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材料写作要做到虚实结合
心得体会:材料写作要做到虚实结合
大多数材料都有虚、实两部分内容,虚是精神、意义、方针、导向,实是目标、现状、问题、举措,好的材料既要两者兼具,又要两者结合。
虚与实的分寸。虚实并不对立,而是辩证统一。一篇材料满篇皆"虚",就显得不接地气,成了"空对空";如果全写"实",则会显得没有高度,成了"流水账"。具体几分虚几分实,要根据实际灵活变通。一看材料类型。大会报告通常具有全局性,注重传达精神、指引方向,务虚内容占比较大。实施方案对某领域工作有指导作用,同时需具备可操作性,务实内容占比较大。调研报告指向性较强,一般侧重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或反映某个具体现象,应尽可能写实。二看机关层级。层级越高,越侧重顶层设计,材料中务虚内容越多;层级越低,越注重实际操作执行,应更偏向务实。以工作方案为例,国家级、省级行文需综合考量全国全省各地情况,左右权衡、求同存异、明确导向,因此必须先务虚后务实,且务实部分通常为宏观导向性政策;地市、区县级行文则应结合本地实际,将宏观政策分解为具体举措,以便于推动落实,而不是"上下一般粗",照搬上级文件。三看应用场景。同一类型材料,在不同场景应有不同的虚实组合。如针对某项工作召开动员会、部署会、联席会等大范围会议,领导讲话侧重于传达上级指示精神、阐明工作意义和重要性,其他参会人员发言侧重于表态,务虚成分居多。如召开该项工作的专题分析会、推动会,则无论领导讲话还是交流发言,大谈意义或只是表态显然不合适,应将重点放在问题、措施、建议上。
虚与实的法度。要使虚实两部分内容融为一体,需讲一定法度。布局上,前虚后实、虚实贯通。前虚后实,是大多数材料的布局。有的材料过于虚浮,根本原因在于虚的尺度没有掌握好,讲意义、讲原则一味贪高求大,实则材料主体仅局限于本地落实,说服力、承载力有限,显得头重脚轻。正确的做法是,即便务虚也要联系本地实际,使之与务实内容口径相应、贯通衔接。结构上,以虚统实、以实载虚。虚实结合不仅要前后贯通,还要契合紧密。尤其是篇幅较长的材料,务虚的工作导向通常不止一个,而是细分为多个角度,需纲举目张、贯穿全文,与务实举措一一对应联系起来。务实建议措施较多的,也应有相应主旨进行统揽,以免层次不清、主次不分,陷入事务主义泥沼。内容上,虚实转化,互补互鉴。一篇材料的虚实部分通常都不孤立,而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相互转化。如为使前文讲述的意义更加生动具体,通常会连带指出存在的问题,使其具有一定指向性。后文的要求、建议、举措往往是材料的重心,大多数以务实为主,但为了进一步提高站位、明确导向,也可适当提炼务虚内容,起点题之效。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务虚为主的部分,也应尽量避免"纯务虚",要适当转化出对应的务实措施,如制定考核目标、运行机制、工作指向等,使其有着力点。
虚与实的技法。具体写作中,虚实都不能过度,要使"务虚不抽象""务实不琐碎",需掌握一定技法。优化逻辑。合理通畅的逻辑能使材料写作"水到渠成"。常用的逻辑顺序有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当前到长远、从总领到细分、从共性到个性、从存量到增量、从稳定到创新、从主观到客观等。将虚实两部分内容有机融入恰当逻辑中,可降低理解门槛,增强可读性,自然而然地传达材料精神。厘清层次。材料层级合理,有助于读者捋清架构,领会精神。一般性材料,前以务虚为主,统揽观点;后以务实为主,突出举措;最多不超过三层。遇大型材料内容过多时,可选择分多层次,或尝试改为并列结构,同时进一步优化逻辑顺序。善用修辞。修辞手法在材料写作中应用广泛,使用得当可起到画龙点睛之效。需要强调的是,修辞最重贴切,核心在于"将抽象的事物具象化""琐碎的事物高度概括化",做到"善用而不滥用"。比如,运用经典通俗的比喻可使务虚导向"变实"、务实工作"凝练",虚实联通,有助于精准传达材料精神;运用恰当鲜明的对比,可以让重点内容得到强化突出。凝练语言。无论务虚务实,都需以凝练的语言作载体。在观点提炼上,要提纲挈领、去粗取精,避免含义模糊、夹杂不清。在内容表述上,要前后对照、逻辑分明,做到意见不矛盾、导向不冲突、语义不重复。在遣词造句上,要删繁就简、语义精准,既要让表述完整清晰,又要让人感觉简洁流畅。