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高校思政教师经验交流材料

网友供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406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分钟

高校思政教师经验交流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高校第二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时空延伸,是高校落实以美育人工作任务的重要阵地和平台,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第二课堂美育应遵循美育工作特点和规律,统筹顶层设计、整合有效资源、丰富内容供给、优化价值评判,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切实改进和优化高校第二课堂美育工作的瓶颈环节。

一、高校第二课堂美育的价值意蕴

1.以美养德: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时代新人道德建设的过程是品德结构中知、情、意、行四要素相互转换的过程,是高校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价值目标之一。第二课堂美育通过独特的内容和载体,坚持把审美感知、审美情趣、审美追求、审美体验融入学生第二课堂美育全过程,实现与大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价值和道德实践互融互促、同频共振,引导学生在发现、体验、鉴赏和创造美的过程中陶冶道德情操、提升道德境界、完善道德结构、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德行期待。同时,通过感悟感知多样化、特殊化的形式美,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审美意识、掌握正确的审美方式、养成儒雅的审美品位、具备较强的审美能力,学会理性区分学习和生活中的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

2.以美增智:增强学生思维能力。智育是以概念、逻辑为特征,对受教育者知识体系和智力进行培养的教育。高校智育活动的开展主要以大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合教育实现科学文化知识的习得和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知与把握,从而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学生智力能力水平。高校美育虽然不直接参与学生智育活动的知识加工过程,但可以促使学生把接受的科学文化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综合素质。高校第二课堂美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保持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从而助推学生智育活动的有效实施和育人实效的良好发挥。同时,高校第二课堂美育聚焦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促进学生理性思维和感性情感的有效融合和大脑思维能力的均衡发展,激发学生的内生动能、潜能和技能。

3.以美健心:塑造学生和谐人格。大学是学生和谐人格养成的重要阶段,而第二课堂美育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第二课堂美育的目标指向是有效提升学生人格的超越性并去除功利性倾向,帮助学生在自觉主动的审美体验中树立科学崇高的审美意识,抵制庸俗化和功利性审美情趣,在成长成才过程中追求科学理性的审美标准。另一方面,随着不良社会思潮和负面社会影响向高校投射,学生容易产生负向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健康人格的塑造。高校通过组织开展美育活动,从情感熏陶入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正向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品位,引导学生以豁达超脱的心态面对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平衡协调自身的不良情绪状态,有效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完善。

二、高校第二课堂美育的现状审视

1.对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现实性差距。高校的人才培养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而美育则是"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印发,各高校也明确了第二课堂美育的建设内涵、关键结构、项目内容、评价考核目标等。但从各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来看,部分高校对第二课堂美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对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仍然不足,指导教师在实施第二课堂美育时也因目标不清晰、定位不准确、动力不足等原因,在对接学校"五育并举"人才培育目标上存在着现实性差距,导致第二课堂美育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2.回应学生成长成才期待上存在增值性空间。高校第二课堂美育通过打造具有思想性、创造性、实践性和艺术性等特征的美育活动体系,以学生的自身体验、实践、参与、感知为核心,教育引导学生在浸润式美育活动中提升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但由于当前部分高校第二课堂美育价值定位不明确、分类不清晰,缺乏必要的美育理论指导和支撑,使得第二课堂美育以开放性、互动性、自主性、趣味性等替代了美育应有的实践内容体系,忽视了学生自身在成长成才中对美育实践活动的主体需求和期待,使第二课堂美育育人目标与学校人才培育目标、学生真正的成长成才需求相背离。

3.组织美育评价考核上科学性不够。目前多数高校采取"第二课堂成绩单"对学生大学四年参与第二课堂美育实践活动的情况进行记录和评价。第二课堂美育组织者或指导老师在信息平台发布活动项目供学生选择报名参与,参考第一课堂学分或学时考核模式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美育活动实际情况进行审核,并对参与活动情况或结果成效进行记载评价。从调研结果来看,高校第二课堂美育缺乏合理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对学生参与审美实践情况进行考核记载过程中过于强调定量的客观性和系统操作的简便性,以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美育活动的完整过程或获奖情况作为他们获得相应学分或星级的依据,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同时,上述评价结果记载并不能直接反馈学生审美需求意愿是否得到满足,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是否得到有效提升,无法作为学校对学生综合素养考评和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参考依据。

