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166篇(第16/36页)
党建引领联通上下"共发展",端起绿色发展"金饭碗"。从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必须持续提升农村党组织在基层统合发展方向、统筹各种资源、统揽各类组织的核心作用,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让党的组织优势、组织力量在乡村振兴一线得到充分彰显。回顾"千万工程"这场山水间的深情邀约,正是党旗高扬的"一线指挥部"驰而不息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终让红色引领下的绿色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最亮底色。把责任的链条拧紧在最前线,以上率下严格实行"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机制,推行"村村到、户户进、人人访"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实现党员干部进门户、政策法律进基层、党群服务进万家。要坚持头部示范、梯度带动、集群集聚的雁阵发展,把支部建在项目上,党建引领项目走,形成声势、打响品牌,让农民在家门口端起旅游"金饭碗",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在平凡山水创造出不凡价值。
先锋引领蹚出内外"共富路",打造乡村振兴"急先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最根本的是要讲政治、强引领。党员干部必须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上做表率、走在前,才能把旗帜举得更高,指引群众在实践中找准路径、明确方向,广泛凝聚起乡村振兴共识力量。要引导党员干部敢闯敢干敢为,积极担当基层治理、乡村振兴"急先锋",挖掘带动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把示范的担当彰显在最前沿。要全面打通资源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的通道,背靠青山绿水探索生态创新,坚持内源性发展和外源式推动相结合,推动在红色热土上加速绿色崛起。以"大农业观"打开富民兴村发展思路,串珠成线、连块成带、集群成链,推进种养加销一体、农林牧渔结合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全产业链建设,立足山水烹赋,链起以生态农业、健康食品、休闲农旅为核心的全域旅游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从"吃住行游购娱"传统要素向"商养学闲情奇"新要素扩展。
创新引领织密全域"共治网",探寻乡村治理"新路径"。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必须克服思维惯性、行为惰性、路径依赖,深刻把握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工作的内在规律,主动适应时代变革带来的挑战要求,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办法做出样子、蹚出路子、干出成绩,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要始终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建立健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体系,坚持硬件、软件两手抓,既见物又见人,既塑形又铸魂,由表及里推动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要适应城乡格局、乡村形态变化,打造乡村红色驿站、村史馆等党建示范带,不断扮靓乡村容颜、唤醒乡愁记忆、熔炼和谐神韵。要将当地革命奋斗故事转化成生动具体的党课,在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中成风化俗,建立红色乡规民约,促进党员争先示范、文明竞相传承,真正用点滴服务传递红心暖意,让"处处绿水青山、家家金山银山"的幸福图景在党建之笔的描绘下愈发清晰。
循迹"黑龙江之行"踏响"时代步伐"
9月上旬,习近平总书记赴黑龙江,开启今年第9次国内考察。从考察漠河林场自然林区到走进边境临江村落北极村,从看望受灾村民到了解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学科研成果,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问,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出谋划策、指明路径。广大党员干部当循迹"黑龙江之行"踏响"时代步伐",在追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调研步伐中,读懂枝叶关情、感受心灵共鸣、做到同频共热,真正在生态、民生、发展等领域"深耕",做到步步坚定踏响奋斗的铿锵之音。
循迹"生态之行"读懂"绿色理念",踏响绿色发展的铿锵步伐。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从漠河林场到大兴安岭,看林海起伏、飞鸟成群,看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东北拥有自然林区、北国风光、冰雪资源,这些都是独有的禀赋和家底,更是交织着游子乡愁记忆、寄望着诗和远方的特色风景,只有坚定不移走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的路子,方能盘活资源,走出与时偕行的铿锵节奏。广大党员干部当循迹"生态之行"读懂"绿色理念",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主动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耕读者、宣传者和践行者,从生活和工作的处处、事事"着眼",既要以"保护"为先夯实生态底线、筑牢坚不可摧的防护基石,更要以发展为导向,探索生态旅游、绿色康养等全新产业,真正踏响绿色发展的铿锵步伐。
循迹"为民之行"读懂"枝叶关情",踏响奉献担当的初心步伐。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心怀人民幸福这一"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调研印记中,始终有着"枝叶关情""念兹在兹"的浓厚情感底色,从走进民宿小院了解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状况到察看龙王庙村水稻受灾和水毁房屋重建情况,一边牵着致富增收之道、一边置顶"人民至上"之理念,这是"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和使命依然、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追求和境界所在。广大党员干部当循迹"为民之行"读懂"枝叶关情",无论何时都要将群众意志高高置顶,用心围绕着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发力",把关于生活生产的大事小事办到位,把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战略部署落到地,真正以全心全意的投入和付出赢得群众认同,踏响奉献担当的初心步伐。
循迹"发展之行"读懂"创新制胜",踏响开拓进取的奋进步伐。天工人巧日争新,满眼生机转化钧。东北作为"老工业区"其实一直面临着"产业转型"的重大课题,特别是在各种自贸区、经济带、双城驱动、科研高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今天,地域之间的竞争和比拼,其实会形成一种向上的合力,为"强国版图"添加斑斓的色彩。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之行中再谈科研攻击和创新精神,就是鼓励像东北这样的地区,要走出固有思维、迸发敢拼敢闯的冲劲,形成生机盎然、活力奔涌的新景象。广大党员干部当循迹"发展之行"读懂"创新制胜",在新时代学会踏浪而行、乘风起舞,主动在更新知识库、接收新资讯、学习新本领中,跟上科技创新、时代加速的步伐,真正以更多新方法、新角度、新思路推开成功之门,在赶考路上踏响开拓进取的奋进步伐。
以创新创造激发新质生产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它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其中关键。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更需要我们提振信心、增强斗志、把握主动、抢抓机遇,把科技创新创造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聚力创新创造"关键变量",激发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国际国内各区域间的角逐日益演变成创新创造能力的竞争。纵观硅谷、伦敦、北京、上海等全球创新网格枢纽,无一不是以创新创造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以创新创造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体现的是方向与路径,就是要以科技研发、智力创新为牵引,加快构建高水平创新平台、高能级产业集群、高层次人才队伍、高效能成果转化、高品质创新生态,充分激发全社会活力与动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助推高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聚力核心产业"攻坚硬仗",推进高质量发展"硬核任务"。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当前,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科技创新创造支撑引领发展的重要性前所未有,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创新创造是关键变量,也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只有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质生产力体现培育发展新产业的方方面面,要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创新促进先进制造业升级,强化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强化基础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创新发展,强化布局前沿生物、量子信息、先进能源、未来智能等新领域新赛道,推动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培育建设一批国家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一批面向全球、全国的产业地标。
