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142篇(第25/31页)
"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写照,是福建各级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金钥匙"。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四下基层"蕴含的群众立场观点方法,深刻领悟"何以为公"的思想内核,牢牢把握"人民"关键词,将"人民"置顶,以亮眼答卷作答"以何为民"。
紧紧依靠人民,在民之所向、行之所往中凝聚"人心齐,泰山移"的奋进力量。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正如,从湖南沙洲的"半条被子"到淮海战役的"小推车",从太行绝壁上一锤、一钎凿出的红旗渠到新时代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胜利。我们不难发现,紧紧依靠人民,是我们实现一个又一个"不可能",一个又一个难以置信的奇迹的力量源泉,是党同人民群众血浓于水关系的生动写照。恰其时,党员干部要想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大有作为,就要紧紧依靠人民,想人民之所想,忧人民之所忧,行人民之所往,接地气、沾泥土、带露珠,向群众学习,拜群众为师,沾满泥土芬芳"气息",深挖群众智慧"富矿",从群众中获取"金点子""良方子",将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汇聚成排山倒海的磅礴之力。
时时想着人民,在念兹在兹、须臾不忘中厚植"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的赤子情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党员干部践行"万家忧乐到心头"的为民初心,就要顺应民意、合乎民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根本需求。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心中装着人民心,手中抓着人民事,把群众的"民声呼唤"作为民生工程的"风向标""指南针"。要发扬"四下基层"的优良传统,做到群众聚焦点在哪里,工作现场就在哪里,群众的问题在何地,工作现场就在何地。要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下最大决心、尽最大努力、花最大力气,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一年抓成效,不断积小胜为大胜,让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事事为了人民,在真抓实干、笃行不殆中扛起"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从"一个都不能少"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共同富裕。实践充分证明,真抓实干是我们党应对挑战、开拓进取,不断取得新胜利的重要保障。"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前行路上,党员干部要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树起"公仆样"、立牢"公仆志",义无反顾担起事事为了人民的责任,为群众解决一道道"难题",干成一桩桩"实事"。要常思为民宗旨,将"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的"关键小事"当作自己的"心头大事",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和微小心愿,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漫画〕唤醒"方志典籍"做"溯源型"新农人
11月16日,第22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文章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只有人人动手、人人尽责,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才能让中华大地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乡村振兴,基层干部任重道远。要想找到乡村振兴深入发展的"新思路",就要研读经典,在"方志典籍"中把准"文旅之脉"、循迹"物产之踪"、探得"共富之道"。唯有将"典籍智慧"烂熟于心,方能引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6天前上传
下载附件(206.58KB)
踏遍千山万水,循迹文化魂脉、唤醒沉睡资源,追本溯源托举文旅融合聚宝盆。"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方志典籍"中不仅记载了乡村物产的"体""形""貌",也记载了其"魂""脉""韵"。广大基层干部要以"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吃苦精神熟读"方志典籍",从中寻觅埋藏于"深山之中"的美景、解锁隐藏于"百岁老人"人生轨迹中的"民俗文化",将那些带有特色地貌特征和浓郁人文风情的"文旅元素"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开发出一条集乡村美景、地貌雅态、人文美景于一体的生态文旅线路,再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进行"线上文旅线路"展示,让"方志典籍"中的万千风情成为人民眼中的"诗和远方",为人们留住一方诗意栖息之所。
6天前上传
下载附件(260.77KB)
