年后的当下,河北日报再次在头版头条刊发长篇通讯《"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推出"人才九条"的实践与启示》,重温当年发展开局破路的故事。
重温"人才九条"的同时,不免会引发我们的深思,"不拘一格"的"格"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在选拔人才时,讲文凭也要讲水平,不拘一格包括不拘文凭,无论是大、中、小学学历,还是'千里马''百里马''一里马',还是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各种年龄的人,都使用起来、跑起来、积极性调动起来,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能人才济济、兴旺发达。""格"表面看可能是学历、是身份、是年龄,但实质上都是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常格不破,大才难得,只有不拘一格去引才、育才、用才,方能凸显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日益壮大的人才大军才能进一步支撑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不拘束于单一的引才模式,要广开贤路"引人才"。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人才的聚集和人才积极性的调动,靠什么?靠政策,一个个有吸引力、有感召力、有推动力的政策,所以要以开放包容的政策、礼贤下士的态度、柔性引进的办法,主动拆除引才"围墙",降低引进"门槛",开辟"绿色通道",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从而形成"磁场效应""虹吸效应",吸引人才加速聚集。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引才路上不能过分苛刻,不能片面追求高学历、高学位人才,忽视专业技术人才,要有"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气魄。但广开贤路并不意味着盲目,盲目选人会造成人才的闲置和浪费,要结合当地乡村振兴、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等实际,突出需求导向,进而"量身定制"引才战略、人才需求方案;围绕本地人才需求,合理选出"需求人才",精准引进人才,做到按需引才,坚决杜绝"为引而引、盲目攀比""比数量不比质量"等现象发生。
不拘束于刻板的育才手段,要有的放矢"育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因此,做好人才的培育工作同样至关重要。人才培养不能搞"大水漫灌",更不能任其自然生长,而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实行"精准滴灌"式培养,才能更好地增强人才队伍的能力素质。要坚持精准培养,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的原则,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务实管用的培养举措,分期分批组织各类人才开展培训,切实做到把脉问诊、对症开方,让培训更有针对性、实效性。通过梯进式培养、多岗位历练,让人才们在不同层级、不同职务的锻炼中担重任、挑大梁,在基层磨练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
不拘束于老派的用人思维,要人尽其才"用人才"。对用人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有深刻而长远的认识:"贤才者,国之大宝也,县亦然。古人云,国之所以不治者三,不知用贤,此其一也;虽知用贤,求不能得,此其二也;虽得贤,不能尽,此其三也。"用人之短,天下无可用之人;用人之长,天下无可弃之人。要坚持"事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就选什么样的人,岗位缺什么样的人就配什么样的人"的用人理念,从事业发展、岗位需要出发,把最合适的人放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水深则鱼知聚,林茂则鸟有归",要想人才纷至沓来,还要建立长效的人才激励机制,让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长效激励和短期激励、正向激励和反向激励相结合,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规范薪资待遇、搭建发展平台,形成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要摈弃任人唯亲、求全责备以及各种裙带关系,大胆起用和广泛接受各种人才,并建立健全竞争机制,为优秀的人才们搭建成长平台,努力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良性竞争氛围。
"以学正风"让主题教育有"姿"有"味"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人民群众看主题教育是否有成效,最直观的感受是看党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党员干部作风是否有明显进步"。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党员干部要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大兴务实之风、弘扬清廉之风、养成俭朴之风,以为民之姿、坚韧之姿、朴素之姿,用真抓实干让主题教育有"姿"有"味"。
大兴务实之风,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之"姿",让调查研究"土味"十足。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草鞋书记"杨善洲试验"三岔九垄"插秧法,变缺粮保山为"滇西粮仓",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人民的樵夫"廖俊波"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大山的女儿"黄文秀把扶贫路当"长征路"......他们不怕鞋底沾满泥土,不怕裤管布满灰尘,将调研的"土味"融入进解决措施中,做人民心中的好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上下功夫,把工作抓实、基础打实、步子迈实,在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上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党员干部要胸怀"国之大者",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用"双脚丈量土地"的"笨方法"去解决调研过程中的"娄山关""腊子口",用真情换取百姓真心,用"土味"涵养百姓幸福。