聚力广揽人才"领先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一路领先"。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头。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谋划,既要有敢为人先的魄力,也要有坚韧不拔的定力,更要有久久为功的毅力。要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在招才引智上领先一步、高看一层,把人才关键变量转化为发展最大增量。持续完善人才政策,提高政策覆盖率,突出政策实效性,构建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要建优建强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紧盯战略科技人才,细增产业领军人才,广揽海外留学人才,厚植优秀青年人才,打造"金字塔"型高素质人才梯队。围绕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加快紧缺型专业人才引进,在行业占据先机、赢得优势。要创优留才环境,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理念,着力解决人才住房、子女就学等关切问题,优化教育、医疗、文体、社区服务等公共资源配置,增强人才归属感和幸福感,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以网络安全夯实网络强国建设
近日,《奋楫中流绘新篇--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网络安全工作述评》指出,如何筑牢网络安全屏障,为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提供坚实安全保障,已成为关乎全局的重大课题。我国网信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探索并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治网之道,我们要以"网络安全"建设筑牢发展屏障,助推"网络大国"阔步迈向"网络强国"。
"一条线"贯穿,网络发展体系上下联动、精准发力。当今时代,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中华民族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网络发展是我们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也是我们和平发展的出鞘利刃,关乎国家发展命脉,关乎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长期以来,我们全国上下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管互联网,不断加强党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网信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这是由我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总策略决定的,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能够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社会和人民。"重视互联网、发展互联网、治理互联网"的一条主线清晰可见,引领着我们把握网络发展机遇,再立网络发展新功,把网络发展工作一以贯之。
"一盘棋"着手,网络强国构想广泛宣传、持续用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擘画了建设网络强国的宏伟蓝图。十年来,我们不断坚持网络强国建设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始终把为什么要建设网络强国、怎样建设网络强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理论武装和推动实践的总遵循。目前,全国各地各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持续推动了网信事业的新发展、新飞跃,共享经济、智慧出行、移动支付等互联网新产品和新业态竞相涌现,互联网成为惠民、利民、便民的一大"利器",不断补足发展短板,增进人民福祉,优化社会服务,促进人民群众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真正做到以网利民、以网惠民。
"一体化"推进,网络安全工作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为网络安全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重要方向。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持续加快增强网络空间安全防御能力和治理能力,不断推进网络安全体系更加健全、更加稳固、更加利民。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要发挥法治作用,重视互联网法治建设,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又要凝聚网络共识,力塑清清朗朗的网络氛围,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向上起来,多方位助推"网络强国"建设转型升级。
走进"尚志之行"感受"深深牵挂"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遭受洪涝灾害的黑龙江尚志市,专门看望慰问受灾群众。一言一行中不难看出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深深牵挂"。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循着总书记"尚志之行"的足迹,感受背后的"深深牵挂",时时站稳人民立场、事事牵挂人民利益、处处着想人民幸福,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深深牵挂"背后蕴含"格局意识",增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多做"暖民心"的好事。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防汛救灾工作。7月上旬,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全面落实防汛救灾主体责任。7月下旬,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中,要求全面落实防汛救灾主体责任,做好防汛抗洪救灾各项应对准备工作。此次"尚志之行",专门到龙王庙村察看水稻受灾和水毁房屋重建情况。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指示精神,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到第一位,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最快的速度抢修交通、通讯、电力等受损基础设施,以最实的举措修复重建灾毁房屋、农田和农业设施等,努力当好防汛救灾的"领头雁"、灾后恢复重建的"排头兵",让群众的生产生活秩序尽快回到"正轨"。
"深深牵挂"背后厚植"为民情怀",增强"事事落实到位"的使命感,多做"解民忧"的实事。受灾群众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国内考察的"第一站"。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察看淮河水情,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和防汛救灾一线人员。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实地了解灾后恢复重建、秋冬补种等情况。此次"尚志之行",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龙王庙村受灾村民家中看望慰问,激发了广大群众全力做好灾后恢复重建的信心和力量。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呼、我有所为。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科学规划、系统谋划,把灾后恢复重建的各项措施想得再周全一些、做得再细致一些、落得再扎实一些。深入细致做好思想引导、政策解读、宣传教育、困难帮扶等工作,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强大政治优势,构筑起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温暖港湾"。
"深深牵挂"背后彰显"担当作为",增强"处处如履薄冰"的紧迫感,多做"惠民生"的大事。百姓冷暖、民生福祉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头最大的牵挂。从提前研判预警,到防汛抗洪救灾,再到灾后恢复重建,习近平总书记对每一阶段、各个环节的工作重点都作出周密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四川考察期间,一直密切关注汛情,"时时放心不下",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8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防汛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着眼长远、立足当下,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增强忧患意识,认真总结经验,深刻吸取教训,持续做好风险隐患排查。多措并举、远近结合,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帮助受灾群众和经营主体渡过难关,写好"风雨大考"的"后半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