三、高校第二课堂美育的优化路径

1.聚焦顶层设计,坚持第二课堂美育与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有效融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明确高校党委在高校美育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健全美育管理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工作统筹、决策咨询和评估督导;要创新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形成高校领导负责、部分分工、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这为高校构建美育实践教育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工作要求,各高校要成立由校长、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学校教务处、学生工作部、美育教学负责单位、校团委、各二级学院等单位负责人担任成员的第二课堂美育工作领导小组。高校应当聚焦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时修订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把第二课堂美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依托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美育活动成绩作为学生毕业标准并纳入学生档案,从而形成美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深度耦合,专业课程成绩单和第二课堂美育成绩单相得益彰的美育新体系。同时,各高校应当强化专兼职美育教师队伍配备,制定美育工作者参与指导第二课堂美育工作量计算认定的工作办法,充分调动美育教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美育的积极性。

2.聚焦功能实现,坚持第二课堂美育内容与学生成长成才期待有效衔接。"每个时代的青年学生都具有各自时代的特点,也有各自时代独特的需求和关切。"当前部分高校第二课堂美育容易忽视学生在成长成才中的主体需求,致使学生参与美育实践活动的内生动力难以被激发,需要高校积极改变传统美育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通过优化引导性、体验性、互动性美育实践活动内容体系,使学生在审美体验、环境熏陶、自我探索中习得美育知识、升华美育情感、提升审美能力、塑造健康人格。同时,高校还应坚持项目供给侧改革理念,结合新时代学生的思想特点、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程度来打造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第二课堂美育课程"精品项目库",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为学生开展具有思想性、实践性、文艺性、创造性、自主性的美育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在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中自由发展,变第二课堂美育分散活动系统化、被动学习主动化、自主活动规范化,促使第二课堂美育育人价值和教育力不断显现。

3.聚焦机制建设,坚持第二课堂美育载体与实践活动方式方法有效创新。高校应当依托"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持续深入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徽风皖韵进校园、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项目推选、全国大学生摄影及微电影大赛等品牌活动;因地制宜探索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色、校园标志、学生特点、教育特质的第二课堂美育活动形式,形成"一院一品""一院多品"的第二课堂美育活动品牌;开展原创歌曲大赛、经典话剧展演、主题文艺汇演、经典诵读比赛、爱党爱国爱校演讲比赛、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节、书画大赛等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同时,高校应当立足区位特色和文化传统,加强校史馆、图书馆、博物馆等育人场馆建设,充分发挥其在高校第二课堂美育中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4.聚焦价值评判,坚持第二课堂美育结果与实践活动过程评价有效统一。新时代高校美育评价体系建构要遵循时代特征,坚持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既关注学生美育素养测评的量化结果评价,又关注学生大学期间道德情操、思维能力和和谐人格发展的动态过程评价。一是高校应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贡献度评价的角度出发,在大一新生入校时由辅导员指导学生制定个人美育培养方案,商定学生大学期间期望达到的审美能力和健康人格目标,并录入第二课堂成绩单系统,待毕业时对学生是否达到其目标进行定性评价。二是对学生在校四年期间参与的第二课堂美育活动现实状况及获得的成绩荣誉进行过程性记载,形成兼具定性和定量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第二课堂美育评价体系。三是高校第二课堂美育评价体系内容丰富、数据庞杂,需要持续更新"第二课堂成绩单"大数据中心端功能,推出学生第二课堂美育综合评价管理系统,构建由学校、学院、指导教师、辅导员、学生、项目模块等组成的大数据智慧分析系统,对学生美育活动参与情况和审美素养能力培育现状进行建模,为高校优化第二课堂美育课程体系和学生补齐审美素质能力短板提供智能咨询系统。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