弘扬清廉之风,以"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廉洁之"姿",让检视整改"辣味"够呛。"廉者,政之本也。"清正廉洁是为政之本,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准则。"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焦裕禄,带领兰考群众战天斗地;"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谷文昌,在荒山石滩造林,留下满山木麻黄;群众心中的"最美扶贫书记"黄诗燕,被同事视为严于律己的"好班长"......他们怀揣"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内无妄思、外无妄动"的政治初心,永葆共产党人的廉洁本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清廉之风,教育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全面查找廉洁风险点,筑牢思想防线,坚守法纪红线"。党员干部要在检视整改上狠下功夫,自觉消除恐惧心理、摒弃抵触心理,接受政治体检、打扫政治灰尘、纠正行为偏差,深挖问题根源、触动灵魂内心,敢于"揭老底",让检视整改"辣味"够呛。
养成俭朴之风,以"一粥一饭思不易"的朴素之"姿",让艰苦奋斗"苦味"提神。"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传家宝。从战争年代"红米饭、南瓜汤"的乐观豁达,建设时期"勒紧裤腰带搞生产"的自力更生,到如今"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踏石留印......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排除千难万险、闯过千山万水,创造出彪炳千秋的辉煌业绩,离不开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党员干部要坚决抵制生活奢靡、贪图享乐等不良习气,大力破除讲排场、比阔气、搞攀比等陋习,自觉养成艰苦朴素习惯,从珍惜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等小事做起,把"紧日子"过成生活常态,做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的"践行者""引领者"。
从"千万工程"的山乡巨变中看"不变"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年间,"千万工程"的内涵历久弥新,"千万工程"的实践深刻改变了浙江的乡村面貌。要在"千万工程"引领的山乡"巨变"中看"不变"的为民宗旨,"不变"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变"的实干底色。
变生态资源为人民福祉,不变的宗旨是决策为民。"千万工程"之所以成绩斐然,民之所向,成为典型经验,是因为它蕴藏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宗旨。它以人民所关心的乡村生态环境为突破口,厕所革命、垃圾分类、河道整治、路面硬化,"千万工程"通过一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为广大农民打造出绿色、健康、整洁、宜居的美丽家园,切实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民生福祉。而这一项科学、正确的伟大决策离不开对人民所需的深入调研,因此要从二十年持之以恒的"千万工程"中看到始终不变的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要什么,我们干什么",锚定现实矛盾与人民诉求,多开展"突击走访",多实施"地下摸排",从朴素的人民语言中获取决策的真理,始终做到决策落地有回声,声声有实效。
处处有美景村村有变化,不变的秘籍是可持续发展。从关停"小散乱"到整治重污染,从河道清淤到正式启动"五水共治",从"两山"理论到万村景区化,浙江通过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改善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将传统乡村转型成为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在此基础上,浙江万千行政村立足于不同的地形地貌、乡土风情、文化底蕴、农创产品,从环境整治出发一路驶向可持续的特色文旅发展,一个个古村落、民宿村、露营基地村、绿色康养村、红色阵地村、田园体验村脱颖而出。要从浙江乡村"全村脏乱差"到"一村一特色"的变化中把握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不变秘籍,着眼于农村发展规律,筑牢生态底座,保留乡村风貌,量体裁衣,挖掘本土文化,谋划本土产业,绘就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乡村发展新画卷。
从三两好景到全域美景,不变的底色是实干为要。"千万工程"开展20年,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变的底色是真抓实干。据浙江省委农办摸排,2002年的浙江仅有约4000个村庄环境较好,剩余3万多个村庄环境普遍较差。而截至2022年底,浙江全省90%以上的村庄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70个、示范乡镇724个、风景线743条、特色精品村2170个、美丽庭院300多万户。瞩目成就的背后是浙江省委、省政府每5年出台一个行动计划,每个重要阶段出台1个实施意见的坚守,同时也离不开基层干部亲自下地干、分区包责干的久久为功。要深刻领略"千万工程"的实干底色,总结方法、推广经验,一件件办好群众的事,持之以恒创造出万千农民的美好生活。
上一篇:安全生产心得体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