访遍千家万户,寻觅物产踪迹、挖掘深山瑰宝,溯流从源托举产业振兴聚宝盆。"充贡赋者,微物必详,经见闻者,所知皆记。""方志典籍"是一座"富矿",内含丰富的物产资源和生物品类,是特色产业的"摇篮",更是"土特产"品牌溯源与推广的"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创造核心产业链是产业振兴行稳致远的保障。广大基层干部要走出"办公室",带上"读书笔记",亲身入山林,寻访特色物产踪迹。要一步一个脚印挖掘"深山瑰宝",还要将"典籍语录"融入产品"说明书",将"小特产"打造成"可溯源""无公害"的乡土品牌。在土特产的"品牌化"创建之路上下硬功夫,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做到"扎根本地找亮点""跳出本地看本地",踏上"大数据"的快车,让乡村特产乘"数"而起,成为连通乡村产业链条的"密匙",助力更多有特色、有认可度、有竞争力的"金字招牌"脱颖而出,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6天前上传
下载附件(621.22KB)
造福千万农民,涵养和美民风、探出致富新路,正本清源托举乡村振兴聚宝盆。习近平总书记说,"我无论走到哪里,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地方志,这样做,可以较快地了解到一个地方的山川地貌、乡情民俗、名流商贾、桑麻农事,可以从中把握很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广大基层干部要深入方志典籍之中,找到"物产符号"、运用"历史典故"、解锁"发展规律",将"典籍智慧"运用到和美乡村的构建之中,要把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需求,从"方志典籍"中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让传统技艺重焕生机、对古宅、古物等历史遗存要做到"修旧如旧"、传承创新,为群众提供喜闻乐见、富有农耕农趣农味、体现和谐和顺和美的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走深走实。还要在推动乡村物产服务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交互融合中助推具有一技之长的农民进行"职业化"蜕变,不断强大"造血功能",绘制环境美、风气正、人心齐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重温"人才九条"解锁乡村"聚才之道"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书记期间,推出广招贤才的"人才九条",为当地发展破局开路。40年后的当下,"人才九条"对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仍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重读细悟"人才九条",应精准把握其核心要义,基层党组织要立足本地实际,巧绘人才"引育留"工笔画,解锁藏于"人才九条"的"为"字真谛,让乡土人才"想为""能为""敢为",解锁乡村"聚才之道"。
筑巢引凤"不拘一格降人才",以"唯才是举"的魄力引才,让乡土人才"想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人才是强国之根本、兴邦之大计,也是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人才九条"中的第二条"大胆起用和广泛接受各种人才",基层党组织要聚焦本地发展实际和地方人才规划,善递"橄榄枝",不拘泥于人才的背景、受教育情况、成长环境,将那些懂管理、抓项目、爱农村的复合型、专业型人才引入广袤乡村;还要通过深化党建联建、遴选农业产业带头人等形式多维发力,实现"以才引才",让更多人才扎根乡村、服务乡村;对于那些出门在外的"有为青年",要立足"农村新貌""返乡创业典型案例""扎根乡村先进模范"等宣传,借力"水韵乡愁"引雁筑巢、引雁归巢,让有知识、有情怀的青年人才愿意回到家乡,成为贡献桑梓的新型"乡土工匠",不断延伸引才触角,充分发挥聚才效能,持续为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培根固土"匠心独运育良才",以"千淘万漉"的苦心育才,让乡土人才"能为"。习近平同志在正定时曾支招:坚持常抓不懈的原则,老、中、青、幼立体开发,建立多级梯形人才队伍,使适用之才源流不断、常用不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建立起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要想真正激发出"乡土人才"之力,基层党组织要多措并举、健全机制。要构建多层次、多种类、有侧重的乡土人才培育体系,聚焦种植、养殖、产业经济等发展,需求以"现场示范""定向培养""师徒机制"等方式,不断加大对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生产经营管理人才培育力度,培养出"职业新农人""科技新农人";还要在"培养机制""评价机制"上下苦功,为有突出技能贡献的乡村人才优先提供项目申请、金融贷款、技术培训等支持,不断健全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以完善合理的乡村人才评价机制激发乡土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为乡村振兴聚人气、增活力、添动力。
金石为开"情真意切留贤才",以"协同共富"的诚心留才,让乡土人才"敢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国以才立,业以才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久久为功,不断克难攻坚。要绘好"留才"工笔画,就要遵循"真实、务实、能落实"的原则,做到"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要全面理清本地产业基础、人文历史、生态环境等现有资源禀赋,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舞台",为人才开出"有什么,用什么"、"宜什么,干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支持清单",用特色产业链条激活"人尽其才"的"一池春水",让乡土人才收获成就感,愿意扎根广袤乡村、一展平生所学。基层党组织还要对乡土工匠精细服务,做到"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紧盯教育、医疗、住房、出行等人才关注的事情,真心实意搭"天梯"、盖"暖窝"、优"港湾",实现地区高质量发展与人才建功立业的双赢。
调查研究要往"心"里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作为党员干部,要学好调查研究这门"必修课"、练好调查研究这项"基本功","精心"谋划准备、"细心"剖析根源、"走心"转化成果,让调查研究更好地服务科学决策、服务人民群众。
"精心"谋划准备,让调查研究重点聚焦。实践证明,有的放矢事易成,无的放矢事难成。因此,调查研究必须要以深入思考为前提,带着问题和目标开展调查。在进行调研之前,党员干部必须先心中有底,清楚地知道自己要调查的内容是什么。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深入基层,及时全面掌握各地区、各行业领域对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以及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意见看法,从中找准前行方向和定位,敢于向悬而未决的老问题、难以治本的新问题、诱发冲突的隐患问题开刀,把解决问题的诉求听清楚、把各类矛盾的堵点弄明白,全面、准确、深透地了解第一手资料,形成以民意为导向,上下协同、相互协作的调研破题解题主攻方向。
"细心"剖析根源,让调查研究摸透实情。破解难题是检验调研工作的"金标准"。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要解剖麻雀、抽丝剥茧,找准问题根源,提出解决办法,把落点始终放在"为民"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检验调查研究的成效。要加强研究分析,在个性中归纳共性,从苗头中洞见趋势,坚持系统思维,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在调查研究中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要善于运用"解剖麻雀"的调查方法,采取正反比较、复盘剖析等方式,由表及里,尽心尽力地开展研究分析,弄清问题的性质,分析问题的症结,增强看问题的眼力。
"走心"转化成果,让调查研究提质增效。成果转化是检验调研实效的"金钥匙"。要将调研成果上升为推动发展的实招硬招,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果清单",确保调研工作出真招、见实效。要建立问题清单,明确解决措施、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跟进推动问题解决。与此同时,不断建立健全调研成果应用转化机制,推动调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决策部署、工作举措、制度机制和政策文件,助推工作提质增效。要把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记在心上、挂在嘴上、落在手上,用心用情用力了解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各种痛点、难点、堵点,切实解决,落实到位,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点上发力"让调查研究"环环相扣"
科学谋划工作需要以调查研究为基础,抓住问题症结要结合调查研究的资料,推动工作落实要提升调查研究成果的转化率。可以说,工作的进展、事业的进步都离不开调查研究。第二批主题教育与基层、群众的联系更加紧密,党员干部要把调查研究这项基本功练好,真发现问题、真解决问题,推动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紧抓"需求点",要常下基层、深入一线。如果不深入基层,只是坐在办公室里看材料、想办法,了解到的问题、想出来的办法必然会和基层的实际情况产生偏差,在决策上也做不到"对症下药",甚至还可能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要避免办法失灵、决策失准,就必须常下基层、深入一线,以"腿勤"拓展范围,以"脑勤"拓展思路,把基层的真实情况映入眼帘,对群众的具体诉求听之不忘,确保问题"一个不少"地被"打捞"起来。在开展调查研究前,党员干部要"备好课",要把去的地方具体情况了解清楚,对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要罗列好,在"下基层"后核实情况、了解印证,出行不仓促,备课更充分,能够确保在开展调研时更有效率,更快更准发现问题,把握调查研究的"主动权"。
紧抓"关键点",要深入实地、细观症结。调查研究不是"走马观花"式地"逛",也不是"目光一扫"地"看",更不是"偏听偏信"地"知",如果脚步如风、目难聚焦、只听汇报,调查研究便失去了其本该有的意义。调查研究不能盯着"盆景"看,挑着"路线"走,如果只顾自己的"体验感",而不细看问题、细观症结,就不可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因此,党员干部要把自己当成群众中的一员,走好群众路线,到群众家里和群众多唠嗑,和群众同坐板凳多谈心,当好群众的倾听者,让群众在唠嗑中说说烦心事,在谈心时说说心中愿,真诚地和群众做朋友。党员干部要在调查研究中密切和群众之间的联系,多跑几趟、多问几回,问细一点、听细一些,把问题了解透、收集好。
紧抓"着力点",要把握方法、推动解决。找对了方法,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如果方法找错了,再使劲也极有可能徒劳无功。推动调查研究的成果转化,关键在于做好"研究"这个环节,只有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系统梳理,对问题进行全面透析,才能按图索骥找对方法。党员干部要把问题分门别类,对不同类的问题进行"抽丝剥茧",通过认真分析、细致思考,找准问题的症结。要做到"向深处挖",把问题的"根"挖出来,不能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也不能"想当然"地拍脑门、定调子,要把问题的思路梳理清楚,把问题的对策研究透彻,还要在不同的思路中反复比对,找出能快速高效解决问题的"最优解"。研究问题也要从实际出发,坚持是什么问题开什么"方子",聚焦问题紧抓症结,找准解决问题的抓手,切实做到回应群众诉求、提升工作成效。
"四下基层"要带上"三字锦囊"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第二批主题教育在基层开展,与群众联系更直接,群众期待解决的问题更具体。青年干部要带上"三字锦囊"深入基层、走近群众、破解难题,推动第二批主题教育抓出质量、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